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峰繫念法事三時全集略記(7)
2009/09/21 09:56:27瀏覽1218|回應0|推薦0

中峰繫念法事三時全集略記(7

 

肆、第三時法事

四句偈

十萬餘程不隔塵。休將迷悟自疏親。剎那念盡恆沙佛。便是蓮華國?人。

「十萬餘程不隔塵」,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國土,在凡夫觀念當中,這是一個非常遙遠的距離。而實際上在心性裡,確實是不隔微塵,是沒有距離的。

「休將迷悟自疏親」,關鍵在「迷悟」,千萬不要自己誤了,自己要是誤會,就很可惜了。

「剎那念盡恆沙佛」,這是說明念「阿彌陀佛」就是念恆河沙數一切諸佛。佛在許多經論都如是說,我們應當深信不疑。

「便是蓮華國?人」,果然肯念佛,求願往生,這個人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就是阿彌陀佛的弟子。

開示

合塵背覺。栽荊棘於七寶園林。捨妄歸真。列珠網於四生門戶。

「合塵背覺」,『塵』是煩惱,「合塵」就是心跟五欲六塵相合。『覺』是本有的,「背覺」就是違背了本覺,迷在五欲六塵境中。這些都是迷惑,迷惑就一定造業。

「栽荊棘於七寶園林」,『栽荊棘』是造業;『七寶園林』比喻真心本性。我們迷失了自性,這才造業。這是說明凡夫墮落六道輪迴,永遠沒有出期。

「捨妄歸真」,這一句是相對上一句而說。六道是「妄」,五欲六塵是「妄」,「捨妄」就是把這些虛妄捨棄。『歸真』,在本宗來說,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世界就是一真法界。古德說,淨土法門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這個話怎麼說?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而《華嚴經》末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應該很認真、很冷靜的想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極樂世界一定比華藏世界還要殊勝,否則他去做什麼?不但他自己要去,還引導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願往生,實實在在不可思議!所以,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裡的一真法界,求生西方就是超越十法界,是究竟圓滿的「捨妄歸真」。

「列珠網於四生門戶」,這是講「事相」。『四生門戶』,指六道眾生「胎、卵、濕、化」。這是說六道眾生有能力、有機會在一生中超越十法界,圓滿成佛。

縱橫萬法。圓裹一心。

這是講「理論」。「縱橫萬法」,『縱』是時間,『橫』是空間,在無限的時空裡,包含著一切萬法,即「橫遍十方,豎窮三際」。

「圓裹一心」,時空、萬法都是一心變現之物,一心是能變,時空、萬法是所變,所以圓滿的包含了一切萬法。「一心」是我們的真心,就是真正的自己。禪宗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真如本性。此處將「事」「理」都說出來了,我們如何能夠契入?如何能夠證得?這是我們現前唯一的課題。

非思量處。阿彌陀佛。坐斷六根。無造作時。清泰故鄉。橫吞八極。破群昏如杲日麗天。療眾病如善見神藥。

「非思量處」,這是修行的大原則,無論哪一宗、哪一個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有許多同修常說修行功夫不得力,實在講,不是功夫不得力,是自己錯解了。錯在哪裡?我們有思有量,「思」是妄想,「量」是比較、分別、執著,較量這個法門比那個法門好,所以功夫用不上力。淨土宗是最高級的修學,因為它是直接成佛的法門,但是你有思量就很難念到一心,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無法得到「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有淺深不同,功夫淺的是「功夫成片」,功夫深的有「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只要得到「功夫成片」,就決定得生,生凡聖同居土。要想念到「功夫成片」,也要離開「思量」才行。所以,覺明妙行菩薩教導我們,念佛人最忌諱夾雜,「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非思量處」。如果心有懷疑、有夾雜,就是有思有量,功夫不能成就。因此,用「真誠心」念佛,真誠心就「不懷疑」;用「清淨心」念佛,清淨心就「不夾雜」;用「平等心」念佛,平等心就「不間斷」,這樣念佛就與「清淨平等覺」相應。

「阿彌陀佛,坐斷六根」,『坐斷六根』是定,定成就了就是一心不亂。「坐斷六根」與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意思完全相同,就是用這一句佛號成就「念佛三昧」。

「無造作時」,『無造作』是慧成就。「非思量處」、「無造作時」,這是綱領,只要將這八個字做到,你就是世界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

「清泰故鄉」,『清』是清涼,『泰』是太平,指西方極樂世界。

「橫吞八極」,『八極』是八方,也是十方,這是講慧光圓照。

「破群昏如杲日麗天」,『群昏』指一切無明,見思無明、塵沙無明、根本無明。對自己來講這是破迷開悟;對教化眾生來說,九法界眾生無明沒有破,也沒有斷盡,這是「群昏」。這一句佛號能破根本無明,拔一切苦厄。

「療眾病如善見神藥」,佛經裡有一種藥稱作「善見」,是神奇的妙藥,眾生只要見到這個藥,不用吃,一切病毒就消除了。用此妙藥,比喻佛號能拔一切苦厄。

所以云。一稱阿彌陀佛名號。能滅八萬億劫生死眾苦。利益如是。豈譬喻言說之可及乎。

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萬億劫生死眾苦,大家能相信嗎?佛說的沒錯,要看我們自己會不會念。什麼是不會念?如果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一面念佛,一面造作;佛號裡夾雜著思量,夾雜著造作,滅罪的效果就不圓滿。什麼是會念?果然能做到用清淨心、真誠心念,功德就大了。所以,「非思量處」、「無造作時」這兩句是非常重要的開示,在一切時、一切處,無論修學什麼法門,就是修的這兩句。

四句偈

打破虛空笑滿腮。玲瓏寶藏豁然開。直饒空劫生前事。六字洪名畢竟該。

「打破虛空笑滿腮」,這一句是比喻破迷開悟,即禪宗講的「豁然大悟」。開悟時,那個歡喜是無法形容的。所以,初開悟的菩薩稱為「歡喜地」,剛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這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菩薩。

「玲瓏寶藏豁然開」,這一句是比喻見性,自性無量的智慧、德能、功德統統現前了。別教初地、圓教初住菩薩自性本覺現前,這不是修來的,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六祖大師云:「何其自性,本來具足。」

「直饒空劫生前事」,這是講大用。這是無量德能中的一種,說明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生生世世的事情都明瞭,這時六根沒有障礙了,這是圓初住、別初地菩薩的境界。我們如果想修到這個境界,經上講要修兩個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證得三賢的果位,第二個阿僧祇劫才從初地到七地,所以修兩個阿僧祇劫才有這個能力。

大家聽了不要歡喜,為什麼?我們沒分。修兩個阿僧祇劫是從什麼地位開始?佛明白的告訴我們,至少要將三界六道八十八品見惑斷盡,從證得須陀洹果這一天開始算起,修兩個阿僧祗劫才能到這個境界。我們學佛修行,從過去算到今天,不止三大阿僧祇劫,是無量個阿僧祇劫,從來沒有一天證得初果。我們今天見惑一品都沒有斷,這一生修的統統不算,這時才曉得修行證果是多難!所以,不念佛求生淨土,簡直是沒希望了。

「六字洪名畢竟該」,這一句是教方法,這個方法太巧妙了。『該』是包括,一句佛號統統都包括了。佛說任何一個法門都要斷煩惱才能成就,唯獨「帶業往生」這個法門不需要斷煩惱,只要這一句佛號將煩惱伏住就行了。「伏」容易,「斷」太難了。所以,一見性,性德完全顯露,智慧、德能、神通、自在統統現前,果德不可思議。

古大德曾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做了一個比較,首先比較哪一個法門最究竟圓滿?大家公認《華嚴經》最究竟圓滿,稱為「根本法輪」,其他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次將《華嚴經》與《無量壽經》做比較,《無量壽經》第一。為什麼?《華嚴經》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才達到究竟圓滿。《無量壽經》是專講西方極樂世界,是《華嚴》的歸宿,《華嚴》的總結。

再將《無量壽經》做個比較,四十八願第一。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淨土,說了那麼多經論,都是介紹四十八願的,沒有一句話違背四十八願,所以四十八願第一。若將四十八願做個比較,哪一願第一?第十八願第一。第十八願是「十念必生」,說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換言之,四十八願是解釋名號的,《無量壽經》是解釋四十八願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解釋《無量壽經》的,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是解釋《大方廣佛華嚴經》的,這才肯定名號不可思議。

所以,古德說一切懺悔法、一切經論都消不了極重的業障,一句「阿彌陀佛」都能消其罪業。為什麼?《觀經》講,造五逆十惡的眾生立刻要墮地獄,如果這時以真誠心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離開地獄,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一句佛號不但能消極重的罪業,使之脫離地獄,也能圓成佛道。名號功德如此殊勝的利益,知道的人確實不多。因此,諸佛如來都說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真正相信,真正肯修,無論什麼人,不管造多重的罪業,這一生都能圓滿成佛。

蓮池大師是一代祖師,通宗通教,到了晚年也全部放下,就是一卷《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一切法門到最後總歸念佛。這個事實,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然後我們的信心才真正堅定、清淨,不會動搖。

開示

古人道。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清水珠(寶珠),佛在經上說過,我們現在沒人見過,因為眾生福薄,所以稀世之寶隱而不現。實在講,我們這個世界的飲水污染非常嚴重,極需要清水珠。

「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是前面比喻所說的「善見神藥」,也就是指這一句佛號。我們的妄想、雜念很多,很想定下來,但是沒辦法,聽說念佛有效,但是不念還好,愈念妄想愈多,那不就跟這句話相違背了嗎?其實是你沒有得到念佛的要領,沒有明白理論與方法,所以這一句佛號念得不得力,愈念妄想愈多。

佛七當中,通常有兩種毛病:一種是愈念妄想愈多,一種是愈念愈打瞌睡,念一念就睡著了,坐著會睡,站著會睡,繞佛也會睡。有這兩種毛病不要害怕,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古人也有,很少人沒有。不要理會,老實念,佛菩薩就加持。時間久了,妄想自然就少,功夫漸漸就得力。千萬不要認為:「我不念還沒有妄念,愈念妄念愈多,算了!」嚇得不敢念佛,那就大錯特錯了。正因為有妄念,佛號更要用功;正因為自己昏沈(無明),更要念佛,用念佛的方法來破無明、斷妄想。

西天有寶。名曰清珠。謂此珠。投入濁水中。入水一寸。則一寸之濁水即便清潔。此珠入水。自寸至尺。乃至於底。則濁水亦隨之澄湛。

古時候講「西天」,就是現在的印度,印度現在大概也沒有這個寶了。

「澄湛」是清淨。佛說的這樁事,在事上講,我們今天沒有人見過,但在理上講決定是可能的。

當知清珠者。喻念佛之淨念也。濁水者。喻雜亂之妄心也。

在此比喻念佛要「淨念相繼」。許多同修常說念佛多年,功夫不得力,妄想雜念還是很多,急著想求往生,又怕往生不了,問我怎麼辦?其實關鍵就在對世間五欲六塵還貪戀,還放不下,所以心不清淨。以這樣的心念佛,只能說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這一生要去不容易。因為西方世界的人,每一個人心都很清淨,你的心不清淨,跟大家不能相處,問題在此地。

「淨念」是修清淨心,清淨心要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不是念佛時心清淨,不念佛時心就不清淨,那個沒有用處!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心都要保持清淨。清淨是不染塵俗,不染塵俗並沒有離開塵俗,你有家庭、有事業,你照樣去做,而且做得更好、更圓滿,因為你有智慧。從前為什麼做得有煩惱?你有得失心,有計較心,天天在算計,你就很苦。現在看開了,看明白了,我的事業是為社會大眾,我沒有得失心,賺錢歡喜,賠錢也歡喜,不受外境的干擾,這就自在了。所以,用清淨心、真誠心做事,充滿智慧,充滿慈悲,修福造福,你的福報愈來愈大,智慧愈來愈增長,這才叫學佛。用這個心念佛,這是「淨念」,雜亂的妄心才能消除。

我們要真正覺悟,人的一生就像一場夢,一彈指就過去了,事事計較會把我們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的機會耽誤了。所以,聰明人知道一切法無常,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只想盡心盡力多做一點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好事。利益裡最殊勝的第一利益就是勸人念佛,而且要在這個法門上真正用心來修福,感應就特別殊勝。

我是現身說法,我二十六歲學佛,三十四歲講經,從來沒有中斷,印送佛書有幾百種,數量都很可觀。這幾年覺悟了,專念《阿彌陀經》,專講「淨土五經」,其他的經放下了,這個感應、效果比從前不知道殊勝多少倍。所以,我知道勸人念佛,一切諸佛都歡喜,一切諸佛都加持。印淨土「五經一論」,比印送其他經論,功德利益都明顯快速,這些布施沒有一尊佛不歡喜。我是過來人,勸勉大家修福要想得到殊勝又快速的果報,這個方法非常有效。

我們讀大乘經,讀淨土五經,明白了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就要盡心盡力去做。我們印經、做CD片、錄音帶等都要用錢,這是「財布施」。經書、錄音帶的內容是法,這是「法布施」。眾生接觸到這個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煩惱消除了,生死遠離了,這是「無畏布施」。這一樁好事,三種布施具足。你現在的果報是財富不缺,生活無憂,智慧增長,健康長壽。將來往生,預知時至,沒有病苦,想坐著走就坐著走,想站著走就站著走,你說多自在!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誰肯修誰就得到。

當妄心雜亂之頃。能舉起一念。如對慈尊。按定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則此雜亂。自然隨念寂靜。

當妄念起來時,不論是善是惡,統統不要管它。念頭一起,立刻把它換成「阿彌陀佛」。「一念」就是阿彌陀佛。古德言:「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時不要怕,要覺悟得快,不要讓妄念相續,要讓淨念相續,用至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念,這就是功夫,這就是成績。

「慈尊」是指阿彌陀佛,我們念佛就像面對阿彌陀佛一樣的恭敬。

「按定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這是教給我們念佛攝心的方法。佛號從心裡生起,口裡念出,再從耳朵聽進去,這樣容易攝心。你就注意聽你自己念佛的佛號,不要管其它的境界,這樣愈念心愈清淨。

我們習氣重,煩惱多,外緣又不好,所以可以從我教給大家的「十念法」學起,一天念九次,時間很短,可是十句一定是佛號「從心起,從口出,從耳進去」。但是,不要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想我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從心裡起來的,那就又打妄想了。這個方法用得純熟,用得自然,就有效果。初學用這個方法非常有效。

自是一念。而至十念。乃至念念不移。即教中所謂淨念相繼者也。

「不移」是不變,念念真誠。「教」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念佛之人。須要信心懇切。正因凜然。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深厭塵勞紛擾為可痛。

「塵」比喻多,一天到晚這些紛紛擾擾的雜事太多了,這是煩惱,不能夠出離六道。輪迴與這些煩惱永遠不能擺脫,這些苦惱只有一世比一世增多,不會減少。為什麼?我們每天造不善的因,因一世一世累積下來,所以我們今天生活苦不堪言,道理就在此地。真正明白了,唯一能夠擺脫生死輪迴,擺脫煩惱的方法,只有念佛求生淨土這一條路,這一條路真正穩當快速。除此之外,其他法門理論上講得沒有錯(法門平等),但是我們在那些法門上,真的完全用不上力。所以,真正明瞭生死輪迴的恐怖與可怕,我們的願心才是真的。念佛人要能確實做到這幾句,自然就相應,功夫就得力了。

舉起一聲佛名。直下更無異見。如太阿劍。橫按當軒。如大火輪。星騰焰熾。萬物攖之則燎。觸之則傷。

「舉起一聲佛名,直下更無異見」,這就是「老實念」,沒有懷疑,沒有分別,沒有夾雜,這一句佛號就得力了。

「太阿劍」是古時最鋒利的寶劍,這一句佛號就像太阿劍一樣,像大火輪一樣,比喻般若智慧能斷煩惱障,能燒煩惱薪。

有同修問,佛號聲調很多,到底用哪個念法好?這些都沒關係,主要是念的心能定下來,這就得力。別人用那個聲調可以得定,我未必得定。所以,一切要以適合自己的為標準,不可以以別人為標準,這個很重要。

直至一心不亂。能所兩忘。到家之說。不容再舉。捷逕之詞。何勞挂齒。

「直至一心不亂,能所兩忘」,這就是「念佛三昧」,也是我們的目的。先求心清淨,妄想少,煩惱少,到最後妄念、煩惱都不生了,再提昇將能念跟所念捨棄,能念跟所念融合在一起,這時就到「一心不亂」。我們能將妄想、煩惱、習氣念掉,功夫就得力了。

「到家之說,不容再舉,捷逕之詞,何勞挂齒」,這些都可以不必放在心上,功夫自然成就。所以,我們念佛求「一心」,萬萬不可以把「一心」掛在心上。「我念了一天,怎麼還沒有得到一心?又念了兩天,想想還沒得到一心。」這個念法,你一輩子都得不到一心。原因何在?教你不要夾雜,你偏偏夾雜。你說:「我沒夾雜。」常常想著「一心不亂」,就是夾雜。教你老實念,想「一心不亂」也不行。念佛求神通、求感應都是夾雜,都是破壞功夫。念佛是什麼都不求,就是老實念,自然感應現前,自然得一心不亂,自然「能所兩忘」。

可謂證修行之神術。超方便之正途。破死生蟄戶之雷霆。燭迷妄幽衢之日月。

「可謂證修行之神術,超方便之正途」,這兩句是講淨土法門不可思議。『術』是方法,淨土法門是修行證果最神奇、最巧妙的方法。世尊教給我們所有修行方法都是方便法,只有這是超越一切方便法的正途。

「破死生蟄戶之雷霆,燭迷妄幽衢之日月」,這兩句是講淨土法門殊勝的效果。『破死生蟄戶之雷霆』,比喻破迷。『燭迷妄幽衢之日月』是照破,比喻開悟。「蟄」是驚蟄,驚蟄是二十四個節氣之一。春雷一響,把許多在冬眠的動物驚醒了,這就是比喻豁然覺悟。

四句偈

是心空寂念何依。故國云歸孰未歸。華外玉雞啼曉日。遠迎新佛奉慈威。

「是心空寂念何依」,『空寂』是本覺,『念』是始覺。這句話是朗然大覺,指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故國云歸孰未歸」,『故國』是家鄉,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每天求往生,想回到極樂世界,為什麼還沒去?這句話是催著我們要認真,要趕緊回去。

「華外玉雞啼曉日」,這是比喻我們睡醒了,從昏迷中覺醒,一念回光,真正覺悟。

「遠迎新佛奉慈威」,『慈威』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慈,我們見到他很歡喜;阿彌陀佛有威嚴,我們也怕他;有慈有威,這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師。只喜歡,不怕;只害怕,沒有慈悲,都無法教導我們。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聖眾,來迎接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作阿彌陀佛的學生。

慈雲懺主淨土文

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念發願文,最要緊的是一定要依文發願才有效果,不是念念就算了。

「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一心歸命』,貫穿全部的願文。「一心歸命」不是我們念這個文時才「一心歸命」,文念完了就「不歸命」了,也「不一心」了,那個沒有用處。時時念念都是「一心歸命」,念佛三昧哪有不成就之理!所以,會念佛的人,這個法門不難,很容易,非常有效果。不會念佛的人,怎麼念都沒有感應,原因就是念的時候「一心歸命」,不念的時候「三心二意」,也不歸命了。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何謂「正念」?「為菩提道,求生淨土」。如果為了升官發財、健康長壽才念阿彌陀佛,就不是「正念」。何謂「菩提道」?「菩提」是梵語,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換言之,是為了真正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才念佛求生淨土,不是為別的,這個念是「正念」。

「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心不貪戀』是放下,『意不顛倒』是看破。這兩句話就是「放得下,看得破」,都是在平常生活上要用功夫,要將之做到。「放得下」,貪瞋就很容易斷;「看得破」,愚痴也不難消除。所以,「看破、放下」是對治「貪瞋痴」三毒煩惱,有助於我們念佛功夫成片,三昧成就,然後我們求生淨土的願望一定可以圓滿達成,決定不會空過。

中峰國師是元朝人,我們讀他的文章,至今還深受感動。他老人家的文字句句是從真心、大慈悲心流露出來,才有這樣的力量。大師文章寫得很好,開示的句子非常之美,意思也非常圓滿,使我們讀起來對西方世界確實生起無限嚮往與戀慕之心。我們得到他的教誨,依教奉行,不但自己得利益,必定也能夠利益六道一切眾生。

繫念佛事講解到此圓滿,希望同修們都能在佛事當中,隨文入觀,自他均得無比殊勝的利益。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 VOL.69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3335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