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深解義趣
2014/08/23 10:39:31瀏覽42|回應0|推薦0

深解義趣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華嚴經》菩薩眾的上首,總共列了二十位。前面十位是同名菩薩眾,每一位菩薩名號裡都有一個「普」,以普賢為總,普德以下九位是別,說明了「總中有別,別中有總」;後面十位是異名菩薩,異名菩薩與同名菩薩,表「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這是法界真相。《華嚴經》的理論依據,與修學的原理原則,全在這二十個名號中。了解每一位菩薩名號所表的深義,可以幫助我們學習,改進我們的生活,所以《華嚴經》對我們的生活非常有用處。你體會得深,成就就高;體會得少,也能得受用。《華嚴》如是,其他一切經無不如是。

因此,研學一定先要求解,深解義趣比什麼都重要。了解了,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須要遵守這些規矩。這些規矩與自性、法界完全相應,它不是任何人建立的,如經所說「法爾如是」,現代人講自然的規律。真實的說,它比自然還要自然,所以佛法用「法爾」,不用「自然」。一切諸佛在因地裡,依照這個準則去修學,成佛之後,所表現出來的依然如是。在因地約束自己,在果地完全恢復到自然,正是所謂「從心所欲,不踰矩」,自然就相應。

然後,我們對於現在整個世界的災難,就知道如何去避免。共業當中有別業,有不共業,如果我們修學的人多,集合這個功德力量,不但自利,而且能夠消除世間的劫難。真心修學,念念相應,確實可以消除眾生的劫難。不能完全相應,只要做到一兩分相應,就能減輕、延緩災難,這是真正自利利他。

從事佛教的工作,就是從事社會教育工作,要把這個工作做好,首先要求解,然後要認真去修行。修行就是認真改自己的過失、毛病、習氣。菩薩斷煩惱、改習氣比我們有效果,因為菩薩改毛病有「為一切眾生」的這種力量在推動他,「這個毛病受害的不是自己,是一切眾生,為了免除一切眾生的災害,我一定要把這個毛病改過來」,這個動力殊勝。為自己可以偷懶、懈怠,如果是為一切苦難的眾生,就不應該這種作法。不讀《華嚴經》,講這個道理,確實很難令人接受,因為不知道我們起心動念都是遍虛空法界。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唯有《華嚴》講得透徹。我們做事情,點點滴滴,善事、惡事都是遍法界。造的業變,但是我們得的果不變。業力不斷向外面擴散,能突破界限,而果則拘束在你的界限範圍之內。你心量小,得小果報;你心量大,得大果報。這個果,實在說還侷限在善果,這是福報。如果你造作罪業,那就十分可怕。

從《地藏經》就知道,造五逆十惡的業十分容易,心裡一起念頭都落在貪瞋痴慢,言語行為都落在殺盜淫妄。堅固的分別、執著,那個圈子很小,只有自己沒有別人,可是造下的罪業,其苦報是無有窮盡,罪業的擴散非常可怕,雖然不能講遍法界,但是它範圍之大,苦報之長,真正不可思議!修善積福所得的福報,完全受心量所侷限,心量大的,施少得大福;心量小的,施多得小福。

《華嚴經》最殊勝之處,就是幫助我們拓開心量,讓我們真正明瞭自己的心量原本是包虛空法界。這是我們的真心,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現在變成這樣是迷了。迷失了自己的心性,只知道執著這個身是自己,身邊的人是我所有的,堅固執著這樣一個範圍,把自性無量的德行迷失了,多可惜!所以,《華嚴經》對修行人來講,最大的利益就是幫助我們拓開心量,認識自己。其次,即是古人所謂「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華嚴》的富貴是達到了極處,這是真實的富貴。世間人的富貴容易失去,佛家的富貴永遠不會失去;佛家指的是學佛之家、學佛的人。

佛的經典理論確實是無比圓滿,方法也是無比的詳盡周詳、盡善盡美,但是它的境界與事實真相,我們學起來感覺很困難,原因是自己無法做到恆順,經上講「順性德」。法身大士他們的行,與智、德相應,經上講「智行」、「德行」。我們凡夫的行是與無明、煩惱相應,這就難了。無明煩惱是貪瞋痴;貪、瞋是煩惱,痴是無明。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從貪、瞋、痴生出來的,我們今天的行與貪、瞋、痴相應,貪瞋痴是輪迴心,所以是造輪迴業,沒有好處。因此,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有絲毫的貪心,就能與法性相應。不能有絲毫瞋恚的意念,對一切惡人,乃至毀謗、侮辱、傷害我們的人,絲毫怨恨都沒有,我們要在這裡做功夫。一般世間人講好難,難在哪裡?難在沒有看破事實真相,所以在生活中依舊是隨順煩惱,不知道隨順法性;法性是清淨的。清淨、平等、覺是法性裡的性德,本來有的,隨順本來有的,這是正確,是佛行、菩薩行;貪瞋痴慢本來無的,隨順本來無的,就是顛倒,是六道三途的眾生。所以佛法修學最重要的就是開悟,沒有開悟要隨順法性很難。佛教導我們,沒有開悟的時候,與自己的煩惱習氣相悖來行,這就對了。我們在生活中學不貪、不瞋、不痴,就與煩惱習氣相悖,這樣才能遠離煩惱,真正斷除習氣。

在沒有見性之前,我們依老師,老師是釋迦牟尼佛,他是我們的本師。老師雖然不在身邊,經典是老師的遺教,依照經典來學習,如同老師在面前一樣。老師的教誨很多,適合我們自己根性和生活環境的是《無量壽經》,說得更透徹的是《華嚴經》。我們展開經卷能見到字句的意義,能見到深度、廣度,沒有別的,都在相應。你的心行不相應,古人解釋得再詳細,你所看到是表面的,不能滲透進去。滲透進去要清淨心,唯有清淨、平等才把自己的障礙清除;這些障礙不是佛設立的,是我們自己設立的。妄想、分別、執著是障礙,把障礙清除,你就能深入,自然能看到深度。功力不夠,看古人的註解,立刻就覺悟到,就滲透進去了。我們的心、願、行要是不相應的話,這個功夫就做不到,這是真實功夫,是學不來的,也無法傳給別人。必須自己認真努力依教修學,在這一生當中才能得圓滿的成就。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54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65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