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無常經(五)下
2009/02/05 20:56:08瀏覽875|回應0|推薦3

佛說無常經

惟覺法師開示 

(五)940123
  歷史上有一則公案,銀山祖師金碧峰修成了三昧,他經常入到定當中,在金碧峰禪師陽壽已盡時,閻王派二個小鬼去捉拿金碧峰禪師。這二個小鬼到處去找金碧峰禪師,都找不到,無法交差,這二個小鬼就去請土地公想辦法。土地公告訴小鬼們說:皇帝曾經特別供養金碧峰禪師一個紫金缽,禪師他什麼都放得下,就是這個紫金缽放不下,經常要看一看這紫金缽,他現在入定了,但心當中還有一些些掛礙在紫金缽上,你們想辦法把紫金缽從桌子上打翻到地下,禪師就會出定,一出定你們就可以找得到他。

  二個小鬼就依照土地公所說去作,金碧峰禪師果真因此出定,正當小鬼要帶禪師去閻羅王面前時,金碧峰禪師心想,自己修行了幾十年,就被這個紫金缽給害了,於是向小鬼說:我這一生都在修行,從來沒有做過壞事,到閻王那裡沒有關係,不過,我還有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沒有辦,現在請個假,很快就回來,把事情處理了,馬上就跟你們去。

  二個小鬼看金碧峰禪師說得誠懇,就準他的假了。金碧峰禪師知道由於自己心當中起了貪愛,貪愛這個金缽,一下就把金缽扔掉,這就破了最後的法執,破了我法二執,把貪瞋痴慢疑邪見這些煩惱全漏盡,真正是了生死了,於是金碧峰禪師又入定,這定境又較過去的更為提升。

  所以,我們心當中,不但是要寂靜不動,而且對欲愛、色愛這些煩惱,都要看破、放下,經常檢討反省,心當中有沒有欲愛、色愛,有沒有瞋恚、嫉妒?經常這樣反省檢討,把心中這些垃圾通通過濾的乾乾淨淨,沒有一點灰塵,這念心就像寶鏡一樣,能夠照天照地,真正達到如鳥飛空不留痕,如雁過寒潭不留影,這念心如明鏡當臺,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相來則現,相去則無。古代北方和西方民族的人稱為胡人,漢是指我們中國人,比喻這念心到達涅槃的境界,胡人來能看得清清楚楚,中國人來也能看得清清楚,這是形容,什麼事情我們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相來則現,相去則無,不管什麼相,男女老幼、士農工商學兵,乃至所有一切天仙鬼神,大大小小,經過都看得清清楚楚,但相過去了,心當中一點痕跡都沒有。不像現在的人,早上想到的事情,到了明天、後天還在想,牽腸掛肚,有人對不起我,一直都記在心中,這些都是眾生境界。到達涅槃的境界,即說即了,即作即了,如《金剛經》所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如果知道一切法畢竟空寂,心當中還有什麼可掛礙的,禪宗祖師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有一些些欲愛、色愛、瞋恚的心念,將來一定還要受生死,有這些煩惱,就是有集,就無法證到涅槃的境界。正如佛經云:「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

  這一念心達到畢竟空寂,連空也不執著,到最後像一潭止水、一片明鏡一樣,這是屬於涅槃的境界,就是真正的佛法。涅槃的境界,每一個人都能證得到,可以省視自己是不是往這個方向去走?如果做不到,今生沒辦法了道,證不到寂靜無為的境界,就要先修方便法門,要多做些功德、善事,多在三寶中發大心、發大願,廣集福慧資糧,等到來世再來出家修行,再來證到菩提涅槃。
  
  「稽首歸依無上士,常起弘誓大悲心,為濟有情生死流,令得涅槃安隱處」,這一段是讚歎如來佛的。如來佛已經證到涅槃的境界,我們現在稽首歸依、讚歎、發大願,希望自己將來,乃至現在一定能夠證到涅槃的安隱,要出就出,要入就入,自己出入自在,什麼人都找不到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有一個法門、有一個境界能夠超過涅槃的境界,這個法門就是釋迦牟尼佛普度眾生的方便說法。例如淨土是方便說法,兜率天也是方便說法,主要目的,是要使每一個人都能夠證到自性菩提涅槃,真正的了生脫死。

【中台世界】>>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6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