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25片視訊影音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100/05/07
2019/09/01 23:27:32瀏覽384|回應0|推薦0

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25片視訊影音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100/05/07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youtube.com/user/TsungJie影音網站連結)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講第四十二章沖和章或根源章。會很熱嘛?我們南部是天氣好,台南都已經在限水,水都不夠用,缺水,各位前賢,缺水(缺誰)?就是我們很多親朋好友,都沒有去渡他求道,所以這個缺水(缺誰)告訴我們,要去找他們出來,不要缺誰!有意思喔,有沒有缺水(缺誰)啊?(有)

第四十二章沖和章或根源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一,整個天地之間從無極,無極以後就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就四相,然後就生八卦,相綜相錯八八六十四,就形成整個天地。所以這個道,它原始狀態沒有天地,山河大地都沒有,因為我們都在本位之中,是一念妄動,各位還記得一念妄動生什麼?(三細),三細裡面內容是什麼?(業相、轉相、現相),喔~不錯喔,都能夠記得,就是「一念無明生三細」,很微細的,都是從我們的念頭,我們的念頭看得到嘛?(看不到),看不到。所以一念都是沒有形相,然後我們一念無明(就是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也看不到,各位前賢可以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嘛?能夠看到嘛?(不可以),嗯,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能夠生發念頭就是我們的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在觀察念頭的時候,就已經在觀察我們的佛性本體,所以那是最親切的,只要我們觀察我們的佛性本體,我們就不會不覺,因為不覺就是無明,無明才會造業,造了業才會受苦。

    假如我們時時刻刻都能夠覺,都能夠觀照佛性本體,就不會有無明,不會有無明我們就不會造業,不會造業就不在凡塵受苦,就可以回歸我們都是佛,都是成仙作佛。所以是我們自己造了業自己在凡塵受苦,都可以成佛的,看我們願不願意而已,各位願不願意?(願意),作佛很好對不對?(對),可以逍遙自在,可以遊歷所有的諸佛市界,可以千百億化身,我們都可以做到的,只要我們願意都可以做到。

    所以我們了解,我們的原始狀態就是佛性本體,佛性本體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之中就是我們的現前一念,「現前一念」各位知道嘛?(知道),不知道啊?這個知道都在嘴巴裡,不敢講出來。我們眼前(現前),顯現在眼前這一念就是我們的本來,它具備了萬萬年,萬萬年都是這一念,要知道很親切,就在眼前,所以我們時時刻刻就是要迴光返照,把我們全部的注意力收回來,收回來叫做回頭是岸,回頭:「精神都不外放,不去注意外面的形相,也不注意外面的事情」,我們把全部注意力都收回來,收在我們的知覺之中,知覺很靈敏。各位前賢知覺有沒有很靈敏?(有)。

    假如我們知覺很遲鈍的話,表示我們住相的很厲害,住相很厲害我們就會反應很遲鈍;假如我們沒有住在形相,那我們的知覺都很靈敏,那很靈敏就已經恢復到我們先天的佛性本體,每一個人都一樣的,跟佛菩薩沒有兩樣,都一樣,所以我們不要看輕自己,自己就是佛,我們身外找佛找不到,身外可以找到佛嘛?(找不到),嗯,找不到喔,各位前賢,佛就在我們身上,很靈敏的那個知覺性就是佛,所以要向我們身中找,一定可以找到,一定可以呈現,很親切的。

    所以一念無明生三細,三細的「業相」,起心動念,念頭就是業相,然後既然有業了,我們就「轉相」,轉相就「現相」,各位要了解,雖然有業相、轉相、現相,可是這時候全部都沒有形相,雖然一念無明生三細,已經有了,可是都沒有形相。後學都時常會解說那個內容,念就是業(我們的念頭就是業),所以平常的時候就不要起心動念,我們眾生就是很容易起心動念,我們都是因為念頭太多,所以造了業…(此時劉講師停下來不講話),還不錯喔,有沒有很靈敏?(有),假如不知不覺就枉費我們在修,枉費我們聽了一年且還半年的性理心法,那就沒用了;那很靈敏的話,功效就呈現,就是有,經過我們這麼一段不算短的時間,都能夠培養很靈敏的知覺性出來,非常的了了分明,有沒有啊?(有),要了解,我們一心不能二用,要聽後學講什麼內容、你又要看那個,兩個有沒有辦法同時都知道?(沒辦法),你若看那邊就不知道後學講什麼;你若知道後學講什麼,你就不知道他那邊在做什麼,那個叫靈敏度。

    我們的佛性都具備靈敏度,在這一個現象之下就告訴我們,我們要怎麼運用是不是在我們自己的主宰?(是),所以我們要不要作佛,也在我們自己主宰,對不對?(對),所以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靈敏度、知覺性」就是佛,這個自己要培養到祂能夠無所不知、無所不覺,這樣就絕對成就了,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就要培養,不能走入一個角度,侷限在一個小地方,要使祂寬廣,佛性很寬廣,盡虛空徧法界,整個虛空之間都是佛性,都是我們的知覺性,要培養使祂都能夠了了分明,不會被它拐騙走。

    所以我們從日常生活之中來做,就已經到達了,所以不要起心動念,不要想說閒著也是閒著,讓頭腦去活動一下,就起了很多念頭,結果我們就造了很多業,業相是看不見,沒有形相,所以第二個轉相,就是把我們本有的智光(智慧的光明)轉成能見之見,我們日常在應用都是用能見之見,沒有用我們的智慧之光,都是用能見之見,既然有能見之見就有所見(有能見就有所見),所以我們在日常都是能見所見,就這樣在能所之中,那我們都不知不覺。因為起心動念了,我們要來看能見之見(要見業相),因為業相沒有形相,然後我們能見之見堅持要看見我們的業相,然後我們就瞪目發勞,瞪目發勞知道意思嘛?瞪目發勞就是你眼睛張著一直看,不眨眼會看到什麼?會看到空中有花,那個叫結暗為色(結了暗境變成色相),所以這個叫第三個現相,這樣對一念無明生三細有沒有了解一點?(有)。

    業相、轉相、現相。業相就是我們已經造了業,可是業相沒有形相看不到,那我們轉相,就轉本有的智光變成能見之見,一定要見、堅持要見,就結暗為色,瞪目發勞叫做瞪目發勞,眼睛瞪著看然後就看到空中有花,我們要體悟也很快,你蹲在地上三、五分鐘,然後你突然站起來看著空中,看看有什麼東西,有很大的細菌,因為每個人看到的形相都不一樣,那時候要記得旁邊要有東西可以扶著,不然人會偏倒。有沒有經驗?(有),那個叫結暗為色。所以三個,一念無明生三細,業相、轉相、現相,結暗為色就是現相。那已經形成了,在虛空之間,接著山河大地呈現,所以山河大地的由來就是我們的一念無明生三細,各位都想不到喔,不會去想山河大地、整個地球是我們的妄念所生發。所以這個地球不實在,是我們迷妄,迷了然後有妄心,有一念無明那個妄,迷妄有虛空,然後依空才立世界。有沒有聽過?我們有研究耳根圓通,這是文殊菩薩講的。

    所以裡面文殊菩薩有說:「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因為這個虛空是從我們的迷妄然後生發,有虛空以後才有世界,有世界以後才有眾生,有眾生以後才有業果,然後世界、眾生、業果三個就一直綿延不絕,就一直連續,然後我們就六道輪迴,這樣我們冤不冤枉?(冤枉),各位要了解,我們在凡塵都是假的,我們在凡塵出世都是假的,都是多餘的、多的,我們本來都是佛,因為迷了妄了,才落入六道輪迴,然後六道輪迴裡面我們又有貪心貪瞋癡,就一直沒有停止,綿延不絕。

    所以現在沾到上天大開普渡,已經指點我們本來,本來都是佛,要我們回歸本來,回歸到佛的狀態,所以就是要努力,修的恢復本來讓迷妄都消失,迷妄沒有了、不迷了也不妄了,然後恢復光明,所有一些不好的習慣都改掉。所以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之中,最重要就是不能有情緒。情緒知道嗎?(知道),不能有情緒,我們一落入情緒講不講理?(不講理),都不跟你講理了,蠻橫而行。一落入情緒都蠻橫而行,人就很兇,都是這樣子的。所以最重要的,修道不能有情緒,我們把情緒能夠降伏,(情緒)要出來的時候就要降伏,我們的情緒都是妄心。我們降伏我們的妄心,佛性就出來。降伏不了妄心,我們就六道輪迴。了解嗎?很淺喔,怎麼沒人要回應!

    因為從道生一,整個山河大地都是從大道而生發,我們先了解,我們的佛性是怎麼來的,先知道了,我們佛性是屬於先天,就是沒有天地之前,我們佛性就有了,不是說有天地我們佛性才有,不是這樣的。沒有天地,我們佛性就有了。縱然整個天地都毀滅了以後,我們佛性還在,佛性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非常的奧妙、很殊勝,佛性超越一切,不屬於因緣也不屬於自然,都超越因緣超越自然,了解嗎?佛性可以破壞萬物而不會被萬物破壞。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在觀念之中很容易被我們的念頭破壞,所以都沒有發揮我們的佛性,我們佛性用金剛來比喻,金剛本性,金剛=金中之鋼,可以破壞所有念頭而不會被念頭破壞,結果現實的生活我們都被念頭破壞了,很多念頭把我們的理想都已經毀粹了不見了,所以我們要使祂恢復。

     各位有沒有聽金剛經?(有),有沒有深入啊?雖然講起來的時候好像都是在閒聊,都是在互相聊天之間講出來,有沒有那種感覺?(有),聽金剛經的錄音帶都不像在上課,好像在聊天,然後道親都很積極,就是後學在講課之中,他們也在發問,問的很努力而且又問的很深入,也不是隨便問一問,所以後學都鼓勵我們發問,因為問才會解決疑難,有疑必問,因為沒有問,那個疑都在,有懷疑成不了佛,一定要把懷疑解決掉了,不懷疑了才可以成佛,所以有疑一定要問,後學都鼓勵問。那先解我們佛性有這麼殊勝,佛性能夠生發整個山河大地,然後生發整個凡塵的所有萬象,然後再生發萬事,那我們處理萬相、處理萬事要不要住相?(不要),恩,因為我們住相就變成住在我們自己佛性的功能作用之下,就變成我們主人都不當而要當奴才婢女,所以先了解到我們佛性的本體狀態,之後我們修起道來就會很篤定。

    所以後學都一直強調,我們性中具備有五德:仁義禮智信,全部都具備。信居中統四端兼萬善,要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是後學都一再強調的。我們把信都用到外面,去相信外面的事、相信外面的物、相信外面人講的話,竟然不相信自己佛性,沒有找到根源。所以要了解,信為道源功德母,很重要的,相不相信自己啊?(相信),要相信,一定要相信,這個很重要。「相信本來自己就是佛」,這個也很重要。

    所以信就是居中,屬於黃色。仁屬於東方,青色。義屬於西方,白色。南方屬於紅色,北方屬於黑色。所以信屬於黃,黃就是居中,是我們的中心所在,中心所在就是黃,然後有黃中通理,假如有研究過易經就有這句「黃中通理」,黃跟理相通,所以要相信我們本性,祂就是黃色。

    「道生一」,這個「一」後學講過,把「一」拉起來就變一個圓圈,圓圈就是無極,然後把「一」切斷拉直就是一,把「一」濃縮就是一點,一點就是我們的玄關。「一」就是道,所以知得一萬事畢。「一生二」,二就是陰陽,陰陽就是一個圓圈裡面好像一個S,一邊黑的一邊白的,黑的裡面一點白,白的裡面一點黑,所以那個就是「二」,「二」就是太極,太極就是陰陽,陰陽就是兩儀,已經有陰儀有陽儀。然後二就生三,從陰陽之中就可以生發萬物萬象,所以二就生三,從陰陽生出來就是三,了解嘛?有時候我們光從字面文字一直在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怎麼生都不知道,後學把它詳細怎麼生都講出來,讓我們都能了解。陰陽,二,一相合了就生三,從陰陽生出來,你看父母親就是陰陽,把我們生出來,我們就是三(我們是父母把我們生下來,我們就是三),你看我們這個三是不是又具備了可以生發萬物?(是),我們又可以生發綿延下一代,下一代也從我們生發,所以二生三。

    我們把種子拿去種植,種子就發芽就會生長,然後開花結果,果又可以生,這樣就生生不息。所以天地之間,從道生發,道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萬相萬事都是從佛性本體生發。我們在修持的時候就是要了解,都是一個不生不滅的絕對體,沒有相對,相對以後,那是一生二的時候才相對,所以相對是從絕對生發出來。

    當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以後,所有的善惡也都是從我們處理事情的時候產生出來。了解到這樣,我們就不會對兩邊的觀念很強烈。對兩邊觀念不很強烈,我們就容易走入中道,走入中道就跟「道生一」已經能夠相應,那跟真理相應,祂就能夠常存。假如跟真理不相應,祂就不見了。所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體我們一定要能夠掌握,然後所有山河大地萬相是用(我們不生不滅佛性的功能作用),各位前賢,用是不是只有一次?我們若拿錢去買東西,可不可以再把錢拿回來?(不可以),你拿了東西,錢就給人家了,所以「用」就是一次。

    我們修道就是要攝用歸體,又歸回到本體回來。可是我們在凡塵處理事情的時候,「用」,用出去就是用出去了,沒有了;假如我們沒有求道、沒有修道、沒有研究真理,我們會把「用」當成本體。那把「用」當成本體,「用」會不會變成本體?(不會),不會喔,「用」就是用,不會變本體。我們就是要分的很清楚,要用「本體」來的修道,不能用「用」來修道。我們用生滅心來修道修的成嗎?(修不成),一定要用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佛性本體,生滅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

    了解了嗎?(有),愈了解喔,因為我們聽的這些都不容易聽到,剛好我們今天是第二十五次,二十五次剛好是五十個小時,五十片CD,下個星期各位就可以收到一個整理包,很好收藏的,要聽又很好拿出來聽,又可以反覆的來複習,聽了很熟以後這些都變成我們的,很好對不對?(對),我們把整個真理都在我們的身上,身上整個都是真理,這樣自然而然我們就回歸佛的本位,就回去了。所以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然後三生萬物,從二之中就可以生發萬物,我們就講生發了以後就變成第三個名位,從陰陽生出來,不能跟陰陽相爭,所以它就算是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

    萬物之中都有陰陽互相存在,要了解,乾道跟坤道結婚以後,坤道之身有陽,乾道之身有陰。像太極有兩個,一個黑色、一個白色,白色之中有一點黑,黑色之中有一點白,那個就是負陰而抱陽,就是陰陽整個都在自己身上,全部具備。我們在修道的時候,因為我們眾生都是陰陽合體,陰陽就在身上。假如我們陰太多的話,人就很昏昏沈沈,就是我們生活不太正常,負面的念頭也多,陰就比較興盛。陽屬於正面的、屬於好的,假如我們精氣神都飽滿,陽是足的,陽充足的時候不會昏沈,睡覺就不用睡很長的時間。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就盡量培陽,坤道也一樣,身上也有陽,假如你全部都不消耗,不消耗知道嘛?怎麼樣是消耗最厲害?我們假如投入情愛,那個是消耗的最厲害,所以你看男女之間戀愛的時候,是不是暈頭轉向,東西南北都不知道了,不知道哪一邊才是正確的。假如我們保持很清醒的頭腦,都不投入自私情愛的話,那消耗的就不多,可以保持陽,陽保持則精氣神都充足了,精氣神充足的時候,我們睡眠的時間就可以減短。

     假如一直都在觀照念頭,都是迴光返照,那就可能到達純陽,坤道之身一樣可以回到純陽,乾道也是一樣,可以回到純陽。到純陽的時候就可以不用睡覺,以我們現實社會來說,講這樣的話會有點天馬行空,好像不太實際,因為現在努力投入修道的人不多。不像達摩祖師在西元五百零二年到我們中國來,我們禪宗一直很興盛,到一千一百三十五年密勒日巴那個時候為止,大家修道都很認真,都投入全部的生命在修道,很努力在修道,所以就容易呈現這種純陽的狀態。

     所以那時候密勒日巴餓到沒東西吃…各位有沒有看看過密勒日巴的傳記?(有),因為我們這邊前賢很發心,買很多密勒日巴傳記,旁邊還有密勒日巴傳記。密勒日巴吃野菜,就是野外生長的青菜拔來吃,吃到全身都發綠,全身都是青色的,都吃生的青菜,人家看到他都嚇到了就問:「你是人還是鬼」,密勒日巴說:「我是人,因為沒得吃,所以就吃野菜,變成全身都發綠」,可是密勒日巴會在天上飛,各位有沒有看到?(有),有沒有在天上飛?(有),小孩子有看,小孩子告訴他的復親說「天上有人在飛」,小孩子的父親連看都不看,對不對?哇~又不知道,這樣叫有看。要了解,真正的努力修持,純陽,不是空口說白話,是真的,白天不用睡覺、晚上也不用睡覺,連續不用睡覺,那個是純陽,就是已經證悟本性,證悟本性就能夠到達那個樣子。

    當然我們現在的社會要到達這個狀態是很不容易,難修易壞(很容易就破壞,可是要修成卻很困難);乾道也一樣,你要到達純陽,就是不能有男女間的情愛關係,很容易也可以到達純陽,很殊勝的。因為後學有一段時間就是經過那個階層,所以講的出來,不一樣;那個不吃倒是還沒有去試驗過,不吃的話就爬不起來會沒力,要吃;不睡倒是可以,不用睡覺。尤其練到純陽不容易生病,不會生病。

   西元一千多年的時候,約明朝、清朝,在民國之前,他們是修道教,修道教的部分是抽坎填離,把後天修回到先天,大部分都是在身上做功夫,身上做功夫全部都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這是道家的修持功夫,就是精不消耗,然後把它煉成氣,煉成氣以後,我們都是精氣神充足以後,人的活動就很強,所以他就可以煉神還虛,煉虛合道。

    我們現在更殊勝了----頓教法門,用講的,要怎麼修可以到達我們的目的?兩個字:「不隨」。「不隨」會嗎?不要跟著,不隨世界、不隨眾生、不隨業果,你就可以回到本位,簡不簡單?不要隨著世界、不要隨著眾生、不要隨著業果,三因斷,三緣不生,你就可以脫離三界。哇~不知道。

    講的又是沒聽過,有聽過嗎?有喔,後學有講過而且又不止一次。這個在楞嚴經裡面,後學已經快要寫完成了,要影印來給各位看,給各位有一個根據,可以看著裡面的內容來修持,下個禮拜就有整理包五十片的CD寄下來,大家一定要拿回去聽,聽的很熟,因為這些都很難聽到,不容易聽到,要聽的很熟,把這些都變成自己的,修起道來就容易。所以只要你在外面就記得兩個字「不隨」,不隨著世界、不隨著眾生、不隨著業果,就可以回歸本位。有夠簡單喔?各位前賢便不便宜?有很貴嗎?都不用買就得到了,有沒有?(有),很便宜喔,都不苟同啊,很便宜的。要了解,只要我們能夠用心努力都可以達到。

沖氣以為和

     把整個道沖氣,各位有泡過茶嗎?(有),茶若沖泡下去會怎樣?茶葉的味道都會跑到水中,喝下去就有茶葉的味道。這個道也就是這樣「沖氣以為和」,道我們看不見,可是整個氣氛,整個一沖出以後,我們應用在人事上、應用在凡塵,是不是能夠得到利益?(是),我們在家裡面都有道的話,生活起來是不是很和樂?(是)。

    假如我們違背道,在家裡面的生活會變的怎麼樣?(烏煙瘴氣),這麼正確,就是啊,違背道的話在家裡面的生活就是烏煙瘴氣,一人一個臉、一個人一個心、一個人一個主張,你說這個家庭好不好?(不好),做什麼事情都不會成,所以道很重要,沖氣以為和,我們整個家雖然人很多,可是心只有一條,一條心,做起來家和萬事興,就很和樂,過的很如意。所以凡塵真的我們要求也不多,各位前賢,生小孩子會不會想要自殺?不是這兩天都在報導嘛,不是生個女兒就自殺了嘛?會嗎?(產後憂鬱症),那都是把自己關在很狹隘的生活範圍,很窄,沒有看得很寬廣,父母親養育她辛辛苦苦二十幾年,讓她結婚,結果她自殺,你看那個父母親要怎麼過下半生,都沒有替別人著想。

     各位都有生兒育女?養育起來是不是很不容易?(是),養育兒女很痛苦。以前後學在開計程車的時候,時常半夜都遇到母親背著嬰兒:「唉呦~快一點載我去醫院,小孩子生病了」,你看那種心,都是以兒女健康為主要,自己都沒關係,就這樣快一點去醫院看醫生,都是這樣天下父母心,父母親的心都是很難得,尤其物質缺乏的時候,後學那時候哪有紙尿褲,哪有這麼好,鄉下人比較有印象,整個竹竿都吊滿整個尿布,所以你看小孩子大小便,父母就趕快把小孩移到乾的地方,濕的地方換誰睡?(父母),都是父母自己睡,移乾就濕,真的就是這樣,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知道,只知道換紙尿布就好。尤其現在年輕人在換紙尿布很拿手,後學看弟弟的兒子在換紙尿布,就問他「你怎麼那麼熟練」,整個生活型態都不同。沖氣以為和,要把整個道都融入我們的生活裡面,生活裡面都有道氣在。

故物或損之而益

    物就是東西,東西損之而益,要了解,它看起來有損失損壞了,可是到後來慢慢變化,像一些生長的植物,我們看到現象好像快要死掉了,可是一經過春風的時候,又一直生長變很好看。

或益之而損

   或是本來看起來很好,可是慢慢枯萎了。像底下那棵樹吊著蝴蝶蘭,蝴蝶蘭藉著那棵樹的水分,就長的很好看。各位有沒有欣賞一下?(有),還有啊,大家都還很細心。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老子就講,人家有教的,我也都有教。人之所教一定是好的,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

    各位前賢強梁是什麼?就是強盜。東西不自己的,他都想要得到,那些就屬於強梁,粱上的君子就是小偷強盜,小偷強盜就不得其死,自己造了業自己要去償還。

吾將以為教父

    老子說他就是要努力的把真理,能夠教導我們整個凡塵,所以就以為教父(教的一個源頭,就是推廣,把整個大道推廣)。

老子很推崇柔,柔能夠勝強,柔很重要。柔能夠勝過剛強。

第四十三章至柔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天下之至柔是什麼?(水),很不錯喔!就是水。天下的至柔可以馳騁(就是跑,跑得很遠),可以馳騁天下的至堅。再怎麼堅固的東西,水都不會失敗,水都比它們強,所以天下的至柔,馳騁天下的至堅。所以我們就是要學水,水最上流,水會跟人家打架嗎?(不會),不會,我們假如一生起氣來就要跟水相比,我有沒有跟水一樣?一想了以後,盛怒的心整個都消失了。

無有入無間

    無有就是沒有。入於無間,它進入沒有阻礙的地方,這句話是做到很上乘很殊勝狀態情形所說的話。無有入無間,什麼都沒有,沒有到它什麼地方都能夠去涉獵、都能夠去做。有時候我們人的性情很好,然後跟人家交往,交往的時候他並沒有長篇大論去教導人家,但是他本身就是能夠做到所有的好都從身上的行為發揮出來,身上的好行為發揮出來,人家受到他的感化、受到他的影響,然後他去對人的話,是不是也會把他的影子融入他本身之中,會不會?(會),會,那個叫無有入於無間。他本身都沒有對人家講:「你要怎麼做、你就要怎麼做」,都不用言詞來教人,可是他自己本身的做法都是幫助人,給人利益,然後受到他利益的人,自然會影響他周遭的,那種自然而然的狀態叫做無間(沒有間隔),所以我們就是要學這樣。

     假如你嘴巴喋喋不休,人家會怎麼樣?會討厭。他看到你來就趕快閃,若不閃的話,就喋喋不休,不知道要講多久。然後那個給人家利益的,他就不用講話,所以無有入於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老子講,就是因為這樣我知道,無為就是無所作為,就是從佛性本體直接發揮出來;有為,我們就是有私心(有所作為),有所作為我們都會有目的,有目的都會有所作為;無為就沒有,都是從佛性直接發揮出來,從佛性直接發揮出來去做,去做的那些都不管自己有利還是不利,都沒有。有為的話,絕對不會說對自己不利的而還要去做。有為的話,一定要對自己有利,對自己有害絕對不做,那個叫有為。無為就不同,無為是只要符合真理,對自己有害也去做,這個很不容易;對自己根本都沒好處,他也是高興的去做,那個叫無為,從佛性直接生發(從佛性直接出來)。無為之有益(有利益),就是利益整個真理、利益大道。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言之教,不用語言的教導,你只要本身去做,人家就會去學,都不用教。前一陣子,南部的一些前賢利用空閒時間去學校,有些學校的書桌椅都壞了,他們就去修理,他們就帶整家的人好像在郊遊一樣,一起去修理,小孩子都在學都在看,那就叫不言之教,不用教他,你就帶他去,他就跟著看,做那些都是幫助人家的,鄉下的學校經費比較缺欠,都沒錢,所以沒修理。他們去修理都不用錢,都是送給學校,有的就做成書桌給那些隔代教養的孩子(由奶奶扶養孫子的,沒有父母的),沒有錢買書桌,他們就釘做送給那些小孩。這些就是不言之教,都沒有講話在教小孩子。這是最理想,不言之教。

無為之益

從佛性發揮出來,那個利益無量無邊,都是直接可以幫助眾生。

天下希及之

    我們這些人都不容易做到,所以老子講不言之教跟無為之益,我們天下的人都很難到達(希及)。

第四十四章保命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與身孰親

   各位前賢,我們的名跟身哪一個比較親?我們的身比較親、還是我們的名比較親?

身與貨孰多

身體跟東西哪一個比較多?

得與亡孰病

    得就是得到;亡就是失掉。得到跟失掉,我們哪一個比較在意?失掉比較在意。

   所以老子就一個一個跟我們講,我們在凡塵所注重的這些,都是虛幻不實在。開始就講名,我們對追求名都很在意。然後老子就講,名與我們的身體哪一個比較親?要我們自己能夠去觀察、自己去思索,是名比較親還是身比較親;然後我們觀察以後,是應該注重名還是應該注重身;接著下來講,我們的身體跟我們用的貨物(我們的身體跟我們在使用的東西),哪一個比較多?一定是東西比較多,身體才一個(一定是東西多,身體只有一個)。所以在這個狀態之下,老子說身與貨(東西)哪一個多?在這個時候,各位前賢,假如說我們的東西很多,家裡很多錢,想要使用什麼東西都有,結果這時候身體生病,東西很多有用嗎?沒有用,身體才一個,但是卻不能來使用(貨物)。所以讓我們了解到,我們應該注重的所在,應該注重在那個地方。「得與亡孰病」,我們講得到跟失掉,哪一個對我們比較重要,我們是得到比較重要、還是失去比較重要?這個倒是很有意思。

    各位前賢後學作個比喻,我們都很喜歡跟人打賭,喜不喜歡?不然我們來打賭看看,「相輸不曾贏,相諍不曾輸(台語)」,這個時候的「得」,你說你跟人家爭論都贏,都「得」,那結果失掉是什麼?交情,你跟人家爭論都爭贏,輸的人會對你怎樣?就搖頭。所以得與失,你得到你贏了,但是失掉朋友,這樣是得還是失?(失),嗯,變成失了。老子用這個問題蠻有意思的,因為凡塵事沒有絕對的,所以我們說「喔~得到了、得到了」,結果你在暗中失掉很多。結果說「我每樣都失掉了」,結果你得到很多,大家對你很尊敬。所以我們要看它得失的內容,我們要朝真理的方面,站在理的這邊。

是故甚愛必大費

    假如我們甚愛(很喜歡),很愛就要很費心。之前我們有講一個英文課本的故事,三樓住了一位銀行家,樓下住了一位修皮鞋的老人,修皮鞋老人整天都在唱歌,很高興的生活;銀行家每天三點半都在算錢,錢在怎麼算都不夠,很煩惱。銀行家想「我是一個這麼有錢的銀行家,但是卻這麼煩惱,樓下的修皮鞋匠都沒錢,怎麼老是在唱山歌」,所以銀行家就很吃味,就抱了一大堆錢走到樓下給修皮鞋匠,說「這些錢無條件給你用」,皮鞋匠拿到錢以後,不會唱歌了,皮鞋匠很煩惱,煩惱什麼?我這些錢不知道要藏在哪兒,這麼多一定會被人家偷走,所以修皮鞋匠很煩惱。左鄰右舍因為時常聽到皮鞋匠在唱歌,都已經聽習慣了,然後就來問皮鞋匠「你怎麼都不唱歌了」,皮鞋匠就跟左鄰右舍說「樓上的銀行家抱了一堆錢給我,我為了這些錢在煩惱,所以歌都唱不出來」,左鄰右舍說「問題很簡單,你抱回去還給他就好了」,皮鞋匠想想「對喔,竟然引起我不能唱歌,我把錢拿回去還給銀行家,大概問題都解決了」,皮鞋匠就抱那些錢還給那位銀行家,下來的時候皮鞋匠又唱歌了。所以甚愛必大費,你很愛,你就要很費心,各位有沒有甚愛?對家裡很值錢的東西,很重視很喜歡,有沒有?(有),亂丟,很值錢的東西都亂丟,沒有放置好。所以那個是自然的,甚愛必大費,你若是很喜歡的話,你就要很費心。所以不管是先生拿給太太或是太太拿給先生,五克拉鑽石就好,要不要藏好?不可以亂丟,若亂丟找不到,夫妻就會打架吵架。所以甚愛必大費,那是一定的。

     我們生活之中有得吃有得穿、可以遮風閉雨就好了。所以小偷進來我們也不用害怕,就說你喜歡的你就拿走,這樣的話都沒事了。我們有太多的財產會不會有事?會有事,有時候錢太多,命就不見了。所以後學就很喜歡那個故事,主人在晚上的時候對小偷講:「白天很亮的時候,我都已經找不到東西了,你這麼暗怎麼可以找到東西呢」,那個生活怎麼樣?很理想,都不會罣礙。所以那個心很寬廣,因為都不會去珍藏一些難得之貨,因為難得之貨讓人行妨。我們有講過嘛,難得之貨我們就想去偷、想去擁有,就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我們都不要,就很清閒,對不對?都不要啊?很清閒不好啊?可以坐在供桌上,你看我們供桌上的仙佛,有沒有清閒?想不想坐?我們可以千百億化身,利益無量的眾生。所以了解甚愛必大費,我們太過於喜歡的話,就要太用心了。

多藏必厚亡

      你看現在有很多,把錢拿去埋在底下,埋久了就糟糕了,錢卻腐爛了,錢挖出來卻拼湊不起來,想去跟台灣銀行更換,銀行說你要拼湊起來才可以換新,結果爛掉了沒了,錢藏到沒了。有些老人家不相信銀行,認為拿錢去銀行寄放,錢都是拿到別人的身上,都不保險,還是我自己放在家裡比較保險,結果地下很潮濕,錢會腐爛掉。還有一個人有一、二十萬,拿去碎紙機絞碎,這位真是有錢,錢拿到碎紙機前面放進去,碎紙機就絞碎了,那是無心之失,他本來不是要故意的。

     多藏必厚亡就是說,我們生活之中已經夠用了,然後有多餘出來的,多餘出來的我們又把它藏的不容易讓人看到讓人知道,那樣不好,那樣會厚亡,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

     我們知足就不會受到侮辱。可以知足最快樂。各位前賢知足嗎?(知足),不是說知足以後就不奮鬥了、就不賺錢了,不是那樣的。而是說我們過的生活都覺得已經很可以了。後學都想,我們再怎麼樣艱苦的生活,都絕對不會超過顏回。顏回的生活真的是苦,居陋巷單食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顏回生活很苦,可是為什麼有後面那句話呢,回也不改其樂?樂=快樂,以我們現在的觀點來講,有點像短暫作秀的心態,可是以真理的角度來講,顏回真的是快樂,顏回的快樂是從得道而來。我們現在的眾生對這個道得不得都不重視,重不重視?可見,都不重視。

     顏回很重視的就是得道,得一善拳拳服膺,重視就是這個,然後顏回會快樂也就是因為這個:「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真理上,然後不動」,顏回已經做到了,已經得到了,所以顏回很快樂。那外面的形相,他生活的遭遇那都是小事,對於生死「早也是死、晚也是死」,都是死,就不管它了。所以每次後學一想到顏回,顏回三十二歲,後學六十八歲了,約顏回的兩倍多,所以也可以死了。所以很知足,都不會說我怎麼活的這麼少,都不會。

    尤其後學這年紀的人,他們大部分都說「只要活一甲子就好」,一甲子多少年?(六十年),恩,就是六十年,六十八已經超過六十年了,所以可以死了。所以對生死就不要太在意,生就生、死就死,生的時候就要利益眾生,把真理推廣出來,是不是很不容易?(是),各位可以想像喔,那時候後學來這兒講,我們大家都說「都聽不懂,你要講多久」,你看,後學還不是說「這很好,你聽個兩小時」,那時候鼓勵我們聽兩個小時?(有),後學說「你程度夠,聽兩個小時就好了,聽了回家就不用再來了;若是還不了解,你就要再薰習,聽了再複習,聽了又再複習」,你看我們這樣聽了一年半就聽懂了,各位前賢,台北的道親很嫉妒耶,他們說「我們聽了六、七年,你們才聽一年半就懂」,嫉不嫉妒?嫉妒喔。

     後學了解到,剛開始坐下來一句都聽不懂,而要坐兩個小時,那個椅子真的好像有針,熬過來了,有代價,高不高興?(高興)。要了解,這個很難得的,我們縱然到外面去找,台灣你走透透去找,你都聽不到講這最上乘的殊勝佛法。後學是經過長時間的鑽研,鑽到裡面去,三十年,被後學摸到佛性本體,然後把所有大藏經很難摸索的,後學在裡面一句一句慢慢地看、慢慢體會,想一想:「若不敢快來講,死掉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就趕快把它傳出來,就是這個心。這麼殊勝的佛法,怎麼沒有人去傳達呢。

    後學都講,佛教的法師怎麼都不講四念處的觀身性相猶如虛空,為什麼每次都講「觀身不淨」,觀身不淨是開頭啊,開頭要我們不住相,當你已經做到不住相了,再下去要怎麼做呢,就要跟人家講,法師怎麼都不講,這麼久從來沒有聽過,就是要觀身性相猶如虛空。然後「觀受是苦」,再怎麼久都還在苦,人家苦已經消失了,法師就要再接著教人家,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再來,「觀心無常」,觀心,我們這個心都無常心,時常變化,可是最後釋迦牟尼佛講「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心只有名字而已,心的性都已經離開了,無心,無心的心就是真心,那這個最上乘的都不講。最後一個「觀法無我」,法裡面沒有一個我,已經沒有我了,我就是天地物質水火風土,都還給天地了再下去呢?再下去要跟人講,「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就是觀法沒有善也沒有惡,整個法全部都是真心佛性。

     釋迦牟尼有講,我們怎麼都不傳達呢!各位前賢,曾經聽過嘛?就是沒有,你全省找透透,就是聽不到,因為沒人講,怎麼不講呢?他們難道沒有看到嗎?一定有,為什麼不講?後學是很感嘆,這麼好的佛法怎麼不說呢,要,要說,至少我們都聽到了。所以這是很殊勝的,要把它一字一字抄出來。「觀身性相猶如虛空;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這麼明確,你能夠修到這樣,眼前當下一念就是億萬年,呈現的都是「全體的真心佛性」。不是都教我們了?(有),一定要熟悉,我們熟悉了這些以後,一定可以成就,最起碼內心:「時間問題而已,早晚我都一定可以成佛的」,有沒有信心?(有),所以後學都跟各位保證,只要你肯做一定成。

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道停止在哪裡,就不會危殆不安,我們知道停在哪裡嗎?(知道),要停在哪裡?(佛性),要停在佛性,所以止於至善,孔老夫子很感嘆,「緡蠻黃鳥,止于丘,何以人而不如鳥乎」,小鳥都知道要回去住在鳥巢,那我們人怎麼都不知道要住在哪兒,我們要住在哪兒?(佛性),嗯,就住在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知止不殆,知道停止在哪裡,就不會危殆不安。我們一般都會追求名跟利,當他追求名利,他就不知道要住在哪裡,住在名跟利對不對?住在名利會後悔,所以會危殆不安。

     整個保命章下來,說名跟身體哪一個要親近一點,名是很虛幻的,我們要重視我們的身。然後身跟貨哪一個會多,當然是我們的貨會堆積的很多,可是假如身體不健康,再多的貨都沒有用。然後得與亡孰病,得到跟捨除(得不到),哪一個讓我們在意,我們得到道、得到德重要,得到凡塵的財產就不重要,所以得與亡哪一個我們重視。是故甚愛必大費,我們太過於喜歡、太過於愛的話,一定會很費心,太過於費心,我們的人生煩惱就多,就過的不好。多藏必厚亡,假如我們藏的東西太多,我們死掉以後,所有的評價都是在東西上面,沒有在我們人的價值、人的道德上面。所以我們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道能夠滿足了就不會受到侮辱,然後知道我們應該停在什麼地方,就不會危殆不安,這樣就可以長久。所以這個是保命,我們要保我們真心佛性的性命。

◎剩下約29分,提問問題

   【問】:後學前段時間讀到書上面寫:「修道修心,辦道盡心」,後學想這裡面都有心,這個「心」後學的理解,可能就是我們在上課的性理心法,能夠從這個了解到真心本性,去做「修道修心,辦道盡心」這些字的意思,後學在想「修道修心,辦道盡心」,這個我們要怎麼樣去體會這個意思,然後去做的更順利,尤其是後學在想「辦道盡心」這四個字,要怎樣更深入去走修行的路?

劉講師答:這個我們就了解到修道就修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要修復它本來的光明,然後那個重點在那個辦道盡心,所以我們了解到我們去渡人,現在這個社會型態很不好去渡人,那人很不好渡,有時候我們渡的人渡了非常久的時間都渡不來,然後有一個他的朋友,跟他不很熟悉跟他說一兩次,結果就跟他去求道。那我們看到這個現象的時候內心的衝擊很大,用的心很多結果渡不成,人家都不用心的竟然一下子就渡成,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了解到遇到事情多,我們一定挫折,那挫折了以後就對那個辦道的心就會冷淡,就不想用力。

    那活佛老師有跟我們講:事若有成」你渡這個人有成了「樂其事」,「事若無成志不凡」,假如說你渡這個人渡沒有成是別人渡的,那你的志氣不跟凡人一樣,所以我們重點就在我們不跟凡人志氣所在,所以那個重要。

     所以我們辦道盡了心,盡了心以後,我們要了解到在凡塵我們做的都有限啦!凡塵的事,現象我們能夠做的都很少,那縱然娑婆世界有六十億的眾生都是我們渡的,那也才六十億啊!那還有很多的佛世界,無量無邊佛世界,很多,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南方寶成世界,這一些佛世界我們一個也沒有渡,一個也沒有渡,那你能夠只有渡娑婆世界而已,怎麼算多,不多。而且我們成佛以後就可以無量無邊,無盡的來渡化眾生,不是說我這一世渡一渡,我這一輩子的命啦!過去就好了,就沒辦法再渡了。

    那我們修證了,成佛了不一樣,不管是哪個娑婆世界?不管是哪個時間?我們都可以渡化眾生,那個才叫渡。為什麼六祖會講:「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因為我們見道佛性了,可以修證成佛。因為我們已經平等了,可以無量無邊的渡化眾生。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辦道盡心。這樣了解嗎?

   【問】:後學一直在想,後學的朋友或是同學問後學2012年劫後的事情,後學只是提問說,我想世界這麼亂,是因為人心慢慢比較不好,所以劫難跟這個東西結合,後學是想能夠渡他們往比較善良的方向走,這個對於劫會比較好一點,後學也在想我們也知道沒有這個智慧去跟這些朋友、同學講這些事情,後學是在想我們做為修道人有沒有什麼應該要盡的本分,或是什麼應該要做,或是什麼應該要避免的事情,想跟劉講師請教一下。

劉講師答:好,我們渡化眾生不要走入危言聳聽,假如說有一些預言說什麼時候有災難,那我們盡量不要說,不要講,因為講了以後各位前賢我們是希望它呈現?還是不希望它呈現?(不希望呈現),那你們不是在講謊話,(哈哈)你講一講都沒有呈現,人家會講說你講謊話,你講的呈現,人家就講說你的心怎麼這麼殘忍,要人家死光光,所以我們都不要去傳達。不管它呈現,不管它不呈現我們都不講,真理就是真理。

   那會形成災難一定有它會形成的原因,那我們要了解到這個世界災難的形成,就是我們眾生所造的業,共業太多,太集中了,所以就呈現災難,那我們了解修道過程之間,修證的這一些活菩薩,祂們都在護持整個世界的安全。祂都在護持,那我們就盡量的盡我們的心力,勸化所有的眾生也一樣發善心,只要眾生所發的都是善心,那我們世界的災難它就會消彌,它會消失啦!

    所以我們要了解災難的形成是我們眾生的心念,心念太惡,惡的過頭了災難才會很大,一死就死掉很多人,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這一些也告訴我們,說我們在凡塵命也一樣很脆弱,跟所有死亡眾生是一樣的,沒有不同,所以我們要在有生之年盡量的利益眾生,然後修證自己。這樣就比較正確的一個理念,不講那一些2012以後那個災難會降臨,我們就不要去講,不管它實現或不實現,對我們來講都不好,這樣了解嗎?

    【問】:有一對夫妻,太太信了某個宗教,結果冷漠了她先生,結果她先生就拿菜刀尾隨太太,就是跟蹤太太看她是信什麼宗教,結果當先生到了佈道的地方,看到那位法師,他就馬上跪下,就請問他怎麼辦。後學在想,聽說去信這個宗教的人就是會見到什麼光之類的,就是有朋友在問這個問題,後學不知道怎麼回答。

劉講師答:所以我們了解到渡化眾生各個都有不同渡化的方法,那假如說他要去危害那個傳道者的性命,結果他看到佛光然後他就跪下來,那可能是他自己本身有那個佛緣,那個佛菩薩藉著那個傳道者形象,顯現那個光給他看,等於是讓他懺悔能夠改過,那個都是好事啦!所以我們要了解凡塵事很多都不是固定的,不是一定這樣。可能他也是有佛緣啦!假如說他的本質很惡的話,他也不會看到佛光。那往後故事的發展絕對不會是一樣。

   【問】:劉講師請問水是至柔的,海嘯的水是算什麼?

劉講師答:那海嘯的水,各位前賢就是眾生的所有那一些業障,以及這個又要牽涉到蠻遠的時間,因為當時日本同胞打仗的時候殘弱,對我們中國同胞很不客氣,那個南京大屠殺跟那個比較邊荒的地方試驗毒氣彈,那個危害到現在都還在,那他們所做的形成這一些海嘯,要瞭解到為什麼不早一點,這麼久了才發生。因為當時他們日本本國的百姓也很善良,並不是那一些軍閥,跟他們百姓全部都一樣,不是那樣啦!

    所以這一些比較殘忍的人他們都回到日本,然後整個復興他們日本,延續他們整個後代,那整個形成罪惡的原因都在,在的時候它一整個發揮出來不可限量,超過我們人的想像,所以那個海嘯一來差不多都有十呎的高啊!那把整個房子都拖到海裡面去了。那整個海面有一百一十公里的垃圾,垃圾島,那一個島有房子、有人的身體、有財務,都是從日本從陸地刮到海的裡面,一直往美國西部過去,現在都還存在。那美國對這個很頭痛啦!他想請日本去處理日本沒辦法,一百一十公里那個垃圾在海上漂流,日本沒有財力去清理,要美國清理沒國沒有名目,要用什麼錢來做這一件事情。

    所以我們瞭解說看不到的前因後果是很嚴重的,我們看得到的這樣而已啦!日本他們很可憐。可是他們很可惡的時候你看到嗎?你看到他們很可憐他們可惡的時候,所以後學就講後學小時候有接觸外省人,日本他們到中國大陸把那個嬰兒拋到空中,然後用槍的刺刀去接,接那一個嬰兒,可不可惡?(可惡)然後看到那一個年歲大的女人敷擄後他把那個生殖器拍打,讓他腫起來才強暴,強暴以後依樣用刺刀一樣插進去,可不可惡?(可惡),所以後學想怎麼有這樣的日本人,海嘯,後學都一直想仙佛都有訓文說日本人下西山,那怎麼這麼久還沒下西山?ㄟ呈現了。

    【問】:菩提心跟慈悲心有什麼樣差別?

劉講師答:菩提就是覺啦!各位前賢「菩提就是覺」然後「菩提心就是覺心」。慈悲那個又把那個菩提用得太小了,慈就是予樂,悲就是拔苦。那個菩提不只有慈悲而已,它包含了所有一切,它包含了所有的善都包含在菩提心之中,不光只有那個慈悲而已啦!只是這樣講出來只是強調那個慈悲。

   【問】:剛剛課程有講到「結暗為色,瞪目發勞」怎麼寫?

劉講師答:那個瞪就是一個目再一個登堂入室的登,目就是眼睛,瞪目。

發勞就是發展,勞就是疲勞,瞪目發牢。結暗為色就是我們個打結的結,結果的結,暗就是明暗的暗。為色就是那個有為的為,色就是形象的色,結暗為色。

    所以很不可思議啦!因為我們山河大地就是從結暗為色然後生發,就是從結暗為色出來的,瞪目發勞,這個時候都還沒有形象從這個業相轉相這裡都還沒有,因為業相沒有形象,然後我們那個能見之見沒有辦法看到業相,所以也都沒有形象,那個已經結暗為色的色,它也還沒有形成山河大地,所以三個都還在空中,都還在真空之中,都沒有,一直又到迷妄有虛空了,已經虛空形成了,依空立世界,因為有這個空山河大地才產生。有山河大地以後那個「境界為緣長六粗」。就是已經有形象境界為緣,因緣然後生出六個很粗顯的道理出來。

第一個就是智相:可是這個智相是我們眼睛看到什麼知道什麼,那個叫智相。

第二個叫做相續相:一直繼續下去,相續相。

第三個叫做執取相:執著,我們取,要的取,執取相。

第四個叫做計名字相:我們計名字相。

第五個起業相:已經造業了。

第六個業繫苦相:被業綁起來就要受苦。

    所以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樣有印象了沒有?是有還是沒有啊!怎麼沒有一個回答?()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一念無明生三細。我們這樣一直聽絕對會很熟悉,然後我們就是了解到我們要回去的時候,把那個後面的業繫苦相先消掉,我們被業綁住了要受苦,那我們為什麼造業?ㄟ了解了不造業,業就不會綁住我們,所以第一個把那個業繫苦相去掉,然後起業相,起業相就是造業嘛!我們不要造業然後去掉,往上面走,然後計名字相、執取相、相續相、智相全部去掉了,沒有了。這樣了解了嗎?說瞭解又不敢講,說不了解又有聽到了,哈哈哈~

   【問】:請問劉講師,「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這連續四個請劉講師再解釋。

劉講師答:好好,因為我們開始修道的時候那個四念處,第一個就要觀身不淨,因為觀身不淨就可以去我相,那我們現在看身體,那個二十幾歲的年輕男女正在戀愛的時候,不是看到都很漂亮有沒有?愛到沒辦法講。

所以「觀身不淨」:

   淨就是看這個身體不乾淨啦!很骯髒,就是要讓我們去掉我相,我們這個身體就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不是我的啦!所以觀身不淨把我這個我相去掉,已經可以了身體很骯髒已經不住在我那個形象上面,這樣就好了。

觀受是苦」:

    受就是我們遇到的事情觀受,所有的給我的都是苦啦!是很苦沒有一樣是快樂的都是苦,所以觀受是苦我們會對凡塵不產生迷戀,不會貪戀凡塵。

觀心無常」:

    看我們的心都沒有一個固定的心啦!一下子很好、一下子很壞,心變化得很快,所以才會有颱風啦!觀心無常,心假如說都不會變化的話那就不會變來變去,所以觀心知道說無常心。

觀法無我」:

    就是法界裡面沒有我,沒有這個身體的我,沒有我。這個就是我們修道入手的時候要觀照沒有我,四念處這個是初步的。然後我們修到大乘的四念處就不一樣。

觀身性向,猶如虛空』:

     初步是不是觀身不淨到後來大乘的時候觀身性向猶如虛空,身的性、身的相猶如虛空,都跟虛空一樣;所以身也跟虛空一樣,性也跟虛空一樣。都是沒有,沒有,假的啦!

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

    各位前賢不在內外不住中間那在哪裡?在哪裡? 不在內外不住中間那它在哪裡?(?)所以各位前賢受都沒有,就是我們在凡塵因緣聚會才呈現的啦!都沒有一個受給我們啦!

所以它跟虛空都一樣。就是虛空,受就是虛空。受就是沒有,假如我們不受,『一切都不受』就自由了啦!我們為什麼會煩惱?就是因為受,我們把受都當成真,不知道受都是假的,所以受它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住在中間,所以受就是沒有,沒有受啦!所以各位前賢回去的時候不管什麼受都沒有,就沒煩惱了啦!這樣了解嗎?(了解)。

 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

    心有名而已,心在哪裡?都沒有,無形無相,只有有名而已,那個名的性也都離開,就是那個心也沒有,就是心也是虛空,也是空的啦!跟身、性,一樣猶如虛空。最後一個

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

    就是法,你要找善法,要找惡法都沒有,都找不到跟虛空一樣,所以這個就是最上乘的四念處。聽懂了嗎?(有)高不高?(高),所以我們了解初學的四念處跟上乘的四念處完全都不一樣。下課。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連結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lcsfe/

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文字檔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4)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https://www.box.com/boxup 

(5)美國連結網站網址:

http://www.happybuddhatemple.org/xinglixinf

(6)(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雲端硬碟下載連結網址):

如有需要的前賢大德請自行下載網址如下: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BiFVTKqhWZw5gEO3sQERXXxeovx5vr9V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129065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