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25 12:30:40瀏覽409|回應0|推薦6 | |
要有效地治療糖尿病,必須要先明確糖尿病的治療目標,從而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糖尿病治療的目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糾正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謝紊亂,促使糖、蛋白質和脂肪正常代謝。 (2)緩解高血糖等代謝紊亂所引起的症狀。 (3)防治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並發症和防治心血管、腎臟、眼及神經系統等慢性病變,延長患者壽命,減少病死率。 (4)肥胖者應積極減肥,維持正常體重,保證兒童和青少年的正常生長發育,保證糖尿病孕婦和妊娠期糖尿病産婦的順利分娩,維持成年人正常勞動力,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 糖尿病治療之一:心理治療 很多人認爲糖尿病的治療主要是飲食,運動以及藥物治療。其實心理治療對糖尿病的控制非常重要。樂觀穩定的情緒有利於維持病人內環境的穩定,而焦慮的情緒會引起一些應激激素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從而拮抗胰島素,引起血糖升高,使病情加重。正確的精神狀態和對疾病的態度應該是在醫生正確指導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習防治糖尿病知識,通過尿糖和血糖的監測,摸索出影響病情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掌握自己病情的特點,有堅強的信心和毅力,認真治療而不緊張,堅持不懈的採取合理的飲食、體力活動,勞逸結合。正確使用藥物使體重、血糖、尿糖、血糖、血脂維持在合理水平。有感染、手術、重大精神負擔時,要及時正確處理。總之,通過心理治療的配合,達到有效的控制和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糖尿病治療之二:飲食治療 民以食爲天,人不一定每天都運動,但肯定每天都得吃飯。而飲食對糖尿病又有直接的影響,所以控制飲食對糖尿病治療十分重要。中醫學認爲:消渴多因嗜酒厚味,損傷脾胃,運化失職,消穀耗津,縱欲傷陰而改陰虛燥熱發爲本病。如《黃帝內經》曰:“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素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爲消渴”。《景嶽全書》曰:“消渴病,其爲病之肇端,皆膏梁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皆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少有也。”指出肥胖者、生活富裕者多患此病,這與現代醫學認識糖尿病的病因相一致。血糖的高低因胰島素的分泌與進食物的多少和質量密切相關,因而飲食療法是各型糖尿病治療的基礎,無論何種類型的糖尿病,病情輕重或有無並發症、採用何種藥物治療,都應該嚴格進行和長期堅持飲食控制。 早在50年代以前,中外治療方案均以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蛋白質飲食爲主。據臨床實踐證明,這種飲食結構對糖尿病病人的胰島功能並無益處,而高脂肪飲食還會加重糖尿病病人的血管病變,高蛋白飲食則會致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率增高。當前醫學專家則提倡高碳水化合物量,降低脂肪比例,控制蛋白質攝入的飲食結構,對改善血糖耐量有較好的效果,飲食療法的具體內容如下: 糖尿病治療之三:運動治療 運動療法是依據患者的功能情況和疾病特點,利用體育鍛煉防治疾病、增強機體抵抗力,幫助患者戰勝疾病,恢復健康的有效方法。運動給身體帶來的好處將在下面列舉的鍛煉法中具體闡述。在糖尿病的治療中,運動療法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對於老年患者、肥胖患者更爲重要。祖國醫學很早就認識到運動對消渴症康復的重要性,隋代的《諸病源候論》、唐代的《外台秘要》都記載了消渴病的體育運動療法。此後,歷代醫家皆有論述。 到十八世紀中葉,國外的一些著名醫學家也開始主張糖尿病患者應做適當的體力活動,並把體力活動、飲食控制、注射胰島素列爲治療糖尿病的三大法寶。有些輕型糖尿病患者只堅持體育鍛煉並結合用飲食控制即能達到康復。 游泳鍛煉法 1.游泳時人體健康的好處 慢跑鍛煉法 跑步是一項方便靈活的鍛煉方法,老幼鹹宜,已日益成爲人們健身防病的手段之一。 散步鍛煉法 (1)普通散步法:用慢速(60-70步/分鐘)或中速(80-90步/分鐘)散步,每次30-60分鐘,可用于一般保健。 (2)快速步行法:每小時步行5000-7000米,每次鍛煉30-60分鐘,用於普通中老年人增強心力和減輕體重,最高心率應控制在120次/分鐘以下。 當你感到情緒低落,對什麽事情都提不起勁時,不妨快步走上十幾分鐘,就能使心理恢復平衡。 (3)定量步行法(又稱醫療步行):在30度斜坡的路上散步100米,以後漸增至在50度斜坡的路上散步2000米,或沿30度-50度斜坡的路上散步15分鐘,接著在平地上散步15分鐘。此法適用於糖尿病、心血管系統慢性病和肥胖症的患者。 (4)擺臂散步法:步行時兩臂用力向前後擺動,可增進肩部和胸廓的活動,適用於呼吸系統慢性病的患者。 (5)摩腹散步法:一邊散步,一邊按摩腹部,適用於防治消化不良和胃腸道慢性疾病。 (6)小雨中散步法:在雨中散步經在晴天散步更有益。雨水不僅淨化被污染的空氣,雨前陽光中及細雨初降時産生的大量的負離子還具有安神舒氣,降低血壓的功能。在細雨中散步,還有助於消除陰雨天氣引起的人體鬱悶情緒,使人感到輕鬆愉快。毛毛細雨猶如天然的冷水浴,對顔面、頭皮、肌膚進行按摩,令人神清志爽,愁煩俱除。 糖尿病治療之四:藥物治療 對於那些病情較重的患者,光靠運動,飲食可能無法控制病情。這時就需要配合藥物治療。以下是對一些常用藥的介紹。建議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西藥 磺脲類 雙胍類 糖苷酶抑制劑 噻唑烷二酮 甲基甲胺苯甲酸衍生物 胰島素 胰島素的種類非常繁多,常見的分類方法主要有: 長效胰島素:又叫精蛋白鋅胰島素,也爲乳白色渾濁液體,起效時間3~4小時,作用高峰 14~20小時,持續時間約24~36小時。 預混胰島素:爲了適應進一步的需要,進口胰島素又將其中的短效製劑和中效製劑(R和N)進行不同比例的混合,産生作用時間介於兩者之間的預混胰島素。 根據來源分類 豬胰島素:自豬胰腺提取而來,分子中僅有一個氨基酸與人胰島素不同,因此療效比牛胰島素好,副作用也比牛胰島素少。目前國產胰島素多屬豬胰島素。 人胰島素:人胰島素並非從人的胰腺提取而來,而是通過基因工程生産,純度更高,副作用更少,但價格較貴。進口的胰島素均爲人胰島素。國內日前也漸漸開始具有生産人胰島素的能力了。 根據胰島素濃度分類 中藥驗方 方劑1 方劑2 方劑3 方劑4 方劑5 方劑6 方劑7 方劑8 方劑9 方劑10 方劑11 方劑12 方劑13 方劑14 方劑15 方劑16 方劑17 方劑18 方劑19 方劑20 方劑21 方劑22 方劑23 方劑24 方劑25 方劑26 方劑27 方劑28 方劑29 方劑30 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治療糖尿病各有長短,單純西藥治療雖有易耐藥即繼發失效,胃脘不適、皮疹等副作用,因其降糖效果迅速,便於服用或使用而被患者樂於接受。單純中藥治療,雖無不良反應,且可控制臨床症狀及並發症的發生,但降糖作用緩慢,力度較小,惟有中西醫結合治療,既可改善臨床症狀,防治並發症,又可避免藥物的不良反應和繼發失效。當前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可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①尋找中西醫結合點。中醫辨證論治的同時配合小劑量西藥降糖藥不失爲一條可行的途徑。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小劑量西藥降糖藥配合使用,也要根據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將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巧妙地結合起來,在全面考察患者的年齡、身高、體重、工作性質等具體情況下,根據血糖波動情況,具體選擇相應的降糖西藥。 ②根據中醫辨證原則,靈活吸收前人藥理研究成果。經藥理研究具有顯著降血糖作用的中藥,具有補益作用的人參、黃芪、黃精、山藥、枸杞子、地黃、茯苓、仙靈脾、山萸肉、當歸等;具有清利解毒、理氣活血作用的蒼術、玉米須、荔枝核、五倍子、丹參、桑葉、桑白皮、知母、番石榴等。臨床上在辨證的基礎上合理選藥,確實可以提高療效,但要注意辨證選藥,否則不會有效,比如陽虛之體而投之以知母、蒼術之類確非所宜。 ③根據病機本質,開發專方專藥。抓住糖尿病某個證型或某一時期的主要病機的特點,確定治療原則,開發專方專藥研究大有可爲。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的特點 (1)療效高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是依據中西醫各自的優勢,充分發揮其長年。如西藥降糖效果好、起效快;而中藥改善症狀好、降糖作用持久,無疑兩者合用,可以提高療效。另者,中醫的辨證加上西醫的一系列客觀衆指標,這樣以其微觀衆的形式參於宏觀之中,使辨病辨證相結合的科學性向前跨躍了一步,無疑對“施治”的指導也更加確切,療效必須提高。 (2)療效短 糖尿病中醫辨證分明虛熱盛型、氣陰兩虛型、陰陽兩虛型。臨床上以氣陰兩虛型居多,治則爲益氣養陰。益氣者,益脾氣助運化之功,以固後天之本;養陰者,養腎之陰,滋下焦之水源,以降妄炎之火,使水升火降,中焦健運,從而達到降血糖的目的。中醫的辨證施治再配合西藥的降糖藥,使中西藥發揮其優勢,共同攻克,療程必然縮短。 (3)作用持久 口服降糖藥氯磺丙脲在體內持續的時間最長,才僅72小時;中藥以人參爲例,實驗研究人參總皂甙能減少四氧嘧啶對胰島B細胞的破壞,並具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損傷的B細胞的破壞,並具有一定程度上促進損傷的B細胞修復和增生能力。停用人參總皂甙後降糖作用尚能維持1~2周。所以中西醫結合,不僅降糖作用快,而且持久。 (4)揚長避短 西藥降糖作用起效快,作用可靠,但改善症狀不明顯。如一部分病人經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治療後,血糖、尿糖得到控制,但仍有乏力、便幹、失眠、多汗等,而中藥可彌補其不足。胰島素抵抗性糖尿病,往往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均不能使血糖下降,而中醫的優勢則表現在西醫療法處於劣勢時,得以充分顯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昏迷時,由於昏不知人,一切口服藥無計可施,況且胃腸吸收不如直接靜脈滴注。所以,靜脈輸注胰島素和補充液體是最好的途徑,故中西醫結合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彌補不足。 (5)防治並發症 現代醫學研究糖尿病早期即有血流流變學改變,血液粘度增高,這與祖國醫學認爲糖尿病多伴有淤血證是一致的。而高血糖、高血脂、高粘度,正是後來大、小血管病變的基礎。所以,爲了預防並發症,從治療糖尿病開始,在降糖的同時就應注意降脂、降粘。因爲一旦出現臨床並發症,如糖尿病腎病等,現代醫學是無法使其逆轉的,而中藥在防治並發症上確有獨到之處。 糖尿病治療之五:其他治療 拔罐療法 方法一: 自我按摩療法 通過自我按摩可達到調整陰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益腎補虛,清泄三焦燥熱,滋陰健脾等功效。 針灸療法 (一)針刺可以降低血糖,改善臨床症狀。目前,糖尿病的空腹血糖指標爲〈6.0mmol/L。有人發現針現刺可以使臨床指標不同程度地改善,血糖明顯下降,或基本恢復正常,平均下降幅值高達5.6mmol/L,尿糖多隨血糖的下降而轉爲陰性。糖耐量明顯改善,臨床症狀明顯減輕,其至消失,有效率爲81.5%~87.5%,平均顯效率在34%左右,且無明顯地副作用。進一步研究發現,針灸對改善血糖的作用,對DM(II)型中的胰島素抵抗型療效最爲理想,對DM(I)型、以及嚴重消瘦者,療效較差。而且療效有療程依賴性,隨治聞的時間延長,療效逐漸上升,與降糖的中西藥聯合使用,有一定的協同作用,可明顯減少藥物的用量,有些甚至停用降糖藥,而血糖能長期保持穩定。 (二)針刺可以調節與血糖代謝有關的物質。正常的血糖調節,主要依賴胰島素,當血糖升高時,迷走神經和胰島素β細胞受到刺激,引起β細胞表面的IK離子通道的開放,大量K+內流,從而啓動細胞內信號轉導,啟動胰島素基因,促使胰島素分泌,從而使部分血糖變成肝糖原,而使血糖下降。當血糖低於正常時,可通過興奮交感神經,啟動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甲狀腺、胰島軸(HPA axis),而使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分泌糖皮質激素,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胰島分泌胰高血糖素等又促使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上升。通過這個反饋環路,實現血糖的相對恒定。有人用經絡經皮低頻電針治療某些糖尿病患者,發現于針後胰島素立即上升達治療前的3~5倍,其效應可持續達3個小時以上,同時生長激素降低、血糖下降。有人針灸治療DM(II)型患者,發現針後甲狀腺素T3、T4下降,cAMP下降、而cGMP上升。可見針灸作用,不僅局限於胰內。還 有較強的胰外作用。 (三)對胰島組織形態和細胞分子水平的影響。糖尿病病人的胰島組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改變,如透明樣變、纖維化和水腫,少數有胰島細胞總數目的減少。而胰島素抵抗患者,多表現爲受體後的缺陷,如組織和胰島細胞表面的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受體數目出現下降,或與相應配體結合能力的下降。有研究證實,針刺對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動物(如小鼠、大鼠、家兔等)的β細胞有明顯地保護作用,維持細胞的完整性。也有研究表明,針刺可以提高受體與配體的結合力和使下降的受體數目上調,從而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達到治療某些類型糖尿病的作用。 另外,還有研究發現,針刺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如通過改善中樞神經功能達到使機體調節血糖這一反饋通路更另完善和敏感,從而使機體能對血糖有一個良性的自我調節機制。促進糖尿病患者的康復。 針灸對糖尿病的作用機制。 一般認爲針灸對糖尿病的作用,可分爲胰內和胰外兩大方面。 (一)胰內方面。正如前所述,胰內機制主要是保護β細胞的完整性,促進或調節胰島素的適當分泌,增加β細胞表面的某些受體功能,以及增加配體與受體的結合能力。但能否對胰島細胞的細胞內信號轉導有調節作用,尚有待進一步研究,如上所述,針灸能提高DM患者的cGMP,而降低cAMP水平,而這二者是細胞內的重要的第二信使,參與調節和控制細胞對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血糖調控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值得進一步研究。 (二)胰外方面。主要可能與神經--內分泌--免疫(NEI)網路有關。許多研究證實,針刺能良好地調節交感和副交感神經之間的平衡,使機體調節血糖的網路趨於完善。另外,有研究表明,針刺還能提高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反應地敏感性,從而在高血糖狀態下,促使外周組織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加速,調節血糖的平衡。在胰外方面中,針灸降低高血糖的一個重要可能機制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發揮作用。可能一個主要通路如下:針灸-----CNS中血糖調節網路-----迷走神經-----胰島,從而對血糖的調控趨於精確化。但其中機制目前研究甚少,但可以預見,這是一個迄待探索的寶藏。 針灸在治療糖尿病的應用和一些常用穴位介紹。 在傳統的中醫理論中,糖尿病屬於“消渴”範疇,中醫認爲其主要病機爲陰虛燥熱,多爲三焦同病。治療也主要是圍繞滋陰降火,活血化瘀等方面入手。依據經脈臟腑相關理論,消渴爲三焦同病,而主要又在肝脾腎三髒,中醫認爲“胃火旺盛,則消穀善饑”、“腎水不足,則虛火上炎;腎氣不足,則不能化水澀精,故小便甘而頻數”、“肝木不調,克伐脾土”等理論;同時依據臨床症狀,選用三焦經穴位。選穴多如脾經的“太白穴(Sp3)”、“三陰交穴(Sp6)”;胃經的“足三裏穴(S36)”、“內庭穴(S44)”;三焦經的“陽池穴(TE4)”“外關(TE5)”“天井穴(TE6)”;肝經的“太沖穴(Liv2)”,腎經的“太溪穴(K3)”“複溜穴(K7)”;另外背俞穴,如胰俞穴、脾俞穴(B20)、胃俞穴、肝俞穴(B18)、腎俞穴(B23)等。 列表如下: 臨床常用治療糖尿病的不同經脈的常用穴位 經脈名稱 常用穴位 脾經 太白、公孫、三陰交 胃經 足三裏★、內庭 肝經 太沖 腎經 太溪、水泉、複溜 三焦經 陽池★、外關 背俞穴(膀胱經) 胰俞、肝俞、脾俞★、胃俞、腎俞★、 ★:適用於灸法治療的穴位,其餘穴位多用針法。 在糖尿病初發期。多尚未出現明顯的並發症,可直接選擇上述穴位爲主,採用低頻電針或手針進行治療,但有研究證實,在針灸4~6周時,一般都能取得較明顯的降糖作用,而且臨床症狀都能得到顯著的改善,但還必需繼續堅持一段時間,約在一至數月後才能達到鞏固的作用。 但糖尿病中最爲重視的是其並發症。這裏簡要地介紹一下糖尿病的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情況。中國莫孝榮等人用腹腔注射鏈脲佐菌素(50mg/kg)誘發大鼠實驗性糖尿病,48小時後血糖升高(11.1-33.3mmol/L),出現多飲、多食和多尿現象。隨機分爲三組,分別給以電針(EA)和經皮電刺激(TENS)治療,取穴雙側腎俞和足三裏,每次20分鐘,每周三次,共五周;DM組未給治療,另設ND組。到六周末治療組血糖下降,和DM組相比,EA組差異顯著(P<0.05),三多症狀也有明顯改善;但TENS組沒有顯著差異。在四周和六周末,DM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較正常動物明顯減慢(P<0.05),而EA組和TENS組分別於四周和六周時恢復正常,與DM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DM組和TENS組在造模後基礎痛閾一度出現降低(痛敏),而EA組痛閾不但不降反而升高,與DM組和TENS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本實驗肯定了電針對實驗性糖尿病的治療作用。對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針灸選穴一般採取全身取穴配合局部取穴。全身取穴可參考上表,而局部主要依病變部位選取相應的穴位。針灸方法,一般採用針與灸,以及藥物結合的方法,共同提高治療效果。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