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9/01 23:54:03瀏覽276|回應0|推薦0 | |
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27片視訊影音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100/05/21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youtube.com/user/TsungJie影音網站連結)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上個禮拜有前賢問:「我們不可能一念不生」,還記得嗎?(記得)。各位前賢要了解,我們在追求性理心法,裡面有很讓我們去追求去努力的地方,以往後學也沒有把這個角度向各位說的很詳細。我們從釋迦牟尼佛要進入涅槃(八十歲的時候),弟子們問釋迦牟尼佛,祢從三十一歲證道(就是成佛),一直講經說法到八十歲,我們怎麼樣來處理祢這將近四十年所講的道,這些我們怎麼樣來處理」,釋迦牟尼佛回答「我一個字也沒說」,這麼努力講了四十九年,後學都講祂講一天一夜的涅槃經,後學只有抄十分之一就了抄一年,每天晚上抄好幾個小時就抄了一年,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說?(有),那祂在入滅的時候說「我一個字也沒有說」,是講妄言嗎?(不是),佛絕對不會講妄言,講的都是真理。那佛為什麼會講我一個字也沒說?知道道理在哪裡嗎?可能我們都沒有詳細聽到很精華的地方。 我們之前有講一個台灣的佛學博士跟達賴喇嘛跟紐約對談,還記得嗎?(記得)。達賴喇嘛有問兩個問題,記得嗎?(記得),我們嘴巴說記得,心裡面說我都忘了(我可以問問題嗎)。恩,對,達賴喇嘛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可以問問題嗎」,然後台灣佛學博士就回答:「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然後達賴喇嘛第二次舉手說:「問題是,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我們印象大概都很深刻。為什麼後學會講這一段,就是它裡面有很深的道理在。達賴喇嘛也沒有給台灣佛學博士漏氣,只有這樣就夠了,事情就過去。世界有五十幾個國家實況轉播,所有在看轉播的人與主持的人都不知道答案,都不知道在做什麼,只知道他們在講話而已。可是各位前賢,達賴喇嘛第一個問題「我可以問問題嗎」,我們台灣的高僧回答「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這個就是起心動念,有一個我講完了、有一個能講的我,這個我相很鮮明,然後我所講的那些理論,所講的法也都很鮮明,有能有所,有能所就是有生滅,有生滅我們不追求,那個不是真理所在;所以達賴喇嘛第二次問的時候,「問題是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那不是記性不好,才一點點時間而以一定會記得,為什麼達賴喇嘛會這樣講?就是我們在實際的生活之中,不要有三心,剛才要問剛才已經過去了(剛才我要問的,剛剛已經過去了),那個很高的學問,就是不要有三心。不要有三心我們就不會被三世攝受,三世(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攝受我們不住,吸不住我們,吸不到我們則我們就不用六道輪迴。重不重要?(重要),所以就是很重要。 釋迦牟尼佛從三十一歲證道成佛了,一直講到八十歲,祂說我一個字也沒說,有沒有講妄言?有沒有在騙我們?(沒有),那為什麼知道祂沒有騙我們,就是祂沒有能講的我相,沒有所講的法相,就是沒有能所,沒有生滅,祂是隨著弟子們的問題,然後回答,心中都沒有準備,回答以後心中也沒有記憶,所以沒有起心動念。 我們上個禮拜有前賢問,說我們在生活之中不可能不起心動念(不能沒有念頭),那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就是要想自己念頭之中是屬於生滅的還是屬於不生不滅?有沒有很深的道理?(有),我們平常都不知道。我們不知道我們生活裡面到底有多少的生滅心,都不知道啊! 所以後學說很好,能夠提到這個問題提出來問:「不可能不起心動念的」,那我們就可以回想,我們在生活之中,是不是有很多的念頭都不是起心動念,那個是應該要有的,有沒有?都沒有想到,比如說,有人來了要不要打招呼?(要),那個打招呼要不要起心動念?(不要),是不是很自然而然?(是),然後跟我們交接以後,事情做好都回家了,我們放不放在心上?(不放),這算不算起心動念?(不算),恩,所以要了解,很多都不是的,不是我們在生活之中在起心動念,而是應該要面對的應對進退,我們在生活之中的應對進退都是應該要,可是我們都不記在心上。 各位前賢,會記在心上是屬於心意識,心意識我們會記在心上而且會落入利害(有利害關係),有利害關係我們就會很強烈的全部都把它牢牢的記在心上,然後往後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的時候就是在千般計較怎麼樣才得到利益、怎麼樣才不會吃虧。是不是整個我們在修道裡面跟在做人的方面,都會很鮮明的把它標明出來,屬於千般計較有沒有生滅?(有),有沒有利害關係?(有),這個決定都有。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已經進入到心意識很強烈,然後都在起心動念,那我們這一生一定是造了很多業,往後再來一定都是受苦,因為那個業很深,我們的心意識用的很厲害。所以我們在推廣追求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真的是實際讓我們把妄去掉,萬緣都是妄,我們把這個妄能夠放下了,真才會呈現。所以我們也都上了這麼久了,也都知道我們真心所在,知不知道?(知道),找到了沒有?(找到了),有沒有自己很把握的說「我找到我的真心,即心即佛那個心」,有沒有?惦惦(台語),都沒有把握啊?要知道,根塵相對(六根六塵相對)產生的六識都是生滅,生滅妄心,那個心不能拿來修道,用那個心修道不會成的。有印象嗎?(有),這個一定要知道,根塵相對是變化無常,一直在變化,我們不能拿變化的心來修道,我們要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用那個心來修道,那個心才會成佛。了解嗎?(了解),這個一定要認識,不認識不行。 假如我們是用根塵相對的六識心,那個變化的心來修道,那修不成道,修了很久,起起落落。若用我們真心(常住不遷的心)一定成佛。所以這個後學都一再強調,因為這個很重要,六識心跟真心是很大的不同,我們萬緣放下了一念都不生,那個時候的真心才會出來。假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所用的都是六識心、都是妄心,會變化,我們六根對著六塵,產生了六識,不會不變,一直在變,所以我們不能用這個心。 各位有沒有體會我們根塵相對的心,變化的情形?在生活之中我們可以詳細的去體會,我們眼根對著色塵,形相在改變,我們眼根在看,看著它在改變,心跟著它變,有沒有?我們看形相在變化,然後我們的心就跟著在變化,用這一種會變化的心我們來修道,道會不會變化?就會跟著我們看形相一樣,變化;道會變化,這個道要不要修?(不要),嗯,就不是實在了,不確實了。我們把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這個時候那個常住真心整個呈現,呈現的時候不管是什麼時候都這樣,祂不會變化;我們要用這種不會變化的心來修,所以歷代的禪師才講「即心即佛」,這個心就是佛。 我們的六識心不會是即佛,那個時時在變,我們有時候善、有時候惡,善惡整個都呈現,那個怎麼會成佛,所以一定要認清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今天已經把楞嚴經拿過來了,這邊開始影印,大概下個禮拜就可以拿到,拿到後各位可以先看。經的名稱就有二十個字:「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後學用兩個月的時間有全部把它寫完了,機緣成熟,本來也沒有要講這一本,開始促成後學動了想在這邊講的心,就開始寫,我們道德經還沒講完,還有蠻長的時間,我們可以先把楞嚴經寫下來讓各位先看。後學也是覺得,在我們來講要接受楞嚴經是有一點深,就要慢慢講,各位有沒有耐心聽?(有),那個真的是密教部的,很深的,你看「如來密因」,要成為如來秘密的原因;然後我們可以修證、可以證悟到成佛,釋迦牟尼佛都保證的,只要我們研究進入,絕對可以成就。 後學在寫就會覺得有點自不量力,太高的法門,差點就壓死。不過已經寫好寫下來,還時間不長,才寫兩個月,兩個月就把它寫成了,下個禮拜我們開法會,有來的話若有影印好就可以拿回去看,沒有就慢一個禮拜再拿。我們要到道德經講完才講,因為蠻深,所以先看,先看會有印象。後學在寫的時候,也寫的很口語化,就好像後學在講話一樣,就把那樣寫下來。假如你看到字體很大的,那是經的本文;那沒有解說的話,表示那個佛講的不深,從經的本文就可以了解意思,沒有了解的,我們講的時候再來講。解說的部分都寫的很小字,大字體的很大,小字體的很小,已經完成。所以我們要追求就是一定要達到目的要到目標,一定要達到,要成仙作佛,絕對可以成就的。
我們開始講第四十六章知足或是常足,我們說知足常樂,知足就很快樂。我們今天第二十七次,剛好我們前面二十五次的時候,CD有五十片,有寄下來,剛好一個小整理包,各位有拿回去聽嗎?(有),有寄三百套,好像各位消化一百套,親朋好友也可以拿給他們聽,這個真理部分薰習的愈多,對我們的幫助愈大,我們的心胸愈會寬廣。各位都在跟後學煉工夫,心清自然涼,心不清就會很悶熱。這很奇怪,後學的嘴巴很怕風,只要一開冷氣,整個嘴巴都乾的,沒有口水可以滋潤整個喉嚨,就講不出話來,後學一直在想「這可能老師是對後學講,要讓大家說心得」,要讓這麼多人報告一下心得,都已經這麼久了都是你一個人在講,現在換大家來講,有沒有這樣?(哈~)讓大家來講一下,才會有這個現象:「好了,你嘴乾講不出來,讓大家來講」,有沒有人要自告奮勇起來講?說我們聽了將近兩年(至九月二十六日),這兩年來的心得,有沒有心得?(有)。 ◎第四十六章知足章或言常足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假如天下所有的都符合真理(天下有道),全部符合真理的時候,那所有的馬,就是用馬糞來當肥料,在田裡都可以當肥料,所以這個是最理想的狀態,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用馬糞來生產,來加強所有一些生物的生長。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天下無道就是爭戰,各國都在爭土地,爭土地的時候就有戰爭,戰爭的話,這些馬就沒有辦法到田裡面用牠的糞來增加生產,所有的馬都變戰馬,所以馬就生於郊。所以在郊外就,把本來是要生產的田地,全部都讓馬在奔馳了,所以天下無道的時候,人民就是水深火熱,都是生活的很苦,沒有種植東西,吃的東西都缺乏,因為戰爭了,東西都生不出來。所以老子很感嘆,天下有道的時候,整個都很理想的狀態,可以萬物都一直生發。然後大家在爭田地的時候,爭整個領導的時候,戰馬就把所有的生物都摧毀了。所以老子接著就講「罪莫大於可欲」。 「罪莫大於可欲」 就是想得到國家、想得到整個領導的權柄,那就是可欲,最大的罪過就是可欲。我們可運用到很小的地方,我們知足的時候,就沒有可欲。我們想要(可欲就是想要),想要的時候跟知足有沒有一樣?(不一樣),絕對不一樣。我們若是都知足都不缺,那生活就很快樂;我們若是想「我想要、我想要」,我們想要就是最大的罪過,有時候很多事情都沒事,可是想要就有事了,所以罪莫大於可欲。我們要把罪消失,就是把可欲消除。各位前賢可欲的心強不強?我們自己判斷自己可欲的心強不強?不強喔?都不用再增加什麼,就可以生活的很高興了嗎,是不是?(是),心裡面會想說:「再多一點點就好,不多,一點點就好」,可是一點點就是可欲。要了解,要轉換,轉換到知足:「我們現在已經日用不缺,吃的穿的用的都足夠了」,各位在生活之中夠不夠用?(夠),都夠用了,不用再追求可欲了,可以知足了,對不對?還不願意回答,會想:「我這一生這樣過的話,就完蛋了」,是還想有所作為,所以可欲的心都還會很強。要了解,會促成我們生活上的變化,「可欲」扮演的角色很強,只要你可欲(都嘛是一點點就好),可是那一點點都不會滿足,都會一直增加。所以要知道「罪莫大於可欲」,最大的罪就是可欲。 「禍莫大於不知足」 禍就是災難,災難就是我們不知足,不知足就有災難,各位承不承認?不知足就有災難,就有災難會降臨。所以最大的災難降臨,各位前賢是什麼?就是在我們生活上的摩擦。我們生活上的摩擦,最小的從家裡面不和開始,有摩擦就是禍、就是災難。所以一定要知足,知足以後就不會有災難,災難(禍)就不會有。所以從最小的…,要知道家人和樂在一起是最難得,家和就萬事興,家和一定要從最小的地方…,所有家人一起,都沒有很大的野心,都很知足,這樣的話,整個家人那個心就全部是一條心,都沒有煩惱的心會出來。假如我們有太大的野心,家人會想:「我們裡面某一個就沒有辦法心心相印」,就是沒有辦法把心綁在一起,他知道給他的水太少了,他就要去蛟龍活動的地方,他才住的下來;蝦米在住的淺水,他都沒辦法住的下來,這樣的家人和不和?和不起來。所以從知足,整個家人都知足,這樣一來家人的心就一條心,就很相和,就能夠培養最親的親人感情全部可以培養出來,這樣的話,整個真的家和萬事興,萬事就可以很興盛,不管做什麼,只要一提議大家都贊成。假如你在生活之中,雖然外表是很和樂,可是內心有很大的可欲,有很大的欲得(想得到),這樣的話,那是外和內不和,裡面不會和。 這是要從生活的細節著手,生活的細節又要從我們的內心著手,內心要了解到,追求再怎麼大的成就,我們一口氣不來,沒有一個東西可以帶得走,所以我們花了很大的力氣,去追求外在的成就,到後來都會後悔,可是等到後悔的時候都太慢,人生都不能夠重來,我們人生可以重來嗎?(不能),決定了就不能重來。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要擬定哪一個是值得我們追求的,我們在生活之中最值得追求是什麼,我們要全心投入追求,真正的讓我們能夠全力以赴的追求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屬於真理部分,真理部分可以讓我們全心全力投入,我們對自己的佛性認識的很透徹,對所有外在的就會看的比較平淡,外在只要我們平淡了,形相就不會住,不住在形相,煩惱就沒有,沒有煩惱,生活就和樂,生活快樂,精神就能夠飽滿,精神飽滿則我們佛性本體就光明,是不是都很容易都很輕微,不會要我們賺一百萬一千萬那麼困難,對不對?大家都想賺一百萬啊?要了解金錢我們夠用就好。現在這種社會這麼的富裕,不會吃不飽穿不暖;要求個吃飽穿的暖很簡單。 所以在生活條件這麼富裕之下,我們努力的朝著佛性本體、不生不滅這方面努力,這方面只要我們一分用心就有一分的成就,愈來愈光明,愈來愈篤定,然後我們愈修就愈高興,整個人都不同了,對不對?沒有人同意啊?我們在實際的生活方面,不是以物質來炫耀於人,而是要用我們德行,德行的發揮就是要自己本身有包容力有容量,能夠容納所有的一切,然後又能夠幫助人又不住形相,幫助以後都把幫助的事情甩開,都不記在心上,這樣就是真正的以德來感人。我們有講過「淵默而雷聲」,我們可以體會淵默,淵=深淵,就是很深淵的靜默,他都不炫耀,都很實際直接的幫助人,可是他那種做法會讓人很感動,感動的情形就好像打雷的聲音那麼震撼。所以我們在修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真正可以到達「尸居而龍現」,還記得嗎?最後一句呢?(神動而天隨),恩,我們神動而天隨,神動就是我們的心念,心念就是神,然後神動,天理都跟著,這是我們最值得追求的,雖然都是不顯耀(不站在人家的前面),可是祂是最值得我們追求,因為祂可以讓我們成就,到達成道成佛,我們可以成道成佛就可以脫離苦海,我們可以千百億化身,可以渡化所有佛世界的眾生,最值得我們去做我們去追求。 要知道我們一生都很短暫,一轉眼就過去了,不會再像我們活到現在的時間這麼長,再來一次,不會有了,所以能做的時間都不多,我們就把握時間,然後改掉自己的毛病脾氣,修道不能有情緒,各位要記得「修道不能有情緒」,有情緒就是六道輪迴、就是眾生,沒有情緒了就可以走入聖賢的行列,所以不能有情緒,我們要慢慢把情緒都改掉。各位還有情緒嗎?(有),這倒是很老實,這情緒很不容易去除掉,只要落入情緒都不講理,不講理的話修道就沾不到邊,修道第一個就是要講理,理要能夠通,通達才叫修道,理不通達就沒有在修道,所以一定都是要通達,我們要自我勉勵,這個別人沒辦法替代,而且也不會明天醒過來時候,所有脾氣毛病都去掉了,都是要自己知覺然後自己去改,自己已經發現:「啊~我有情緒、我有脾氣、我有毛病」,自己發現以後,然後自己去改,只要我們能夠改就可以去除掉,去除掉以後我們自己本身也會很高興,就是「原來這些,不是說我生下來就這樣,還是可以改的」,所以我們會聽到:「我本來就是這樣」,那就是怙惡不悛,不想去改才會這樣說。要了解,天下事都不是固定的,假如是固定的我們都不用修道,不會成啊固定了,就是因為不固定,眾生可以成佛;因為不固定,眾生可以進入三惡道,因為全部都不固定。所以人家做好、人家做壞,後學都講「歡喜就好」,現在都會迸出來「歡喜就好」,看你要歡喜做仙佛還是要歡喜做餓鬼,做餓鬼好不好?(不好),恩,肚子那麼大喉嚨那麼小,一定是餓鬼,可見他在生活之中一定一毛錢打二十四個結,有沒有看過那種人?(有),要他幫助人祂都不願意的,有的是非常熱心,可能就是午時出生的,之前我們有講過午時出生的人,自己的事情放著不管沒關係,別人的事情不管就很難過,所以午時出生的人好一切雜事,有一點天生。 我們了解,有些熱心腸的人都很多,而且在台灣來講看到的比例很高,因為有一次去一個新的佛堂講課,結果搭公車,本來在公車站牌一下車就到佛堂了,很容易,那一天兩台公車開在慢車道,把整個慢車道剛好都塞住,兩台因為公車擦撞在糾紛中,後學想我按照公車的路線用走的就可以到,這下子提早一個路口左轉,不得了了,整個都不認識了,這下子不知道要走到哪兒了,然後就趕快問人,問:「我要到忠明國中要到哪一站下車」,他就說:「還很遠耶,你就要從左邊、右邊…,這樣一直繞」,真的你就會了解,在我們台灣熱情的很多,大家都爭相幫你指路,甚至要帶著你走。所以人的那種熱心都是在,只要有機會都會把它發揮出來,我們就是秉著幫助人的心。後學是觀察到所有幫你指路的人,他們都沒有要求什麼目的也沒有什麼利益,就只有熱心而已,所以人性本來就是很善良,我們把這方面都能夠發揮就好了。所以在修持方面,我們要自己能夠不可欲然後要知足,不進入那種內心私底下的追求。 「咎莫大於欲得」 咎就是過錯,這個過錯――「我們要欲得(想得到)」是最大的過錯。在生活之中我們都可以自己體會我們那種欲得的心都很強烈。各位心裡有沒有想欲得?又在回想一下,有,可是不知道要欲得什麼。要了解,最大的過錯就是「我們想得到」,畢竟在凡塵有得有失,得到的時間也不會久。所以欲得――我們一直追到它的結果,追到它的結果以後,那種欲得的心也會淡薄,只要我們對欲得的心淡薄,所有的過錯大概也都消失了。所以最後老子做結論就講「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就是我們要知足,能夠知足就整個都常足了,都不缺了,我們一生之中可以講都不缺了。只要我們在生活之中過的都很如意了,就好像是在天堂一樣,像不像?(像)。假如我們每一樣都過的很不順心,想得到的都沒辦法得,像不像在三惡道裡面?所以後學都覺得,假如我們有太多的妄想心――想得到很多,倒是可以到大醫院復健科看一看,各位有到大醫院的復健科看過嗎?像我們走一步路很容易,我們到復健科看人家走一步路容不容易?(不容易),很困難,所以我們去那邊就會想到「自己很幸福」,實在也只會走路而已,但會走路就很幸福了。有時候我們到復健科看人家吃一口飯,容不容易?(不容易),看人家在餵食,而你在旁邊看就要有耐心點,你在看的過程中,你就會想「我在吃三餐都這麼順利」,能夠吃飯能夠走路就很幸福了,那我們平常有這樣想嗎?(沒有),一定沒有,會走路的正常、會吃飯的也正常,結果只要我們一失去了以後,要它再回來…,像有時候我們沒有生病的時候,就沒有感覺到怎麼樣,但是一生病了、感冒了、中暑了,再回過頭來看自己在身體好好的時候怎麼樣?很幸福。所以有時候我們真的就是人在福中都不知福。好像現在各位在想,我若是到冷氣間一定很涼快,就不用待這兒受熱,陪後學在煎熬,這是在煉工夫,往後若有另外的研究班,你就可以說我是從性理心法練出來的,我不怕冷不怕熱的(哈~)。 ◎第四十七章天道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不出戶,知天下」 就是不用出去外面,就可以知道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牖就是窗戶。不用看窗戶,就可以見到天道。所以老子跟我們講,在我們身裡面就有天地。所以要知道天地,不用到外面去也不用從窗戶去看,觀察我們自己本身就可以整個天地就在身上。所以在我們研究性理心法,最重要就是「山河大地是從我們的真心所生發」,這一個觀念,後學說要讓我們眾生接受真的是很困難。山河大地跟我的真心哪有關係,到現在為止一定都還有這個疑問,認為「山河大地一定跟我的身體都沒有關係」。後學都一直在講,整個天地之間、整個所有天地都在我們的性分裡面,整個山河大地、山河大地之中萬象、整個萬象的呈現,都在我們的性分之中(都在我們的本性裡面)。所以我們要研究所有的萬象萬事,一定要從自己佛性本身來研究,因為都是祂生發,所以才有一句:「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虛空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祂沒有形相,祂不拒絕所有的諸相(山河大地也好、萬象也好),祂都不拒絕它生發。所以道德經裡面所講,很多都是在講這個,你看從開始第一章,常無欲以觀奇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跟常有(常=永遠都在,常住不遷)兩個合在一起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所以我們要常有觀徼,常無觀妙。常無的時候,祂不是什麼都沒有,是真空然後妙有,所以觀無的時候,所有的無,要了解,有都從無出來;觀無的時候,會生有;觀有的時候,又歸於無;有跟無兩個合在一起,永遠都在,永遠都不變的在,常住不遷。 假如各位下個禮拜沒有上課(就是開法會),各位有來的時候拿到楞嚴經,裡面有一些佛講的比較好的,『一切的眾生從無始來(沒有開始),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我們都不知道佛性常住不遷),性淨明體(我們不知道佛性本體性淨明體),用諸妄想(然後我們都用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這個我們都可以看到,在前頭而已。 到中間有一段,就是『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去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這釋迦牟尼佛明確的跟我們講,我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我們佛性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祂是永遠都在),我們來的時候,曾不開悟(就是不曾去開悟),性淨妙常(我們佛性是清淨的,我們本性很淨,很常住),不循所常(我們不追尋常住的真心佛性),逐諸生滅(追逐生滅,我們都去追逐生滅),假如我們若去生滅(把生滅去掉),守於真常(真常=佛性本體,真的、常住的),常光現前(常光=佛性的光,我們佛性的光就會現前),根塵識心(六根、六塵、六識),應時銷落(六根六塵六識都不見了),想相為塵(我們的念頭=想,跟形相都是凡塵的塵垢),識情為垢(我們認識的、我們的凡情、我們在凡塵用的情,這個都是污垢),二俱遠離(想像遠離、事情遠離),則汝法眼(你看法的眼睛,就是我們道眼),應時清明(所有一切妄的都去掉了,我們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為什麼不會成佛,絕對成的)。 你看佛講得這麼透徹這麼詳細,有沒有信心?(有),先把裡面的一點點內容,因為後學看到楞嚴經的時候,就把佛講的這句子一次就記起來了,後學想自己頭腦沒這麼好,都要六次才記得起來,但就只有這一句看一次就記下來,後學說這句有夠好,從「一切眾生」――眾生的階段,到「云何不成無上知覺」――成佛的階段,從眾生到佛,剛好一條路很順,有沒有一點印象,各位拿到的時候你就先看一看先標明,然後先記下來,裡面很多都很好。 還有十番顯見,各位有沒有聽到十番顯見?在「如是我聞」有講到第一番顯見,楞嚴經裡面也有詳細說。就是先讓我們有印象,可以從這些比較肯定的、佛所講的,讓我們心裡面篤定。篤不篤定?(篤定),都不夠力,枉費後學講到快沒力,大家的力道都不夠。 這是我們這邊的機緣,後學都一再講過,本來開頭的時候講六祖壇經,接著講道德經,再接著就講金剛經,金剛經既然已經寄過來大家在聽了,再後來呢?然後才轉到楞嚴經。所以北部的前賢也會說,他們才研究沒多久就要講楞嚴經,很驚訝,後學說這個是機緣,也是我們活佛老師安排的,對不對?(對),我們活佛老師安排的,金剛經有寄來了大家有聽就好了,換成來講楞嚴經。不過楞嚴經一講了以後,這三年四個月不知道會不會畢業!不過我們這邊也不限制時間,只要大家都了解就好。若了解的快,我們就講短一點;若了解的比較慢,我們就講久一點。這樣好嗎?(好),了解為主要,要了解最重要。 所以老子開頭就講「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就是已經融入我們整個性分裡面。所以老子把整個天地之間(就是我們整個真心佛性),在道德經裡面都已經有講,只是有時候我們闡釋解說,沒有解說的很詳細。像這邊的話,整個天地都在我們性分裡面,只要我們肯從我們自己的性分去追求的話,全部的答案都會有。所以不出戶,就可以知天下,你知道整個天下,就不用到外面去看。我們若到外面看,都會住相(住在形相),形相都生住異滅,都變化無常。然後我們性分裡面,可以整個都無相,然後所有的相都從性分發揮,從性分發揮以後它都不長久,大概一百年或幾十年它就又歸還到性分裡面,所以歸還之後,它還會再生發,生發以後又再回來,回來之後又再生發,了解嗎?凡塵都是這樣,生生滅滅,生滅無常。 所以天下萬物生於有,然後有生於無,無生有,有又還歸無。我們從我們本身就可以知道,一百年前我們在哪裡?一百年後我們在哪裡?是不是一百年前我們沒有,但是現在有了,我們從無跑出來了;然後再一百年,我們又不見了;都是這樣子的,再來,又再跑出來;再來,又再跑進去;都是這樣的,都在我們性分裡面,我們性分不生不滅,我們的身體生,我們的性分沒有生,我們現在身體滅(死掉了),我們的佛性還在,沒有死。所以最大的差別,就是我們跑進去生滅裡面,就六道輪迴,都忘記了;若是我們已經把祂修證,知道我們的變化就是「從無而有,從有又歸無」,現在我們講死掉叫「歸空」,有沒有空?都空掉了,是空間的空,不是發瘋的空(台語)。 所以百年後都歸空了,歸空是物質形相,水火風土歸還給大地,歸還給大地是形相,所以只要你有修證以後,身體的生死都無關緊要;假如我們沒有把佛性修證啟發,我們身體的生死就很關緊要。現在它帶我們六道輪迴,帶我們往三惡道,我們就要到那裡受苦;若帶我們去天道,去那裡享福就會驕傲,這樣都不好;所以等到我們回歸到佛性本體以後,祂常住不遷,那我們在不變化的裡面來看這些變化,所以那個時候,身體不管是燒掉、埋葬或是海葬,都沒關係,那都不是我的。身體是不是我的?(不是),要知道身體是藉著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我要還給大地,沒有不用還的,有沒有人可以不用還?像澎祖活到八百二十歲(身體)也是還給天地,澎祖還說我活到八百二十歲從來沒有看過黑炭可以洗成白的,被騙了被抓到了。所以活到八百二十歲也是要死都是死,早死也是死晚死也是死,最重要就是一定要啟發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都不會變的那個找到了,身體就無關緊要,身體要生要死都沒關係,跟佛性都無關係。但是我們沒有,像社會人士沒有求道沒有修道,身體就很關緊要的,當一口氣不來就很緊張,只是我們都沒看到而已喔,他會說「我要去哪、要往哪」,沒路可走,當沒路可走就要看他在凡塵做的好還是做的不好;若是做的不好,斷氣以後,他要活動的範圍就很窄,已經走入中陰身,在中陰身的時候他都沒路可走,就要等到七七四十九天的時候,土地公來帶他走過陰陽河,然後去洗手,洗手才看到自己的指甲都黑掉了,才知道自己死了,才過陰陽河再帶到地獄。 所以沒有啟發佛性、沒有修,就是沒有路可以走;若是在凡塵還有做一些善事,還能夠…土地公會對他好一點,然後帶過陰陽河以後,去看有沒有土地公、山神的地位可當,可讓他享受。所以要知道,我們在凡塵修持跟所作所為很有關係,我們修道是最好,藉著上天大開普渡我們都接受掌道盤活佛老師把我們玄關打開了,讓我們可以成仙作佛,就看我們願不願意,願不願意?(願意),願意就要做,就是要做佛做的事,佛在做的事情我們也要去做,這樣自然就會成了,成了以後就可以千百億化身,那時候不止有六通,一般我們講凡人都在追求六通,但是我們不用,那時候我們是遊戲神通,因為整個山河大地、整個所有宇宙全部都是真心佛性,現在你想說「這些人在沙漠行走很熱,我來變成一棵很大的大樹,然後把他們圍起來,讓他們有蔭涼的地方可以休息」,你就可以變成一棵很大棵的大樹,讓他們乘涼休息。然後等到他們休息夠了,又開始行走的時候,你就又可以變化,然後他們走了一段路回過頭來,發現樹木怎麼不見了,那就是千百億化身,不光只有化人而已,要化成動物也可以。 像心經有一句「觀自在菩薩」,有十個自在,十個自在裡面有一個叫「生自在」,你想當小白兔就可以當小白兔;我們觀自在,幾個自在?裡面有「財自在」,就是要用錢就有錢;然後「壽自在」,壽命自在;看看我們有幾個?沒半個。另外還有「心自在」,共十個自在。我們連一個也沒有,要用錢錢也沒有,要生生也沒有,你想要生什麼,也沒辦法馬上讓你生;所以心經的第一個,真的讓我們到達神通自在,有壽命自在、有心自在、有財自在、有勝解自在,非常多的自在,可以法自在,各位前賢法自在是什麼?法王子是什麼?法王就是佛,法自在就是佛,法王子就是菩薩。要知道法王子就是菩薩,法自在就是佛,有時候稱法王。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老子跟我講,我們身上就是一小天,天是一大天,都相通的,不用到外面去看,你知道自己心裡面的性分,就知道天地的一切,所以就不用出門(不出戶),就知道天下,天下所有萬象都能夠了了分明。然後「不窺牖,見天道」,不用從窗戶往上看往外看,就可以了解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就是我們的心愈放的愈多,我們知道的愈少;我們的心愈能夠收的回來,我們知道的愈多。在實際的生活裡面,假如我們都能夠把心收回來,叫做迴光返照,我們能夠迴光返照的話,我們就到達清靜的彼岸。因為平常我們心都很容易外放,被外面的影像、被外面的所有事情引誘,我們被引誘了,就離開我們性分、離開本性,離開本性以後,當然我們離自己的根源愈來就差的愈遠。所以老子就講「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我們知道的就愈少,智慧也愈少,所以要能夠迴光返照,能夠迴光返照就等於回頭是岸。要了解,平常我們心一外放,我們就當眾生;心一收回來,我們就可以成仙作佛。各位在生活之中,有沒有學習把心收回來?(有),這個要學習,就是我們的心很不容易收回來,要知道佛在自身,身外沒有佛。假如我們能夠時時刻刻心都收回來,就表示我們都跟自性佛在一起(跟自己本身的佛在一起)。各位有沒有發現自己本身就是佛?這大概還不容易,還要再深深的體會。 要知道身外沒有佛,佛在自身(佛在我們自身裡面),所以我們只要迴光返照就已經跟自己的自性佛在一起,那跟我們的自性佛在一起久了,當然就可以使自己的自性佛成佛,所以這個要先培養祂茁壯長大,我們在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那個已經就是迴光返照,所以後學講:「你萬緣放下的時候,就是要記得全部的注意力萬緣放下,不管看到什麼、聽到什麼、知道什麼,都不要管它,就是萬緣放下;那在萬緣放下裡面,就已經具備迴光返照,就已經具備我們要啟發自性佛」。因為不能一下全部講,講的太多我們反而模糊,講的太多我們不知道要怎麼做,所以要先讓我們在生活之中,能夠抓到一個綱要、抓到一個源頭,抓到以後去做了一段時間,一段時間以後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到達「尸居而龍現」,各位前賢可以想像「尸居而龍現」容不容易?龍現就是神通萬物,你迴光返照已經到達神通萬物,是不是要一段時間?(是),要一段時間喔,而且這一段時間還不短還很長。 所以北部已經有人可以迴光返照萬緣都放下達兩、三個小時之久,我們可以多久?兩分鐘、三分鐘?不過後學開始都不會要求很長,因為很長的話,我們耐心都不夠,耐心不夠會做到煩,當我們做功夫做到很煩躁的話,就反效果。所以一定要很高興的去做,只要你有空閒的時間,兩、三分鐘都可以,然後四、五分鐘,然後久了你也做的很高興,你就可以愈做愈久。這方面因為我們都還不是很熟悉,所以在這方面也就沒有強求。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這一篇的經文也不多,可是意思都含的蠻深。從前面開始,就是整個天地都在我們身上,所以我們一定要能夠迴光返照,把自己的佛性啟發,啟發了以後,我們愈來就愈進入狀況,愈進入狀況就變成「是以聖人」,聖人是誰?(自己的佛性),就是自己,聖人就是自己,自己可以成為聖人,關鍵點就是把我們的注意力迴光返照收回來。「不行而知」,就是不用去做就會知道,為什麼不用做就會知道?因為就是在整個性分裡面,然後我們沒有實際的行為去做,就會知道所有的這些事情的變化、演化,所有不同的地方所在,我們全部都會知道,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用看到現象,就能夠說的出來。名就是呈現的意思,整個都呈現。比如在家裡的時候,有個小孩子跑進來,你還沒看到跑進來的是誰,可是你就可以叫出他的名字,不見而名,為什麼會到達這種狀態?跟尸居而龍現有相互關連,就是那種靈敏度很高很多,你能夠沒有看到就知道那個是什麼樣的現象。甚至我們現在大概也都會這種現象呈現,當事情都還沒呈現的時候,我們的判斷有時候八九不離十,這就要靠自己實際的體會,真正的到達都還沒有見到事實,可是你就能夠去猜測去了解,那個原來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比較屬於第六感敏感方面,是屬於神通的前兆。 各位有沒有那個經歷?沒有的話就要努力,努力的迴光返照,就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收在我們腔子裡面,收在我們這個身體。「不為而成」,就是無所作為(不為),可是文字是不為,我們要實際知道,不為而不所為。我們有講「有為跟無為」,一般我們講有為就是有所作為(就是我們有心想要去做的),有所作為就落入生滅之中;無為就是無所作為,無所作為是從佛性出來;無為不為是兩邊的,無為而無以為,就是做了以後,不落在我們的頭腦裡面,我們從無為的佛性本身,然後出來做的事情,就是不進入我們的利害關係、不進入我們的生滅心,然後所做的事情都是無為而為,就是從佛性本身要怎麼做我就去做,「要怎麼做去做」叫無為。也就是:不是從我們自私自利出發去做的,而是佛性本身要做,佛性本身要做叫做無為而為,無為而為就是本性在做的,而不是說都沒有做。我們以為按照文字的話,無為就都不要做了,不要做就變成有為(有所作為),落入有所作為就跟我們本身的利害關係相交扯、有關係,所以就不落入有為的角度裡面。這邊無為而成,就是從佛性本身來發揮去做,做,能夠完成。後學是很努力的開始一直講,可是各位已經滿身汗。
◎剩下約30分,提問問題 【問】:請問劉講師您有講我們身上,就是不生不滅的三個,我們的眼睛就是日月,身體就是三身是誰?三空是誰?那進入(聽不清楚)那我們的三百六十五天…..請劉講師解說一下謝謝! 劉講師答:那個我們的身是一小天,天是一大天,那這個我們都會附合身的一些構造,把它講說哪個地方是哪個地方,那個是比較著相來說啦!那我們大部分在研究性理心法的時候,從我們的真心方面來講,那從真心方面來講的話開始形成,我們可以從一些經典找到它敘述的源頭。 像那個文殊菩薩祂就講:「因為迷妄才有虛空」,然後「因為虛空才有世界」,然後「因為世界才有眾生」,然後「因為眾生才有業果」。所以世界、眾生、業果就連續不斷,全部從迷跟妄兩個形象來,因為迷妄才有虛空,因為虛空有了才有世界,所以世界的形成是從虛空來,那虛空,文殊菩薩把它形容就像海,海浪的一個渦,海泡,海浪引起來的泡泡,所以我們的世界就是海浪引起來的泡泡,那個海泡很快就會破滅,所以整個世界眾生業果都是虛幻不實在。它是從根源,那是從根源說起。 然後講到我們眾生為什麼會落入凡塵?就是一念無明生三繫啦!因為我們起心動念,本來我們不起心動念的話沒有造業,沒有業也就不會有轉相,沒有轉相也不會現相,所以『業相、轉相、現相,是我們眾生的一個源頭』。我們眾生會到凡塵來就是一念妄動,所以上個禮拜有人問說:我們要全部都沒有念頭大概不可能,所以各位就可以從這一些經典的紀載,以及真理的領域然後來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要怎麼樣是萬念紛飛?可是都沒有生滅,萬念紛飛念頭很多啦!沒有念頭,沒有生滅。 像釋迦摩尼佛它要進入涅槃弟子問說:要怎麼樣來處理你所講的法?佛不是講了很久嗎?從三十一歲一直到八十歲四十九年的時間,然後佛就講:我一個字也沒說。那明明講那麼多為什麼一個字也沒說?因為佛在講的時候沒有能講的「我相」,也沒有所講的「法相」就是所講的內容都是因為修道人的問題講,祂事先沒有準備,也不知道,然後事後也拋開,佛也沒有說這個是我說的,這個是我說的就是我相,祂沒有,祂沒有能說的相,所以我們聽金剛經就了解開始著衣持缽,就是沒有要弟子出去來乞食給師父吃,那個就是沒有對待,沒有說你們弟子階級低祂成佛位階高,沒有,沒有我,沒有法,已經全部空。 所以問說要怎麼處理四十九年所講的那一些話?我一個字也沒說。那佛是不會講妄言,不會講謊話啦!那佛祂跟我們說: 一個字也沒說。那我們一聽明明有說那不是謊話,可是那個是真理,那我們在體會的時候生活之中有沒有起心動念?有沒有那個能說的我,所說的內容是很明顯的妄,那就起心動念啦!那起心動念就表示我們心不清靜。那心不清靜不要說成佛啦!成菩薩都不及格。 所以了解到那個最高程度,雖然你每天都在起心動念,可是你起心動的祂沒有生滅。所以後學有講過啊!我很努力修道是不是生滅?(是),因為我們有懈怠的時候,你現在很努力就是生,你懈怠的時候就是滅。你有生滅就是『造生死因』,那我們要『進入到修而無修,無修而修』,有啊!我很努力在修可是心裡面不住,叫修而無修。然後無修而修,我又很努力修。 上次後學有講回答問題(我們不可能一念不生),讓各位回去睡不著覺, 那現在又講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啊!回去又睡不著覺了,又要再想了,要想了很久,因為這個不是很粗淺的可以知道,那也不是沒有答案,不是空話,它是有實際真理做後盾。 像那個就很明顯啊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是不是有一個能說的我,有所講的內容,所講的就是法,那你有我執、有法執,是不是就不行了。那達賴喇嘛第二次舉手說:問題是我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那我們一聽粗淺的道理,你怎麼記性這麼差,這個就是我們凡俗的觀念。 可是達賴喇嘛已經是一個西藏的領導者,他怎麼會講這樣呢?他就是要我們不要有三心,過去已經過去了,剛才要問的已經過去了,過去就好了。他也沒有在辯白,也沒有再解說,這樣而已,這樣就結束了。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真理在裡面,是要我們在生活之中沒有三心,沒有三心三世就攝受我們不住,三世攝受我們不住我們就脫離六道輪迴。他是教我們那個真理啦! 然後上面所講的那個就要體會了,體會說沒有我相、沒有法相,那個要體會。那你能夠體會出來的時候,我們在生活之中先把我相去除掉,然後所有的法相我們跟人家應對,應對都有事情的內容,那事情的內容我全部都不住,是不是沒有法了?沒有我、沒有法,你在修持之中你就成就了。就不用等你到百年年老時候,不用啊!當下就已經成就了啦! 所以這個深跟淺就要看自己的認知啦!你如果認知知道到很深,在生活之中都不住我相了,然後也不住法相了,是不是已經解脫了。自己解脫不解脫是不是自己知道?所以這個就是要看我們的修持了。這樣了解嗎? 【問】:現在人提倡捐贈遺體、器官移植,一旦死者宣佈死亡沒有心跳就動手術,這樣不知死者靈魂有沒有知覺,還會痛嗎? 劉講師答:現在推廣器官捐贈,那後學還沒有從鷹架摔下來就有那個卡隨時放在身上,然後後學在那個卡上面寫連大體也捐給醫學單位,給學生去研究,能夠造福眾生,我們要了解佛性沒有形象,那沒有形象會不會痛?(不會)不會痛啦!有形象才會痛,沒有形象就不會痛,所以之前各位都聽後學講那個腳底按摩,因為後學的身體都很不好是豆腐做的啦!所以啊一按摩起來很痛,那很痛的時候剛好研究到佛性沒有形象,不會痛,然後就真的ㄟ真的、假的就自己本身去試驗,ㄟ就真的找到不痛的,不痛、不痛。 所以很多聽後學講的金剛經很多前賢都去按摩,也要試一試,他們說:劉講師我們聽你講得我也去腳底按摩,喔喔有夠痛啦!(台語),你怎麼跟我們說不痛喔喔(台語),哈哈哈~我說你沒有找到不痛的啊!他說就很痛啊!那個就一直痛就很痛。 所以我們本身要體會到那個不痛的時候,後學說用那個「專一」啦!轉移啦!轉移,轉移各位會不會?就是你在腳底按摩的時候你把你的注意力轉移到,看你要用看的形象,還是要用聽的聲音,不能轉來轉去的喔!只有轉一個。你要看的話就要注重形象,你看那個形象看「定」了,全部的注意力全部在那個形象,就不要變。你不要回來喔你的精神不要回來腳底喔!你如果回來腳底很痛的。你不要回來的時候你就注意形象,注意力都在形象,所以那個痛不知道,你不知道痛。 那假如說是聽聲音,你要找到一個聲音喔!比如說人家開冷氣有冷氣的聲音,你就注意冷氣的聲音,一個不要變喔!一個注意,注意力全部集中,那你不要去管腳底啦! 你就注意那個聲音,也就不要變,這樣你一直支持就不痛了,這個是祂的竅。竅在這裡啦! 如果你注意力跑回來腳底這裡那就不行囉!祂又出去了,就被腳底拉住了那痛到沒辦法講的,看形象也是一樣喔,你一直看的時候不可以回來看我的腳底,不可以喔! 【問】:請問心經有十個自在是哪十個? 劉講師答:心經的十個自在 第一個壽命自在: 第二個心自在: 第三個財自在: 第四個生自在: 第五個勝解自在:就是你對什麼了解不要起惡心,這樣叫勝解。 第六個宿命自在:我們自己過去世是什麼那個就宿命自在。 第七個神通自在:所以它也有一點跟六神通相符合, 第八個法自在: 第九個智慧自在: 第十個禪定自在:是有一點跟六神通相交叉。 因為我們要瞭解說那個觀自在不是觀世音菩薩啦!我們講觀自在菩薩都會講觀世音菩薩,那個不是啦!那個是我們自己本身,我們自己本身自由自在啦!我們自己本身自由自在的觀自在菩薩。
劉芳村講師詳細解說心經課程摘錄:觀自在菩薩 ◎自在有十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各位前賢具備了幾個?有具備幾個了?壽命、心、財、業、生、勝解、神通、愿、智慧、法,有十個自在,所以我們觀自在,要迴光返照我們自由自在的真心佛性本體,祂具備有這十個功能。可是我們好像都沒讓祂恢復,都還欠缺,所以要努力。 「觀」就是看,可是這個看不是用眼睛,是用我們的心來看,用心來看(觀)。 自在有十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各位前賢具備了幾個?有具備幾個了?所以我們觀自在,要迴光返照我們自由自在的真心佛性本體,祂具備有這十個功能。可是我們好像都沒讓祂恢復,都還欠缺,所以要努力。 「自在菩薩」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良知良能,就是我們的真心佛性本體,所以用心來看我們自由自在的佛性本體,這樣對我們的幫助就很大。 「菩薩」,菩就是菩提,薩就是薩埵;菩提就是覺,薩埵就是有情;有情的眾生已經覺悟了就叫做菩薩。各位是不是菩薩?(是),我們不但是菩薩,還是佛咧,我們都是佛、都是菩薩! 「觀自在菩薩」,就是迴光返照我們自由自在的良知良能、我們的佛性本體,這樣就對我們幫助很大,那我們用名詞的話對我們就沒什麼幫助。我們用這樣的意思深入的話,那就有幫助了,有實際的幫助,能夠迴光返照了,各位前賢我們最難得就是迴光返照,我們精神都外放,所以當眾生,只要你肯迴光返照你就可以成道、就可以成佛,是不事不一樣?很大的不一樣,所以我們就是要迴光返照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自在菩薩)。 仙佛慈訓:觀自在菩薩 觀悟榮華水上漚 名利富貴何須求 音通佛子功德做 超凡入聖志可求 菩提樹下真人坐 明師一指探源頭 薩埵明明自性有 悟覺真我參道修
【問】: 後學聽金剛經第二片的CD有講到化妝品擦在臉上是很浪費,可是這一片我有拿給我朋友聽,他說:「你雖然要修了,你顧佛祖也是要顧肚子,你這樣子前後講究很矛盾」,所以我有遇到類似的是一貫道,他說:「我吃素,跟臉色不是很好…(聽不清楚)」,或是人家也有問:「你吃素吃的精神這麼不好,你自己就沒有修好,你怎麼去渡化人家」,因為我本身是美容師,所以這一點讓我很大的疑問就是了。 劉講師答:哈哈~因為後學在講我們那個化妝,不是說正常的化妝後學都排斥啦!因為我們一化妝起來真的很像山妖水怪,就是感到很不自然、很奇怪。那假如說一般像日本人的話沒有化妝沒有禮貌,日本以它的文化來講。 那我們假如說臉很難看去跟人家應接事情這樣也不恰當啦!然後我們也不要化妝的太超過,就像平常樂意親近就好了。那個有時候講出來一定是差別很大的啦!差別很大的後學才會去講,所以我們化妝出來就不要讓人感覺很奇怪就可以了。這樣就好了,像現在很多裝那個假睫毛,睫毛長當然是好看啦!可是你一裝了以後,我們看都不怎麼好看啦!那個太長了,所以給它自然就好了。你如果裝的很奇怪你真的也是在正式的場合你也不敢拿出來給人家看。 【問】:劉講師有一位乾道前賢請問說,他的內人把家裡整理的非常乾淨,應該是個賢妻良母,但是全世界的人都不怕,只怕她一個人,所以這一位這位乾道前賢認為說,她是一位惡妻,請問劉講師,這位乾道前賢要如何才不起心動念,是否要有知足心嗎? 劉講師答:哈哈哈~這個女為悅己者容,就是女人的話就是會很欣賞自己,就為那一個人化妝,所以女為悅己者容。 那個兩廂心裏面能夠互相欣賞、互相推崇那個重要,要相信相敬如賓,不是相敬如兵的兵,不是兵喔!尊敬的那一種關係,所以夫妻之間能夠維持對待朋友的那一種禮節,他們夫妻之間應該是很成功啦! 所以要了解我們都是久了就「隨便」,久了就「隨便」所以夫妻之間你要互相推崇尊敬非常不簡單,那個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產生比較高超的那一些人格、品行。那假如說我們都能夠去欣賞對方高格調的人格,高格調的品行,那這樣的夫妻相處下來比一般來的成功。就是不容易啊!因為太接近,太接近了就靠熟了(台語),靠熟了就變豆腐了。哈哈哈~ 所以對對方的所有一切啊!你要尊敬得出來,那個就不簡單不容易,要能夠實際的去做道的話那個是最理想。不要把它看成負面啦!看成負面就沒價值了。 【問】:請問白陽修士是否適合誦經,誦經對我們有何優點,對歸空的人誦經文有何意義? 劉講師答:我們要瞭解說現在的生活步調都很快,那我們要了解到誦經的話都要時間啦!一定要時間,然後要定,要有定下來的心。你要誦的時候心一定要在,你假如說誦經的時候心都不在,快一點我要上班來不及了,來不及了,那這樣的話倒不如不誦啦! 所以我們要了解現在很注重就是實踐,實際的做啦!實際的做養成生活習慣,這個比我們誦經來得實際、來得有效。所以我們在生活步調這麼快的情形之下,也不是說全部的經都不要啦!比如說我們把一些比較好的,經的一些內容把它抄錄來。抄錄下來能夠當作我們座右銘,能夠看到時常去背誦,然後按照手寫的內容去做,這樣就對我們有利益啦! 【再問】:對歸空的人誦經文有何意義? 劉講師答: 對歸空的人誦經最有效就是,在他斷氣沒有路可以走的時候,那個時後是對他最有幫助。因為他在生的時候不知道修道,不知道佛性重要,一旦一口氣不來前面都一片黑暗啦!那全部黑暗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誦經,那個經就變成光明,就一條路。告訴他你要怎麼走?喔他那個高興不得了,有路了,竟然有路可以給我走了,所以歸空的人誦經最好就是在那個時候,那往後那個累積就要靠他本身了,那亡者本身去努力。那我們對歸空者誦經就是那個時候,那個時候最有效啦!不要說等一下啦!我去請誦經團來,那個就來不及了啦!他正沒有路可以走,等到你去請來,他的中陰身能夠活動的時間就已經到了,都沒辦法活動了,所以要及時。下課!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連結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lcsfe/ 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文字檔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4)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5)美國連結網站網址: http://www.happybuddhatemple.org/xinglixinf (6)(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雲端硬碟下載連結網址): 如有需要的前賢大德請自行下載網址如下: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BiFVTKqhWZw5gEO3sQERXXxeovx5vr9V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