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26片視訊影音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100/05/14
2019/09/01 23:35:24瀏覽301|回應0|推薦0

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26片視訊影音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100/05/14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youtube.com/user/TsungJie影音網站連結)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上個禮拜講,當後學沒有聲音的話,各位要起來心得報告,有沒有心理準備?怎麼都安靜不回應。上個禮拜剛好二十五次CD剛好五十片,已經寄下來了,有三百套,歡迎各位拿回去聽,要聽的很熟,熟了以後那些都是我們性分裡面的東西。後學剛才看有道德經還有金剛經,希望各位拿回去聽,金剛經有沒有拿回去聽?(有),這邊還有,可以拿給親朋好友,道德經已經寄下來了,三百套夠不夠?(夠),不夠我們再寄下來,絕對夠的。一定要多聽,這種性理心法很生澀,要聽熟才會變成我們的東西;假如不熟的話,講的就會忘記而不知道;熟悉的話就會變成我們性分裡面的東西。各位有沒有反覆聽?(有),幫助很大對不對?(對),只要我們反覆聽,幫助都很大。我們接著講第四十五章。

    我們道德經聽了一段時間以後,後學寫的楞嚴經快要完成了,完成以後就開始影印,因為有一百六十頁,共三百二十張蠻多的,是密教部的,蠻深的,影印好了各位就可以先看。先看以後,我們道德經講完以後,我們就來講楞嚴經,蠻長的,有沒有聽過?(沒有),經的本文就有二十個字:「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我們都簡略說法,說最後面三個字「楞嚴經」,這樣比較快,不然全面那些都不容易記起來。可是我們拿到以後,每一個字都含有很大的意思。我們先來看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清靜章或說虛靜章。

    清靜章就是我們從儒家的思想,要我們心裡面沒有物、心裡面沒有事,就是格物。有沒有把心裡面的物都格除?(沒有),沒有啊?都把它放著啊?心裡面放東西、放事情,我們要把它清除掉,讓心裡面要清清靜靜,心裡面清淨以後就可以回到佛性本體回來。所以清靜是一個基本,基礎要打好,要清清靜靜,所以我們心裡面一清靜以後,靈敏度增加很多。

    假如喜歡有一些第六感特別敏銳,那心裡面一定不能有東西也不能有事情,我們第六感就會特別敏銳,這個是自然的,因為我們佛性本身有具備;我們平常因為心裡面有東西在、有事情在,結果那種很敏銳的第六感就不見了;假如我們可以把這些心裡面的事跟物全部去掉,就清靜。清靜的時候,因為我們整個真心跟整個虛空融為一體,叫天人合一那我們現在都沒有天人合一

     各位要稍微忍耐一下,上個禮拜開冷氣,然後後學開始講的時候,嘴唇都乾的,後學覺得奇怪,電扇沒轉動,怎麼嘴唇這麼乾,結果就是開冷氣,開冷氣的時候嘴唇整個都很乾燥,忘記把茶杯打開。假如開冷氣的話,會吸水,會把我們身體的水分吸走,我們若缺水就會覺得很乾,假如家裡面有開冷氣的,去裝一杯水放著,冷氣會把水分吸走,我們身體的水分就存在留著

     你是表現給後學看很熱嗎?不然你準備起來講心得,每一個人準備個十分鐘的話,兩個小時就夠了,這樣後學就不用講了,對不對?怎麼都不回應。說心得是很難得的機會,把自己怎麼修的過程提供給大家做參考,在金剛經第三十九片有台北前賢報告心得,還有報告到西藏去聞一陀牛糞。有沒有聽到?她說的很好喔,在牛糞裡面養育很多生物,都是由牛糞來提供。所以她的觀點跟我們不一樣,我們一般都會說牛糞很臭,可是她說西藏的牛糞不會 臭,而且她到那邊沒有素食館,竟然有素食可以吃,是活菩薩變出來給她吃,很奇怪喔,所以不可思議的事情很多,我們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會遇到不可思議的事情,她在那邊也是有遇到。

    我們講這一章清靜章,就是恢復我們佛性本性的清靜,先從心裡面做起,先讓心都能夠清靜,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的心都是很忙,都很少讓心能夠清靜下來,我們要自己努力,在日常生活的時候就是不要胡思亂想,我們念頭一起(起心動念),就是已經造業,我們念頭都沒有,我們就可以恢復到本來了。我們因為有念才落入凡塵,都還記得嗎?(記得),「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還記得嗎?三細是什麼?要記在腦海裡面。我們起心動念叫業,我們在種業,起心動念就是已經有業。現在有業以後,第二個就是轉相,第三個就是現相。

第一個業相,業相沒有形相;第二個轉相就是把我們本來有的智光(智慧的光芒),變成能見之見,能見知道嗎?我們有能見就有所見,我們業相已經有了,然後我們第二個轉相就是要來看這個業相,但業相沒有形相(我們的業看得見嗎?我們造了業,業看得見嗎?看不見),可是我們那個能見之見一直要看我們的業相,現在硬是要看的話,就變成瞪目發勞(就是我們的眼睛都不眨眼,那一看久了,…(聽不清楚),眼睛就會看到很大的細菌。後學說我們想看的話,蹲下來三、五分鐘,你突然站起來,站起來你往空中看,就可以看到很大的細菌在天空鑽,那個叫做結暗為色。所以第一個業相,沒有形相,無形無相。

第二個轉相,要看那個沒有形相的,你一直硬是要看,它就會結暗為色,所以業相、轉相、現相三個都是空的,沒有形相。所以那個已經在空中醞釀,醞釀要使它變有,所以這個時候,一念無明,那個無明生三細,已經形成以後,就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個境界就是山河大地,所以山河大地怎麼來的,就是我們的一念無明生三細來的,所以假的,整個世界都是假的。

     有世界以後,有山河大地才有眾生,然後有眾生以後,眾生造業就有業果,就這樣世界、眾生、業果,三個相續,就綿延不絕,一直下去,然後我們要回去就是兩個字:「不隨」。不隨著世界、不隨著眾生、不隨著業果,我們只要兩個字「不隨」,我們就可以回歸當佛的本位,大家都是佛,我們怎麼沒當佛?就是因為我們隨著世界、我們隨著眾生、我們隨著業果,被這個「隨」,才讓我們的業種了下來,種下來就在六道輪迴裡面,就跑不出來

    有沒有冤枉?很冤枉,怎麼會這樣?就是不研究。我們怎麼沒有研究?都忙著賺錢,就是這樣子迷迷糊糊一直在六道輪迴。假如我們了解「不隨」,不要隨著世界、不要隨著眾生、不要隨著業果,只要「不隨」以後,我們要落入六道的因,全部都沒有,沒有就不會落入現象,我們就不用來轉世了

    不用來轉世好不好?都沒反應,我們這麼多人沒一個人回答,大家都還很喜歡凡塵?喜不喜歡凡塵?可是波旬魔醯首羅很喜歡凡塵,所以波旬不喜歡我們修道,我們一修道以後就把這個虛幻不實在的世界打破,打破以後,波旬就沒地方可以住,所以波旬不喜歡我們修道。我們在楞嚴經裡面有詳細解說,就可以了解因為有這個虛空才有世界,虛空是從我們的迷妄,「迷妄有虛空」,我們迷昧了然後妄(不真、假的);然後「依空立世界」,依這個空才建立這個世界,所以迷妄一消失以後,世界都沒有,世界是假的。我們知不知道世界是假的?現在大家都不回應了。真的還不容易,我們這麼多人的話,要全部都不回應,不容易喔,要有默契,默契夠了才可以。

    所以不研究的話,很多我們都不知道,我們都是從小的時候開始,告訴我們要認真,可是我們都認假,從來都沒有認真,真的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除了佛性本體以外,剩下都是假,一切都是假,可是我們都認假,被假的害得很悽慘,有沒有被假害得很悽慘?我們現在在受苦怎麼來的?就是認假來的,所一定要認真。真的已經認識了沒?(認識),要怎麼認識?(萬緣放下),不錯不錯,這樣就沒枉費我們已經學了兩年了,已經了解當我們萬緣都放下,萬緣都是假、都是妄,放下了就是把妄全部放下,妄一放下,妄盡真就顯,真顯現出來但我們不認識。

     所以後學有講「尸居而龍現、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那個全部都是真,我們要真的萬緣放下以後,那個真才會呈現,所以真的時候即心即佛,之前我們時常講「我們的心就是佛」,所以要了解即心即佛,我們日常所用的心都是生滅的心,那個心不是佛,真正的佛就是萬緣放下,所有的妄(假的)都放下,「真的」出來,「真的」就是佛。所以我們大家都是佛,為什麼都沒當佛?因為我們對「真的」都不懂,為什麼不懂?都沒有學怎麼會懂,現在我們認真的學就會懂,懂得時候我們整個真心都跑出來,那個就是佛。所以我們自己本身就有信心的說:「絕對可以成佛,因為我們把些假的都放下了」,了解嗎?(了解),這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們若沒有學,就是不知道,這個都假不來的,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各位有沒有發現,性理心法不知道的話,你要假裝知道,假裝的來嗎?絕對假裝不來。你現在若出去問人家,看人家懂不懂,你一看就知道:「他不懂,他沒學不知道」,不懂就是不懂,假裝不來,沒辦法假裝,一定要自己本身去學,我們自己本身用實在的功夫下去學,我們自己本身自己知道:「本身就是佛,不用外面再找」,外面沒有,外面找不到,一定要自己本身裡面,這個佛很親切都跟我們在一起,所以我們先要讓祂能夠清靜,能夠清靜以後,才有辦法回到我們的真心,真心已經發現,當下就已經是佛了,所以我們可以自己本身脫離這些苦海。苦海有沒有辦法脫離了?(有),要了解喔,我們不了解的時候,種業就是受苦,我們自己種業自己受苦,都自造自受(我們自己去做,自己去接受),我們現在都不要種業,就沒有了,就解脫了。所以我們本身就是佛,一定要相信自己本身就是佛。

所以這個四十五章清靜章、虛靜章,也就是先讓我們的心能夠清靜能夠虛靜,一清靜一虛靜,就已經回到我們的本來,我們的本位就是佛。

第四十五章清靜章或言虛靜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大成若缺

    大就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我們的佛性很寬廣,整個宇宙虛空都是我們的佛性,很寬廣,我們沒有研究沒有啟發的時候,我們都把祂侷限在身體裡面,假如侷限在身體,我們佛性就很窄了;假如我們萬緣一放下以後,祂一伸展就跟整個虛空、跟整個天地,天人就合一了,那個時候就大成,就已經成就了,我們的佛性就已經整個呈現。

     大成若缺,就好像還不夠完整,還不夠完全,了解意思嗎?我們整個宇宙虛空全部都是真心佛性,可是我們沒有本身去親證實驗,沒有親證實驗就覺得說我的佛性沒那麼寬廣,沒有跟整個虛空都合在一起,就會這樣,好像有所缺點,還有缺欠。有沒有缺?(有),缺在哪裡?缺在什麼地方?缺在我們沒有認識,就是我們不認識佛性,所以大成若缺,我們整個佛性非常的完整,都沒有缺欠。

    之前我們時常都會講「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各位前賢,十世怎麼算?恩,我們有過去世、有現在世、有未來世,三世各有三世,過去世有過去、現在、未來;現在世也有過去、現在、未來;未來世也有過去、現在、未來;九個九世加起來,然後再現前的一念(現前的一念一世),總共就有十世。十世古今,古時候跟現在不離開我們當念,當下一個念頭就十世,所以我們當下一個念頭就是萬萬年,萬年都在我們現前一念,所以我們現前一念就已經億萬年,不只有萬年喔,是億喔(非常多的數目)。所以只要我們在生活之中,不要有過去心,過去已經過去了,我們再怎麼拉都拉不回來,不管是得意的或是被人家欺負的,都已經過去,就讓它過去不要去想,那我們過去世都不想,過去世攝受我們不住(吸不住我們),假如我們一直在想過去世,我們就被過去世綁住;我們若想未來世,就被未來世綁住;我們想現在世,就被現在世綁住,都把我們吸住了,三世都把我們吸住,我們有過去、有未來、還有現在,就要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面都有三世。

     假如我們都沒有過去心、也沒有未來心,一般我們說未來要籌劃,未來要稍微安排、要稍微計劃,我們都有這樣的念頭,可是各位前賢,佛性要不要?(不要),我們身體要策劃未來,可是佛性不要,佛性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也沒有現在,全部都沒有,都沒有的話,佛性不屬於三世(三世都沒有),所以三世都攝受不住佛性,所以我們最時常講的「要把握現在」,可是各位前賢,現在是不是沒辦法住下來?我們說現在,已經過去,現在又過去了,現在又過去了,它住不下來,過去已經過去,未來沒未來,現在不住,你看三世都沒有了,對不對?我們要承認喔,因為這個跟我們很有關係,我們能夠進入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才可以把我們不生不滅常住不遷的佛性本體整個呈現,這是在對我們自己負責

    我們假如不進入那個空間跟時間,不進入東西南北、不進入過去現在未來,你看我們的佛性是不是整個圓滿呈現?(是),所以這個,一般都沒有研究的話,我們會被時間跟空間把我們約束、拘束住,時間:2011年,空間:台灣台南,都已經有時間跟空間把我們約束,所以我們就變成在這個時間跟空間裡面一直六道輪迴

    假如我們都已經超出,沒有時間跟空間的約束,都沒有被約束,是不是整個圓滿呈現?這個還是需要反覆聽才會熟悉,不然我們會覺得「疑~一般人也都是這樣,都在時間跟空間裡面打滾拖磨」,我們有沒有在凡塵拖磨?(有),就免不了,為什麼?因為時間跟空間把我們約束著很緊。

    然後當我們超出以後,我們進入本際(本來的、原來的地方所在),我們在本來、原來的地方已經有十幾億萬年了,知道嘛?不知道對不對,我們都會想哪有那麼久,不曉得我們佛性本體沒有開始也不會結束,佛性本體長長久久永遠都存在,現在我們為什麼會在凡塵出現、為什麼會有形相,因為我們一念無明(我們自己起心動念),現在我們要恢復到佛的本體,無念就好了(沒有念頭就會回到佛的本體),了解嗎?(了解),各位前賢我們要它沒有念頭,要怎麼做?(萬緣放下),正確答案,萬緣放下,這樣就沒有念頭。所有的妄都盡了,真就顯,真一呈現以後,祂常住不遷(永遠都在,不會遷變)。

    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講:「一切的眾生,從無始來,皆由不知常住真心(都不知道我們有這個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意思有沒有聽出來?

    所以我們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都不知道我們有常住不遷的真心佛性,我們本來都但是都不知道,而我們都用妄想,這個想不真,所以才六道輪迴。有沒有冤枉?很冤枉喔,但我們都不承認是冤枉,都把它當成大家本來都是這樣,是不是這樣?大家都不知道我們有常住真心,有性淨明體,性很清淨的,本體又很光明,本來都有的,可是不知道;然後用諸妄想,有沒有用妄想?我們可能會想:「日常生活裡面的“想”都很真實,看到、聽到、聞到,都是實實在在,怎麼會是妄想」,要了解,因為它變化無常,一直在變化,我們的常住真心永遠都不變,永遠都在都是真的,都不會變化,所以我們就是要認識祂,認識祂以後就恢復我們的本來,恢復本來我們就成佛了

    講起來很簡單,可是我們不研究的話,真的就是不知道,不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全部的一些念頭都是不真都是妄,妄起,所以叫無明,無明知道嗎?我們也時常會去提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不覺就是無明」,我們覺的時間久還是不覺的時間久?(不覺),我們為什麼不覺呢?又是無明。所以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只要我們保持那個覺,到後來就是一個覺者,覺者就是佛,我們在日常生活假如有無明,有無明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起心動念就造業,造了業我們就是要受苦,受了苦我們一定迷惑,迷惑的時候我們又起心動念,就這樣惡性的循環。

   我們在凡塵就一直的這樣過生活,都不知不覺,然後在生活之中我們就會遇到很多的挫折,人際關係或親子關係全部都會有摩擦出現,愈來就會愈不理想,生活問題就愈來愈多,煩惱也一樣一直增加,這樣的凡塵值得貪戀嗎?真的不值得,所以要修證,我們把這些妄的、變化的,我們全部看的透徹,透徹以後我們都可以去掉這些假的,然後把真的呈現出來,讓我們即心即佛,讓我們整個佛性都恢復光明,佛性恢復光明這樣而已,把脾氣毛病去掉,脾氣毛病也不很多,大概四個字就可以包含,就是「貪瞋癡愛」,大概這四個字而已,佛性裡面本來沒有,把它去掉了就好,讓佛性的光明回來,本來就光明的,讓光明回來就好。

   所以我們有張拙秀才悟道偈全部都在講佛性的光明,各位還記得張拙秀才悟道偈?「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欲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生死涅槃等空華」,不錯喔,我們都能夠背下來。張拙秀才悟道偈講這個內容非常的殊勝。

光明寂照徧河沙

    光明就是佛性發揮出來,寂就是佛性本體,照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光明寂照徧河沙,一粒沙就是一個佛世界,我們的佛性普遍所有整個佛世界,非常寬廣。假如我們不解說的話,不會了解一粒沙就是一個佛世界,所有佛世界都有我們佛性在,所以很寬廣。

凡聖含靈共一家

    聖人跟我們凡人的靈性都一樣,所以含靈,都一樣的共一家,都沒有差別。

只要我們「一念不生全體現

    這個就是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全體佛性都呈現。我們都在做了,所以一念不生全體現。

六根才動被雲遮

    六根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我們六根一動了,我們平常都六根在當家,不能讓六根當家,讓六根當家就會造業,所以六根才動被雲遮,已經把我們佛性遮住了,看不見看不到佛性。

欲除煩惱重增病

    我們要除掉煩惱,所以這個念頭,各位前賢,生發念頭的就是佛性本體,我們要除掉我們的煩惱,而煩惱是從我們佛性本體生發出來,煩惱一生發出來我們要除掉它,就要增加一個念頭,所以欲除煩惱重增病。

趨向真如亦是邪

    趨向,因為我們已經在真如之中,當下已經就是了,那我們還要去找真如,就已經頭上又安頭,所以趨向真如亦是邪,就是已經不正了。要知道意思,不能光會背就好。

隨順世緣無罣礙

    在凡塵我們不要攀緣,各位前賢記得「不要攀緣,隨緣」。隨緣跟攀緣能夠分得清嘛?我們有希望,希望他達到,那就叫攀緣然後我們隨順,隨順他的想法作法,不把它強制的要達到我們的希望,那就叫隨緣隨緣很重要,我們煩惱從哪裡來?從攀緣來,假如不攀緣就沒有煩惱,所以隨順世緣就無罣礙,就沒有罣礙了。

生死涅槃等空華

    生死跟涅槃平等,都是空中的花,空中有沒有花?(沒有),是假的,就是我們瞪眼然後產生的,就是我們結暗為色,硬是要看,看到跑出來。這個張拙秀才悟道偈對我們修道的幫助很大,就是告訴我們凡塵一切都是虛幻不實在,是假的。

     在基隆的時候用一堂課講這個偈語,在台北皓德講如是我聞,如是我聞就是我們修道所有重點所在。怎麼看起來都很茫然,為什麼很茫然?都沒聽過,沒有努力的去了解裡面的涵義。如是我聞是釋迦牟尼佛講,說我們修道離不開「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各位有沒有聽?(有),回答還蠻多的,應該都是有聽,可是就不熟悉,有聽但是都忘了,大概是這樣。

    要了解,很多的這些道理,希望都能夠去實踐,實在做就有功效呈現,功效呈現就去妄存真,我們在生活之中一直都是去妄然後存下來都是真的,到最後的時候,我們就是回歸到佛的本位假如我們只有聽沒有做,只有聽沒有做就跟沒有聽一樣。各位就可以想一想,我們現在聽一聽然後都把它忘記,跟沒有聽有沒有不一樣?都一樣了。有聽但是都忘記了,所以已經全部都忘光光了。可是只要我們聽了以後然後去做,做了以後就會變成我們的,我們有做,聽到真的就是我們的,這個很關緊要。後學講保證各位可以成佛,可是你要做,你只有光聽但是不做,後學幫你保證是無效的

     所以一定要實踐實行要做,真正的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裡面,不是很苛求,就是你有三、五分鐘的空閒時間,你就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會習慣,你做了以後會習慣。習慣以後,你只要有空閒你就再做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就是把妄去掉,妄已經在去掉了耶。

     我們要了解,我們都是認假認妄,妄要去掉很不容易,很難去掉,「我就是當場看到的、聽到的」,但你跟他說是妄,容不容易承認?就是不容易。所以在日常生活我們就做萬緣放下,那個就是已經把妄去掉妄去掉,就已經在做,所以這個裡面它有學問在。我們只要肯萬緣放下,自然就一念不生。因為我們一念妄動才落入凡塵,我們一念不生就可以回去。了解嗎?它有很大的學問在喔,我們都不要起心動念,就有辦法回去;若是在起心動念,就是我們甘願要六道輪迴。願不願意?(不願意),不願意,所以就不要起心動念,沒有念了,你就可以回歸本位,都是佛了。這樣簡不簡單?很好記:「你若是起心動念,你自己就六道輪迴;你若是一念不生,就回去當佛」。

    所以在起心動念的時候,就要對自己講「不可以,我不要六道輪迴」,這樣很容易喔,感覺又是很困難。有時候我們都會想,腦袋瓜就是我的,要腦袋瓜一念不生還真的是不容易,就是因為起心動念太簡單了,簡不簡單?(簡單),很簡單就起心動念。

     要了解,為什麼之前修道就是要觀照,因為能夠起心動念就是佛性本體,不是佛性就沒辦法起心動念,所以當我們在觀照起心動念,就已經在觀照佛性本體,觀照佛性本體就可以知道本體本來常住不遷、性淨(很清靜很乾淨,沒有一點塵垢),性淨明體(光明的本體),可是我們都沒有去認識,都不認識我們的佛性很光明然後又很清靜的本體,就差在這裡而已。還是我們很甘願當眾生?(不甘願),不甘願的話,我們一定要重視佛性本體。

    我們講了一個小時才講四個字「大成若缺」。要了解,我們的佛性很寬廣,所以各位前賢當你萬緣都放下,你就可以想像,你整個佛性都伸展到整個空間;你若是在起心動念,你都把佛性集中在你身上,都集中在我們身體,佛性變的很小很窄。當我們萬緣都放下的時候,祂就伸展了,很寬廣。所以很多人會問:「耳根圓通跟萬緣放下,一不一樣?」,各位前賢一不一樣?(不一樣),不一樣的。

     耳根圓通就是要使我們的佛性伸展,伸展到很寬廣,法還在裡面,有法執就成不了究竟萬緣放下已經連法執全部都沒有了。所以在我們實際的修持裡面,能夠使我們佛性整個呈現祂本來的功能,本來的功能就是很寬廣,我們都會用盡虛空徧法界,盡這個虛空,整個虛空全部都是佛性;法界,以法為身,用這個法來當我們的身(法身),法身充塞整個宇宙虛空,非常寬廣,當法身成就,那就是佛,佛的身體就是法身

     我們要對這些都熟悉都認識都知道,到往後我們一進入了,整個都是活菩薩,所以我們跟活菩薩沒有兩樣,是一樣的,活菩薩的佛性跟我們的佛性都是一樣,所不同是我們的認知,我們的認知有偏,認知偏了以後,整個佛性就沒有辦法圓滿呈現。假如我們的認知跟佛菩薩的認知是一樣,做法又是一樣,全部凡聖含靈共一家,真正的就是一家。所以大成若缺,很大的成就,可是我們都還好像還有缺點,還不夠。

其用不弊

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沒有弊病,就是整個都呈現在虛空之間。

大盈若沖

     盈就是盈滿,大盈=盈滿,我們整個佛性呈現在虛空之間,就好像我們在泡茶一樣(若沖)。各位有沒有泡過茶?(有),一泡了以後,整個茶葉味道都出來,這個道也是一樣,大道的功能作用大盈若沖,一樣把整個功能作用整個呈現。

其用不窮

    祂的用不窮盡。不窮的意思知道嗎?就是沒有盡頭,一直可以延伸。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不會窮盡,非常寬廣。

大直若屈

    大直=直直的。道,第一義的時候就是直心,直心整個全部都是道。所以大直若屈,好像很委屈,我們佛性本都不會跟人家爭執,佛性本體都會退位,都會讓人家,所以是最理想的、修養最好的像六根在爭權柄,可是佛性都不會,只要你爭的時候,佛性都退位隱藏

     各位前賢,我們現在日常生活是六根當家還是佛性當家?不敢肯定回答,要講六根但有時候是佛性,要講佛性但有時候是六根,所以不敢肯定。要知道,我們只要是六根當家,一定是造業,那都是造了業。若佛性當家就沒有造業,可是我們日常生活假如是佛性當家,我們一定吃虧,佛性當家我們都吃虧。若是六根當家,都不肯讓人家佔便宜,不肯讓人家佔便宜結果都是造了業。對不對?(對),有沒有體會?(有),都是這樣,六根很強,眼耳鼻舌身意很強,佛性要跟六根爭都爭不來。

     我們不是講每一個人都有良心,我們按照良心來做就是道,做出來就是德,不變就是經,可是假如我們日常生活全部都是用良心來做事,就專門都在吃虧,大部分都一定要吃虧,這樣的話就不甘願,所以我們有時候會講「我要跟人家配合,但是都吃虧,所以不能配合」,要不要跟人家配合?要啊,但是要吃虧;就是不願吃虧,所以還是跟自己的良知良能商量,若還是沒商量好,直到有一天「好了,吃虧沒關係」,哪一天可以?我們哪一天可以吃虧沒關係?大概我們不要呼吸的時候,吃虧就沒關係。

     我們在凡塵得失都是兩邊,要了解到,真正要修持的話,一定就要吃虧。我們在修道的過程,吃虧的多還是佔便宜的多?(吃虧),甘不甘願?(甘願),真的嗎?(真的)現象都是假的,我們在現象上就要先降伏我們那個要想佔便宜的心,降伏以後,那時候你就會覺得真的是海闊天空,我們不管是做什麼,都是盡量能夠讓人,那時候大概我們就可以算是已經修成了。所以大直若屈,我們是直心、是第一義來對待人,可是所有一切的不如意都不放在心上,好像很委屈一樣,所以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巧就是巧妙,能夠把所有一些圓通圓滿呈現,大巧。可是表現出來好像很笨拙,很笨拙則我們大家都不喜歡,都喜歡圓滿靈巧。可是要了解,凡塵事都是兩邊。假如我們不固執,不一定要在最好看的那一面,這樣的話,我們就先已經在自己的心裡面可以融通了,心融通以後,不管表現出來的形象是好還是不好,我們都不會在意,都已經不在意了。這樣的話,我們在對人對事,就會比較圓滿,做出來都不會有缺陷。然後大家也會很喜歡很能夠接受。大巧若拙,要先降伏自己的心。

大辯若訥

     大辯若訥就是很會辯,可是就很笨拙。這倒是不容易,我們倒是比較喜歡花言巧語,那種笨笨的不辯的,我們會以為他都放棄自己的權柄、自己的權利。其實真正的很深的一些道理,真的是不用嘴巴來辯論,都是在行為

    像我們有聽過金剛經,第一分釋迦牟尼佛入舍衛乞食,祂都沒有講話,祂有沒有辯論?(沒有),可是我們知道祂的意思嗎?都聽過了還不知道?祂就是沒有我相,佛不住在佛的形相裡面,佛沒有我相。然後教弟子們修道一句話也沒說,沒有法相。再最後敷座而坐,就是要努力地正念不動,所以那是離開非法相。所以我空了、法空了、非法空了,祂有沒有在大辯?(有),恩,祂就是把最高的真理告訴我,我們要修就是要修到這個程度,修到沒有我、沒有法、沒有非法,這樣就成了。

    所以我們在修道的過程裡面,知道「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的,不是我能夠主宰」,所以沒有我相。我們要去掉沒有我相很困難,明明就有一個我這麼實在,怎麼會說沒有,所以才會在正宗分第三分,教導我們要怎麼樣滅我相,就是「渡盡所有眾生成佛,沒有一個是我渡的」,這樣就可以滅掉我相了。容不容易?

    從後面那個倒是很困難,可是從前面那個好像就很容易,各位有沒有感覺?從前面:「身體上面,水火風土眾緣,那個都不是我,這樣去掉很容易」,容不容易?各位前賢可能都進入實修的階段,實修的階段要從身上去掉水火風土那個我,很困難,所以就不敢回答了。對不對?又不是啊?

    所以我們從實在的「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的,不是我」,這個不容易的話,就要從「渡盡所有眾生成佛,沒有一個是我渡的」,從這兩個角度來滅掉我相。了解意思嗎?了解是了解,但不好做。可是我們可以從真理的角度,不管是從水火風土、不管是從渡盡所有眾生,我們都知道「這個我的存在,是不實在」。假如我們都沒有辦法了解這個我,就是實實在在的存在,怎麼會沒有我;可是我們用真理的角度來想,再一百年以後我在哪裡?(不見了),都不見了,可是這個我真的不見了嗎?祂是常存的,不見的只是我們這個身體不見而已,可是我們真的佛性本體是常存(永遠都在),就看我們要怎麼樣把祂呈現出來,是要從「去掉水火風土」還是要努力從「渡化眾生成佛,然後沒有一個是我渡的」,就是從這兩個角度把自己那個真呈現出來。我們能夠親證(自己親自去證驗,證驗我們真心),親證我們不生不滅實在的佛性本體。

     了解意思嗎?都還不肯,這兩樣都不好修,所以還正在考慮之中,還正在想:「是要從水火風土去掉,還是要渡化眾生成佛沒有一個是我渡的」角度契入,哪一個角度比較好?這慢慢想沒關係,不用急著回答,這可以慢慢想,因為畢竟要我們自己本身內心裡面能夠確認,確認以後看要從「水火風土去掉」,還是要從「渡盡所有眾生成佛然後沒有一個是我渡的」角度契入,從這兩個,兩個可以把我們佛性本體能夠呈現能夠親證,了解嗎?好像蠻沈重。

    我們還是把五十片CD反覆聽,聽的熟以後,有些就可以事先做,因為之前我們大部分都沒有拿,是有拿嗎?道德經的CD前面大部分都沒拿,因為後學鼓勵整理包一包剛好五十片CD,你就容易保存,要聽就容易聽,從第一片到第五十片可以拿出來聽,所以鼓勵各位一起等到五十片的時候才拿回去,現在都已經寄下來的,所以各位等一下下課就可以拿,還有金剛經可以拿給親朋好友,道德經拿回去自己聽,要拿給親朋好友也可以,鼓勵各位多拿多聽,聽熟了就是你的,熟了就不會消失了,不熟很快就會忘記

     所以性理心法是上天秘密的寶貝,只要你半年沒有接觸,就忘光光了,整個腦袋瓜都空空,都沒有印象。假如你能夠去實踐實在做,那就變成你的,就留住了,所以很重要,各位一定要反覆的薰習,這個很重要喔,只要你半年不接近,半年都不複習,都忘光光,再怎麼想也想不出來,因為北部都有這種經驗,都有這種實在的事情呈現,半年喔,你半年都不聽,就會忘光光,很奇怪喔。

     因為後學講的時間太久,以往已經有聽懂的一些道親,然後經過一段時間,只要超過半年他沒有再複習的話,都忘光光,腦袋瓜空空,好像沒有聽過一樣,奇不奇怪?我們都想不到喔,真的就是這樣,所以各位一定要聽了以後去做,做了以後就不會消失,你若有實踐實際做,就不會消失。假如沒有實際去做,很快就不見了,不會讓你有聽過但還留著,不會這樣喔!所以各位要努力聽然後實際去做,實踐了以後就會一輩子都存在

躁勝寒靜勝熱

     我們很冷的時候要怎麼辦?就是一直動。像乾道當兵的時候,在很寒冷的地方站衛兵,又穿著大衣,會怎麼樣?全身就一直動,一直動就不會冷就會暖和,各位有沒有經驗?(有),後學是記得當兵的時候是在湖口,湖口的海風很大很冷,穿大衣仍然還是很冷,很冷的時候每一位站衛兵都一直在動,這樣才不會冷。

    所以躁勝寒,就是你心裡面浮躁,就能夠勝過寒冷,這是說現象,因為一般人有經過那個階段都會了解,假如是反過來呢,是很熱的時候怎麼辦?各位有沒有經驗,假如你一直動的話,會不會熱的受不了?(會),然後你若浸在熱水裡面,你都不要動,熱就消失,有沒有經驗?(有),全部都不要動,那個熱就消失了,就不會讓你受不了。所以這邊是靜勝熱。你一靜下來就可以勝過熱,所以浸泡在熱水裡面,你都不要動,這樣你就受得了;但是你若浸泡在熱水裡面,還一直動,你一定會爬起來,受不了的。這都是以現象來講,「躁勝寒,靜勝熱」,靜就可以勝過於熱。

清靜為天下正

能夠清跟靜,為天下的正

    所以老子講這篇清靜章,清靜就可以為天下的一個規範。我們要恢復到佛性的光明,要恢復佛性的光明就是要從清靜著手,清靜一著手以後,佛性就有辦法恢復光明,所以這篇第四十五清靜章。我們要到達清靜的程度,從儒家的方法,就是格物。格物(革除物欲),就是心裡面不要東西、心裡面不要有事情。

    這個很實在,假如我們心裡面有事情、心裡面有東西,那就沒辦法清靜,心沒辦法清靜,我們佛性就沒辦法光明,這個很實際的。然後我們能夠像儒家教我們「格物」然後「致知」,格物以後那個知(良知良能),正知正見就出現,然後「意」就誠,「格物、致知、意誠然後心正」,儒家的思想有這種秩序,從格物(從心裡面不要有東西、心裡面不要有事情),這樣的話,心的事跟物去掉,我們的知(良知良能)就會恢復。所以致知,知就已經是正知正見,然後正知正見以後,我們的「意」就誠,就誠意,意誠以後心就正,心正以後身就修,身修以後家就齊,家齊以後國就治,國治以後天下就太平,這是儒家修持內聖跟外王的功夫,我們可以拿來這邊用,就是要使我們清靜恢復佛性的光明,這樣來做就可以達到。

◎剩下約30分,提問問題

鼓勵各位前賢多發問,因為有疑必問,有時候我們認為很小的事情,可是有時候我們觀念不同那個變化卻很大。我們把這一些疑難全部提出來以後心裏面沒有疑難,心裏面沒有疑就已經把結打開了,能夠使佛性光明這個是最重要的,有沒有人要問啊劉講師請問這裡有好幾位前賢要請問問題,好請說。

   【問】:在道場中常有冤欠處理事件,大多是謀財害命之事,前賢不明白,第一點:「為何害人者,已投胎成人,受害者仍未投胎,而苦苦追討呢?」

第二點:「為何殺害人,投胎轉世仍可求道修道辦道,有成仙作佛的機會,殺人不是很慘忍、不慈悲嗎?」

劉講師答:好,因為各位前賢我們所看到的角度都不寬廣,那有一些我們沒有看到他行什麼大功大德,可是他的成就確是眾人所公認的,那這個我們就要了解到我們所看到的是屬於這一生啦!那假如說你要了解前一生那也不多,那一般他會有成就那要累世!

    你看我們之前不是有講一個故事嘛!說有一個師父要出門交代他的徒弟說:我桌上那個金剛經你不要去翻,有沒有?還記得嗎?(記得),還記得喔,結果他的師父不交代他還不會去翻,他師父交代了師父出門了他就去翻了,他去翻了以後ㄟ結果金剛童子就出現啦!然後金剛童子就說:主人你有什麼吩咐?他就趕快把他蓋起來有沒有?(),嚇到了,說喔!怎麼會有人?怎麼會有人在裡面啊!然後他想一想喔我師父都叫我挑水,從山下挑到山上那個路都不平很難走,ㄟ我看請金剛童子把那個路造平,然後他第二次就去翻金剛經,然後金剛童子又出來說:主人你有什麼吩咐?他說拜託你幫我把路鋪一鋪,讓我挑水比較好走,金剛童子說:好。主人吩咐了他就馬上去做,隔天那個路就很平了。

    然後他師父回來的時候他說:ㄟ我是不是走錯地方?每次走的路都不平,這次走的路怎麼這麼平?一直回到廟裏面的時候,對啊!這是我的廟啊!然後他的徒弟說:糟糕!師父回來了這下子要被罵了,他就跪著向他師父說:對不起師父我沒有聽你的交代,我把你桌上的金剛經翻開。

師父說:你翻金剛經有看到什麼?

徒弟說:有,看到金剛童子。

師父說:你不可以講謊話,修道人不可以講妄言。

徒弟說:真的是這樣。

師父說:那你打開給我看。

徒弟就去翻開金剛經,金剛童子就出來,主人你有什麼吩咐?然後這個時候師父就講話了。

師父說:我誦了四十年你不曾一次現身給我看,那他一次也沒有誦過,你就現身給他看。那個金剛童子就說:師父啊!你誦經誦四十年,你徒弟已經修四十世。這樣知道意思嗎?他已經修四十世,你才誦四十年而已,一世都還沒到,這樣知道嗎?是不是差很多?(),所以這個差很多啦!

    那我們要知道說我們在修的時候也是一樣,有的已經修了好久,他都累積在等。有時後我們看社會人士一世也沒有修對不對?所以修得很久的跟沒有修的一不一樣?不一樣,所以我們看到的一些功德,那他都沒有在做怎麼功德這麼大?人家他已經累積很多了啦!累積很多我們沒有看到,所以那個就不能這樣講。所以一呈現他有那個遠因跟那個近因,近因是現在修的,遠因是以前修的啦!以前累世都在修了

     假如說在西元六祖那個朝代,那個時後西元六百多年,那個時後的修道人很努力在修累積很多。到了西元一千一百年以後一直到西元兩千年這個中間,都沒有在修了。所以我們就很難比較他累積的多,跟累積的少到底差了多少?所以很多都是這一種現象。尤其達摩祖師在西元五百零二年到我們中國來的時候,那個朝代我們中國人修道是很努力的。一直到西元一千三百三十五年那個密勒日巴以後ㄟ才中斷。所以我們要了解一定要了解他的背景。那我們佛性不會消失啊!祂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祂中間都一直在延續,那祂一直在延續的中間你假如說中間都一直在累積,是不是很多?()那你中間都不要修道是不是很少?都這樣,所以答案都在裡面!這樣了解嗎?答案已經出來了,哈哈~

   【問】:請問本章(第四十五章)上面標題叫清靜章或言虛靜章,清靜跟虛靜的差別在哪裡?

劉芳村講師答:

   因為我們了解註解的人註解的時候,他會把它那個內容累積到它是屬於講清淨的,還是講虛靜的。

    那我們瞭解說清淨它是屬於比較粗淺的,比較容易了解才可以去做,那個虛它就比較有一點,各位前賢心虛跟那個虛心有沒有一樣?(不一樣),是不是差別很大,你這個心虛表示你沒有實質的內涵,你內心感到不足。那個虛心表示你肚量大,你可以容納很多事,所以那個虛的內容它一表現以後會比較不一樣,而且它有那個虛跟實,又有很大的差別,虛就是假的,實就是真的。可是有時候一表現出來,又不是我們所那個粗淺了解的程度,所以會有很大不一樣的內容。所以那個是註解的人觀點所在,他要想表現的多,他用虛來講,他要表現比較讓人容易明白用清淨來講。是這樣子的啦!

    【問】:後學自從來上性理心法班,感覺就是心性有成長,之前活佛老師一直有交代我們要來上這個課,後學覺得我們累劫以來很多的冤欠,來上這個課後學感覺我們的心性有在成長,然後我們冤欠就會比較安心,後學感覺是說來上比較好,如果沒有來上,活佛老師有說過就是發生什麼事情,可能就是會自行自己負責,後學感覺是活佛老師為我們開這個課,後學感覺是也是為了冤親債主先不要跟我們計較,讓我們成長,後學感覺是這樣,不曉得對不對?

   第二【問】::修道的過程,到最後的階段就是證果,後學覺得在修道最後過程之後,就是回到  老母那邊,最少也要封個大仙,因為這是一個目標,就是大仙的果位應該是…,以後不管哪一世,一萬零八百年之後,或許就是永生永世就不會退轉,是不是這樣?大仙的果位在佛家裡面講的是那個階段?

劉芳村講師答:

    哈哈哈~我們了解到性理心法祂就是一個『絕對體,沒有兩邊互相對待,所以那個冤欠,我們要瞭解說我們之所以會造成冤欠,就是我們在六道輪迴之中有一些事情處理的不是很圓滿,不是很圓滿,也不是當時我們有心去促成,而是無意之間去造成的,所以在我們修持之間這一些都是可以彌補,就是可以把它調整過來,所以那個等於是可以消除的啦!所有的冤,欠,所有的冤欠都可以消除。都可以去掉的啦!那個都是假的不真。

    所以我們瞭解說我們的心量一擴大以後,ㄟ我們也可以去原諒別人,那別人也一樣也可以原諒我們,所以都會消彌掉的。那我們了解到修,修到最後就是要證悟,那證悟本性就是可以回歸本位,那我們每一個都是佛啦!都是佛,都是菩薩。我們要知道說現在比較早一點歸空的都封大仙啦!就是說他在凡塵這一些努力我們都看到,有努力就有那一個果位給我們一個安心,說你去做的話就會有果位呈現,那我們要了解到說我們希望自己回到自己的本位,就是成佛啦!

    成佛才能夠千百億化身,那我們假如成大仙的話那個功力還不夠,要救渡眾生還沒有那麼大的能耐,所以修持的時候就是自己都是很正確的那個理念,才可以回歸到我們本來是佛的本位。本來都是佛啦!是因為我們的觀念那個認知有偏差,所以在過程之間就有那個期限說萬八逍遙,萬八讓我們逍遙,然後萬八過了以後ㄟ我們還有很多業債還要了。那我們在發心的時候就發大心就是發菩薩心,不是說自私自利就好,就是說希望所有眾生都能夠成佛,而且是畢竟可以成佛。只要我們從真理的角度一直去薰習,那絕對是可以的,可以成佛的。

   【問】:我們生活中有很多聲音,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做耳根圓通,然後就不要加入我們的心意識,就是在我們佛性常住不遷裡面,這樣是不是生活中就可以做一個很圓滿的耳根圓通。

劉芳村講師答:

   好請坐,之前我們有把耳根圓通詳細的解說,因為耳根圓通是要把我們佛性延伸,延伸到整個空間。這個是我們信心方面不足,我們一般對信我們自己不生不滅佛性都不很相信,不足的時候我們藉著耳根圓通把它延伸的更寬廣,那在做耳根圓通的時候一定要記得,第一個就是耳朵的聽,第二個就是聞,那聞就是我們聽到聲音加入自己的心意識啦!那第三個就是聞性各位前賢就是佛性啦!所以我們要做耳根圓通就要用第三個那個聞性。就不要用聽,不要用聞,那用第三個聞性。

    那用聞性的時候就是我們能夠聽到的就是佛性,我們能夠聽到的佛性我們用第三個聞性。那第三個聞性的時候就不要用第二個的聞,因為聞我們聽到以後加入心、意、識。那加入心意識我們就有分別心啦!那個耳根圓通就是分別心不要用,用分別心的時候我們耳根圓通做不成,所以一定要用聞性。

    那用聞性就是能聽到的是誰?不以所聽分別染境,但以能聽討個消息。能聽,那個能聽的是誰?能聽的就是佛性啦!所以我們就是能聽,所以在耳根圓通的時候我們那個聞性非常寬廣,比如說現在外面有小鳥的聲音,我們能夠聽到,能夠聽到電扇的聲音,我們也能夠聽到,聽到就好了喔!只要在能夠聽到。

    然後我們最主要的一個聽到靜悄悄的是誰?那個能聽到,能聽到的就是佛性啦!所以耳根圓通就是能聽到的那個。這樣了解意思嗎?不要去分別,不要分別你聽到的聲音好不好聽,那個就已經進入聞,就是心意識,進入心意識就分別心啦!有分別心就變成佛性的功能作用,就不是本體了。那我們耳根圓通是要把本體認識,是要認識本體,認識本體的時候這個時候聽到聲音,那個聽到的是誰?是誰?主要抓那個聽到靜悄悄,聽到靜悄悄是誰?聽到聲音,聽到聲音是誰?這樣了解嗎?知不知道?怎麼反而都迷糊勒,這個耳根圓通根萬緣放下有一點不同,萬緣放下是要把妄去掉,可是這個耳根圓通是要抓佛性本體。這樣了解了嗎?(了解)。

   對啊就是要問,不然這個差得很微細,心意識,分別心跟佛性本體差的很小,心意識是佛性的功能作用,那耳根圓通是要抓本體,不是要去找功能作用,差別很小。

  【問】:有前賢提問若以不來的人,多年後顛覆道場,控制傷害左右點傳師,使道場受創傷,引師是否要擔責任,因為當年看他是好人,才會引渡他進道場。

劉芳村講師答:

   我們都會有這一些牽纏掛礙,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在道場之中這一些名份,那個就是承擔,就是我們在修持之中要有所承擔,那我們要了解到他也一樣有一個限度啦!有一個它剛好的一個角度,就像老子所講的,有就觀徼;無就觀妙。他有它的極限,不是說你現在做媒人就保證要生孩子,沒有那個事啦!所以有一些它都有它的極限所在。

   【問】:密勒日巴尊者為何要用身口意做供養之物,密勒日巴尊者修行為何那麼受苦?我們天道的乾道前賢修道有那麼受苦嗎?

劉芳村講師答:

   假如說你先看那個密勒日巴的前面他害死很多人,有沒有?()他那個受苦就是被他害死的那一些人把那一些心魔磨掉啦!所以他做的每一件事叫他去山上蓋房子,蓋好以後又說:!地點選錯了,要拆下來然後把那些建材移到那座山,那個就是磨練啦!那個就是要磨練他殺人那個心啦!所以我們瞭解說他的苦,他好像害死二十幾個人,他假如說沒有害死那麼多人,就不用受那麼多苦,因為有,他要把他那一些全部都磨掉。受苦就是在磨掉他那個殺心,殺人的心要把它磨掉,最重要我們就是不能有那個殺心啦!殺人的心不能有。受那麼多苦就是要磨掉他以往所造的業,以前種的業要磨掉,所以你看他的老師馬河巴都是很兇惡的臉對待他對嗎?那他師母都是用慈悲的臉對待他對嗎?

    他的師父跟師母說:等到他不怕我的時候就教導不了,有嗎?有沒有?!關鍵點都沒有看出來,他師父說:等到他不怕我的時候就教導不了時候,他的那些罪惡就去不掉,如果去不掉我不能教他功夫啦!這樣知道嗎?(知道)。對啦!我們要看那個關鍵啦!看是有在看但是不知道他在講什麼?那就沒效(台語)

   【問】: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一念不生可能嗎?當老師的得思索教材及如何因材施教,上班的得企劃設計產品及如何生產趕工,當主婦的也得思索三餐等等,各個角色都有起心動念的時候,要考取修證者沒有起心動念,如何做出偈語讓我們來研讀,所以如何二十四小時都一念不生?

劉芳村講師答:

   哈哈~這個講得很好,可是我們就是要瞭解到那個叫「生而不生」、「不生而生」,你都不會做任何事情那你就做木頭人就好了,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一念不生,那個「所生的」就是所有眾生都成佛啦!祂所生的念頭所有眾生都成佛。就是所有眾生都要成佛的方法,祂都要使所有眾生都知道。那個就是「生」。「生而不生」、「不生而生」,那個叫做已經進入不生不滅。

    那假如說我們要怎麼樣煮菜?都不去想,那你炒出來的菜你要叫誰吃?(哈哈)懂意思嗎?已經進入不生不滅的修持領域,那不生不滅的修持領域,那你說我現在很認真來修道這樣對不對?(不對)這個叫生滅啦!你現在很認真對嘛!那你也有懈怠的時候啊!那不是滅了嘛!那你有生滅是不是在修道?不是,那個不是修道。

    所以就要進入他很努力修,不修啦!沒有事可以修,沒有法可以修。就是進入不生不滅的修法,這下子晚上回去又睡不著覺了,哈哈~劉講師怎麼講這個我都聽不懂的,這個才叫做妙法啦!

    要瞭解到修而不修,不修而修。那個已經進入不生不滅的修持方法,那你很努力表示你在生滅,你現在很努力,生啊!過一陣子懈怠,滅啊!那你修生滅法,修什麼道?哇!這下子又摸不到了,這個才叫做妙法啦!我們就是要瞭解到真正的妙法,ㄟ就是在我們奧妙的佛性裡面。哈哈~下課。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連結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lcsfe/

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文字檔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4)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https://www.box.com/boxup 

(5)美國連結網站網址:

http://www.happybuddhatemple.org/xinglixinf

(6)(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雲端硬碟下載連結網址):

如有需要的前賢大德請自行下載網址如下: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BiFVTKqhWZw5gEO3sQERXXxeovx5vr9V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129065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