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其餘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
這一樁事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自己要提高警覺,萬萬不可被境界所轉。發一次脾氣,不論時間長短,即使是一分鐘,我們的心理、生理上的傷害,需要三天的時間才能恢復平靜。如果每天發一頓脾氣,對你的健康損失太大了,這是非常不值得。
「聞謗」,別人對我們的毀謗,這是在所不免。我們與大眾相處,實實在在沒有方法令一切大眾對我們的言行都感到滿意,不但我們凡夫做不到,就是釋迦牟尼佛也做不到。世尊在世時,常常找麻煩的、毀謗侮辱的,甚至於陷害的有提婆達多,內部僧團有六群比丘,外面有六師外道;這都是世尊當年在世給我們做的榜樣。佛對於這些毀謗、陷害,如何處理?不動心,用真誠、平等、慈悲來處理,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所以,如果我們聽到別人毀謗還會發脾氣,甚至於極力為自己辯護,這是自尋煩惱。因此,了凡先生在此地舉了一個比喻,「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
「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這是至理名言。因此,我們要是希望自己一生生活得幸福美滿,就要記住「如何能在一生中不發脾氣」,這是修養功夫到家了。發脾氣,對自己身心有害,對方也有害。如果我們能夠忍受,能以不動心來處理,自他都得利益。自己得什麼利益?定慧增長。定慧增長就是福德增長,定慧是因,福德是果。我們沒有怨恨心,沒有報復心,不跟他結冤仇,所以自他兩利。這是菩薩道,是菩薩學處,我們應當努力學習。當然,初學時有一定的困難,但是一定要懂這個道理,克服困難,逐漸逐漸就會趨向自然。最初是極力的忍耐,若干年後就趨於自然。
「其餘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我們日常生活,對人、對事、對物,種種的過失、惡行,總得要想想道理,道理明白了,過失自然就消失了。這是改過的第二個方法,比前面殊勝多了。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
這是究竟改過的道理。人的過失說之不盡!過失不必等到造作,起心動念時,過失已經形成了。我們從早到晚起了多少個妄念,多少個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念頭?這些過患都是唯心所造。所以,佛法的修行樞紐就是禪定。
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無量法門,總而言之,都是修禪定。禪定是佛家修行共同的原則,只是修禪定的方法不相同。譬如說,密宗用持咒的方法修禪定;淨土宗是以念阿彌陀佛的方法修禪定,有持名的方法,也有觀想的方法,也有觀像的方法;教下有讀誦經典的方法,有用持戒的方法。方法很多,無一不是修禪定,如果不是修禪定,那就不是佛法。何謂「定」?心在一切境界裡,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善緣就是跟很多善人在一起,惡緣是與很多造惡的人在一起),無論什麼環境,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禪定」。
「吾心不動,過安從生。」起心動念就是過失,所以要在一切境界裡,對人、對事、對物練著不起心動念。在所有方法裡,實實在在講,念佛的方法最好、最方便、最容易。為什麼?念頭才動,立刻「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把念頭打下去,念佛用意在此地。如果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就全錯了。念佛無非是用佛號把妄念打掉,也就是用一個念頭取代一切妄念。念頭不會不起,如果念頭不起,你就是聖人了。凡人面對境界,哪有不起念的道理?所以,古大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要覺悟得快,覺悟得快就是要把念頭制止。不要管念頭是善、是惡,立刻用「阿彌陀佛」取而代之,讓心裡只有這一念,不容許第二念,這叫念佛,這叫功夫。久而久之,念頭自然不起,功夫就得力;如果念頭還會起,功夫就不得力。因此,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行為。我們採取持名念佛的辦法,在一切時、一切處保持清淨心。
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
「學者」,是學佛的人,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釋迦牟尼佛現在雖然不在了,他的經典還留在世間,我們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學習,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貨」,物質享受。這些事情,凡人在所不免。這種境界現前,我們貪心起來了,貪色、貪名、貪享受;瞋恚心起來了,發脾氣,貪瞋痴現前就是過失,這就造業。這時怎麼辦?才有這個念頭,馬上換成「阿彌陀佛」,把這個好色的念頭打掉,好名的念頭打掉,貪圖享受的念頭打掉,發脾氣的念頭也打掉,念佛的功德在此地。用其他的方法當然也可以,但是念佛的方法最方便、最簡單,也最有效果。許多的宗派法門,我也略略的涉獵,最後還是選擇這個法門。這個法門簡單容易,也非常有效果,就是把這個妄想、念頭,一句佛號取而代之,把它換過來,逐漸逐漸的妄念就少了。
境界現前,不是說眼不看,耳不聽,而是眼看耳聽,接觸之下不動心。六根接觸境界,就如同看電影,「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佛教給我們從理上觀,從心上改,非常有效。所以,種種過失不必一樁一樁去想,一樁一樁去改,那個多麻煩、多費事!
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
我們要保持住「一心為善」。什麼是「為善」?念念為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就是一心為善。決不想利益自己,如果夾雜著一個念頭利益自己,你的善就不純。自己的心純善,行為當然純善,要做到純善,決定不能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
「正念現前」,正念是對邪念說的,邪念就是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行為。這一種錯誤對社會是有傷害的,對自己也非常不利。傷害社會、傷害別人,將來果報在三途,眼前縱然得一點小利益,與往後所受的果報比較一下,得不償失!你得到的太少了,所付出的代價太大太大了,不值得!所以,時時保持著正念,純正之念就是前面講的「吾心不動」,外面境界了了分明,這是正念。
修正念,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現在家庭都有電視,看電視能不能修行?能。《金剛經》教導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以此偈來看電視,就是修行。電視畫面看得清清楚楚,電視的音響聽得清清楚楚,你在這裡面學什麼?學如如不動。不要被他轉了,他演個歡樂的鏡頭,他笑,你也跟他笑,他哭,你也跟他哭,你就完了,自己做不了主,你被電視轉了。而修行人是看電視不被電視轉,能轉電視,你就成功了。《楞嚴經》云:「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境界現前,你不被他所轉,你就能轉他。轉他,就能教導他、改變他,幫助他改邪歸正。如果你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定力、智慧,自己都保不住,如何能轉別人?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無處不是菩薩學處,無處不成就無上道,問題就是你會不會。
禪宗大德測驗學生,常常問學生:「你會麼!」這個意思無盡深廣。如果你真會了,點點滴滴都是佛法,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就是《華嚴經》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是真正成就。宗門講「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教下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宗門教下語雖有異,意實無殊。因此,所有宗派法門殊途同歸,我們都要以恭敬心對待,絕不可分高下。若認為我念佛很高,你那個不如我,這就錯了!心不清淨、不平等。真正覺悟的人,「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假如每個人都能一心為善,正念現前,社會上哪裡會有邪教?哪裡會有邪知邪見?古德常言:「破邪顯正」,我們今天把這句話反過來說,「顯正破邪」,正法顯揚了,邪就不能存在。邪知邪見之所以充斥社會,就是因為沒有正知正見的教學,於是邪知見一出來,大家好奇就向它學習,這是盲從!諺語所謂:「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如果正法能提倡,人會辨別,哪是邪法、哪是正法,自然就認識了,就會選擇了。
儒家是正法,教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教人「五倫八德」。但這個時代要「打倒孔家店」,正法不要了。佛法是正法,教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大家認為佛法是迷信,破除迷信,打倒迷信,產生了很大的誤會。佛不迷信,佛的口號是「破迷開悟」,把破迷開悟當作迷信打倒了,那怎麼叫不迷信?當然社會上一窩蜂都學邪教去了。因此,我們要多想想,如何能「顯正破邪」,這在全世界許多國家地區都用得上。
「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這是比喻,「太陽」比作正法,「魍魎」是妖怪,比作邪法,天化日之下妖怪自然不能存在。這個道理是相同的。「此精一之真傳也。」精是精純,一是唯一、獨一,這是自古以來聖賢之真傳。
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這是從根本改,從根本改才能改得究竟徹底。譬如樹有毒,不必尋枝摘葉,只要從根斬斷,枝葉自然就枯萎了。前面講從理上改,就像伐樹,從樹幹上下手。從事上改,就好像從樹葉上下手。從心改,就是從根下手,這是究竟改過之法。
大抵最上者治心。當下清淨。纔動即覺。覺之即無。
我們學佛用功要抓綱領,從根本上起修就不難了。佛經「浩如煙海」,《大藏經》共有三萬多卷之多,如果這麼多典籍,都要去研究學習,那就是尋枝摘葉,不知到哪一年才能入門?所以,要從根本學。
我學佛五十年,講經四十二年,總結佛法的精髓二十個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用什麼心?用「真誠心」,「真」決定沒有假,「誠」則不虛;用「清淨心」,清淨決定沒有污染;用「平等心」,平等沒有高下;用「正覺心」,決定沒有迷惑;用「慈悲心」,愛護一切眾生,沒有自私自利。這五種心就是大乘佛法講的「大菩提心」。講大菩提心,很多人不好懂,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很容易理解。
佛用這個心對人對事對物,佛的行為是什麼?我也用十個字表示:「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念佛,佛是覺的意思,念念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就是念佛,這是念自性佛。抓住這個綱領,修行就容易了。果然能夠契入境界,所有經典都能通達、學習。因此,世出世間法都要知道根本,抓住其精要綱領,就容易學習。
最上的是從根本修:「治心」,效果是「當下清淨」。「纔動即覺,覺之即無」,心才動,立刻覺察到;一覺察到,念頭就息了。正是古德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覺得快,不要讓惡念相續;惡念才起,第二念就是正念,這是最好的方法。
苟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
假如做不到從根本:從心而改,不得已而求其次,就是要「明理」。道理明白了,惡念邪思自然就離開了。如果其次的功夫也做不到,又該如何?就只好在枝枝葉葉上下功夫。這三層實在講就是佛家講的三種不同根性,上根的人從根本下手,從起心動念處斷一切惡;中等根性的人,用「明理以遣之」;下根之人,只有「隨事以禁之」。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執下而昧上。則拙矣。
上根人雖然從起心動念處改起,但是也決定不能疏忽事相。不能說「我心很清淨,戒條可以不必遵守」,這是錯誤的。錯在哪裡?有真功夫的人,一定有真慈悲;有真慈悲,一定會做出榜樣、模範,這是自利利他。世尊所制定的戒,引伸而言包括國家的法律,都要遵守。《梵網經》講,菩薩「不謗國主」,國主就是國家領導人。《瓔珞菩薩戒經》講「不漏國稅」,自古以來中國、外國,國民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不能偷稅,這些都是屬於持戒。國家的憲法、法令規章,是有形的;無形的,如道德觀念、風俗習慣,都要遵守。現在由於交通便捷,資訊發達,常常有機會到國外去旅遊。到國外,他們的法律、風俗習慣跟中國不一樣,要入境隨俗,要遵守。因此,戒律的含義,廣大無邊。
但是「執下而昧上」,如果執著法令規章,而不明理,又不懂得從心改過,這樣改法就很笨拙。但能這樣遵守也是好辦法,縱不能避免過失,亦能減少過失。
下面是改過之法的第二段,「改過效驗」。就是說過改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境界、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