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3/17 23:07:15瀏覽845|回應4|推薦20 | |
張大春說過(其實不太肯定是不是他,我的記憶向來不可靠),看小說也好、電影電視也好,過了一段時間記憶就會淡薄了,秋藏冬盡、潮汐星沈,時間不斷磨洗記憶,到了若干年後,腦海中或者只能剩下作品的名字而已。 然而不管如何,總有某個作品某個細節我們不會忘掉的。張大春說,看過一個片子,大概是描寫窮人為生活奔波的故事,有個畫面是這樣的:一大群工人跑去跟雇主理論,一個中年人跟隨在人群中,是個毫不起眼的臨時演員,可是他在奔走中,一邊氣喘吁吁,一邊脫下眼鏡,抹抹眉額上的汗珠。 只是這麼一下脫眼鏡抹汗的動作,讓張大春可以忘掉片子的名字,忘掉片子的主題、故事、主角,甚至和誰一起看電影(或電視),卻忘不掉一個為生活營營役役,為家庭為妻兒辛苦工作勤勞抓錢的男人形象,還一輩子揮之不去。 那個抹汗的細節能引起張的共鳴,因為他是男人,有差不多的社會背境和生活體驗,若換了別人(比如無知少女鮪魚),可能不會有太多感覺,甚至完全忽略掉,往後更忘個光光。 任何文章或影視作品,創作之初大抵總會認定一個受眾範圍,到底我寫的東西給什麼人看,寫給自己、朋友、同學,或者喜歡xx的讀者(xx可以是任何類型:愛情、科幻、冒險、偵探等等),因此,你寫歷史小說的時候不會加入科幻元素(「尋秦記」只可歸類幻想小說,不能以歷史小說視之),寫社會小說不會滲進偵深的情節,若你一意孤行,勢要打破小說類別的枷鎖,把上天下地古今中外的情節都加入作品中,除非你的小說好看到不行,否則讀者會擲書三嘆、棄你而去。 讀者群的選擇,幾乎寫下第一筆就決定了,作者心裡早有了底,寫給什麼人看,用什麼語調,什麼細節。希望讀者從字裡行間讀出一些作者要表達的東西。讀者群沒有固定大小,可以大到包含整個世界,也可以是作者對自己訴說的獨白,作者相信,敏感的讀者能體會作品裡看似漫不經心的細節,從而產生感動;那一刻,時差沒有了,地域沒有了,作者和讀者彷彿經過愛恩斯坦的蟲洞,打破時空的隔距,相互心靈交流起來。 又是張大春,最近看他的「聆聽父親」,他要寫給他那還未出生的兒子看。小說中的「你」,就是那個不知若干年後的兒子,就像一個慈愛的父親在床邊講陪睡故事一樣。 我在網上看了一些,很有點後設小說的味道,和當年的「城邦暴力團」頗類似,只是筆調更靈動,待看完了再作評論。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