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學的特性
2010/09/02 11:53:43瀏覽1380|回應2|推薦11

  文學的界說,歷有變動,但文學的特性該是相同的。王志忱先生將文學的特性分成個別性、普遍性和永久性;然而在不斷探索這三個文學特性當中,卻難以忽略一個蘊藏在裡頭的重要因素──人。所有人都知道,不管多麼偉大的文學作品,皆是由人執筆寫出來的。只是令人不解的,同樣都是人,何以創作出來的作品會迥然不同,或是出現天壤之別呢?或許有人會說是因為題材的不同,技巧的高低吧!事實的情況是否真是如此呢?以下試加以舉例分析一一探討:

  如果說,在這個世上,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那麼,它們是不是完全不一樣呢?還是說,也有一模一樣的可能呢?許多人曾試著想回答這個問題,但卻無法準確且中肯的完全答對這個可能沒有答案的問題。因為基本上,要完全的看清自己,就已經是一個難題了。有人曾試著自剖,但是,有沒有達到事實上的效用就不得而知了。在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自己感覺不到的茫點,當你自以為非常了解自己的時候,可能也正掉入那個令自己無感的茫點中。每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中,都蘊藏著作者在經歷人生、探索的生命的過程中,曾產生的所有情緒,包括掙扎、矛盾、痛苦、悲傷、愛戀、壓抑、罪惡……等,這些偉大的作家們是否都發現了自己生命中的茫點,或是已經從自己的人格迷陣中走出,令自己的生命境界更上一層,答案將呈現在探索他的作品時,一一剖析所得的;所以,當我們想去了解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時,得先有一個認知:所有的生命,全都是一樣的,但也全都不一樣。正是因為每個生命都擁有其獨特且與眾不同的氣質,而這些天生的氣質又會因為生命中的不同經歷而有所變化。以致,從古至今,有多少文學作品的題材、情感,其最深層處均有相似或相同的地方,卻可以在不同的人、不同的筆下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風貌。故,在探索文學作品時,就不可以不知道作家的人格風範及生命經歷吧!以一首王維所寫的思鄉詩來看: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以思鄉情懷來說:欲知故鄉事,不應只幾句。在此詩中,令人不解的,可能就正因它只幾句,欲道盡思鄉情。作者開頭以他鄉遇故知起,一個從故鄉來的舊友,勾起了思鄉情結,強烈的鄉思情懷使他極欲想了解別後故鄉的一切人、事、物;於是開頭的二句〝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很傳神的表達了那種欲知鄉事的急切。接下來該有許許多多的事情要問吧!有關於故鄉的爹娘、兄弟、故友、童伴、街前廟口、舊園新樹、書齋寢室……等,有多少問也問不完的事情;然作者卻只以〝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二句結尾,難道所謂的思鄉情就只為了窗前的寒梅?多少故鄉的人、事、物不問,卻問那看似不相關的寒梅。如果是這樣的想法的話,那也就感受不出這樣一首〝近鄉情怯〞的思鄉詩,其中蘊含的真意了。也就是說,正因為作者是王維,以他當時的學識與感受,寫出了這樣含意極深的思鄉詩,是其別於其他的特性。換句話說,若換做別人,同樣的題材,寫出的作品肯定不同,至少思維方向不同、表現方式也不同,如:王績《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的思鄉詩,其篇幅字數和問句方式,就和王維所作大有不同,然那並不因此有損任何一方之作品,同樣令人感動,也同樣令人感受思鄉之情。

  再如以下,白居易寫離別之情:

  悠悠一別已三年,相望相思明月天,腸斷青天望明月,別來三十六回圓。~《白居易‧三年別》

  詩人的心,是比一般人更為細膩,對於情感的表達也比一般人來得強烈,常可以利用文字的優勢,使一種情感停頓永恆。常說人生在世,最痛者莫過於生離與死別,離情總是令人感傷的;然而〝腸斷青天望明月〞的詩句,卻不是人人都會如此表達的,不過這樣的詩句寫出之後,卻令大多數曾有過離別之情的人感到認同,這也即是文學的普遍性。

  前面所舉的兩個例子,其實可以看出它們同時都擁有文學的三個特性,只是我們去欣賞每一部文學作品時,是以一個旁觀者的立場去讀,所有感受有深有淺,意境有高有低,每個人的經歷都可以是一個故事、一幅短篇、甚或是一部戲劇……等;所以,在讀文學作品的時候,除了它的文學特性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否真正的體會作者的心境與感觸。以下再看幾首詩作:

  西風渺渺月連天,同醉蘭舟未十年,鵩鳥賦成人已沒,嘉魚詩在世空傳,榮枯盡寄浮雲外,哀樂猶驚逝水前,日暮長堤更回首,一聲蟬續一聲蟬。~《許渾‧重遊練湖懷舊》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李商隱‧暮秋獨遊曲江》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斷,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每一個人性格與氣質是天生的,但是後天的環境卻具有無比強烈的影響力。幼時的教育、成長的遭遇……等,都直接或間接會影響到一個人的人格養成。而人格養成在日後的待人處世、行事風範……等,都有一定的關聯性。如許渾年少之時,苦學勞心,然有清羸之疾,讀他的懷舊詩就難免會令人有〝人依舊,水空流,載不動許多愁。〞的感慨,又李商隱常有許多難解的無題詩,裡頭蘊藏多少秘密的情感不為外人所知,一首獨遊詩裡頭的〝深知身在情長在〞憾動了古今多少情心。

  最後,要以遭遇極慘的一位來結尾。李後主,是一位亡國之君,亦是一位詩詞才子,有關上述的兩首詞選皆是在其亡國之後所做的,詞中令人感受的皆是灰色心情,霧濛濛的一片,所有的字詞都蒙上了愁字的感情,令讀者亦感受到其強烈而愁傷的心情與思緒,在其亡國之後,每當登樓眺望或是獨遊賞花之際,總會不由自主的流露出無限的情傷,或許應該說任何人、事、物在他的眼中,突然一夕之間都變得愁傷起來了,甚至夜闌人靜裡,還是〝多少淚,斷臉復橫頤,心事莫將和淚說,鳳笙休向淚時吹,腸斷更無疑。〞萬事萬物,不再有歡樂。這如果不是因為他極度悲痛的亡國之恨,這些詞作如何能產生,如何能得以永恆不朽呢?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itaych&aid=4375927

 回應文章

也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感動中 !
2010/10/31 13:35
http://blog.udn.com/vivijr93101/guestbook
vivijr 也真

南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與君論文
2010/09/03 21:11

文友的大作讓人增長識見。但我認為,文友據以開展議論的所謂文學三特性,過於浮泛粗疏,削弱議論力道,有礙議論深化。既稱特性,就該是此有彼無,然而「個別性」、「普遍性」、「永久性」套進人文相關領域,似乎都言之成理。讀白居易詩,可以運用這三個術語,觀米開朗基羅「聖母慟子」,好像也不妨談談「個別性」、「普遍性」、「永久性」。 

就算「個別性」、「普遍性」、「永久性」真為文學獨有,這些詞彙對理解文學的助益實在有限。「普遍性」、「永久性」缺乏實質論述空間,話說得太滿,還容易給人捉到小辮子。相較之下,「階級性」至少是個著力點。當然,濫用這個詞彙造成的危害也不小。至於「個別性」,有不如無。傳世之作自有特出處,「個別性」云云不證自明。要說明這特出之處,「個別性」之為術語又未指出任何路徑。接觸文學者,要冀望「個別性」一詞明燈指路,恐怕要老死在文字的迷林裡。 

這則留言,不是要詆毀文友的作品,只是可惜貴作如白璧有光,開頭援引的說法卻是璧上微瑕。批評難免傷感情,冒犯處請文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