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掌握機緣 成就道業
2014/08/04 09:29:28瀏覽239|回應0|推薦0

與人互動時,語言為重要的工具,但能否善巧利用就在「用心」與否。

掌握機緣 成就道業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同學們學講經,講經的聲調最好是前低後高,古人講,此人有後福;說話聲音前高後低是衰相。《內典講座之研究》講,愈到後面聲音愈高、愈響亮,才能振奮人的精神。反之,聽眾坐久了,如果講者到後頭聲音逐漸沒有了,聽眾的精神會提不起來,所以愈是後面愈要響亮、緊湊。

其次,每位同學都要著重學普通話。演培法師也是一位講經法師,他在新加坡住了三十年,無法帶動此地佛法的風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口音。演培法師的家鄉口音很重,始終改不過來,聽眾大多數都聽不懂,這對法緣就造成很大的障礙。我們所講的內容,聽眾能聽得懂,能透徹理解,他的興趣就產生了;講得再好,聽眾無法理解,無法契入,興趣決定生不起來。另外,我們自己修學、度眾,最重要的一樁事,就是心量要大,要真正愛護眾生、關懷眾生,全心全力照顧眾生。

我們要學習世尊的遍施,普遍布施就是「四悉檀」。世尊一生的生活、言行,完全落實在「四悉檀」與「四攝法」。一舉一動、一言一笑,全是「四悉檀」、「四攝法」的發揮光大。世尊之所以能落實、發揮,因為他有真誠慈悲。我們雖然有慈悲心,但還是不夠,差得很遠;雖然也想幫助眾生,說真實話,沒有盡到全心全力,只盡到百分之一、二而已。不像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盡力是百分之百,毫無保留。他們能稱為佛、法身大士,我們依舊在凡夫位不能提升,這是我們要覺悟的。

尤其大家要珍惜此希有難逢的緣分,李木源會長與我都全心全力在幫助大家,沒有為自己,只為續佛慧命,幫助一切眾生消除劫難,不為別的。這樁事重要,但知道的人並不多。「弘法利生,續佛慧命」,大家都會說,但是真正的意義並不了解。如果真明瞭,就會去做;光說沒有做到,就是道聽途說,根本不了解其中的真實義。

從這些地方,我們也能體會到,佛法確實是「知難行易」。開經偈說:「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是從真心自性之中流露出來的,一切眾生與諸佛如來同一心性;換言之,如來真實義就是自己的真實義、自性的真實義。而我們何以不解?被煩惱習氣障礙了。諸佛如來、法身大士過的是稱性的生活,無有一法不與自性相應,所以得大自在、得真解脫。我們今天很不幸,有煩惱習氣,自性不能現前,所以過著煩惱的生活。這種生活正如《地藏經》所言,閻浮提眾生所思、所作、所為,無不是罪業。還常常自以為是,要到哪一天才能覺悟?

佛說真正要覺悟,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即《阿彌陀經》所云:「善根、福德、因緣」,缺一不可。一切眾生皆有此三條件,但是這三條要同時具足就難了。我早年在大專佛學講座時,台灣藍吉富居士問我:「開悟為什麼這麼難?」我說:「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同時具足的,有幾個人?」他想一想,這是真難!有善根的人,沒有福德;有福德的人,沒有因緣;有因緣的人,沒有善根;三種同時具足太難了。

今天大家在此地相聚,這是因緣具足,但這種因緣不是永遠存在。我們從歷史上觀察,因緣就像《金剛經》講的「如露亦如電」。如果你能掌握,你正好在這個因緣當中,善根、福德現前,你成就了。在這個機緣當中,有善根沒有福德不能成就,有福德沒有善根也不能成就。所以,因緣聚會的時間,並非永恆,也是相當短暫的。

近代在佛教界著名的「支那內學院」,只辦了兩年,時間雖然短,但對佛法的影響非常大。民國初年的高僧大德,幾乎都是這兩年之中培訓出來的,譬如太虛大師就是支那內學院的旁聽生。更近的,「閩南佛學院」,時間都不是很長。在台灣,同修們親身經歷的「華藏圖書館」,都不是永恆的。因此,有機緣的時候,不認真、不努力,因緣錯過再想遇到,就不容易了。遇到緣時,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

我過去在台中跟隨李炳南老居士學習,我知道自己在台中居住的時間不會很長,不一定哪一天緣盡了,必須離開,學習的環境就沒有了,所以很珍惜每一天的時光,這才能有一點成就。不知道緣之難遇,以為這個緣會常在,你就完全錯了。明天這個緣是否能相續,明年是否能存在,都是未知數。世法講「掌握機會」,緣就是機會。能認識機會、掌握機會的人,無不成功,世出世法都不離此原則。

我與李居士有時到外面奔走,為的也是替諸位同學創造因緣,為你們弘法利生開路。我們為諸位製造機會,希望你們將來弘法利生一帆風順。我們這一代遭遇的困難、挫折,希望你們可以避免。你們的成就要超過我們這一代,這是我們的願望。而下一代弘法利生,必須要有真正的德行,真實的學問。因為現代資訊發達,下一世紀會超過我們現在幾十倍、幾百倍都不止,完全走上電腦資訊時代。每個人每天所接觸的是全世界的資訊,你若沒有強有力的說服力,他不能接受,也不會相信。如果他們所知道的,我們統統都知道;我們所知道的,他們還不知道,這才會服你,所以一定要發憤努力。

努力有途徑、有方法,最重要的是先成就自己的德行學問。四弘誓願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真有度一切眾生的心,菩提心就發出來了。發菩提心之後,要學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有兩層意義:一是斷一切煩惱,二是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經》講「般若無知」,這是我們現在要做的功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能成就根本智,成就清淨心、平等心、覺悟心,這是真的德行智慧,世間人稱之為「學問」。

我們在德行智慧上紮根、成就了,然後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譬如你們現在有電腦,電腦裡所有的資訊,有善、有惡,五花八門,你統統都可以看,你就能了解世間人在想什麼、做什麼、說什麼。好比醫生為人治病,先要知道他得的是什麼病,這就是觀機。我們知道他錯在哪裡,就知道該用何種方法幫他改正。如果你對眾生所思、所言、所行一無所知,你說法便不能契機;換言之,你說法不能令他歡喜、相信。所以,一定要了解眾生的需求。

而這件事並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也不是我們現在要做的,現在做這些事,對於成就自己的根本智會有妨礙。現在當務之急是修自己的戒定慧,戒學、定學、慧學得到了,才廣學多聞。廣學多聞就是戒定慧三學的「慧」;慧再一發展,就是「聞思修」三慧。你沒有戒、定,就沒有聞思修。菩薩三慧是建立在三學的基礎上,沒有三學決定沒有三慧。所以,一定是先掌握機緣成就自己,然後才能幫助眾生、幫助這苦難的世界。不但要消除一切劫難,還要幫助一切眾生圓成佛道,這才是真正大慈大悲。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40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5739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