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19)
2012/10/28 10:54:47瀏覽95|回應0|推薦1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19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四訓講記(19) 

淨空法師講於鳳凰衛視 講記組恭敬整理

 

三、積善之方

文字一開端,了凡先生引用《易經》的兩句話,為我們說明: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自古以來,凡是過於憨厚、積善的人家,其後代往往會發達。縱然沒有大的發達,也能夠平安過日,不至於招惹一些凶災。這兩句話可以從歷史上來作證,而在現前我們細心留意也能觀察到。反之,這個人家過去的先人以及他本身積惡,欺負別人,盡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這個人家必定不能久享富貴。縱然現前他是大富大貴,也只能享一時之福,終究會衰敗。有些人看到這個現象說:「這家人無惡不作,為什麼還大富大貴?」這是他本人或家裡的前輩過去生中修的福大。但是他修福不修慧,沒有智慧,所以這一生造作惡業,造作惡業必定折福。譬如,他過去生中修的福有億萬財富,這一生雖然發財,但心術不善,處處欺壓別人,做一些損人利己之事,他的福報會折損,千萬財富會變成百萬財富。可是他還有百萬財富,比起一般人還是富有得多。因果通三世!他這一生餘福享盡,罪報就會現前。有些人的果報在來生,有些人在這一生晚年就沒落、破產了。什麼原因?積惡之家的報應就是這樣。所以,要懂得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對自己以及對家庭、對宗族,決定有大利益。

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

「昔」,過去。「逆」,預料。過去顏氏要將他的女兒許配給叔梁紇時,就向上一代一代去敘說叔梁紇的祖宗,結果都是積德的。這是積善之家,所以預料他們家的子孫一定興旺。最後就將女兒許配給叔梁紇,以後生了孔子,所以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祖先代代都積善,所以他們家會出大聖人。

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徵之。

中國人講孝道,首推大舜,這是盡孝的模範。孔子稱讚他:「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這些都是至理名言。

舜的母親死後,父親又娶了一個繼母,繼母也生了小孩。繼母對待他非常不好,他父親受了繼母的影響,所以父親、繼母、繼母生的弟弟三個人都以惡念對待他,幾次要置他於死地。這樣惡劣的家庭環境,舜還能夠孝順。在他心目中沒有看到父母、兄弟對他不好,他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好,讓父母、弟弟不喜歡,所以他天天改過自新。這樣過了幾年,把全家感化了。這是大孝,真正的孝順。舜一切順從,順從裡面有高度的智慧,佛家講:「善巧方便」,他能夠避免家人對他的傷害,能夠保全他的生命,依舊以真誠心、愛心奉侍父母、兄弟。這是一般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他做到了。

「試以往事徵之。」再以過去這些積善之家,看看他後人的發達,歷史上有記載,下面舉了十個例子。

楊少師榮。建寧人。世以濟渡為生。久雨溪漲。橫流衝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人嗤其愚。逮少師父生。家漸裕。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之白兔墳也。後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少師」,是太子的老師。「建寧」,今福建建甌。「弱冠」,二十歲。

少師楊榮的先祖世世代代從事於擺渡船的行業,生活也過得非常艱苦。久雨河水漲了,淹沒了鄉村民居,也淹死了很多人,溺死者順流而下。一般人划著船都去撈取財物,不顧淹在水裡的人。唯獨楊榮的祖父、曾祖父只有救人,絲毫不取漂浮於水的財物。鄉里的人看到他們的作為,都說他們愚痴,「救人有什麼用?許許多多人家財物漂流在水上,你撈到就是你的」。他們不要財物,完全救人,這是積德。

到楊榮父親出生時,家境漸漸富裕。這個時候有一位道長(這裡記載是「神人化為道長」,我們就說「有一位道長」),告訴他的父親:「你的祖父曾經救過很多人命,有陰功,子孫一定會貴顯。」並指示他有一塊風水很好的地,可以葬在那個地方。楊榮的父親就把他的祖父葬在道人指的處所,就是現在所說的「白兔墳」。

後來生了楊榮,他二十歲就考取進士,官一直做到三公(少師屬於三公之一)。皇帝對他非常感激,也追封他的曾祖、祖父、父親為「少師」。子孫貴盛,一直到今(「今」是了凡先生在世時,即明朝),他們家還有很多賢人。這是以楊榮這一樁事情來證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時縣宰嚴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霽顏。

「鄞」,今浙江寧波。「時」,當時。「上」,指朝廷。

有一位楊自懲先生在縣衙當一個書辦(即今之書記官、文書官),心地仁厚,推己及人,守法公平,決定不受賄賂。當時這個縣官非常嚴肅,偶然之間,鞭打一個囚犯,打得遍身流血,怒還沒有消。楊自懲心生憐憫,跪在地下幫這個囚犯求情。縣官說:「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這是縣官發怒的理由。楊自懲叩首報告說:「上失其道。」就是現在朝廷本身有過失,人民對朝廷信心喪失。如果他真的是做了很多壞事,應該要判重刑,你也要憐憫他,不能生歡喜心,喜尚且不可,又怎麼能夠發怒?楊自懲這個人平素有德行、有膽識,敢說真話。縣官聽了楊自懲一番話之後,情緒穩定了,不再發怒了。

由此可知,百姓犯法,過在何處?過在沒有人教導他。誰負責教導?地方官員、縣市長這些「父母官」,人民的領導。儒家言:「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之」是人民。地方首長是人民的領導、父母、老師,你的子弟為非作歹,是你沒有把他教好。

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與其婦商之。婦曰。囚從何來。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饑。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

楊自懲雖然家境貧寒,但是常憐憫幫助苦難的人,尤其是囚犯。當然也有送禮託人情的,但他一無所取,大公無私,憑良心辦事,絕不受賄賂。有時囚犯囚糧缺乏的時候,他還想方法到一些能夠行善的人家,向他們捐助,來幫助囚犯,讓他們能夠吃飽。有一天,有新來的幾個囚犯沒得吃,正好自己家裡又缺米,若是給了囚犯,自己家人就沒飯吃;若是只顧自己,那些囚犯也很可憐。於是跟他太太商量,他太太問:「囚犯從哪裡來?」「從杭州來的,一路上忍著飢寒,面黃肌瘦。」因此,把自己家的米分一半,煮稀飯給囚犯吃。

後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又俱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刑部」即今之法務部、司法部。「廉憲」在明朝稱為按察司,一般也稱為欽差大臣。

以後楊自懲生了兩個兒子,官做到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他的子孫在當時都是很有名的賢德大臣。楚亭、德政這兩個人,也是楊自懲的後代,但歷史記載不詳。他自己積善積德,兒孫貴顯,這是果報。

由此可知,積功累德,不論自己現前過什麼樣的生活,在社會上是什麼樣的地位,從事什麼樣的行業,都可以做。只要存心利益社會、利益人民,就是積功累德。做好事,不求果報,其功德更大;不求果報,必定有更殊勝的果報。積的善大,積的善多,自己本身就感受到果報。像了凡先生就是個例子,與了凡先生同時代的俞淨意先生也是個例子,晚年就享受果報,果報一直綿延到他的子孫,代代不絕。下面舉第三個例子。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 VOL.86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699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