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曰。商罪貫盈。如貯物於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
何謂半滿?善有半、有滿。《易經》曰:『善不積就不足以成就名望,惡不積就不足以敗壞聲譽。』《書經》說:『商朝末年造的罪孽太多,所以武王起義滅了殷商。』這好比儲藏東西在器皿中一樣,我們很勤快的常常累積,它就滿了。若是懈怠不常積存,就不會滿。這是『半善』、『滿善』的一種說法。
因此,善一定要勤積,就會圓滿。若是懈怠,偶爾遇到才行一點善,並不是把心放在利益一切眾生上,所做的善只有半善,不能做到圓滿。下面又是一種說法: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財。只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懺悔。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捨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懺悔。今施數千金。而師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懺足矣。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從前有一戶人家的女子到寺廟裡,想發心供養,而身上只有兩文錢,她就把這兩文錢都拿出來供養寺廟,住持和尚親自為她誦經懺悔。過了幾年,這個女子被選入宮廷做了嬪妃,享受人間的富貴。所以,她帶了數千銀兩再到寺廟來供養佈施,而住持和尚只命他的徒弟為她回向。因此,這個女子就問:『為什麼我窮的時候,只佈施兩文錢,師父親自為我懺悔,而今天我帶了幾千銀兩來供養,反而不親自為我回向?』老和尚說:『從前你到廟裡來燒香拜佛供養兩文錢,你的心真誠,我不親自給你懺悔,不能報你的德。今天你帶的供養雖然豐厚,但你的心不像從前那樣真切,所以我讓我的徒弟給你懺悔就可以了。』因此,心真誠,佈施雖少,得的善福是圓滿的。做了嬪妃,免不了帶著富貴貢高傲慢的習氣,心不真誠,德就損了,所以實際上修的福是半善而已。
鐘離授丹於呂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呂問曰。終變否。曰。五百年後。當復本質。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此又一說也。
『鐘離』,是漢鐘離,八仙之一。
漢鐘離要傳授呂洞賓『點鐵為金』的法術,可以救濟窮苦人。呂洞賓問:『我把這個鐵變成金,會不會還原?』漢鐘離說:『五百年之後,還會還原。』呂洞賓說:『如此則害五百年後的人,我不願意做這樣的事。』漢鐘離說:『修仙要積三千功行,你這一言,三千功行都已圓滿了。』這又是一種說法。
此地講『半善』與『滿善』,舉了三個例子,也就是三種說法。我們自己要想一想,我們修善積德到底是滿善還是半善?我們現前得的果報是圓滿的,還是有欠缺的?學佛人一般本質都好,心都好,非常可惜沒有智慧見識,所以在理論和方法上有了偏差,往往修善得的果報不圓滿,道理在此。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又行善而不分別、執著所行之善,則所作一切都是圓滿的善。若是著相修善,就是一生勤奮勉勵修積,還是半善而已。什麼原因?善心裡夾雜著執著、不善,所以善功不純,只得半善。譬如修財佈施,應當要不執著有我。若執著有『我』,這個心就不真、不純。外不執著能受佈施的人。若永遠不忘某人接受了我們的佈施,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把純善之心破壞了。也不執著佈施多少錢財。這就是『三輪體空』,做再多的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忘得乾乾淨淨。而其基本道理就是『一心清淨』,『一心』是真心,一心沒有界限,等虛空遍法界。絲毫之善與心量一樣大,所以一斗米的佈施能種無量無邊的福報,一文錢的佈施可以消千劫之罪。假如沒有忘我,也沒有忘他,也沒有忘記所做的好事,雖然佈施很多錢財,得的是半福,而非滿福。這又是一種說法。
人能夠做到不著相,就是菩薩。《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即是菩薩』,菩薩與非菩薩的差別就在此地。你心裡還有我、還有人、還有是非,你是凡夫;心裡沒有我、人、眾生、壽者(時間的觀念)的種種分別、執著,就是菩薩。所以,我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境界愈高,修福愈容易。要想提高境界,必須從斷惡下手,惡斷得乾淨,果報就殊勝圓滿。
對於『半』與『滿』,這一段才講得究竟圓滿。但是,這不是我們凡夫能做到的。由此可知,我們講半、講滿還是有等級的,不能一概而論。如果用此地這個標準,前面所說的滿都是半,都不是真正的圓滿,到『三輪體空』才是真正圓滿。
誰能做到『三輪體空』?法身菩薩。不但六道眾生做不到,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也做不到。為什麼?人不能無心。換言之,心中有妄想、分別、執著,就達不到這個標準。這個標準是法身菩薩的標準,我們知道了有好處,行善就不會自以為滿足。無論積多大的功德,都還不夠多,這才肯認真努力發憤修善。明白此理,才知道諸佛菩薩的善行唸唸圓滿,無論他修的善事是大、是小,無一不圓滿。因為諸佛菩薩用真心,真心本性行事無一不圓滿,道理在此地。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佛,要發願作佛的道理。
新加坡有一位許哲居士,一生修佈施,她佈施的財物不多。她天天為一些老人、病人服務,她不知道有自己,也不會把受她恩惠的人放在心上,也沒有想『我今天做多少好事』,心地真誠清淨慈悲,真正做到了『三輪體空』,所以她得的是滿善,果報殊勝。
有很多人不明事理與真相,認為『我都佈施掉了,明天怎麼辦?誰肯佈施我?』他念念不忘『我』,他就不敢真的放下,就算有放下,也只放下一半。他修的善只有半善,不能達到滿善,當然他的果報只能得到一半,不能達到圓滿。這個道理瞭解不夠透徹,行善不徹底,要想希求圓滿的果報,是不可能的事情。
人一生的財富從哪來的?得財富是果報,果必有因。財富的因是財佈施,愈施愈多。佈施是種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得多,收穫一定多,這是一定之理。所以,愈是肯施財的人,他的財源滾滾而來。但是心要真,不是為祈求發財而佈施,要是求發財而行佈施,這是因地不真。會不會發財?會發,但是不多,只比佈施出去多一點點,就是加一點利息而已。如果不為發財而財施,得果就厚了。財來了,絕不自己享受,而救濟一切苦難的眾生,這個功德、果報愈來愈殊勝,決不在人間,而是在天上、在華藏世界、在極樂世界。法佈施得聰明智慧,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財富、聰明、健康長壽都是果報,所以要懂得修因,因純正才能得到殊勝的果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