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願王回向偈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這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是《華嚴經》修學的總綱領。菩薩若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因此普賢行是菩薩行最重要的科目。十願最重要的是「禮敬」與「懺悔」。「禮敬」包括「稱讚」、「供養」;「懺悔」,包括了後面七條。 「修行」,「行」是思想、見解、言語、造作,行為有了錯誤,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就是「修行」。佛門常講「開悟」,發現自己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就是開悟;悟後起修,就是「修行」。 淨宗修學的綱領,第一、佛在《觀經》教給我們「淨業三福」。第二、「六和敬」。第三、「戒定慧」三學。第四、大乘菩薩修行的綱領「六度法門」。第五、「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是最高、最圓滿、最究竟的修行標準。這五個科目就是修正行為的標準。 第一、「禮敬諸佛」。佛弟子見了佛像,都會恭敬的對佛像頂禮三拜,這是不是「禮敬諸佛」?不是。為什麼?跟普賢不相應。「普」是普遍,我們的心不普,我們的心有分別、有執著、有界限,因此我們的禮敬範圍很窄小。普賢菩薩的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沒有分別、執著,他的心是盡虛空、遍法界,以這樣的心修禮敬,就是「普賢行」,就是普賢菩薩的「禮敬」。 「諸佛」,不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毘盧遮那佛、阿彌陀佛,是指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包括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現在諸佛,世尊在經上介紹了不少。過去諸佛,也說了很多。未來佛在哪裡?一切眾生就是未來佛。一切人是未來佛,一切畜生也是未來佛,一切蚊蟲、螞蟻還是未來佛。不但這些有情眾生是未來佛,乃至於無情的眾生也是未來佛。《華嚴經》說得很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換言之,盡虛空、遍法界統統是諸佛。我們以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對待,就是「禮敬諸佛」。第一願如是,後面九願,願願都如是。 我們要如何將自己的修學標準達到普賢菩薩的水準?一定要從「三福、六和、三學、六度」逐漸向上提升,才能達到這個標準。若用普賢行的標準修行,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這才顯示出十願的殊勝。 第二、「稱讚如來」。『稱』,稱揚;『讚』,讚歎。第一句講「諸佛」,第二句講「如來」,「如來」與「諸佛」名稱換了,意義也就不一樣。「諸佛」是從相上說的,在相上,我們要以平等心、恭敬心對待。「如來」是從性上說的,我們的真誠、清淨、平等,對佛菩薩如是,對一切天神如是,對一切眾生如是,對妖魔鬼怪亦如是,決定沒有差別。我對佛的恭敬心跟對魔王的恭敬心完全相同,沒有絲毫差別,這是「禮敬」,是平等的。但是「稱讚」就不一樣了,必須是善的、美的,我們才稱讚;不是善的,不是美的,我們不毀謗,也不稱讚。這是諸佛菩薩教給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的態度,我們應該要這樣做法。 世間有善人、惡人,有好人、壞人,有好事、壞事,我們要讚歎好的,讚歎善的;不善的、不好的,不讚歎。《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時都禮敬、讚歎,唯獨三個人,他有禮敬,沒有讚歎。這三個人,第一是勝熱婆羅門,代表愚痴;第二是甘露火王,代表瞋恚;第三是伐蘇蜜多女,代表貪欲。這三個人代表「貪、瞋、痴」,貪瞋痴是三毒,所以有禮敬,沒有讚歎。 「禮敬」對一切要平等,「讚歎」要能辨別一切善惡,這樣才能利益一切眾生,不會傷害眾生。 第三、「廣修供養」。從前人跟現代人意識型態、思想觀念不一樣,以前的人多少還有一點道義,現在的人無一不追求財富。人人都追求財富,為什麼有人求得到,有人求不到?難道求不到的這些人,聰明智慧不如你?運氣沒有你好?不見得。世出世間一切法,唯有佛法講的透徹,解釋的合情合理,我們聽了真的心服口服。佛告訴我們世出世法都不出因果定律,財富從哪裡來的?財富是果報,果報從因來的。一生辛苦努力,是「緣」。如果沒有「因」,再辛苦、再努力也得不到果。「因」是什麼?過去生中的布施、供養。修「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能夠修三種因,必定能得這三種殊勝的果報。你不肯修因,哪來的果報?人不能沒有福報,佛講:「貧窮學道難」,一天三餐都不能維持,修行就很難。所以,福報非常重要。 「三皈」,「皈依佛,二足尊」。「足」是滿足、圓滿的意思。「二」是兩種圓滿,第一是福報圓滿,第二是智慧圓滿。福報如何圓滿?佛的財布施圓滿,所以他的福報圓滿;佛的法布施圓滿,所以他的慧也圓滿。「福慧雙修」就是修財布施、修法布施。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法布施是以「依教修行供養」為第一。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老老實實依教奉行,修因證果,果報無比殊勝美滿。 第四、「懺悔業障」。我們長劫六道輪迴,無法出離,是什麼原因?業障障礙了明心見性,障礙我們出離六道輪迴。要如何消除業障?懺悔。「懺悔」是梵華合一,「懺」是梵文音譯,「悔」是中國字,「悔」跟「懺摩」很接近,所以將這兩個字合起來造成這個名詞。 懺悔最重要的是發露,後不再造。我們所造的一切過失、錯誤,不要遮蓋隱瞞,否則罪過就愈來愈深。所以,好事不要讓人知道,好事讓人知道,一讚歎,好事都報掉了。做的壞事,知道的人愈多愈好,每個人說你一句就報掉了。 「發露懺悔」,對自己是「後不再造」,這是真懺悔,真消業障。我們一天能改正一個錯誤,繼續三年,縱然不能成為聖人,也算是賢人。以這樣勇於改過自新的修持,求願往生,決定得生淨土。 第五、「隨喜功德」。這是佛菩薩特別教給我們破除嫉妒障礙的煩惱。人都有嫉妒,看到別人比我好,心裡就很難過,這是很大的煩惱,也是與生俱來的習氣。嫉妒是瞋恚的一部分,「隨喜」就專門對治嫉妒。看到別人好,不但不嫉妒,能生歡喜心,而且能盡心盡力幫助他,成人之美!把他的好處看成自己的好處,他的功德看成自己的功德,心量拓開,這才能與大乘佛法相應。 嫉妒、瞋恚心很重的人,心量非常窄小,那是修行很大的障礙,要想出三界不容易。不但修定修慧難,世間法做學問、成就事業也很難。世俗人常說:「大人有大量。」做大事業的人度量很大,斤斤計較,執著的人度量很小,成就不了大事。 諸佛菩薩及佛弟子的事業是要「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事業太大了,沒有廣大的心量,怎麼能度一切眾生?這絕對不是世出世間小心量所能做到的,「隨喜功德」就非常重要。 第六、「請轉法輪」。第七、「請佛住世」。佛法是人天眼目,苦海慈航,無明黑暗裡的明燈。我們遇不到佛法,沒有機會脫離苦海,超越三界,那才是真正的悲哀!唯獨遇到真正的佛法,才有機會脫離苦海,超越三界。「請轉法輪」就是請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這個福報無比殊勝。 我們想修福修慧,以什麼方法能修到最殊勝、圓滿的福慧?請佛菩薩講經,這個福慧是無比的殊勝圓滿。我們現在找不到佛菩薩,甚至於須陀洹也找不到,怎麼辦?要找有修有學的法師大德為我們宣揚正法,這個福慧是相等的。 我們在經典裡見到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甚至於一部經還沒有講完,就有開悟證果的。在古人傳記裡也曾經看過,但那是極少數。絕大多數的人業障習氣很重,必須要長年累月天天聽,天天薰習,天天改過,或者十年、八年,或者二十年、三十年才能開悟證果。所以,請一位法師講一次經,效果不大,一定要「請佛住世」,請法師常住,此地的人才能得利益。李炳南老師在台中住了三十八年,講經從未中斷過,所以台中念佛往生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很多,道裡在此地。 但是法師、大德住在那個地方講經,要因緣成熟才行。何謂緣?是不是對法師招待得很好,供養得很好?不是的!真正善知識是要利益眾生,不是來求享受,求名聞利養的。真正的緣是這個地方有些人真想學,真想脫離生死輪迴,真想在這一生成就菩提道業,諸佛菩薩自然會應化到此地,所謂「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如果這地方沒有這樣的人,只是口頭上說說,求的是福報、升官、發財、求好兒女,以這種心願求,佛菩薩不會來。真正求了生死、出三界,求往生極樂世界,佛菩薩會應化到此地來。所以,「請佛住世」,這是感應道交。 當然因緣的成熟,要靠「請轉法輪」。大家經聽多了,苦難的日子過久了,逐漸覺悟了,曉得生死輪迴是麻煩事,才有出離的心。西方極樂世界聽多了,覺得這是個好地方,我們應該移民到那邊去,有這個心願就是「感」,有「感」才有「應」。 普賢菩薩修行的總綱領,就是菩薩行的標準,實際上就是這七願。第八、第九、第十這三願都是屬於迴向。大經講「迴向三處」:迴向菩提、迴向實際、迴向眾生。「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恆順眾生」是迴向眾生,「普皆迴向」是迴向實際。迴向是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福慧與一切眾生共享,絕不自己享受,這個心量大!這是真實的福報。如果只是個人享受,福報很快就享完了。與一切大眾共享,與一切諸佛菩薩共享,福報是永遠享不盡!因為諸佛的福報無量無邊,眾生雖然有罪業,但是眾生也有修善積德的一分,那一分功德合起來,力量就大了。所以,心量一定要拓開。 我們在《無量壽經》第二品念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由此可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西方極樂世界大眾修行的標準。我們今天雖然做不到,要熟悉,要心嚮往之,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陌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