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因果教育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90)
2019/09/09 07:45:09瀏覽301|回應0|推薦3

因果教育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90

清朝崑山周夢顏安士氏述/民國蓬島思尼子新譯

【下附質孔說】

 補格物致知章

  朱子讀古本〈大學〉(9),說「聽訟」章之後遺失「格

致」一章,就推託說是程子的意思而自作一章,列在

賢傳裡面。當時議論紛紛,認為後儒縱然賢能,也沒

有擅自增補經書的道理。孔子作《春秋》,如夏五郭

公之類,並不難增補幾字而使文句完備,但最後還是

當成有疑問而暫時擱置,不做主觀判斷的原因,是為

了慎重起見啊!何況朱子所補的,都是接近於後人當

時做文章的風格,不像是聖經賢傳的編寫格式。這是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緣故。

  以我的想法來推測,這一章原本並沒有遺失。所

謂解釋「格致」的,就是「聽訟」章。因為天下事物

的道理本來就沒有窮盡,進入一個境界,就又有另一

個境界。就以獄訟來說,人們只知判決得非常合理,

就是最高的原則,哪裡知道「聽訟」以外,還有「無訟」

這一個方法更是勝過它呢?人能格物致知,了解天下

的道理,各個都有最高的方法,對於修身、齊家、治

國、平天下並不困難。因此藉由「聽訟」這一個方面,

做為推演同類問題的憑藉,原本就不是以此來解釋「本

末」。因為這一章原本是著重在「知」字,而不是著

重在於「本」字。朱子過分看重偶然採用的「本」字,

而忘記這一章專重的「知」字,所以用它來解釋「本

末」。

  而且曾子所闡釋的,不過是三個綱領、八個條目

而已,「本末」既不是綱領,也不是條目,何必特別

解釋。如果「本末」解釋了,「終始」又為什麼不解

釋呢?現在就算仔細研習各傳的文法,也就可以清楚

地看出來。只因誠意是第一章,所以說所謂誠其意

者,是特地用專釋的語言。若是以下四章,都是用連

續不斷的筆法。假使專釋誠意之前,又加上一章所謂

致知在格物,那麼文法就亂了。經傳都還存在,讀書

人為什麼不靜下心來看一看呢?至於第二節的「此謂

知本」,及「此謂知之至也」兩句,是反覆歌頌讚歎,

令人忽然覺悟的意思,也不是多餘或錯誤的文句。

(9) 古本的〈大學〉、〈中庸〉,原本是《禮記》中的兩篇。

朱熹將它們與《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立意固然很好,

但他卻隨意篡改〈大學〉原文,造成經文紊亂,開啟「改經」

的惡風。現在一般的兒童讀經教材,就是採用朱熹篡改的版

本,並非古本原貌。學者應當直接取用《十三經注疏.禮記》

中之古本原文,才不至於受到朱熹的誤導。「正蒙教育中心

編訂」、「了凡學會印行」的《學庸論語》讀經教材,正是

採用真正的古本原文,若想一窺〈大學〉原貌,敬請洽詢了

凡學會

 服堯之服

  「服」就是「事」(從事)的意思。《尚書》中的「纘

禹舊服」、「以常舊服」,都做「事」字解釋。「服

堯之服」就像是說做堯所做的事。下文念誦堯所說的

話,實行堯的行為,正是服堯之服的註解,應當與「君

子動而世為天下道」的「動」字同等看待。

  現在註釋中說,曹交的衣冠與言行不遵守禮節,

所以用這一句來告訴他;那麼「服」這一個字,竟然

當成「衣服」的服了。但是堯所服的,是日月星辰的

十二章,曹交怎麼能夠穿呢?如果說是堯所制定的法

服,那麼衣冠服色隨著時代而變更,生於現代而返回

古代,這是孔子所不願意做的。曹交生於周朝末年,

忽然教他穿一千八百年前的古服,似乎很奇怪而荒謬。

  至於夏桀雖然無道,他所穿的也一定是天子的服

飾,絕不會說我是無道的國君,就另外製作無道的衣

冠來流傳後世。曹交怎麼會自己仿效古服的式樣而去

穿著呢?所以不如解釋為「事」字的說法較為適當。

【按】書是聖賢的書,道理是天下古今的道理;天下

古今的道理,天下古今的人都可以說。所以古人著書,

必定會謙虛地說:「留待以後讓有賢德的人去闡發。」

他們心中很希望後人勝過前人,不是要後人一代不如

一代。如果說已經有了固定的解釋,後人就算有所闡

發,也不准許說出一個字,這就是一味地以先儒為準

則,而阻絕天下後世的口,可以這樣子嗎?

>> 續載中

20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2920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