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改造命運 心想事成(22)
2012/10/30 10:36:11瀏覽130|回應0|推薦2

 

改造命運 心想事成(22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四訓講記(22) 

淨空法師講於鳳凰衛視 講記組恭敬整理

 

常熟。徐鳳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為同邑之倡。又分穀以賑貧乏。夜聞鬼唱於門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續而呼。連夜不斷。是歲。鳳竹果舉於鄉。其父因而益積德。孳孳不怠。修橋修路。齋僧接眾。凡有利益。無不盡心。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督堂。鳳竹官終兩浙巡撫。

「常熟」,今江蘇省常熟。「益」,增長。「巡撫」,即今之省長。

江蘇省常熟有一位徐鳳竹先生,他的父親是一位地主,相當富有。偶然碰到荒年,收成不好,他就減免收租,或是統統捐出去,來提倡救災。又將自己家裡倉庫的稻米,拿出來拯救這些貧窮的人。曾經聽到夜晚鬼在他家門口唱:「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續而呼,連夜不斷。」徐鳳竹的父親做了這些好事,鳳竹果然在這一年考試中了舉人,所以他行善就格外努力,孳孳不息。修橋修路,方便行人。請出家人吃飯,並接濟大眾,碰到有困難的人,都樂意幫助。只要是有利益於社會、有利益於大眾的事情,沒有不盡心盡力去做。他這樣做,後來又聽到鬼在他門口唱歌:「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督堂。鳳竹官終兩浙巡撫。」官愈做愈大,做到浙江的省長。

可見得,先人積功累德,果報無比殊勝。我們想,他的兒孫都享這麼大的福報,那他自己福報一定更大。但是他自己已經不在世,所以果報在來生。凡是這樣積功累德的人要是在世間,來世的福報就不可思議;如果來世不在人間,決定在天上享天福。他的子孫後代所享的福,稱為「餘福」。因此,「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餘福給兒孫,自己的福報比兒孫所享受的一定超過很多倍。所以,善不能不修、不能不積,積善必定有好果報。

而財富決不是供給一個人,或是一家人享受的。你命中有財富,就要知道你有使命、有職責幫助世間一切窮苦之人,你的財富才會生生世世享受不盡。財從哪裡來的?從布施來的,愈施愈多。

這裡講到「齋僧」,齋僧的利益何在?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明清時候,齋僧的風氣盛行。在家居士以財物供僧,希求修福。而接受供養的這些出家人要為他說法;換言之,要教導他。在家人對出家人是財布施,出家人對在家人是法布施,所以齋僧是求法。出家人有道德、有學問、有修養,是社會大眾的導師,用現在話說,是多元文化的教師,他們真正做到徹底犧牲奉獻,為求學問、為教化眾生,奉獻了一生。

嘉興屠康僖公。初為刑部主事。宿獄中。細詢諸囚情狀。得無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後朝審。堂官摘其語。以訊諸囚。無不服者。釋冤抑十餘人。一時輦下咸頌尚書之明。

「嘉興」今浙江省嘉興。「主事」,當時的官職。「輦下」,「輦」是皇帝坐的車子;這是指首都、京城,皇帝所在之處。

浙江省嘉興的屠康僖,在刑部作官。有一次晚上睡在監獄裡,跟囚犯們在一起,細細打聽囚犯的情狀,於是乎知道囚犯當中有不少人是冤枉的。先生並不自以為功,而是把這些情形祕密寫在紙上,送給他的堂官(即他的上司,也就是刑部尚書)。過幾天重新審問囚犯時,堂官摘錄屠康僖公寫的一些案情,來訊問囚犯,囚犯沒有不服的,這樣開釋冤枉的大概有十幾個人。當時這個事情傳了出去,大家對刑部尚書的公正廉明,無不加以讚歎。

從了凡居士所舉的這些例子來看,大多數都是江浙地區的掌故。由此可知,舉比喻一定要舉最近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的,才有公信力;而時代是愈接近愈好。

公復稟曰。輦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廣。兆民之眾。豈無枉者。宜五年差一減刑官。覈實而平反之。尚書為奏。允其議。時公亦差減刑之列。夢一神告之曰。汝命無子。今減刑之議。深合天心。上帝賜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後生應塤。應坤。應峻。皆顯官。

「宜」,應該。「衣紫腰金」,穿紫的官服,繫金的腰帶,這是高官。古代禮服,皇族穿黃色龍袍,而文官穿「紫袍」是爵位最高的,大概是尚書以上的官服才是紫色的。

先生又想到一樁事情說:「在京城尚且有這麼多受冤枉之人,全國上下,民眾之多,哪裡沒有冤枉的?所以,應該五年派一位減刑官,對這些案件重新覈實平反。」這是好事情。刑部尚書同意了他的建議,就此意見奏明了皇上,亦得皇帝之允許。屠康僖公便被派遣為減刑官之一,平反許多冤枉的人。所以,夢中有一位神人告訴他說:「你命中沒有兒子,但由於你的作法、建議與天心非常相應(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現在上帝賜汝三子,都是高官。」是夕夫人有娠,後生應塤、應坤、應峻,皆顯官。這是善因善果。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 VOL.89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6998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