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第二時法事 ◎四句偈 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輪迴沒了時。 「今朝」,今天。「樂邦」,極樂世界。「化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至今已經十劫,我們現在去都嫌晚了。這一生不去,更是違背阿彌陀佛的本願,及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期望。所以,大師教我們「成佛」今天就去,不要等來世,不要等後世,一定要在這一生成就。 「那堪更欲之乎者」,『欲』,想要;『之乎者』,是指研究經教。研究經教很耽誤時間,因為經教像羅網、像迷宮,鑽進去之後,再想鑽出來,相當不容易。這句話是說許多通宗通教的人,迷在教海之中,把一生大好的光陰耽誤了,非常可惜!而且通宗通教未必能了生死出三界,這是真實話。 這四句是中峰大師對我們提出最好的警策,告訴我們成佛的機緣非常難得。誠如開經偈云:「百千萬劫難遭遇」,及彭際清居士所言:「這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所以,一定要珍惜因緣。 ◎開示 原夫遍十方是極樂世界。山光水色。似空合空。盡大地是清泰故鄉。華笑鳥啼。如鏡照鏡。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黃金臂晝夜常垂。惟許行人獨委。白玉毫古今不昧。全憑願者承當。 「十方都是極樂世界,盡大地都是清泰故鄉」,這二句對的非常之好,將宇宙人生的真相一語道破。但是很容易發生誤會,「清泰故鄉也是極樂世界,我們還要不要往生?」古德言:「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根本沒有去,我還念佛幹什麼?這也是說事實真相,可是很容易引起誤會。這些話是從理上講的,對經教有相當素養的人能理解,但是不能對初學人說,怕他產生誤會。悟的人理事是一不是二;迷惑的人,不曉得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因此容易產生誤會。假如真的明白了,就是菩薩,凡夫與佛菩薩的差別就在此地。 「自是不歸歸便得」,『歸』是回頭。『自是不歸』,是我們自己不肯回頭;『歸便得』,一回頭就得到了,關鍵在「歸」字。 佛弟子一入佛門先求「三歸依」,從哪裡歸?從娑婆世界歸極樂世界。歸了沒有?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還有牽掛捨不得放下,就是「自是不歸」。「三歸」,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自性覺,這是「歸依佛」。從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頭,依正知正見,這是「歸依法」。從一切污染回頭,依清淨心,這是「皈依僧」。煩惱就是污染,心裡有貪瞋痴慢、是非人我、憂慮牽掛,身怎麼能不污染?所以,我們曉得從哪裡歸,這一歸就是「歸便得」,得「覺、正、淨」。「覺、正、淨」是自性三寶,這是佛法的總綱領、總方向,也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 我們是業障深重的凡夫,用通途的方法做不到,所以佛教我們用念佛求生淨土的方法,捨棄娑婆,歸向西方,這個方法容易,稱為「易行道」,易行道是對其他法門而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覺、正、淨」就得到了。 「五湖煙景有誰爭」,中國人一般說「五湖四海」,就是稱中華的國境,而這句話實在是形容「回頭就是」。這句話是解釋「便就今朝成佛去」,這一「歸、得」就是成佛了。 「黃金臂晝夜常垂」,修淨土的同修們多半供養阿彌陀佛垂手接引的像,我們見到「垂手接引相」,念佛的心格外懇切,佛垂手在那裡接引我們,我們還不趕快回去! 「惟許行人獨委」,『行人』是發願求生淨土的人;『獨委』,我把我的生命委託給阿彌陀佛,就是「一心歸命」。 「白玉毫古今不昧」,阿彌陀佛白毫放光,佛光注照十方世界,接引一切願生的眾生。 「全憑願者承當」,佛時時慈悲接引眾生,問題在我們肯不肯去、願不願去,是不是真的想去? 所以道。萬法是心光。諸緣惟性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 「萬法是心光」,這句話理事都說到究竟圓滿,要以現代科學家的眼光來看,真正是不可思議!過去科學家總認為物質確實存在,像原子、電子、粒子、基本粒子這些東西,縱然小它還是存在。而近代科學家發現根本就沒有物質的存在,物質是波動現象所產生的,就是「心光」。所以,佛法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心光的波動。實際上,宇宙就是這個現象。 「諸緣惟性曉」,真性、習氣全是屬於幻覺,這個道理與事實境界,佛在《楞嚴經》、《圓覺經》上說出了真相。 「本無迷悟人」,真心本性沒有迷悟,迷悟不是真實的,因為眾生有「迷」,所以佛才相對建立一個「悟」。迷沒有了,還有一個悟,就變成「頭上安頭」,又壞了。迷沒有了,悟也不存在。好比一個人生病吃藥,病好了,藥也不要了。病好了,天天還吃藥,又吃出病了。因此,有病才需要藥,藥治好了病,藥也不要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是幫助你破迷的,你開悟了,迷沒有了,佛法也不要了。若再執著佛法,又迷到佛法裡去了,所以對佛法也不能執著。我們現在迷要用它,覺悟了要把它捨棄,這才是對的。六祖大師云:「本來無一物。」如果你要執著「本來無一物」,你又有一個執著。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皆乖」。一開口就錯,一動念也錯,不能動念的境界才是真實的。 「只要今日了」,『了』就是完全明白。學佛就是學作一個明白人,明白自己與自己生活的環境,如此而已。果然明白了,就是佛;不明白,就是凡夫。佛說世間所有一切苦難根源,就是從迷而來,你不明白自己,不明白宇宙的環境,就有痛苦、災難。如果真相完全明白了,苦難、災難就都消除了,所以稱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世間樂不是真實的,因為有迷,所以樂裡有副作用。只有明白人,樂裡沒有副作用,那才是真樂。 【琉璃池上懸明月。菡萏華閒戲水禽。】 這是形容明白人生活的快樂。「琉璃池上懸明月」,是形容「明心見性」,就是對於自己及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完全明瞭了。「菡萏華閒戲水禽」,是形容「遊戲神通」,這個生活多自在、多愜意,這是真樂! ◎四句偈 是心是佛將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撒手歸來重檢點。華開赤白與青黃。 「是心是佛將心念」,『是心是佛』是性德,『將心念』是修德,性修不二。「念佛成佛」這個法門的理論依據,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話要是明白了,你對淨土法門絕對不會懷疑。「是心是佛將心念」就是「是心作佛」。我們的心本來是佛,現在又念佛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大乘經云:「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確實從心想生,我們想佛就作佛,想菩薩就作菩薩,想什麼就作什麼。因此,大乘佛法修行「觀想」非常重要。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去想苦。想苦,苦就來了;想災難,災難就來了;想老就老了,想病就病了;想死,焉能不死!所以,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是心理不健康。同樣是想,為什麼不想阿彌陀佛?卻要去想老、病、苦,想這些無聊的事情!「阿彌陀佛」是我們真心自性的德號,想阿彌陀佛決定往生成佛。明白這個道理,修行念佛不可思議,確實能帶給我們身心健康,長生不老。 「念到心空佛亦忘」,這就是剛才講的佛號是藥,病好了,藥就不要了,佛也沒有了,我們真如本性圓滿顯露。 「撒手歸來重檢點」,『撒手歸來』是回歸自性。『重檢點』,重新再檢點那個境界跟以往完全不一樣,以往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現在完全回過頭來,「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華開赤白與青黃」,這一句是形容回歸到「法爾自然」的現象。『赤白與青黃』,這是《阿彌陀經》講的四色蓮花,比喻自然。我們常說自然生態的平衡,就是「法爾自然」的意思。在我們觀念當中,生態平衡是指地球;地球以外的的外太空,我們的智慧、能力還達不到,所以知道的並不多。佛經講要能保持盡虛空、遍法界的平衡,才是真正的平衡,這是「華開赤白與青黃」所表的深義。 ◎開示 教中道。惟心佛亦爾。惟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教」是經典,佛在經典裡這樣說。「心」是講「本體」,《起信論》講「本覺」。心性在覺而不迷時,所現的相稱作「佛」;心性在迷而不覺時,所現的相稱作「眾生」。佛與眾生都是真心所現的相,因此佛跟眾生一個是悟的相,一個是迷的相。體是一個,體上沒有迷悟,相上有迷悟。所以,「心、佛、眾生」是一體,一而三,三而一,所以眾生一定能成佛。關鍵是要分清楚,什麼是佛?什麼是心?什麼是眾生?我們修學就有下手之處。 所謂心者。心有多種。曰肉團心。乃現在身中。父母血氣所生者是。 「肉團心」,就是我們的心臟。佛經講的不是這個心。 曰緣慮心。即現今善惡順逆境界上種種分別者是。 「緣慮心」,能夠思惟想像的心。現在人以為這是腦,把腦當作「心」,這也不是真心。 曰靈知心。是混千差而不亂。歷三際以靡遷。炳然獨照。卓爾不群。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靈知」是靈敏覺知,這才是真心。大師在此地說的簡單,大乘經上說的心不止這三種。但是說得再多,也不出這三個範圍。既然不出這三個範圍,說這三種就可以把經上所講的種種心都包含了。 「是混千差而不亂,歷三際以靡遷」。第一句講不亂,第二句講不變,也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的意思。 「炳然獨照,卓爾不群」,『炳』是火燒得很盛的樣子。這兩句是比喻我們的真心靈知獨立,不會隨任何境界轉。這個心是每個人都有的,而且一天到晚都在用,睡覺作夢也用,雖用卻不知道這就是真心。我們天天用妄想心、用緣慮心,不曉得用真心。《楞嚴經》上的「十番顯見」,就是解釋這八個字。當年波斯匿王聽了,快樂的不得了,因為他找到真正的自己。生滅是幻相,輪迴也是幻相,原來真正的自己是不生不滅。 我們要辨別清楚,六根的根性是真心,真如本性;六識是妄心、是緣慮心。佛菩薩是真心作主,緣慮心是作用。好比真心是主人,緣慮心是傭人,所以佛菩薩自在!凡夫是緣慮心作主,就是傭人當家,主人聽傭人擺佈,所以凡夫可憐!佛經常講:「迷惑顛倒」,佛為我們說出,我們才曉得迷在哪裡?顛倒在哪裡? 《楞嚴會》上,阿難是當機者,佛教給阿難「捨識用根」。「捨識」,不是不要識,不要就不起作用了;要識,但要它做傭人。「用根」,根是主人,我自己做主人。所以,我們眼見色要用「見性見」,不要用「眼識見」,就會用真心了。「識」有分別、執著,「性」沒有分別、執著。我們第一念是「見性見」,還沒起心動念,所見外面的境界是平等相、清淨相、真實相。第二念是傭人當家,分別這個好,那個不好,就有了分別、執著,那是緣慮心。因為我們自己當不了家,這才有輪迴生死,無盡的苦難。 我們果然做到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佛菩薩,真正解脫了。凡夫被煩惱所繫縛,把自己綑綁得不能自由。誰綑綁了你?就是緣慮心、妄想心。而佛教化眾生要用妄想,不用妄想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何能教化眾生?佛菩薩將妄想心變成他受用,佛沒有執著,是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這就是佛的靈知心作主,緣慮心起用。我們凡夫是緣慮心作主,靈知雖然存在,把它疏忽了。 「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聖』是佛菩薩,佛菩薩沒有加一點點,博地凡夫乃至於地獄眾生,也沒有缺少一點點,完全是平等的。 諸佛悟之。假名惟心。眾生迷之。便成妄識。 「諸佛悟之,假名惟心」,諸佛菩薩覺悟了,但不得已要為它取個名字,不取名字就不好說法。在教學上,名相是教學的工具,不是目的;目的達到,工具就不要了。這就是《金剛經》講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以,為「覺悟」取個名字,就稱為「心」、「性」。 「眾生迷之,便成妄識」,『識』是佛家的名詞,法相唯識講「八識」。由此可知,「識」是「緣慮心」,「心性」是「靈知心」。為它取個不同的名字,悟了稱作「心」,迷了稱作「識」,而「心」、「識」是一不是二。 是以佛即眾生。眾生即佛。且心外無佛。亦無眾生。 「佛即眾生」,佛就是覺悟的眾生。「眾生即佛」,眾生是迷惑顛倒的佛。「且心外無佛,亦無眾生」,佛跟眾生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相分。 唯迷悟之有閒。故凡聖而迥異。豈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迷悟是一體,但不知道是一體時,那個受用差別就很大。差別在哪裡?眾生是苦不堪言。大家親身感受日子過得好辛苦,人人都苦,沒有一個不苦。貧窮人苦,富貴人也苦。貧窮人憂慮沒飯吃,沒衣服穿,沒房子住。富貴人憂慮錢財貶值,怕遇到強盜、土匪。佛說不僅人間苦,天王怕阿修羅搶他的位子,他也苦。佛在經上講六道都苦,要把苦的根源找出來,只要覺悟了,苦就沒有了。「豈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講的事實真相。 永嘉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這是永嘉大師的《證道歌》所說的。「夢」是迷,迷的時候有六道輪迴,悟了之後就沒有了。悟了之後是不是輪迴真的沒有了?不是的。沒有輪迴是指在我們自己觀念當中沒有了,不是「事」沒有了,而是事上有輪迴,心裡沒有輪迴。在輪迴裡自由自在,想到哪一道就到哪一道,想現什麼身就現什麼身,如同《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稱為「遊戲神通」。就像一般人在作夢時,不知道自己在作夢,所以在夢裡生煩惱。有少數人作夢時,知道自己在作夢;既然在作夢,就不妨快快樂樂繼續做下去,那個夢就不一樣。因為他覺悟了,就沒有苦了。覺悟之後,就是《華嚴經》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迷而不覺的時候,理與事有妨礙,事與事有妨礙,樣樣都是障礙,那就苦了。悟了以後,事事無礙,神通自在。佛經講的「神通」,絕對不是一般人觀念當中迷信的神通。「神通」的意思非常廣泛深遠,「神」是神奇莫測,普通人常識想像不到的;「通」是通達,沒有障礙,樣樣明瞭,樣樣清楚。他真的自在無礙,這個境界稱作「神通」。 既然如是。則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總不出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也。 這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理事圓融,這才是事實真相。我們明白了,念佛自然不會有懷疑,心定下來了。 ◎四句偈 大圓鏡裡絕纖埃。碧藕華中有聖胎。遙望金沙池沼外。寶光常照玉樓臺。 「大圓鏡」,比喻真心本性。『大』是廣大而無邊際;『圓』是圓滿;『鏡』比喻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清楚,這是「照見」。所以,佛法高級的修學不用思惟,不用想像,不可以分別。換言之,緣慮心完全捨棄,純一真心,這是「照見」。落在思惟就有界限,不會圓滿,你能明白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所以,佛法教我們修定,定心沒有分別、執著,真心容易現前。定的愈深,見的境界就愈廣,十方世界、過去現在未來都能在定中看見。那個境界是親眼所見,不是推測的,也不是想像的,稱作「現量境界」。這個境界現前,不能分別,不能執著。一執著,真心就沒有了,妄心當家就著魔了。所以,無論什麼境界現前,《般若經》教導我們一個總綱領:「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統統不執著就對了。何況這些境界相,它是會變化的。為什麼會變化?它從心想生,一切眾生妄想無量無邊,千變萬化,都是幻相,所以不必計較執著。 「碧藕華中有聖胎」,這是比喻,就像經上所講的淨極光通所現的清淨寶相。 「遙望金沙池沼外,寶光常照玉樓臺」,這是讚美西方極樂世界環境之優美。 ◎發願迴向偈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盡。我今大歸依。懺悔三業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誓願度眾生。總願成佛道。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我今大歸依,懺悔三業罪」,這兩句很重要,是這首偈關鍵之所在。何謂「大歸依」?我們真正發願求生淨土,就是「大歸依」,無上的歸依。如何「懺悔三業罪」?念佛。我們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念佛號,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佛滅罪,這個效果功德之大,不可思議!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疏鈔》往生咒的開示,引經據典說得很透徹。他說:「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猶勝持往生咒;亦勝持餘咒,亦勝一切諸餘功德。」告訴我們念佛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一定要以真誠心求生西方。 ◎讚法寶 法寶實難量。如來金口宣揚。龍宮海藏散天香。覺者誦琅涵。玉軸霞條金寫字。似排秋雁成行。昔因三藏取來唐。萬古為敷揚。 「法寶實難量」,『法寶』是經典,佛現在不在世,我們修學唯一的依靠,就是佛留下來的經典。『實難量』就是難思量,將宇宙人生的實相講得這麼清楚,實在是難得,真正不可思議。 「如來金口宣揚」,這些經典是佛說的。 「龍宮海藏散天香」,當年世尊說法,大龍菩薩將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收藏在龍宮裡。龍樹菩薩曾經去參觀過,見到佛所說的一切經,他告訴我們《大方廣佛華嚴經》有多大的分量?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一部經要是拿出來,我們整個地球都容納不下。所以,他從龍宮帶出來的《華嚴經》,不是全經,只是大綱,有十萬偈,就是我們現在讀的《華嚴經》。 「覺者誦琅涵」,唯有真正覺悟的人才歡喜接受,真正聰明人才肯讀。 「玉軸霞條金寫字」,『玉軸』,經卷的軸是玉做的;『霞條』是絹;『金寫字』,用金粉寫在絹上。這是讚歎世間對經典的寶貴與尊重,將之當作珍寶來看待。 「似排秋雁成行」,這是形容書法寫得非常精美,一行一行,整整齊齊,讚歎經卷之美。 「昔因三藏取來唐」,唐朝時,玄奘大師到印度將佛經帶到中國,就是「三藏取經」的故事。 「萬古為敷揚」,流通萬世,廣利眾生。 ◎開示 具行猶人具眼目。願如日月燈光明。依光照燭見分明。行者方能達前境。 「願如日月燈光明」,『日月』是光明的,『燈』也是光明的,用『日月燈』比喻無所不照。日照白天,月照晚上,日月照不到的,燈可以照到,所以用日月燈表光明遍照。 「依光照燭見分明」,「日月燈」就是比喻佛所說的經教。我們唯有得到佛的經教,就像得到日月燈的光明,才能將人生、世界、宇宙的真相慢慢看清楚。 「行者方能達前境」,修行人才能達到理想的願望目標。 是以念佛之人。若不發願往生。縱有功行。亦成虛設。以不順佛故。 這句話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願,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就是不順佛願。佛的願望是希望我們快快生到極樂世界,佛對我們的教導也是希望我們在這一生圓滿成就。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還有所貪戀,不願專心一意求生淨土,就是違背了佛的希望,違背了佛的教導,這是我們不可不知道的。真正明白了,當然我們會順佛的願望,順佛的教導,不辜負佛菩薩對我們的大恩大德,真信切願,老實念佛。第二時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