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無常經(四)上
2009/02/01 10:22:43瀏覽1167|回應0|推薦0

佛說無常經

惟覺法師開示 

(四)940116
歸依佛寶
  《無常經》一看經題,就知道裡面所講的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道理,藉由無常而了知不生不滅的涅槃是有常。一般人不知道一切是無常,所以拼命在名利、財色、權勢當中追逐,到最後老病死苦現前,才知道無常,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我們現在就要知道一切世間是無常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生離死別,沒有那一件事情是恆常的。既然是如此,所以必須了達無常,從了達無常當中去追求一個常,一個不生不滅、不變的境界,就是涅槃。只有涅槃才是沒有生滅,只有入到涅槃,入到實相當中,才能脫離無常的苦難。

  《無常經》又稱為《三啟經》,何謂「三啟」?無論是發心的、或者是菩薩、佛的弟子、乃至於羅漢,要編輯一部經,在沒有講到正文前,先要啟請三寶,希望三寶慈光加被,例如《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也是要啟請三寶。三啟,就是啟請三次,一次是啟請佛,其次是啟請法,再其次是啟請僧,分別啟請共有三次,所以稱為「三啟」。分別啟請之後,最後就是總啟請,《無常經》中:「稽首總敬三寶尊,是謂正因能普濟,生死迷愚鎮沈溺,咸令出離至菩提。」這就是總啟請。前面是各別啟請佛、法、僧,一共三次;各別啟請完之後,再一次總啟請三寶。所以,這一段文分成二段,一段是分別啟請佛、法、僧,最後一段總結,是啟請總敬三寶尊。

  信佛、學佛的佛弟子,啟請如來,乃至於佛法僧三寶的目的,是祈求三寶加被,另外是代表我們的恭敬心。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恭敬心、虔誠心,希望事情能做得很好、很完美,但恐怕會有疏漏,所以啟請三寶加被,讓事情一定能做的很好。《無常經》也是基於這個道理,恐怕這部經有缺失或有疏漏的地方,所以在集結這部經時,先禮請三寶,一是恭敬,一是慈悲加被,目的是在這裡。

  「稽首歸依無上士,常起弘誓大悲心,為濟有情生死流,令得涅槃安隱處。大捨防非忍無倦,一心方便正慧力,自利利他悉圓滿,故號調御天人師。」

  這一段是啟請佛寶,讚歎佛寶有這些心願、有這些因緣、有這些功德。「稽首歸依無上士」,稽首就是頂禮跪拜的意思,首就是頭部。佛法上的禮節,有問訊禮和最敬禮。問訊禮,我們見到人要問訊,問訊分成三種層次,如果是平輩,就合掌微笑,說聲「阿彌陀佛」;如果對方戒行比我們高,就要先對他行彎腰十五度的問訊禮,說句「阿彌陀佛」;如果對方是我的師長,對他的德業非常崇敬,在路上不方便禮拜,就行九十度的問訊,這就是一種禮節。這個地方不是問訊禮,而是稽首歸依,就是以最恭敬、最虔誠的心來歸依無上士;歸依,就是歸命。就是我對這位佛或菩薩,乃至於德行高超的修行者,崇拜的五體投地,就是要稽首歸依。這裡所講的是要歸依誰呢?不是普通的人,也不是菩薩、聲聞、緣覺,而是無上士。

  何謂「無上士」?無上士是相對於有上士而立的。一個人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無論是從他因上的發心,或果上的成就,沒有一個人能夠超越過他,就是無上。在因上發了大心、大願,悲智願行,例如地藏王菩薩發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個願就是無上,有的人連念都不敢念,就證明心量狹小,願力不夠廣大。佛,要度盡一切眾生,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六道當中來來往往,普度眾生,這個願心很廣大;在因當中的修行,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所以,在因當中佛的願行沒有一個人能夠超越,也是無上;在果當中,佛的智慧、慈悲、定力,乃至種種的德行,也是沒有一個人能夠超越,都是無上。所以,佛就稱之為無上士。

  何謂「有上」?無論是德行、智慧已有很高的標準了,可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還是有人超過自己,還有比自己高明的人,這就不是無上,所以稱之為有上。佛,無論是他的因行、果行,乃至於佛已經契悟了這念心,誰也沒有辦法超越這念心;達到最圓滿、最究竟的境界,就稱之為無上士。士,就是修行的人、有學問的人,乃至於修道的人,例如觀音菩薩稱為白衣大士,所以,「士」是一個通稱。但是無上士,只有佛才擔當得起這個稱謂。

  稽首,是佛法上的最敬禮,又稱為五體投地禮。所謂「五體投地」,就是我們的頭部,另外兩個手反掌過來,再加兩個膝蓋接觸到地上,稱之為五體投地。因為如來無論是因行、果行,都能夠達到最高的境界,所以,我們對如來佛崇拜的五體投地。這表示我們對如來佛最至誠的恭敬,也代表我們身業的清淨。

  歸依,就是歸命,代表我們真正是虔誠、恭敬地發了歸命的心,用生命至誠地依靠到佛。如此的發心,所造的業障都會消除,所謂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除一分業障,消除一分業障,就增加一分福德智慧;有十分恭敬心,就能消除十分業障,增加十分福德和智慧。所以,智慧、福德不是求來的,而是從因當中努力得來的。「稽首歸依無上士」,一方面拜佛,屬身業;二方面心中恭敬,是意業;三方面口中稱頌、讚歎,是口業;這樣就能達到身口意三業清淨,三業清淨就能與佛心相應,就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中台世界】>>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60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