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達摩二入四行觀三、無所求行(五)
2008/11/03 21:02:14瀏覽786|回應0|推薦1

達摩二入四行觀 

惟覺法師開示 

三、無所求行(五) 

經云:有求皆苦,無求即樂。
求是苦求不到更苦,求到了,生貢高我慢,也是業障,也是煩惱 

  出了家和在家修行有些不一樣,要不做僧求、不做佛求、不做法求、不做眾生求。有了求佛、法、僧、度眾生的求就有苦。 

不做僧求就是──當下這一念心清淨,時時刻刻檢討反省,這就是僧了。 

不做佛求就是──知道當下這念心,人人都有佛性,還有什麼好求的呢? 

不做法求就是──一切法從心生,你還要去求什麼法呢? 

不做眾生求就是──知道眾生都是五蘊和合、四大假合的,眾生是空、欲界是空、色界是空、無色界是空、佛也空、魔也空、天堂地獄也是空,只有當下這一念心──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寂照一如,你還求什麼呢? 

  明白這些道理,才能達到無所求。也許各位會覺得奇怪,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還要辦道場、度眾生的有所求呢?佛法是有事有理的,無所求是因事而能究竟解脫、固成佛道的道理。度眾生、建道場屬於事,度眾生了達眾生空,建道場知道是水月道場,事理圓融的,我們就不會有所執著,而能「求無所求,度無所度」。 

  無求就是快樂,各位自己體會看,在打坐時候不起心、不動念、不求什麼,是不是安然自在呢?禪定的工夫、自性光明是不是就現前了?求是苦,求不到更苦,求到了生貢高我慢,也是業障、也是煩惱。所以有智慧的人、真正修菩薩行的人是──求而無求、念而無念、行而無行。釋迦牟尼佛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卻說沒有度一個眾生,就是不做眾生求的最好的證明。 

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由此,可以確定「無求」才是人生的真理、最上的法門,能得到究竟的解脫,無求的心就是寂靜無為。唯有無求,才是真正的隨順菩提道行。 

講無所求行的目的,是告訴各位「明心見性」由事到理的道理。道理明白了,在理當中也不礙事──雖是無所求,但也不妨礙有所求;雖然有所求,又歸於無所求,始終我們這念心得自在。

【中台世界】>>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352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