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20片視訊影音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100/04/02
2019/06/21 22:09:45瀏覽779|回應0|推薦0

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20視訊影音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100/04/02

各位前賢大德性理心法班道德經讀書會ˍ視訊影音上課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第二十五章,上次講到「強為之名曰大」。

第二十五章混成章或曰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說這個道本來就沒有名稱,沒有名稱就把它字之曰道,用道來描繪,然後覺得道一個字還不能把整個道的內涵表現出來,所以又「強為之名曰大」。大,在梵文來講叫做摩訶,它的意思就是沒有外沒有內,大到無外小到無內,整個宇宙虛空全部包含叫做大。所以我們身體的構造水火風土也叫做四大,因為我們身體構造水火風土,水也充滿宇宙虛空,火也充滿宇宙虛空、風也充滿宇宙虛空、土也一樣充滿宇宙虛空,所以叫大,四大。各位有沒有聽的很習慣?(有),我們都講四大,一般我們不了解裡面的涵義,不知道為什麼會講四大的原由,後學把它解說,大就是已經沒有外(就是沒有邊際),各位前賢沒有邊際知道嘛?大到都沒有邊,然後小到沒有裡面,就是包含全部整個虛空,叫做大。老子把祂形容道就是這樣大,就是整個全部都是道,在這個宇宙虛空裡面全部都是大,只是我們沒有研究不知道,現在我們研究了知道「我們的佛性就是這麼的大」,因為「道」是一個概略的名詞,「性」就是我們比較親切、摸索得到、能夠感受得到,所以在實際的情形來講,「道」就是性(就是我們佛性),一般我們講佛性就只有想到身體,講到就會想到天底下整個所有事情,就會把它分開。我們要了解祂的涵義,祂整個是連貫的,只是闡釋的角度、要讓我們了解的角度不同。所以老子說這個大道就是大,就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我們現在聽到講我們的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已經不會很排斥了,會不會排斥?(不會),已經稍微知道一點點,真的虛空都是我的佛性。所以虛空之間有聲響、有物體呈現,我們都了了分明,那個就是佛性;聽到聲音怎麼知道小鳥在叫,看到整個景象怎麼會知道,那整個都是佛性。

    所以我們要研究,研究讓我們整個佛性跟整個天地能夠融成一體,融成一體以後這樣叫做成道。有沒有想成道?(有),想要成道就要在生活中努力去掉分別心,我們分別心好濃厚,所以我們才當眾生。假如我們已經都把整個宇宙虛空融成一體,「心境一如,不犯思惟,但不馳散,積之歲月,而不心開,未之有也」,要了解,我們的心跟境本來是一體的,因為我們現在落入現象只有著重身體,沒有把外面的形相也把它融在我們的性分裡面,所以才有分別心,那分別心一起來以後我們會有喜歡討厭,有喜歡討厭我們就有取捨,有取捨我們就會造業,造了業就要受苦,這樣一直連帶下來。我們沒有分別心就沒有喜歡也沒有討厭,沒有喜歡討厭就沒有取捨,不取捨就不會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解脫了沒有?解脫了,所以解脫我們是從真理了解,了解以後從根源去解脫,解脫以後我們就可以到達佛的果位,叫「常樂我淨」,有沒有聽過?(有)。

    就是真常,不會變化;就是快樂,沒有苦,我們凡塵的樂有苦相對待,佛性裡面的樂是常樂,永遠都快樂。就是如來,我就是佛,所以我們本身就是佛了,找佛一定要迴光返照,像自己的身上來找;,已經都清淨,沒有污垢沒有塵垢。所以老子把道用一個字來代表叫做大。

大曰逝

   各位前賢我們看這文字的時候,不要住在文字的表面意思裡面,因為老子把每一個字都當成道的本來說。逝,也就是道的一個本體,大道是自然而然,像我們白天黑夜,是不是一直很自然的在運轉?(是),我們現在是白天,晚上是不是已經逝?過去了,然後我們在幾個小時以後又到晚上,到晚上的時候白天又逝。所以祂就是告訴我們:「大道是一個自然的運轉,所有的事都會過去」。了解嘛?所以每一個字都把它當成道的本體來看,不能光字面的意思去了解,光字面的角度比較狹隘,它的涵義很寬廣。我們了解,在凡塵自然而然的一些事情,我們就讓它自然,這樣的話就符合道,就是很流通,很通流不會阻塞。假如我們不自然的話就會阻塞,會阻塞住,阻塞住就沒有逝,逝就是不會阻塞、都很流通都很自然。所以大曰逝。

逝曰遠

    遠就是很遠,大道有沒有很遠?非常遠,不只有我們太陽系:地球、月亮、太陽、五大行星,不只有這樣,而是超出整個太陽系的範圍,超出整個太陽系的範圍還是在我們佛性裡面,並不是說我們的佛性只侷限在太陽系,很寬廣。可是我們不研究的話,不知道我們的佛性有這麼寬廣,所以我們會講無量的佛世界,我們現在在太陽系裡面的世界多不多?(多),要了解,在我們這個太陽系裡面,地球只有一個,然後我們把整個地球說成是一個小世界,然後集合一千個小世界變成一小千世界,集合一千個小世界變成一個中千世界,集合一千個中千世界變成一個大千世界,所以叫三千,三個千:小千、中千、大千,三千個大千世界多不多?非常多,我們的佛性充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寬不寬廣?(寬廣),嗯,所以我們在研究真理的時候,我們把我們的心擴充到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這樣的話,小事要不要計較?(不要),嗯,所以不必要,太小了,心已經這麼寬廣而去計較那麼一點點,所以我們認知很重要,只要我們認知到寬廣的佛性本體,我們在生活之中很好過日子,很寬廣,看的都很寬廣,跟人家相處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肚量也跟著很寬廣,我們現在處理事情肚量寬不寬廣?怎麼不敢回應。就表示我們還有待努力,要自己努力。老子講逝曰遠,非常的深遠、非常的寬廣,很遠很遠,遠到我們無法想像,那無法想像就是道的本體,道的本體就是這麼寬廣、這麼遠,所以老子又把遠來代表道。

遠曰返

    很遠,遠到怕我們心都外放,所以要返,返回來到達我們的根源,各位前賢我們根源是什麼?(佛性),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就是根源,所以又回到我們根源回來。要知道,再怎麼寬廣的這些佛性功能作用呈現,畢竟我們要守住本體,本體你守住了,功能作用就永無止境的能夠發揮伸展。假如我們體沒有顧好,就好像一顆樹的樹根沒有照顧,尾巴會怎麼樣?沒有澆水,樹根都沒有水分,尾巴會怎樣?(乾枯),會乾枯了,所以要把根源照顧好。我們在落入凡塵有形相的時候,就是要從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照顧起,各位都找到了沒?(找到了),就是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這是一個很究竟的法門,從眾生的身份開始一直修到成佛,都可以用這個法門,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有三、五分鐘的空閒時間,我們都可以做。

    開始做,我們就可以把凡塵的妄,變化無常的那些都放下,放下以後(因為這些平常都圍繞在我們的心,我們整個心都被這些塵垢污染,現在我們放下了),這些塵垢沒有了,沒有這些妄了,妄都盡了,真就顯,真一顯現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要了解,一個輪廓已經出來要培養、要乳哺,所以後學說學功夫要三年四個月,乳哺也是要三年,經過三年的時間,小孩子才會自己走路自己吃飯,祂還沒到達那個時候,都還沒辦法自己主張,所以小孩生出來不會走也不會吃。當我們啟發我們佛性以後,也是跟一個新生兒一樣,需要照顧、需要乳哺,所以有時候我們聽到很大的聲響,像門一關起來,很大的聲響,會嚇到,那個就是打到我們法身。可是要了解,那是一個初步時期,開始的時候才會呈現這種狀態,等到我們已經成長了,關門的聲響,你會嚇到?不會了,已經篤定了,那時候已經長大篤定了,就不會怕。但我們一定要經過,我們培養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已經出來以後,培養到祂自己能夠主宰,已經可以主宰自己的時候,就可以讓祂一直茁壯長大。

    茁壯長大以後,在我們真實生活裡面,祂顯現就是呈現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是從我們佛性本體生發,不是我們有身體以後,落入凡塵學的,學的都不是,學的都是聰明,我們在凡塵所學的都是對待都是兩邊。從佛性本體出來是一個絕對,沒有對待,我們按照般若妙智慧來應付凡塵的凡事,這樣就沒有業(不造業),像天地一樣,白天黑夜春夏秋冬,一直自然運轉,那我們也一樣自然運轉。自然運轉,我們在生活之中,面對凡塵的各種事各種物,面對我們所採取的態度就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個就已經進入到佛性本體的狀態。雖然我們說起來跟我們現在的生活沒有兩樣,可是不同的地方在內心,內心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我們想想現在,我們生活之中有沒有三心四相?想不想過去世?有沒有計畫未來?有沒有把握現在?所以我們都把三心呈現。後學都一直強調,我們有三心就被三世攝受(三世把我們吸住),有過去心就被過去世吸住,有未來心就被未來世吸住,有現在心就被現在世吸住,現在有三世要不要輪迴?就要走入六道輪迴,我們訓練自己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沒有三心,沒有三心則三世攝受我們不住。

     要了解,我們從現實來講,過去已經過去了,不管過去被人家欺負、還是很風光,都已經過去了,你再怎麼想都不會回來;你計畫未來,計畫未來是我們有身體有現相才要用,佛性不要,佛性不要去計畫。我們凡塵現象,計畫也趕不上變化,時常都會這樣,可是我們佛性裡面沒有這些,所以也不用去計畫未來;那說現在,現在不住,各位前賢,現在住得來嘛?我們說「現在」,是不是已經一秒、兩秒過去了,我們又說「現在」,是不是又一秒、兩秒過去了,它會不會住?(不會),嗯,要了解到真理,過去已經過去,未來、現在,全部都束縛不了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沒辦法拘束真心佛性。所以我們真心佛性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不受時間空間的束縛,那真的就是我們要追求要修的。所以各位聽金剛經的話,後學有解說的蠻詳細,有沒有聽?(有),有沒有了解到這一段?有聽沒有懂,有聽是有聽,沒有了解裡面的意思。要了解,了解以後可以做我們的後盾,你了解真理了,真理做我們的後盾,我們做起來就有力道,就會相信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個很重要。我們了解一生很短,轉眼就過了,很快一生就過去了,所以要把握,在能夠主宰我們自己的時候,就要趕快來修持,讓我們佛性出來當家作主。各位前賢,現在當家作主的六根強不強?(強),還很強啊?那糟糕了,六根很強的話,走入生滅。「相喜亦喜,相憂亦憂」,形相讓我們很高興,我們就高興,形相讓我們很憂愁,我們就憂愁;這樣的話,就很容易蒼老,經過沒多久,唉呦,你怎麼這麼老了,那就是得失心太濃厚。我們要把這些去掉,凡塵現象都是無常變化,無常變化,我們不要太在意,凡塵事看輕一點,我們回想一下,生活之中是不是都凡塵事?(是)。我們是重凡還是重聖?哇,卻不知道該怎回答。

     凡塵事太重視了,重凡;然後重凡我們就會輕聖。所以凡塵的事,後學都一直講要四個字「背塵合覺」,金剛經裡面一直強調,把凡塵事放到背後,把覺性掏出來「背塵合覺」,這樣就成仙佛了。可是我們凡人都是背覺,把覺放到背後;合塵,跟凡塵相合,有沒有這樣?不好意思回答,都是跟凡塵相合,跟佛性相違背。要了解,自己要立定志向,就是朝著惟求作佛這個方向,這樣一生才沒有白來,不然我們因緣這麼殊勝,能夠在這個時候出生,又能夠在大開普渡的時候得道,這個因緣很殊勝,所以要好好把握,把祂修證成佛成道。我們都可以的,可不可以?(可以),力道都不太夠。所以「遠曰返」,返回到我們不生不滅的本體。

故道大天大地大

    道非常大。天,整個宇宙虛空非常大。地,非常寬廣,能夠讓萬物生長。

王亦大

    道貫三界叫做王。中間一直下來那個一就是道,然後三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在三界之中都有道,就叫王。不是當國王,我們一般看到王都會想到當國王,那跟我沒關係。這樣王跟我們有沒有關係?也是一樣,不敢肯定,有關係但不知道在哪,我們在不在欲界?(在),我們在不在色界?(在),我們在不在無色界?(在),對~我們都在三界,然後我們都有道,所以我們都叫王,這樣了解嘛?又在想這怎麼都沒聽過。要知道它裡面講的涵義,因為老子的意思就是「域中有四大」。

域中有四大

   我們的領域之中有四大,就是道大,天大,地大,王大。

而王居其一焉

   王就是我們人,人在四大裡面也佔了一環,也包括在裡面。老子講我們人也在一大裡面,道大,天大,地大,王大,王就是我們人。

人法地

    我們人來效法地。這蠻重要,因為地持載萬物,讓萬物生長,然後地本身不去掉污穢,「地之穢者多生物」,地若是很髒,營養(養分)夠,所以生物就會長的很茂盛。所以我們人大部份都是會「水之清者常無魚」,我們都會保持很清淨保持很乾淨,污穢就比較討厭而不去接觸,這樣有沒有在效法地?(沒有),就沒有。所以我們人來效法地,就是不管你是好人、不管你是壞人,在這個地上踐踏,地都不會拒絕。地不會說你當壞人,我地不讓你站、不讓你走,會不會?(不會),都不會。所以我們人來效法地,就是一樣心胸要寬廣,要含污納垢,不好的也要容納,他為什麼不好,要去找原因,然後幫助他,這樣才效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是連帶的,我們看文章,人法地,地法天,是人法天,底下天法道,是人法道,道法自然,人本來就自然,是這樣看下來,所以文字很有意思。假如是說我們人來效法地,地去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這樣就把它分割了,分割了就跟原來老子要表達的意思不一樣。所以要連貫下來,人法地,又人法天,又人法道,這樣連貫下來。「道法自然」,道不是要去效法自然,道本身就是自然,是不是都跟我們習慣用法不同,因為要了解老子的意思,老子是要把整個道的內容、內涵表現出來,因為要表現這些不容易,祂有些都還沒有呈現現象,沒有呈現現象的因已經在,會成,只是時間比較晚一點,那要用什麼文字來說呢,所以老子就盡量用比較讓我們能夠接近體悟的文字來表明,所以人效法,等於是整個要來效法天地、效法道,效法整個自然界,自然的運轉我們就講無為。各位前賢有為跟無為分得清嘛?

    有為就是有所作為,有所作為是我們人的情緒裡面發揮出來,是跟人有關係,所以這些有為就會落入生滅變化;無為就屬於自然,佛性是有為還是無為?(無為),這倒是蠻肯定,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要效法無為,效法無為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效法無為,我們效法無為就是從佛性本身發揮出來應對凡塵萬事萬物,這樣是不是整個都已經在道之中?(是),所以我們看到老子就是要我們進入整個道體之中,所以才用這些文字來講,讓我們能夠了解。這樣有沒有了解一點?(有),所以後學就講這種真理很生澀,你若沒有反覆聽,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當你回去一直反覆聽,你就會咀嚼出那個味道。各位有沒有反覆聽?(有),嗯,要薰習,因為我們性分之中佛因不多,那我們一直薰習一直薰習,就表示佛因一直種入我們性分裡面,你性分裡面都是佛因,佛的果位有沒有?(有)。要了解,因果是一致的,我們已經找到不生不滅真心,就已經成佛了,雖然都還沒有成,還要經過修持,可是已經可以肯定。假如沒有,我們還是以生滅心來修,你再怎麼久也沒辦法成道,成不了的

   釋迦牟尼佛曾經比喻,你拿米來煮飯,可以吃;我們拿沙來煮飯,可以吃嘛?(不能),你煮的再久也不能吃,所以我們一定要拿米來煮(新米比較好吃)。所以根源一定要找到,然後那個成就就不用你擔心了。假如我們沒有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那修道真的是很渺茫,修了幾十年以後人不見了,「那個人呢,不修了,為什麼不修了,他說我三、四十年修下來,跟我三、四十年前還沒修之前,都一樣,這樣我還要修嘛」,有老道親這樣講。「接下來,我現在若再浸潤個三、四十年,我仍然還是現在這樣」,那要不要?所以了解我們不生不滅的重要性。

    前幾天高雄有位道親打電話給後學,說「我修道二十幾年,都不知道有這種道可修,不知道有性理心法可以修,現在聽到了,喔~怎麼這樣,我二十幾年都浪費了」,後學是不認識,因為都是道親輾轉拿CD、講義給他看聽,然後他就一直問那位送他東西的人:「這位講課的人在哪裡」,回答說「很遠,在基隆」。所以後學一直鼓勵一定要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很困難,對不對?怎麼沒人回應,後學會以為很困難,才不會回應。很簡單,甚至於你晚上躺在床上做,一下子就睡著了,不用吃安眠藥,萬緣放下就睡著了,明天起來很舒服,因為腦筋都很清爽。各位有沒有經驗?後學不是講過,你可自己實驗,一天晚上一直胡思亂想,看看明天早上起來你的頭會怎樣;那你一天全部都不想,看看明天早上起來會怎樣,是不是很大的不同。所以以前後學教人你真的睡不著覺,不要數羊,數羊還要心外放,你就把全身的力道放到床舖上,從頭開始放,頭的力道沒有了,肩膀的力道沒有,手力道沒有了,身體力道沒有了,卻不能動了,不能動就睡著了。我們睡不著覺翻來覆去就是頭腦在想,頭腦在想,身體就開始在轉動,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真的是生效果很好,當妄已經放下來的時候,真就出來,真一出來時候我們就會認識祂。

    認識祂了沒?那個就是成佛的根源,那個就是佛,我們不要身外去找佛,要身內找,身外沒有佛,我們那個覺就是佛,所以一定要培養自己的覺,當你一直發現以後,把祂乳哺,然後之後培養讓祂茁壯長大,你就會感受那個不同,整個開始做的功夫,跟後來慢慢的進步,你實際的去做都會有那個效果呈現,都不一樣的。當你已經發生般若妙智慧的時候,你也會很驚訝,你處理事情很圓滿,當人家問你「你怎麼想出來的,你怎能想到這點」,你會不知道原因,那就是佛性本體的般若妙智慧,我們就是要用這般若妙智慧,有這個般若妙智慧,凡塵事就圓滿不會造業,然後我們要渡化眾生也可以從般若裡面去發揮,他著重在什麼樣的方向,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引導他,也是從般若妙智慧出來。這樣的生活,不要說以後成佛,還沒成就已經在天堂,所以整個凡塵現在要看地獄天堂,倒蠻容易,要看地獄就到醫院的加護病房,那些復健室都是地獄。要了解,這個呈現,凡塵都會有哪些景象呈現讓我們去看,讓我們了解,人在凡塵真的是太短了,命太脆弱了,很沒有保障。

   各位前賢我們性命有沒有保障?(沒有),哪天海嘯一來,都把我們刮到海中去。我們多厲害?厲害不起來。九二一大地震,房屋倒塌壓住我們,我們多厲害?厲害不起來。所以不要去遭遇這些災難,我們要事先就能夠去修,假如我們那時候般若妙智慧都已經有了,六祖壇經裡面有「真常寂滅樂」,後面講「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那就是世界末日。火把凡塵燒光光了,連海水也燒乾了;風竟然大到讓兩座山相撞,把兩座山吹到互相撞擊,風大不大?(大),我們還能活嘛?(不能),六祖說這麼大的災難,真常寂滅樂,不用害怕,為什麼?因為佛性沒有形相,所以形相有再大的災難也不怕。我們已經修證成了,這個形相還給大地,我們佛性如如不動跟整個宇宙虛空合在一起,這要時常聽,聽久了力道就來了,然後我們自然而然心胸就培養很寬廣,做人處事就會很圓滿,會不會顧人怨?(不會),不會了。所以人與人之間和為貴,一定要和,事情一定要通流,不能阻塞,有阻塞就表是有事情,一定要通流。所以第二十五章混成章或是約道章,就是老子在講道的內涵、道的根源、道的整個狀態,這樣有沒有了解意思?(),跟文字有點不太一樣,我們了解老子盡量用我們比較接近了解的文字去描繪,所以我們人就能夠得到實際的好處。

    輜重就是軍隊在行軍打仗時候,有糧食跟彈藥,那些就叫輜重。軍隊去打仗時候要不要彈藥?要不要吃飯糧食?(要),都要,所以軍隊的人在前面打仗,後面的補給一定要充沛才有辦法跟敵人對抗,所以叫輜重章。

第二十六章輜重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重,我們凡塵所看重的,為輕根(輕的根),老子講不要從很重的目標下手,你從輕的方面去努力,這樣重自然會達到,所以重為輕的根源。因為以我們凡塵的事來講,困難的事做起來很不容易成功,假如我們從容易的事下手去做,一直累積到很困難都能夠完成,這樣是不是很容易?(是)。後學對這個體會,是看所有工程的進行,因為各位住在南部,不像住在北部,現在拓寬五股到楊梅的高速公路,兩邊的山拓寬要當馬路,那個困難度真的是很陡峭的山壁要蓋山路,好不好蓋?一定很不好蓋,後學三不五時都會搭車經過那兒,就看他們怎樣進行工程,他們為了要讓鋼筋水泥可以載運進去就先做一條便道,光那一條便道就很費工,就要用智慧頭腦,先把很長的H鋼打到底下去,然後打到整片、兩邊,然後中間才鋪成一條便道,是不是很困難?可是我們去看他做的時候,他打H鋼則是一支一支打下去,是不是很簡單,了解這意思嘛?你把它分解了,它每一個動作都很簡單,可是你把它集合在一起,哇~這要怎麼做,很困難。所以了解,當它拓寬的橋樑橋墩都已經做好了,這些便道都要拆掉的,他要拆掉的東西就已經這麼難做了,我們若沒有這簡單的先做,那些橋墩橋樑沒辦法做成,沒辦法做成的話路就開不成,工程就沒辦法完成。所以這個就是一個經過,事情的一個經過,各位有沒有注意這些過程?大概心裡在想「我才沒有你這麼閒」。

    這就是說給我們在凡塵做事的一個參考,在困難的事,只要你能夠靜下心來想出方法,它都會很輕易的去完成像有一位寫了很多的文章,結果那些文章不小心弄溼了,渲染的已經看不清楚了,他就很灰心:「用很多心血寫下來,竟然整個都報廢,付諸流水」,然後就出去散心,去看人家蓋房子在疊磚塊,各位有看過那種工作情形嘛?(有),就是看水泥工用水泥鋪上,然後磚塊一塊一塊疊上去,然後再上來再一層再一層,當他看了以後對他就一個啟發:「房子要蓋起來,也是一塊一塊疊起來,疊起來才形成一間房子」,他就想「我還是再回去一字一字寫」,一字一字的寫就好像水泥工一塊磚一塊磚的疊,又是一個啟發,就把灰心喪志的心找回來,所以重點都在我們的心,看我們的心怎麼去應對,我們用負面的話,事情絕對不會成功,我們用正面的話就很容易

   老子告訴我們表面的軍人打仗,後面一定要有糧食跟彈藥,就是輜重,就是我們需要依賴的,各位前賢我們需要依賴什麼?啊~我們現在上什麼課?道德經,需要依賴道德,依不依賴?(依賴),對,就是要依賴道德。道德當我們的輜重,當我們的後盾,你有後盾有糧食彈藥就可以衝鋒陷陣。所以這一章老子講我們要培養我們德性,德性重不重要?(重要),各位前賢我們在凡塵生活,假如有德性的話,人人都喜歡跟你相處,假如我們自私自利,人家會怎樣?雖然表面不怎麼樣,可是背後會很討厭,所以我們要自己本身建立,建立從道發揮就是德,這個德一定要讓它能夠發揚光大,不是一點點而已,就是能夠培養在生活之中全部都呈現,到達淵默而雷聲。

尸居而龍現,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有沒有印象?這麼快全部都還給我了。「尸居而龍現」,就是我們在家裡面居住沒有出門,龍現就是外面的事物全部都了解,所以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會達到這個狀態,人在家裡面,外面什麼事情全部都知道,那個叫尸居而龍現,龍呈現。做到後來,你人在家裡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外面什麼事情你都知道喔,不是在講假的,是真的。所以各位假如做了一段時間,你第六感特別敏銳,第六感就是事情都還沒到來,但你就先有徵兆,你的第六感很敏銳;你今天會遇到誰、會有什麼事情,都還沒到但你事先都會先知道,那叫做你功夫已經深了,不是講假的,是真的喔,好像很懷疑的眼光(哈~),不騙人的,這是真的。因為要了解,整個宇宙、整個空間、整個形相、整個事情,都在我們性分裡面,你靜下來你怎麼會不知道,所以不奇奇怪怪,只是現在我們都被我們的私心蒙蓋而跑不出來,那萬緣放下就是要讓祂跑出來,所以一定要做時間久一點,就會呈現。

   淵默而雷聲」,淵就是深淵,很深。默就是靜默,安靜不講話。淵默而雷聲,打雷的聲音,就是他都不講話,可是他的德性感人就好像打雷一樣那麼震撼,德性大不大?(大),就是德性很大才會到答這個狀態。古時候那些有心來修的人就是能夠做到這樣,做到淵默而雷聲,他感人的程度很震撼。

   神動而天隨」,神,不是鬼神而是我們的念頭,我們念頭叫神。神動就是起心動念。而天隨,天理都跟著,我們現在起心動念有沒有天理跟著?(有),很不錯喔,起心動念都天理跟著,那很理想,那不會造業的,就怕不知不覺(起心動念不知不覺)。不知不覺天理會跟著嘛?會不會?(不會),不知不覺都已經無明了,天理還會跟著嘛?不會跟著,這個都是要自己努力,自己努力以後才會真的到達時時刻刻神動而天隨。這個儒家講出來的話,真的還都是蠻讓我們嚮往。老子講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我們靜下來的時候,清淨。我們很暴躁的時候就是沒有主人,你靜的時候,暴躁就發不出來,所以靜為躁君,能夠管制一下我們暴躁的念頭。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就是因為這樣子,君子終日整天在行,不離輜重,就是不離開我們德性。所以德性重不重要?(重要)。各位前賢,我們現在的生活終日行都依靠什麼?我們都依靠我們的名,依靠我們的財產。我們都不是在依靠我們佛性發揮出來之德性,都是在依靠我們有名、有錢,然後講話就會大聲,是不是這樣?有錢的人講話會不會大聲?為什麼?好像自然而然喔,有錢依靠錢、勢、名。要了解,以往修持所重視的不會朝虛幻不實在的去努力。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榮就是繁榮,雖然有繁榮的外表形相呈現,可是燕處超然。燕處就是家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什麼東西都沒有但沒有關係,就是很超越這些物質。以現在的人、現在的生活,大概假如我們家裡面什麼都沒有的話,就會很憂愁煩惱。可是老子跟我們講,他所著重的就是輜重,就是我們背後那些本錢,就是我們的德,從佛性培養出來的那些德,那個才是重要,所以對物質的生活看的很淡,他不會看重。我們現在對我們說不要看重物質生活,實在是有點不切實際,對不對?這個叫默認。都是這樣,若沒得吃,怎麼過日子,都會朝現實生活去考量,所以就會為五斗米而折腰,就是會這個樣子。不像顏回居陋巷,簞食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所以我們從這個比較來看,就會了解古時候的一些見解真的很超越,他的見解很超越,他的行為他的內心,整個跟我們凡人都不同,我們是以現象為主要的追求目標「就是生活要過的好」,可是人畢竟生命太短暫了,一下子一生就過去了。以往這些有卓越認識的這些人,他就會真正的把我們不會變化的佛性本體,讓祂都能夠發出光明。假如我們是投入現象追求物質的享受,這些佛性光不光明,就跟他無關,他不會去注意,甚至於會說「會有嘛,都會懷疑」,這樣子的話要不要六道輪迴?自然就走入六道輪迴,人家已經修成已經在享受了,他還在受苦,那要受苦多久?沒有了期,就是沒有終止的時候,不思想就不會改變現象,我們要從我們的思想改變,思想改變以後我們現象就可以改變,所以我們不落入三心四相就不要六道輪迴。不要六道輪迴,我們就沒有身顯現在凡塵,要不要受苦?(不要),就沒有了。所以我們要追求到真正的到達不用落入相對待的現象之中。

    要到這個狀態,事先我們自己要努力,自己先從心裡面去努力,沒有對待,是一個絕對體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要很強烈的把祂記在心頭,時時刻刻照顧祂,讓祂來指揮我們視聽言動,不要被六根當家,六根當家一定六道輪迴,我們佛性當家就可以成仙作佛,就超越所有現象。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這是老子的感嘆。奈何萬乘之主,以往四匹馬拖著一部車叫一乘,萬乘表示一國之君,一位國王才有萬乘,然後還有千乘、百乘,就是比較小的官職。萬乘就是一國的君王。就是奈何,唉~萬乘之主,而以身而輕天下,就是他看重自己的身,然後看輕天下。了解意思嘛?他的身比較重要,天下跟他沒有關係。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嘛?所以我們體會的話,只要是他為了自己本身在打算,自己本身的利益在凡塵跟人家打拼,都是這種以重視自己的身而輕視天下。假如是以眾生為主要,自己本身看的很輕,這也是可以從現實環境去看到一些人,他身後都很蕭條,可是他身前對眾生都很照顧,有沒有?我們在生活之中可以遇到,各位都沒有體會嘛?我們都麻痺了。

    有些人所做的政策都利益眾生,可是他自己本身竟然什麼都沒有,不是有這個人嘛?(有),不但是一個,還是很多個,現在是比較少了,以往那時候是比較多,因為接受古時候思想下來的人,他不會看重自己,一定是看重整個大環境,所以會造福整個眾生,給整個眾生過的生活都很安居樂業,不會照顧自己,所以他一過往以後,他的身後就是沒財產什麼也沒有,房子也沒有什麼也沒有,就是很蕭條,各位都沒有印象嘛?說我們活在凡塵世間,凡塵世間的事情都不知道。要了解,我們在凡塵要效法一些利益別人而不為自己打算,那真的公心一片,很值得我們稱讚。這一句是老子的感嘆「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假如你已經看輕天下了,你當國王而你的根源就是百姓,百姓都已經不相信你不擁護你了,你就當不成國王,你就會失掉你的地位。躁則失君,我們假如沒有清淨的話,我們就是沒有主人,佛性沒有出來當家,都是六根在做事。六根做事都沒有好事,壞事多。後學都講我們眼睛喜歡看的,不管什麼年紀,只要你出去逛街,看到很喜歡的貨物就想買,那時候誰在當家?眼睛在當家了,然後佛性跟你講「不要買,你已經有了」,你會跟佛性說「不要管」。所以六根很強,佛性很弱,為什麼會變這樣子?就是我們輕視祂,沒有重視祂。假如我們已經在修持的道路,研究性理心法,知道六根是有身體以後才有,身體一旦一口氣不來,六根全部都不管事,拍拍屁股就走人了,誰要管事?我們佛性要出來承擔,所以不要讓六根做不負責任的事,六根都不負責任的,那佛性要負責任。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要認識到這裡。

     接著講二十七章襲明章,襲就是承襲,明就是光明,承襲著光明,我們要承襲光明,就是我們佛性本體,各位前賢,要了解佛性本體會發出光明,不用我們把光明加進去佛性本體,我們加進去變成無明,這蠻有意思,因為我們要加明到佛性裡面,我們記得加的時候,祂光明,不記得加的時候,祂黑暗,一下子光明一下子黑暗,就變生滅,我們佛性是不生不滅。所以承襲光明,就是要承襲祂本來就光明的。

第二十七章襲明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行無轍跡

      我們做好事都是希望人家知道,希不希望人家知道?可能還在考慮要還是不要。老子說我們做好事(善行),沒有痕跡讓人去知道看到,容不容易?後學倒是在基隆火車站看到一位高中生,因為火車站有很多流浪漢,沒地方住也沒得吃,然後在垃圾桶找垃圾吃,真的很可憐,可是流浪漢本身也有自尊心,假如你要布施拿錢給他,流浪漢會認為你在污辱他,流浪漢也不接受,那位高中生就去超商買麵包,買來的麵包塑膠拆開然後丟到垃圾桶,後學當時候看到「怎麼這麼浪費,你是錢太多嘛」,可是高中生就是要幫助流浪漢,流浪漢在垃圾桶撿東西吃,高中生丟了人就走了,然後流浪漢去撿來吃,後學說這種真的很不容易做到,這個叫善行無轍跡。他要做好事不讓人知道,我們看到還罵「浪費糟蹋」。你看我們人的作法跟想法,真的是有智慧差別。後學說這位高中生若沒有去思索,若想要買來拿給流浪漢吃,反而被人家白眼,你瞧他不起,做好事還真的不好做。不過我們要學老子善行無轍跡,你要做好事不要讓人知道,所以老子的建德如偷,我們還沒講到,建立道德就好像小偷,就是善行無轍跡,行善都沒有痕跡的讓人家知道看到。

善言無瑕謪

      善言,對人有好處的語言,不會有瑕疵也不會讓人家感到難過(就是不會指責人家,不會罵人家也不會指責人家),然後也沒有瑕疵,所以沒有瑕謪不好說。平常我們要勸人家好,多多少少都會罵人家「你就是因為怎樣,所以才會如何如何」,所以老子告訴我們善言無瑕謪,不會指責不會瑕疵,講出的話可以利益別人,可是就是以很好的角度、人家會接受的角度去說,這倒是我們要學,這叫藝術。

善計不用籌策

    就是要讓一個事情完成要有計畫,善計,很善的計畫不用經過我們人頭腦的籌策,這有點要我們發揮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就有辦法達到善計不用籌策,不用籌劃計畫,都不用而可以直接去完成,都是蠻高的一個智慧表現。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

     我們要關閉什麼?(六根),我們要把貪瞋癡的心關閉,所以善閉就是要讓它不呈現,我們要使我們那些負面的行為、負面的話、負面的所有一切都完全消失的話,叫善閉。善閉沒有關鍵,因為重點就在我們的心光明,心一光明了,我們自然就可以把這些負面的全部都關閉了,是不是這樣?(是),又落入那種三點半了,開始準備要昏沉打瞌睡狀態,我們把這一段看能否講完。所以沒有關鍵就是不要經過我們的千番思索,因為我們一般都會用心去想,都會落入有為。老子教我們善計不用籌策,籌策就是有為;然後我們要善閉(關掉所有一些負面的),它沒有關鍵,就是沒有地方所在;有地方所在我們就可以打開,沒地方所在我們就沒辦法打開。了解意思嘛?我們用鎖匙來鎖,鑰匙就可打開;那你什麼都不要用,什麼工具什麼東西都沒有,那要用什麼東西去打開?就是讓你沒有能夠開的地方所在。所以老子在講蠻有意思的,你有東西你就有辦法打開,既然東西都沒有你就沒有辦法打開,要東西都沒有,一定是在我們佛性裡面,我們佛性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佛性裡面沒有形相,那沒有形相,你把佛性的光明發揮,發揮以後沒有負面,所以沒有負面的那個已經都把它善閉了(都已經關閉了),你要打開這個那些不好的,你打不開,因為找不到關鍵。了解意思嘛?比較清醒了喔。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善結就是打結,我們要跟什麼打結在一起?(佛性),快要出師了,要跟佛性打結在一起。善結,最善的打結。無繩約,不用繩子去綁住,我們用繩子綁住會打得開,然後不用繩子的那都是無形無相,而不可解(沒辦法解開),就是我們要跟我們的佛性打結在一起,然後可解(沒辦法解開),就是我們要跟我們的佛性打結在一起,因為都沒有形相,所以解不開,解不開好還是不好?(好),清醒了才會回應,不然這又是兩邊。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聖人常善於能夠救人,他沒有放棄一個人。要了解,在怎麼壞的人,聖人都不會放棄他,聖人都會想辦法解救他,想辦法讓他能夠反省改過,所以沒有放棄一個人,聖人無棄人。我們大部分遇到壞人會怎麼樣?不要理他。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東西是天地之中呈現,沒有放棄,就是不會把那些東西拋棄不要,沒有浪費的意思,能夠救物。老前人時常跟我們後學們勉勵說「你若把東西處理的都很圓滿,這樣有功德;東西拿來給你,你放到東西壞掉,這樣有罪過」,我們就是要能夠去處理這些人家已經送過來的東西,譬如說我們煮飯煮到燒焦,那怎麼處理?燒焦的味道我們吃不下,你能夠去處理到讓大家吃的都不知道而且吃的都能夠消化掉,這樣你就有功德,老前人都時常講「你把東西處理的很圓滿了,你就有功德」,若是東西拿來你都冰在冰箱,老前人說「經過一個禮拜,東西就有毒了;然後再久一點,你沒去煮,東西就爛掉」,你把東西放到爛掉,這叫做棄物,就是罪過,你把天地之間的東西都糟蹋了。有時候後學看到把燒焦的,然後去煮粥,一稀釋以後,味道就比較淡了,再加一些菜,變成什錦粥,這時候你吃的出來是壞的東西嘛?不知道了,因為被很多東西都分攤掉了。所以要看要會處理。

是謂襲明

    就是能夠救人能夠救物,這樣就承襲光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善人就是惡人的老師、壞人的老師。這意思比較白話。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壞人就是好人的資糧。若是沒有這些壞人,就沒辦法教化,就沒有辦法累積功德。所以佛把北瞿蘆洲列為八難之一,你若轉世到北瞿蘆洲你的壽命一千歲,你要去渡人,大家都是善良的人,你就渡不到人,渡不到人就沒有功德,所以他們都要轉世到南贍部洲,南贍部洲好的很好,壞的很壞,容易行功立德。所以各位要感恩,有些壞人讓我們來渡,才能夠了一了我們罪業,才能夠行功立德。老子就是這樣說,不要放棄惡人,他為什麼會做惡,就是因為他認識不夠,還不知道做那些事會遭受果報,我們就要教他,教會他了,他會了他就不會做壞,這樣苦就拔掉了,悲就是拔苦。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假如惡人不貴教導他的老師,善人不重視那些壞人,雖然你有那些智慧,可是卻是大迷,大的方向你已經著迷了,就是沒有發揮我們應該去做的。

是謂要妙」重要的關鍵所在。


剩下約27分,提問問題

    】:我們道場上講不得授記,不能回天,這句話是指「若不得授記,便不能成佛」還是「不得授記便不能超生了死」,若是後者的話,則意通辟支佛不受傳統教化,也得授記,也難使可以了脫生死,我們道場很多前賢會將這句話解讀成「不得授記,便不能超生了死」,後學認為不只是天道、基督教徒、佛教徒、回教徒、甚至於沒有任何宗教背景的人,只要依照修行,無論得不得授記,皆可超脫輪迴之苦,不知道劉講師的看法如何?

劉芳村講師:

   他這個蠻投入在研究啦!那我們要了解到這個要從古時候單傳獨受一直下來,單傳獨授來講只要修道功果圓滿才授記,所以那個非常不容易,那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點道是那個樣子,那釋迦牟尼佛記載在大藏經裡面祂說已經很努力修,修很久,後來修阿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個法讓祂成就,讓祂成就以後祂就在等授記,因為先成佛的給比較慢成佛的授記,這是定律固定的方式,釋迦牟尼佛一直等都等不到已經成佛的給祂授記,後來一直等也經過有五百世,後來祂才體悟自己心中,有阿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的相,祂住在那個相,住在這個相叫做「法執」,所以祂就把這個阿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祂把它放掉,就是放下,不要它了,結果就燃燈佛與我授記。就給它授記!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以往的授記都是要「功果圓滿」。要授記那個要知道你沒有授記要回天,那個是我們一個元會裡面的還沒有三佛收圓,一個元會裡面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它開天闢地人降世,人降世以後有七佛來治理凡塵,那七佛治世的時候你只要修到恢復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已經都把握了,可以了,沒有形象都沒關係了,你就可以歸位了,你就可以回到你佛的本位。

     那假如說七佛治理凡塵已經過去了,那已經過去接著就三佛收圓,那三佛收圓我們一定要了解,一定要經過授記那個在氣數裡面。我們瞭解說八八六十四一個元會裡面有六十四位祖師來掌道盤,三佛掌天盤然後有六十代祖師來掌道盤,那這個時候都一定要授記,授記就是點道才會有資格歸本位,我們一定要了解到這個狀態。

     你假如說不接受授記,那你再就等下個元會七佛治世的時候你再來出生,你要自己能夠修到你能夠主宰自己要出生的時間,你要自己主宰我在七佛治世的時候我在來出生,那個時後你就不用等授記啦,那你現在跟人家講說:你不用授記就能夠成佛那個叫妄言,那個做不到的,做不到啦!上天都不承認的,你就是殘靈,殘碎的靈性。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這個關鍵所在。你真的修得很好你再等到七佛治是你再來出生,你就不用授記,不用點道。這樣有了解嗎?()到進入三佛收圓六十四位,六十四代的祖師掌道盤都要,不管你是哪一代的祖師來授記都要,一定要,絕對要。

      所以我們沒有研究都不知道得到的殊勝啦!都說被人騙來的啊!不知道你如果沒有根基也騙你不來求道啦!要你有根基要你累世有修,累積的善有夠,你來求道、得道很自然,所以各位要了解背後的原因,那個表面的因都很粗淺啦!背後才是重要。那我們要瞭解說原來在氣數裡面它已經定了,三佛收圓,六十四位,無極太極兩儀四相然後八卦相縱相錯八八六十四,六十四代的祖師那個是一個氣數固定的,這個元會這樣,上個元會那樣下個元會也這樣,都是要那樣。

     所以我們不要去研究這一些對我們幫助不大的,知道就好,對我們修身養性不大,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不要有脾氣毛病,然後從佛性發揮恢復光明這個才是重要。我們是要朝這個正確方向去修道。

     】:前賢問說在五燈會元有一段說「世尊因調達謗佛生身陷地獄,佛請阿難傳問云汝在地獄中安否,達云我雖在地獄我雖在地獄如三禪天樂」,這一段說提婆達多的修行到達一定的程度,對地獄之苦與三禪之樂以毫無分別之心,如果是這樣的話,地獄與天堂對於程度較高的修行人來說,也是毫無分別的,這樣理解是正確的嘛?佛又請問:「汝還求出否?」,達云::「我待世尊來提出。」為什麼提婆達多非要等世尊來地獄以後,才肯地獄,又好像在地獄受苦的時間,不是由其業力所決定,而是好像可以商量的一樣,阿難云:「佛是三界大師,豈有入地獄分?」,達云::「佛既無入地獄分,我豈有出地獄分?」這兩句是不是佛陀所言,所以不確定話語中的確切性,請劉講師開示。

劉芳村講師:

    哈哈~他還蠻深入研究,我們要研究一些修持者的過程就看那個五燈會元,還有一部景德傳燈錄,這個都是紀載我們那個古時候的修行者。所以後學都講大概西元零年到一千年這個中間,我們中國修道的風氣很盛,那麼達摩祖師西元502年到中國來到五百大概將近三十年,530年達摩祖師祂才歸空啦!那個時後更興盛。達摩祖師還沒有來中國時修道就很興盛,這個都紀載在五燈會元以及景德傳燈錄,那我們有看的話對一些的修行者以及祂們那一些方法,會知道的比較多。

      剛才念的這一段過程是告訴我們說,我們已經到達那個程度的時候,那個天堂地獄根本就是一個假象啦!是我們眾生有福德、有罪業才有天堂地獄,要知道說天堂地獄本來沒有,本來沒有這一些是我們眾生那一些業力呈現,善業呈現天堂,惡業呈現地獄。那我們要了解說修證者對天堂地獄祂不會有分別心,都一樣啦!所以不是說去天堂享福然後去地獄受罪。那我們眾生去天堂、去地獄都有條件,你行善去天堂,你做惡要去地獄,那個是被業力所推業把你推去的,不是你自己可以主宰。那活菩薩自己可以主宰就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但被人解讀說我去殺人放火就去地獄,我就去啊!我沒有去地獄誰去?你看這樣的解讀是不是差很多了,整個意思都扭曲了。

      所以在地獄地眾生在受苦,那麼我們人在受苦時候容易清醒,容易反省,所以那個時候去地獄教化他們是最有功效,所以我們就了解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教化他們不然他們不知道自己過錯在哪裡?經過講了以後他們會知道,知道以後就改過就不來地獄了。這個就是修證者的心祂的胸懷,就是悲天憫人要讓眾生脫苦啦!脫離這個苦,不管是六道裡面的哪一個地方?都是苦啦!縱然是天道也是苦因為它有期限,最好就是能夠修證到達本位,歸到本位回來。

      所以上面那個講的裡面的意思是經過我們人的頭腦去思索,然後寫下來,寫下來以後跟它原來意思就有一點落差,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佛性本體是沒有語言的,講不出來叫做不可思議,那個不可思議就是不能用頭腦來想,不能用嘴巴來講,那個是屬於真理,絕對真理。那我們對絕對真理都不夠,不夠,那不夠我們又不肯從這個方向努力,所以我們就愈來差得愈遠,既然對佛性本體認識不夠我們哪會做?就是對佛性認識了才會去做,就是在我們有這個機緣研究之下我們就是要了解,了解那個來龍去脈。那個講的確實是這個樣子,要知道說那個菩薩發心那個心量很廣大,不是我們在想的那樣狹隘啦!所以有一些菩薩祂是留業潤生,留一些罪業來滋潤眾生,假如說沒有留一些罪業就沒有因緣呈現在現象,你沒有因緣呈現在現象要渡化眾生就沒有機會。所以菩薩祂會留一些罪業在凡塵出現,因為留的罪業不重所以祂能夠清醒,能夠努力地來渡化眾生,所以他不希望那麼快就歸位,歸到本位就已經歸到本際,那個本際裡面億萬年,一億年、一萬年、一千年那個都不是很短的在那裡,對眾生的利益就沒有,沒有教化眾生,也沒有渡化眾生,沒有相對待,什麼都沒有。進入那個狀態我們就會覺得以我們頭腦來想很可惜啦有本錢怎麼沒有好好來用?所以就有這一些我們看的文詞出來。所以我們看書「盡信書不如無書」,所以給我們參考讓我們啟發我們的妙智慧。

參考: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不要拘泥於書上或迷信書本。

 

      】:前賢問:「一二三四五,兩人守一土;解開其中意,便是未來佛」,一二三四五要如何解釋比較好?

劉芳村講師:

    我們就是要瞭解到這個就是在講我們的五官啦!我們面部的五官,各位了解意思了嗎?因為我們在凡塵大部分的時間很少迴光返照,那我們假如能夠迴光返照的話,讓我們知道喔原來我們這個佛就居住在我們的五官啦!我們這個五官整天都在放光動地,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藉著我們面部五官在呈現,可是我們都把它用到根塵相對,就沒有體悟到我們這個佛就居住在我們的面部,在我們的臉就有佛性本身在,所以就從這個一,一就是道的本身,就是我們玄關,然後二就是我們兩眼,然後三就是我們耳、鼻跟舌,那兩個人就是瞳仁啦!就是我們黑眼珠,知道嗎?眼睛黑的部分不是有兩個人嗎?然後守住一個土,就是我們眼睛()然後鼻子下來()嘴巴()()有沒有? (劉講師比動作)兩人守一土,兩個人守這一個土,在講我們的玄關啦!了解嗎?就是講我們的玄關,所以佛就在玄關,住在玄關,祂從玄關進出,所以兩個人守著一個土。

      這是給我們一個啟發啦!啟發說要迴光返照,不要說生活之中都精神外放,也不用太注意那個文字相啦!重點是要發揮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個才是重點所在,那個都是外圍。

   】:剛剛有講到六十四代祖,六十四代祖裡面要祖師授記,但是軒轅黃帝遇到廣成子、遇到鬱華子那些人,他們是怎樣、怎麼能夠傳道給他們?

劉芳村講師:

   好請坐,假如說我們去考據歷史他們生長的環境,還沒在三佛收圓的時期,所以那個時期它不在道統裡面,道統裡面我們了解是從那個東方前十八代,那個前十八代在我們中國,然後西方二十八代在釋迦牟尼佛,然後在東方十八代又在我們中國,加起來八八就六十四,我們老師師尊、師母就是第六十四代祖師,以那個歷史時間來看它們還沒進入三佛收圓時期,所以不進入三佛收圓時代那個就不在上天定的氣數,八八六十四氣數的裡面,那不在這個氣數裡面我們就是了解到就不列入考據,就是你有程度了你就可以。

      那我們要了解到看看是哪一個來寫這一本書啦!他的程度如何?他的背景如何?他的引據、考據是什麼?這個也是我們要了解的,不能說一個作者他寫西遊記一寫下來,然後我們都相信裡面都是真的,那個是作者他的思想然後他把他表現出來,表現的時候他想要什麼樣的目的?什麼樣的功效?他也有考量,所以都有他那個關鍵所在。

   所以有時候不用太在意書寫的,有一些後學是看到比較好的,對我們有幫助的都會把它記載下來,後學都會背下來,然後會去追討它的來源,怎麼來的?然後那個時間跟他所學的、所說的符不符合?有沒有大致上是一樣?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考證很細啦!可是大致上你不能偏差啦!你如果說關公去追張良合不合?

   所以我們要瞭解到歷史背景可以追究的,我們就是要考據一下,考據真正確實了這個作者,像說那個大藏經作者那個是翻譯,翻譯他講的是釋迦牟尼佛啊!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是證悟啊!證悟者所講的啊!所以後學大部分都會看那個佛經大藏經,因為來源比較正確,沒有加入作者個人的意思!那我們要看就要看作者的背景,他的思想,他講出來有沒有偏離,先了解以後我們再來看,因為我們看我們不會超過他之上,一定是在他見解底下,那你假如說事實是超越他所見解的,那我們就被他障礙了啦!所以你直接從修證者祂已經成就、祂已經成道,成佛,那一種人講的你去看的話,祂可以把你引導,引導到那個佛的程度。那個才是我們所希望的!

   那我們被作者侷限在他的底下,我們再怎麼努力也突破不過,所以看書要先了解作者,這樣我們就不會偏差了。這樣回答可以嗎?(謝謝劉講師)!時間到了下課。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連結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lcsfe/

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文字檔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4)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https://www.box.com/boxup 


(5)美國連結網站網址:

http://www.happybuddhatemple.org/xinglixinfa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127626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