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為池陽太守。生七子。憑最少。贅平湖袁氏。與吾父往來甚厚。博學高才。累舉不第。留心二氏之學。
『池州』,今安徽貴池。『太守』,太守比知縣高一級,與知府是同等的官。『二氏』,就是佛與道。
嘉興人包憑,字信之。包憑的父親做過池州太守,生了七個兒子,包憑最小,入贅平湖袁氏(與袁了凡是一家人)。了凡先生的父親與包憑常常往來。這個人博學高才,但是每一次考試都考不中,於是就去學佛、學道了。
一日東遊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見觀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銀少。不能竣事。復取松布四疋。檢篋中衣七件與之。內紵褶。系新置。其僕請已之。憑曰。但得聖像無恙。無雖裸裎何傷。
『橐』,錢包。『篋』,箱子。『紵』,麻制的衣服。『褶』,是袷衣。
有一天,他去游泖湖。偶然在一個村莊的寺院,看到觀音像被雨水淋濕。於是打開錢包將十兩銀子統統拿出來,交給寺院出家人,請他將房屋修好,讓菩薩不要淋到雨露。出家人告訴他,修屋頂工程很大,十兩銀子太少了,恐怕沒有辦法完工。於是他從箱子中取出七件衣服,有單衣、有袷衣,都是新置的。他的僕人就說:『算了!何必要捐獻這麼多!』包憑說:『只要能把屋頂修好,使觀音菩薩像不要再淋到雨,我縱然是赤身露體,也無所謂。這是一片真誠!
僧垂淚曰。捨銀及衣布。猶非難事。只此一點心。如何易得。後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夢伽藍來謝曰。汝子當享世祿矣。後子汴。孫檉芳。皆登第。作顯官。
『伽藍』,護法神。『登第』,指中進士學位。
出家人聽到他這個談話,非常感動的說:『佈施銀兩以及這些衣服、布,不是難事,只是這一點真心太難得了。』包憑等屋頂修好後,就拉著他父親一起去看。晚上住在寺廟中,還夢到伽藍神來感謝他,說:『你的兒子會享世祿,得到福報。』果然以後他的兒子汴、孫子檉芳都中進士,作顯官。
這是子孫貴顯之報。修繕寺院道場、造佛像,功德很大,《造像功德經》有詳細說明。但是,功德必須要具足條件,如果只是造佛菩薩形像,而沒有弘法利生,一般人看到佛像,容易生迷信,不但沒有利益,反而讓許多眾生造罪業,這就錯了。所以,弘法利生非常重要!道場一定要講經,教導大眾修行,所謂是『解行相應』,這個重要。在解門,每個宗派的道場,都要認真透徹的研究讀誦本門的經典,並依據經典的理論來修學,這才具足功德。
佛像是具有表法的意義,佛家用這種方式,時時刻刻來提醒我們。我們見到觀世音菩薩像,就要知道『我要發慈悲心,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的慈悲,幫助世間一切苦難眾生』,這個像的功德就大了。如果不曉得這個道理,將佛像當作神明來看待,只是燒香、膜拜,求福、求壽、求兒女、求陞官發財,那是迷信。
而學佛如何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在行門,佛法修行的方法很多,每個宗派的方法都不相同,只要選定一門,功夫不要間斷,就能得清淨心,成就戒定慧,這是道場真實的功德利益。
嘉善支立之父。為刑房吏。有囚無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語其妻曰。支公嘉意。愧無以報。明日延之下鄉。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其妻泣而聽命。及至。妻自出勸酒。具告以夫意。支不聽。卒為盡力平反之。囚出獄。夫妻登門叩謝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無子吾有弱女。送為箕帚妾。此則禮之可通者。支為備禮而納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為學博。祿生大綸。登第。
浙江嘉善人,姓『支』,單名『立』。他的父親在衙門裡管刑事案件,知道有個囚犯是冤枉的,被判了重刑,非常同情,於是想幫助這個囚犯脫罪。這個囚犯知道支立的父親想替他辯護,因此這個囚犯跟他妻子商量,說:『支公有意幫助我,來脫離我的刑責。我很慚愧,無以報答。』這是救命之恩,他說:『明天你可以請他下鄉,以身事之。或許支公會更用心,這樣我就可以生還。』他妻子非常賢良,果然就照做。這個囚犯的太太自己勸酒,並把她丈夫的意思告訴支公,支公聽了之後不接受。雖不接受,還是全心全力把這個案子平反了。這是很難的一樁事情,他能做到大公無私,用真誠心來平反冤獄。這個囚犯夫婦來叩謝的時候,他說:『你這麼大年歲還沒有兒子。我有個女兒,送給先生作妾,希望將來給你生幾個兒子。這在禮上是講得通的。』支先生同意接受了,以後就生了支立。支立的父親做這樣的善事,他後世的子孫逐漸逐漸發達了。支立二十歲考中進士,官做到翰林院的書記官。後來,支立生高,這是支先生的孫子;高生祿,這是支先生的重孫。這幾代都是貢生,州、縣學校的教官。祿生大綸,這是支先生重孫的兒子,後來中了進士。
這些顯著的果報,大概都在浙江嘉興不遠之處。由此可知,了凡先生當時提出的這些人,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足以為證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
這是總結。以上所舉的十個故事,都是全心全力利益別人、利益社會、利益國家的好事。我們學佛更要拓開心量,唸唸要想到利益全世界。『我哪有這麼大的能耐,利益全世界?』要知道,縱然是小小善事,也希望給全世界的人做一個好樣子,這就是利益世界。事,無論大小,但看用心。所謂『量大福大』,如果心量大,一點點的小善都會變成無量無邊的善德;如果心量小,做的善事再多,福報也不太大。由此可知,心轉境界是真的。底下,了凡先生再進一步教導他的兒子,何謂『善』,這很重要,必須要有能力辨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