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5/18 23:21:35瀏覽757|回應0|推薦0 | |
恭錄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16片ˍ視訊影音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100/03/05 各位前賢大德性理心法班道德經讀書會ˍ視訊影音上課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第二十一章從道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 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孔德」就是非常大的德,大德之容,能夠容天下萬事萬物。這已經在告訴我們心胸要寬廣,能夠非常大的德性,能夠容納所有的凡塵的萬事萬相,全部都容納在我們的心胸之中。要能容,有容乃大。 「惟道是從」,就是要符合道、符合真理,符合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真心佛性一發揮出來整個都是德。要了解,在我們心中每一個都有良心,良心本身就是道,我們從良心一發揮全部都是德,所有都能夠從佛性發揮,這個德非常大,就叫孔德。因為我們在凡塵都會為了自己的身體打算,那為身體打算大部分就會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我們的德就發不出來就會很小,心的容納也不寬廣,一樣就跟著很小。我們在凡塵的生活,心胸愈開闊則我們的見識就愈寬廣,愈寬廣則生活就愈過的很如意。假如我們是狹窄,時時刻刻都會進入那個計較,計較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把自己縮小了,整個所見的也都很狹隘,這樣的生活就不會過得很好,一生一轉眼就過去,很快的。假如我們在這一生之中沒有把自己放的很寬廣,跟整個宇宙虛空一樣,沒有辦法天人合一。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要體會,能夠盡量把自己放的很寬廣。 各位有沒有覺得自從我們研究性理心法一年五個月以來,心胸有沒有比較開闊了?(有),有改變了喔?(有),嗯,這個對我們幫助很大。要了解,以往很多我們都沒去探討,沒探討就不知道我們本身已經就有很寬廣的不生不滅佛性在,不知道當然就沒辦法去把祂啟發。我們了解知道了,我們就可以把我們本身所具備的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啟發出來,而且後學一再講,非常重要,我們有啟發了,我們可以跟整個宇宙虛空融為一體,到達天人合一,那時候我們的身體就可以還給大地,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身體,我們可以還給大地。那我們在還沒啟發佛性本體之前,身體對我們很重要,因為身體帶著我們佛性到處走、到處遊玩,都在身上。啟發了以後,我們可以知道佛性不侷限在我們身上,是很寬廣的。有體會了沒?(有),可以體會我們佛性非常寬廣。各位可以從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體會真心,體會我們佛性的實相,然後熟悉以後,做耳根圓通讓佛性能夠延伸寬廣,各位有做嘛?怎麼都沒回應。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很容易做,只要有空閒時間就可以做的,不管三、五分鐘也可以,長時間也可以,只要我們肯做就會有功夫,真正的萬緣都放下了,放下以後,那時候我們可以體會我們佛性。 因為平常我們日常生活都是用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根塵相對),六根六塵相對產生的念頭,那個都是一直生滅不停,那個不是我們真心。可是我們日常都在用,因為日常在用的這些都叫妄,它不真,因為不真,我們要認是佛性就不容易。 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時候,沒有根塵相對,六根不對六塵,不產生六識,六識沒有(生滅的心沒有),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那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能夠發現以後,就能夠把祂啟發延伸,然後培養讓祂茁壯長大。會背了沒?因為每一次都講一樣。再聽久一點會背了,會背就容易做。要了解,真理的不會變,再怎麼久萬年前、萬年後,道理都是相同的,不會變的,這個才值得我們追求。會變的、很快就變的,不用去追,自然就好,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那樣就可以。我們對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因為在社會日常生活之中,都不容易呈現不容易體會。所以就要用一點心,我們用心就是在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只要有空閒的時間,你就可以做,萬緣都放下了,什麼緣都不要去攀。我們為什麼會造業?就是攀緣。我們攀了緣就造了業,造了業就要受苦。我們不攀緣,不攀緣就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則那個妄就放下了,妄全部放下,真就會呈現。能夠做的久,做的久以後,我們開始用的那些粗淺的妄放下,到久了以後,很微細的妄也放下,妄盡了真就顯,真顯的時候,成佛就是祂。我們要去摸到成佛的本體,我們摸到以後自己內心可以產生十足的信心:「我可以成佛,時間早晚」,你沒有摸到就瞎修行,所以摸著根的成仙作佛,就是摸到祂。你摸不著根,你摸不到祂的話,那就瞎修行了,我們在怎麼努力去拼,都成就不了的。 所以很重要,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之中要體會,妄要放下,妄都是生滅變化,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不變的,我們認識祂,祂在;我們不認識祂,祂也在。全部都在,我們認識祂,我們可以按照我們的真心來修,就可以讓真心恢復光明。只要祂恢復光明了,就回到本位,就成佛了。成佛了以後,我們又可以護持整個地球,讓地球上的眾生都能夠安居樂業。要了解,為什麼這個星球會過的這麼安穩,就是已經有很多成道的這些聖賢菩薩在護持,護持讓我們的生活過得很安穩。我們不研究的話都不知道,各位知道嘛?沒有聽過,我們要拓展我們的視野,我們看要看的很遠很寬廣,這樣的話我們的心就不會狹隘,生活之中就不會跟人計較。我們現在的生活還會跟人計較嘛?有的乾脆都不要回答,這樣我都不用負責任。要了解,講出來以後就是要去實行,我們有那個擔當(實際的能夠做),就可以任大任(重責大任可以擔當)。假如我們在日常生活都很怕負責任,一樣遇到事情我們就不敢去承擔,這樣的話就成不了事,事都成不了可以成佛嘛?(不可以),就不能成佛了。要了解,佛菩薩都替眾生解決一些困難,我們要學,所以要把自己周遭的困難先解決掉,都沒有困難了,然後可以幫助別人,這樣的生活,人際關係就很美好。各位前賢人際關係好不好?又沒回應,這一定不好,絕對好不了。我們要學「對面都是知心友,兩旁既無礙眼人」,在我們的對面都是知心的朋友,看到的兩旁都沒有礙眼的人。我們現在大概相反,對面都是仇人,兩旁都是礙眼人。雖然沒有那麼厲害,可是有那個成份在,有沒有?又沒回應,這個叫默認,「是真的啊,生活上時常意見都跟我不一樣」,氣不氣?又沒回應。 「同想就成愛,異見就成憎」 有沒有?真的是有。他若是都跟我相同的念頭,對他就特別觀照;若是他都跟我作對,氣不氣?又沒回應,養成習慣喔,只要後學一問都不回應,兩邊都不回答,不是剛講要承擔啊,有就有,有了就改過,勇於面對,那樣就可以促成自己進步,促成自己的光明面增加,黑暗面減少。各位的光明面多不多?(多),還不錯,還能夠說多,這蠻有自信。要了解,我們的本性都是善良,因為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才會變化,那我們要盡量排除,不被後天環境影響,要保持我們本來佛性的光明,這個很重要的。只要我們立定志向,要恢復佛性的光明,這個志向立的很堅定,我們就可以克服萬難,所有的難都可以克服,那都是小事,讓佛性恢復光明是不是最大的事?(是),我們一定要看重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祂沒有形相,因為沒有形相才不會生死,因為沒有形相才可貴。所以我們就在都沒有人看見那一種狀態之下,又保持光明的心地,那是最重要,這樣就是人格健全,只要我們人格都健全,人為三才之一(天地人),與天地齊肩,跟天地一樣大小的。可是我們現在敢不敢說我跟天地一樣大?(不敢),為什麼不敢?這蠻誠實的,就是沒以做到人格健全,所以不敢說跟天地齊肩一樣大。我們要自己勉勵自己,鞭策自己人格要健全。要了解人格健全,「以和為貴」,所以「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第五十五章老子有講,我們知道和,就可以走入真理,常就是常住不遷不會變化,知道常就是光明,我們一定要從「和」做起,要「和」就要降伏自己的妄想心,自己的妄想心一降伏了,我們表現出來就能夠「和」,所以「和」很重要。 假如我們不和,都很喜歡跟人家爭鬥,不管是言語上、身體上的,都喜歡跟人家打賭,各位有沒有時常說:「不然我們來打賭看看」?(沒有),因為那也是我們的習性(習慣性),要拼一個高低出來。要了解,佛性都是平等,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都是平等的,所以不要有那種要拼出你高我下的心態,要和,和有時候就是要委屈自己。所以孔德之容,很大的德就是你要能夠容,能夠容了以後就很「和」,我們一「和」了以後就走入常道,就是已經常住不遷。我們之前有講,釋迦牟尼佛跟舍利佛對答「千年暗室,一燈能破」,一燈就能夠破千年的暗室,那我們一智(一個智慧)就可以破萬年的愚痴(萬年的愚痴只要有智慧就可以破掉了)。所以在這種觀念之下,釋迦牟尼佛就問舍利佛,「千年暗室的暗,已經住了千年不願意離去」,可不可以不離去?舍利佛說「只要你燈一點了,它不得不離去」。所以只要我們有智慧出來,愚癡不得不離開。這種現象之下,佛又問舍利佛「黑暗去哪裡」,不錯,還記得「去無去處」,一燈「來無來處」。既然沒有來沒有去,就是常住不遷,那常住不遷是什麼?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常住不遷,沒有變化,祂永遠在,只是我們不認識祂而已。 現在我們研究就是要認識祂,既然祂是常住不遷,那我怎麼都不認識祂呢?對自己佛性沒有信心嘛?(有),對,要像這個樣子,很肯定的有,這麼清清楚楚的存在、這麼實實在在怎麼會沒有,有,可是不知道祂常住不遷,就是不知道啊,知道的話信心都有。不知道問了就不敢回應,不知道是不是。所以要培養對佛性的認識,我們要認識我們佛性常住不遷,記得住嘛?若記不住,就記得「沒來沒去」,「沒來沒去就沒代誌(台語)」,我們佛性就是這樣「沒來沒去就沒代誌(台語)」,既然都沒事情,我們要惹事情嘛?(不要),要不要「和」?(要),就是要和,然後我們惹事情就當罪人,要不要當罪人?(不要),當罪人要進入三惡道,所以不要當罪人,就一定不要惹事,一定要符合真理,行為符合真理、講話符合真理,這樣大家都喜歡。我們看到人家不符合真理,討不討厭?(討厭),這麼輕微啊,看到人家做出來不符合真理都不討厭啊?(有)。所以後學就想小孩子時候,後學講自己國民學校都沒畢業,那時候就是很正義又個子小小,又很正義但沒力量,氣死也沒人理你,所以後學才異想天開:「我來當神仙就有辦法了,就可以懲治壞人」,就很強烈的正義呈現,促成後學投入研究佛理。 假如沒有那時候的刺激,一個十三歲的小孩子怎麼會參禪打坐呢?怎麼會當後天廟的乩童?怎麼會走入修持的道路?所以很奇怪,動力在哪裡?正義。對凡塵的正義就是有那種責任,後學要把它承擔起來。那我們在回答的時候,都沒有那種力道,那個正義都不夠,夠不夠?(夠),嗯,你看,沒力,連那個「夠」要回答,都不敢承擔。要了解,有時候我們要「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我們的所有事蹟,讓後世的人去效法。像我們能夠安穩的過生活,是不是也是一些開國的人,像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那種為國為民犧牲的精神,我們有沒有?不好意思回應,不容易啟發。可是我們要了解,哪一個人不死?(都會死),是不是要死的很有價值?(是),所以我們在凡塵所作所為就是要做的非常符合真理,然後能夠庇蔭到所有的眾生,照顧所有眾生,這樣的話,不管是生、不管是死,都非常有價值。像昨天槍斃五個人,他們死的價不價值?受害的家屬高興的不得了,早就要死了,還等道現在。所以要了解,你讓人家指指點點,那就是反道敗德,所以他們死沒有一個去可憐他們,這樣的生活選擇是最下策。我們要求其最上策,最上策就是「求仁得仁」,仁我們要去求,然後得仁(得到仁,真正做到)。「求仁得仁又何怨(沒有埋怨),老死何妨死路旁」,死路旁很悽慘,可是你求仁得仁的時候,死路旁有什麼關係,政府公所要幫你埋葬,要不要?衛生問題,沒有埋葬的話會臭,所以政府要管。 所以我們在做的時候,你儘管去做,是符合於真理的怎麼樣死都沒關係,我們有這樣的志向,那什麼事還不能承擔,是不是都可以了?(是),對,這樣才夠力道,就是要真正的能夠承擔,在生活之中培養我們對真理的認識很重要,一定要時時刻刻跟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在一起。我們現在大部份都被物質引誘,所以八個字害我們最慘:「氣秉所拘,物欲所蔽」,我們有沒有受這八字的影響?(有),不但有,還蠻厲害。氣秉拘束,然後物欲蒙蔽,物欲蒙蔽我們的良心,氣秉把我們生活上微細的細節左右,所以我們聽到人家講什麼講什麼,受不受影響?(受),那個就是氣秉,因為凡塵陰陽,我們受到陰陽的拘束,多多少少都會受影響。之前後學講你可試驗,跟你很熟悉的朋友,你遇到他,他本來都沒事,你就可以對他說:「你今天身體不好嗎,怎麼臉色這麼難看」,其實他沒事,但是被你這樣一說以後,他第一個動作大概就是搖一搖頭,心想自己沒有生病耶,那個已經就是氣數在作用,他整天都快樂不起來,為什麼?臉色難看,其實沒事,為什麼這樣?那就叫氣秉。隔幾天之後,你做一個相反的試驗,你遇到他以後就說:「你今天有什麼好事嘛,怎麼你今天紅光滿面的」,本來也沒事,他聽到你這樣一稱讚,他走路馬上很輕快,三步當成兩步走,整天都很高興,受不受氣秉影響?(受),我們有沒有這樣?(有),這麼肯定啊! 所以就了解到,原來在凡塵的生活,我們會不知不覺的這些,會這麼多的呈現,都不知道,那不知道是什麼?無明。無明知道嘛?就是不了解真理。我們有沒有無明?(有),所以我們要培養「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就是要我們能夠「明」,我們的佛性本體叫「明德」,我們要使明德能夠光明,能夠明了,無明就沒有,無明沒有我們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這個又會背了。要了解,真理的部份不會變,因為我們沒有研究不知道真理,才會受到一些氣秉的拘束,物欲的蒙蔽。假如我們都時時刻刻能夠守住自己不生不滅真心佛性,那時時刻刻都在「覺」之中,「覺」只要我們保持很久的時間,下面就加一個「者」,覺者。「覺者」是什麼?(佛),就是佛,佛就是覺者,我們眾生就是不覺,差別在這裡,不覺跟覺。覺了,他就時時刻刻都守住本體。要了解我們佛性本體是盡虛空徧法界,非常寬廣,常住不遷,不會變化。我們六道輪迴是氣秉之性在帶我們到六道在輪轉,我們又加上我們的習性,所以很多前賢都說「我率性就好了」,請問我們要率什麼性?(真心佛性),要率佛性,不要率氣秉之性,也不要率習性。率著習性都是六道之中所養成的,那個有些不符合真理;氣秉之性是屬於生滅,是屬於陰陽對待,那個我們也不要,我們就是要佛性,佛性是一個絕對的,是「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就是要按照道,道在我們身上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簡單說就是我們良心,良心大家都有,可是我們不想去呈現,就會用藉口:「一個死掉了,一個還沒出生,中間剛好空檔,所以現在不用按照良心做事,都沒有人講話」,有沒有人講話?沒有人講話,可是上天會看,你沒有按照良心做事,上天都看得很清楚,上天不會讓你逃過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你做了壞事,你自造就要自受,不會憑空消失。 要了解,所以凡塵的一切,你起心動念了都是業。我們落入凡塵有現象、有身體,就是因為起心動念,所以要回天就是先把念去掉。念要去掉,日常生活之中有空閒就萬緣都放下,萬緣都放下了還會生念嘛?(不會),不會了,念就沒了,我們只要都沒有念了,就恢復到本來,心都清淨,心一清淨,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呈現。呈現以後,我們都在覺之中,都覺了對真理就了解,真理透徹知道,錯的事絕對不會產生,絕對不會有,想都不想了哪會做,我們都是先想了以後才有行為,那我們想都不想會做嘛?(不會),絕對不會的,所以就要培養。之前後學都時常會先養成:「小心你的思想,它不久就變成你的行為;小心你的行為,它不久就養成你的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不久就形成你的品格;小心你的品格,它不久就造就你的命運,所以由思想到命運,它有直接的關係,我們要研究真理,把真理融入思想,這樣就一致了」。所有的思想都是真理,做出來都是正確沒有造業,沒有造業就不用受苦,解脫了。所以解脫是要自己努力的,不是求仙佛「幫我解脫,我很難過」,仙佛是沒辦法的喔,要了解這個要自己做,只要我們不造業就沒有苦讓我們受,只要造了業你逃也逃不掉,就是要去接受。 四無量心的「悲」,悲就是拔苦,拔苦是要告訴你不能做壞,你做壞就要受苦,所以佛菩薩不替眾生擔當罪業。假如佛菩薩替眾生擔當罪業,那眾生的罪業愈來就愈多愈大,反正有佛菩薩在揹,是不是都可以一直造了?這還不錯,這不要回答。所以凡塵的真理我們要研究,研究以後我們會透徹會知道,知道以後我們走起路來非常的有軌道,都有真理的道路讓我們走,就不會造了業,不知不覺的業我們就也不會造了,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才會不知不覺的造業。各位前賢,我們怎麼樣會起心動念?(住相),沒錯,就是我們住相了,欸~不知不覺就會起心動念,大部分的起心動念是好還是壞?(壞),壞的居多,我們起心動念時候,露出來的念頭已經要我們的行為去做壞事了,所以在這個時候還來得及懸崖勒馬:「欸~不能讓我的念頭已經變成行為,不可以」,那時候還可以改變。改變的程度,為什麼會讓我們改變?就是靠平常的研究真理,能夠研究真理我們就會知道壞事不能做,做了以後都自己去接受果報,雖然面對的時候是面對別人,做出來壞事是面對別人,可是以後果報回過來的時候是對待自己。 所以一定要知道因果是定理(一定的道理),因果不會不研究就沒有。有些人說研究因果都是智慧不高,智慧很高的就沒有因果嘛?假如你智慧很高就沒有因果的話,那些智慧很高的人他不用呼吸,因為你呼吸才會活,有沒有因果?(有),嗯,那些人也不要吃飯,吃飯我們才會活下來,有沒有因果?(有),在凡塵全部都是因果,逃不了的,不是說不研究就沒有,大家都有。微細有微細的因果,粗淺有粗淺的因果,全部都有。要了解,很微細的因都會引起微細的果報呈現,所以我們落入凡塵為什麼有山河大地?就是因為一念妄動。 開始我們講一念無明生三細,有印象嘛?(有),哪三細?那個叫做朦朧(朦朧的狀態)。要了解「一念無明生三細」,很微細的,那都是在沒有形相裡面。一個叫業相,一個叫轉相,一個叫現相,雖然名稱叫現相,可是都還沒有,這時候都是空,因為我們一念無明,已經有業相轉相現相,然後才產生山河大地,山河大地產生以後,眾生才呈現,眾生呈現的時候叫做境界為緣長六粗,哪六粗?第一個智相,可是智相不是智慧,而是說我們能夠看到什麼知道什麼,看到什麼知道什麼叫做智相;第二個叫做相續相,一直相續呈現下來;第三個叫做執取相,執著跟取捨;第四個叫做計名字相,這是房子、這是麥克風;第五個叫長業相,生長我們的業,已經都種業了;第六個就是業繫苦相,被業綁住了,我們要受苦。這樣境界為緣長六粗,有印象了沒?(有)。所以我們為什麼到凡塵來,這個是最原始狀態,一念無明生三細,然後生山河大地以後眾生才來,眾生來了以後,因為有境界,境界為緣長六粗,我們被業綁住了受苦,才一直輪迴,所以有世界、有眾生、有業果,三種一直相續不斷。講我們怎麼樣落入凡塵的過程,我們知道怎麼落入凡塵,我們就知道怎麼回去,要知道怎麼來才知道怎麼回去,就路還家,從我們怎麼來的道路,然後從那一條道路回去就到了。 我們「業繫苦相」先去掉,業繫苦相要去掉就是不造業,「起業相」沒有,「業繫苦相」就沒有;然後再上去,「計名字相」、「執取相」我們也去掉,不要執著、不要取捨。要了解,有喜歡討厭就有取捨,有取捨就造業,行善是善業,做壞是惡業,我們接受福報跟接受坎坷的果報,那個都是業力呈現。再往上就是我們沒有好好發揮般若妙智慧,就是住在凡塵的形相(住相,就是凡塵的形相我們都住相)。所以我們眾生為什麼六道輪迴不會斷絕,就是因為住相。住相就產生煩惱,煩惱產生以後我們的行為就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行為會回到本位嘛?絕對不會,那是愈來每況愈下,愈來就愈不理想。我們眾生的生活,本來到凡塵來的業都不多,那時候只有一念無明而已,可是各位前賢,現在我們業障多不多?(多),怎麼樣可以看出來業障多?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我們的遭遇就是我們的業,我們的遭遇是很順還是很坎坷?既然我們當人是不是很多責任義務要承擔起來?(是),這樣的業多不多?(多),要不要去面對?(要),能逃避嘛?(不能),所以要了解,我們一旦落入凡塵就有凡塵的責任義務,這些責任義務有些是我們必須要勇於去面對,只要你勇於面對,事情都解決了,就是不能逃避。 所以後學之前都有鼓勵,只是要我們遇到的事,我們都要「歡喜心甘願受」。不要讓我們遇到的事情是不合理,我們就氣的要命,一般都會這樣「不合理都會氣的要命」。氣的要命,要不要去應付?已經來了要不要應付?(要),那我們氣的要命,應付都是多餘的,為什麼?業沒有了。培養「歡喜心甘願受」,我們就是要有一種念頭:「之前六道輪迴太久了,我都是不合理待人,現在我的遭遇,人家不合理來對待我,是不是回報?(是),要不要接受?(要)」,這樣的話,我們歡喜心就可以培養出來。只要是歡喜心甘願受,那個業就叫已經了了。 你遇到以後,你歡喜心甘願受,就沒有再相欠,沒有相欠,他走他的路,你過你的橋,已經都沒有瓜葛,就已經了了。假如我們不甘願,我們一生之中都一定很坎坷,再換一個形式又碰到了,又不合理,那你又要處理,又不甘願;第三次又碰到了,又不合理,就這樣沒完沒了。了解意思嘛?(了解),所以我們了業的方法就是要用正道(用正確的應對)。表示說「這個事為什麼不是別人碰到而是我碰到,既然是我碰到,一定我有遠因,以往這一生是沒有,可是前一生、再前一生」,所以我們輪迴太久了,造的業可以說很多,很多的話我們就是要去面對,既然是來了,表示因緣會合。之前我們有講「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要記得縱然經過非常久的時間(百千劫,一劫就很久了,百千劫更久),我們所做的業不會消失,因緣會遇的時候,果報要自己接受。要了解,壞的因千萬不能造。 有些人會想到經典裡面有講「只要我們懺悔了,所有罪業都消滅」,那是教我們方法,因為「罪從心起將心懺」,你能夠造罪的心已經懺悔了,懺其前愆悔其後過,以前做不對的,我全部承認,以後我絕對不再犯,這樣才叫真的懺悔。不能說之前你做的你承認了,可是往後你遇到現象又迷惑了。像有位道親跟後學說,南部電台有位主持人,為了表示懺悔決心,因為都有吃喝嫖賭,但他想要改過,很堅定的剁掉手指,是不是很有勇氣?可是在他剁掉手指的時候是真的懺悔,可是往後的生活他沒有變化,一樣還是跟他那些酒肉朋友又在一起又吃喝嫖賭,那他剁掉手指有沒有用?(沒有),他一段時間又清醒了,清醒了怎麼辦?再一次剁掉手指(已經兩次了),然後再一段時間以後又吃喝嫖賭,連續四肢手指剁掉,結果還是一樣吃喝嫖賭。要了解,我們那個習慣性真的是深根蒂固,所以要認識真理你才有辦法去改,一改過以後並不是很困難,只是我們不認識的話會被現象迷惑,現象的誘惑人是很厲害的。像酒放在酒瓶裡面都沒事,但若放在你肚子裡面事情就出來了。色不迷人,人自迷,要了解,佛為什麼教人家要觀身不淨,就是我們來觀察人的身體是最骯髒的,可是你對色已經著迷的時候,你跟他講那個是最骯髒的,他會相信嘛?他愛的要死。要了解,全部都是在心,心我們是可以認識、然後去改變。然後你心一改變以後,你所有的作為也全部都改變,最重要就是真理一定要認識,非常重要,只是比較生澀一點。我們回想一年五個月之前,怎麼樣?怎麼講了老半天,我一句也聽不懂,我們活佛老師來了就跟活佛老師訴苦:「我們這個要研究多久,我們都聽不懂耶」,有沒有?老實說(沒有),講謊言,不然怎麼會跑到我耳朵來。 確實很多人都沒有講,可是就是有人講,不然活佛老師為什麼會講:「你一個月不懂,兩個月就懂;兩個月不懂,半年就懂;半年不懂,一年就懂」,有沒有懂了?(有),所以我們會感到很可貴,真理的東西就是生澀,可是只要你一進入以後,你會發覺裡面都是寶藏,整個都是寶藏,原來我們佛性本體那個如來含藏了這麼多寶貴,怎麼都沒有發現呢。 那我們一研究以後,慢慢就會發現,我們一發現以後可以把祂拿出來用,一用了以後效果就很大。只要是發揮佛性出來,然後你去對人,你看…所有都是被春風吹到,很快樂的,有沒有那種感覺?(有)。要了解,為什麼會這麼難懂?就是因為真理不容易了解,而且中國人有一種陋習(不好的習慣)「好的都會留一手」,「全部告訴人的話,你就比我厲害了,怎麼可以讓你比我厲害」,所以一些好的方法,留到後面都不見了。所以你知道了,你把它發揚,讓我們所有的同胞姊妹都能夠了解到佛性的重要、佛性的寶貴。這樣就可以整個都接受,春風一來了,萬物發生。 要了解,性分裡面深如底域,就是很深,剛開始粗淺的了解,了解以後又要往深的方面去追求,你深的方面愈追求,你就會愈體會佛性的寶貴,佛性的功能作用的大,孔德之容,我們現在還不太容易了解,等到你深入以後,你就會知道真的是孔德之容,非常大的德都能夠包容在佛性之中,就全部都在佛性之中,這樣的時候,我們把祂發揮出來不叫六通,叫做遊戲神通,可是我們不追求,那是佛性自然的功能作用,我們可以遊戲神通,我們要有那個本領本事來遊戲神通,就要很專注的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你一定要進入,要能夠整天二十四個小時…,你先抽個二十四分鐘跟你的佛性在一起,然後慢慢增加,增加到十二個小時,到後來整天都跟佛性在一起,那時候你就容易了,到達遊戲神通就容易了。就像維摩詰他的房間只有六坪大,可以裝得下兩、三萬人,可以想像嘛?他的房間只有六坪大而已,唐三藏有去維摩詰的房間,唐三藏一看才六坪,竟然可以裝兩、三萬人,一批人進來,剛好剛好進來,再一批人進來,剛好進來又剛好可以裝得下,才六坪喔,可以裝那麼多人,那個叫遊戲神通。我們是沒辦法,這個多大就容納多少人。我們都還沒學那個本事,本領都還沒有,所以要努力,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有空閒的時間,三、五分鐘都可以,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要養成習慣。有沒有做?(有),沒力,都忘記了,有空閒的時候都沒有想要做,要了解,「無情歲月增中減」,增中減(一天一天增加,可是我們的壽命就一天一天減少);「有味天道苦後填」,我們修的天道,你受一點苦沒關係,後面很甘甜的。 要了解生活的目標一定要確立,第一個就是把不生不滅佛性擺在第一個,有沒有擺在第一個?(有),才一個回答。還不錯,還有一個人回答。要知道,大概我們著重的目標:「看看百貨公司有沒有打一折」,一百元才賣十元,就趕快去買,大概重點在這裡,就是對物質的那種欲望很強烈;「對佛性則看不到,一斤是多少錢」,這個聽到以後真的很傷心,我們的佛性一斤多少錢?(無價),佛性可以稱斤論兩?(不行),佛性沒有形相,沒有重量的,不會餓、不會冷。各位有體會嘛?我們佛性不會痛的。我們身上有一個不痛的,有沒有體會?像各位聽金剛經,後學去腳底按摩,因為後學身體非常不好,所以一按摩下去都是顆粒(他們叫做砂),整個腳底都是砂,一按摩下來是很痛,剛好那時候就研究到我們有一個不痛的,那時候後學要試驗,看看真的有沒有不痛的,就開始真的轉移,把痛全部轉到不痛的,真的被後學找到,找到以後,那位腳底按摩師以他的經驗,腳底都是顆粒一定是很痛,但是他看到後學整個表情都很平靜,是不痛的表情,按摩師就愈用力,用力到滿身大汗還是愈用力,到後來換手,換一個人來做,那一個人又很魁梧,他也一樣不相信你不痛,他就開始很大力按摩,做到後來真的是…欸,已經找到(佛性)就不會在變了,他就用小木棍然後用壓的,會痛喔,可是後學已經找到不痛的,一樣也是不痛,那按摩師出了很多力氣,做到投降,就說拿他沒轍,不做了。那不做了,換後學要起來付錢要走人,糟糕了怎辦?整個一回神以後,整個腳都不知道了,已經沒有神經了,然後那麼都多人在看,就想看你多神勇,那麼多人在看啊,我們總是要一點面子嘛,後學就站起來,站起來那個腳底就好像踩在棉花上面,各位有沒有踩過棉花?(有),什麼感覺?軟綿綿的,可是後學畢竟要走路離開店,付錢以後就走出去,這個一踩下去腳都沒有知覺性,然後一出到馬路以後,外面還有人,馬路又有人怎麼辦?又不能坐下來,又要走,然後後學又走,大概十幾、二十分鐘左右,腳的知覺才回來,腳的知覺回來以後就可以慢慢走。 所以從那時候開始,後學說「原來有一個不痛的,真正的好用」,好不好用?所以那時候很明顯的知道:「我們的痛跟不痛是生滅」。六祖講「見不見是兩邊,痛不痛是生滅」,所以你見、不見跟痛、不痛都是凡夫,不是要到「不痛的」嘛?就是要那個樣子,真的體會到以後,就很強烈的了解「真理的部份就是這樣」,那你要投入追求就會到達;假如你不追求是沒有辦法的,那個「不痛的」不會自己跑出來,你一定要自己追求。不過後學後來愈發現,竟然很多,不只有身體的觸覺,剛那個是觸(接觸的不痛),然後還有聞性的不痛、見性的不痛、嗅性的不痛,知道嘛?然後你看我們舌頭很奧妙,舌頭平常都淡淡的,你吃花生就花生味,你吃甘蔗就甘蔗味,舌頭在應對這些凡塵萬物的時候,什麼吃進來你就什麼味道,那個是誰?(佛性),就是佛性。後學體會,舌頭是不變,可是外物一直變,不變之體我們可以隨緣之用,隨緣之用就是你吃什麼,什麼味道就出來,那我們每一個人的嘴都很挑,曾經甘蔗、花生一起吃會怎麼樣?(花生糖~哈),花生要吞進去、甘蔗渣要吐掉,你是要吞進去還是要吐掉?(吐掉),不是可惜了嘛?所以很有意思。 不變之體然後隨緣之用,佛性整個的功能作用跟本體,你就體會的很深刻。講耳根圓通的時候,後學講聽、聞、聞性,聽是耳朵的功能,聞是我們聽到聲音加入心意識,聞性是佛性,所以我們要做耳根圓通一定要用第三個聞性,不要用聞,我們一般都用聞,「現在聽到的這是摩托車,那是汽車,這一台車老爺車很久了…」,那個就叫聞,已經加入心意識。我們的聞性很奧妙,就是聲有,聞性沒有生;聲沒有的時候,聞性沒有滅;聞性都常住不遷,這樣來做耳根圓通就正確,有沒有做?(有),有沒有正確?大概都用第二個聞,都是加入「這是人家在講話,他在講我的壞話」,都是在心意識裡面做工夫,那不對喔!一定要第三個聞性。 聞性是觀世音菩薩在普陀山,然後有海浪,海浪一來的時候聲音很大,一退潮以後靜悄悄,觀世音菩薩就是了解來的時候有聲音(聲塵,聲塵生了),一退潮的時候,聲塵滅了,聲塵有聲滅,聞性沒有生滅。假如聞性是滅的話,靜悄悄誰聽到?是不是我們聞性聽到?(對),靜悄悄的時候是我們聞性聽到。所以我們都會「惑聲為聞」,迷惑那個聲就是我們的聞,是不對的。「有聽到了,有聲音了;現在沒有了,沒有聲」,我們都這樣用,已經是跟真理不相合了。我們了解,原來佛性是常住不遷。 所以為什麼後學一直強調常住不遷,就是我們不認識佛性。當我們認識不生不滅佛性以後,我們會注重,我們注重我們的佛性就叫覺,我們時時刻刻都覺,知道自己的佛性在,因為不覺也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沒有佛性的話那個不覺沒有用,它不會有功效出來,會有功效也是我們佛性在支撐它。可是不知不覺啦,我們在生活之中的不知不覺,可以說大部分的時間都這樣,都是不知不覺,我們要不要做一個先知先覺,不然後後知後覺也沒關係,不要不知不覺。不知不覺則我們六道輪迴就不會斷,就一定要六道輪迴。雖然我們一求了道,地府抽丁天榜掛號,可是要修,要不要修?(要),要修才會成就。假如我們都沒有反道敗德,又沒有修的話,我們是下一個元會的種子,下一個元會開天闢地寅會人要降生,誰要來?就是現在有求道,他不修的人要來了。老母把仙衣仙鞋收回去,下去凡塵投胎轉世。要不要來?他不得不來,為什麼?自己沒有自主的能力,自己沒辦法作主,一定又被氣數催促到凡塵來,一來以後,哇~這下子又要經過六萬年的輪迴,六萬年經過以後,上天又大開普渡了,我們經過幾次的大開普渡?才一次而已喔?已經七次了喔?跟南極老仙翁一樣! 南極老仙翁已經看七次了,我們大概一次都沒看到。要了解,大有大的輪迴,我們小有小的輪迴,我們一定就是要修證,修證以後我們就可以主宰,我不要進入現象界,就跟南極老仙翁一樣,看整個大地大的輪迴,大的元會輪迴。所以我們在凡塵的時間可以說都是不夠用,活佛老師才會說「隨時檢點身心事,哪有功夫說他人」,我們現在都是站著給人家說,坐著來說別人,對不對?說出來的話就落入是非,就是有是非了,就沒完沒了,都是這樣在過生活,自己以為說這樣過的很有意思。有沒有意思?這個不知道怎麼回答。我們講一個多小時才講八個字。「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這一章是從道章,要我們都進入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老子描繪道的內容(道裡面的東西)。道之為物,道這個東西因為沒有形相,沒有形相則可以生發山河大地、可以生發所有的萬象萬事,所有的一切都從道生發。所以道還沒有生發之前,道之為物的狀態就是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就是在講道體。道體裡面這時候雖然都還沒有山河大地也沒有眾生,可是所有的山河大地、所有的萬象、所有的眾生,都在這一種惟恍惟惚、惚兮恍兮裡面,已經都在這裡面,沒有形相的裡面。因為就是沒有形相,所以不容易描繪。我們看老子在講原始狀態的時候,就是要靜下心來,然後靜下心來我們想:「我們還沒有進入胞胎之前是什麼狀態」,父母還沒有懷孕的時候,我們是什麼狀態?就是這樣,就是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可是已經其中有象。其中有象,就是它已經無極以後,無到極點就要變有,要了解,無極就生太極,太極就兩儀,兩儀就四相、八卦,然後相縱相錯八八六十四,一個氣數就形成,六十四卦有三百八十四個爻(爻就是陽爻、陰爻),之前我們有畫出來,就是「無」裡面都已經包含那些「有」,有已經在無的裡面。 就像還沒生出我們之前,我們是不是已經有了?用體會的我們就知道,譬如我今年六十八歲,六十九年前我在哪裡?沒有,然後若可以活到七十歲的話,七十一歲的時候我在哪裡?不見了。所以從「無」而來,然後又歸於「無」,這個中間「有」,「有」就是呈現我們以往所造的業,業力呈現,所以我們在凡塵所有的一切行為動作,就好像木偶人,木偶人後面有繩子,手有繩子、腳也有繩子、身體也有繩子,拉哪條繩子哪個地方就動。 所以我們在凡塵都是被業力推到現相來,所有的一切都是業力在催促我們去面對,我們都作不了主,所以不要隨順著我們那些以往的習慣性。以往的習慣性都是造業,那造了業,我們現在接受果報又造業,造業又要受苦,就沒完沒了。所以現在我們改變,改變做法:「就是遇到的事情,歡喜心甘願受,然後新的業不造」,新的業要不造就是能夠有「容(容量)」,就是能夠吃虧。我們覺得吃虧、吃虧,其實吃虧就是佔便宜,你一直吃虧以後,你業不造,業不造就不用受苦,不是佔便宜了嘛!我們以為佔人家便宜是很好,可是要了解,果報在後面,要受苦的,那不好。凡塵的現象要了解,它會現象一定有因,因怎麼來?就是造業來,造了業才會落入現相,所以在這些還沒形成現相之前,我們可以改變。 我們落入凡塵就是要知道,那都是已經定業了(業已經固定了),要來承受,所以就不要逃避,歡喜心甘願受,然後記得:「在接受果報的時候,不要再造業」,造了業還要再來接受果報,我們凡人都是這樣,都不甘願。甘願了沒?研究真理以後,我們才會從心裡面產生:「好了,我甘願了,不再受苦了,不再凡塵造業了」,這樣就可以解脫了,所以要靠自己。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就是我們在恍惚之中,我們有相然後有物,那這個都還在虛空之間,都還沒有形成,山河大地也都還沒形成,只是在虛空之間,它已經醞釀要有了。好像我們看到種籽,你拿來埋在土裡面,然後有水有陽光就會發芽,各位前賢,還沒有發芽之前是什麼狀態?種籽的狀態,就是要有種籽。要了解,我們如來藏含藏,就是種籽。祂含藏所有山河大地,含藏所有萬象萬事,然後小一點的含藏我們人的善惡,善惡的種籽都在如來藏裡面。所以是我們自己所造的因,善惡都有,所以也含在我們第八阿賴耶識裡面。這邊老子就把還沒有形相之前的狀態描繪出來。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這個也是一樣,就是一直…從無極、太極、兩儀、四相、八卦,相綜相錯八八六十四,就這樣形成,整個大地都有,是一本散於萬殊,我們現在修道就是萬殊要歸於一本,要歸回到我們原來不生不滅常住不遷的佛性本體。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我們身體的由來就是父精母血,這時候我們是不可想像,那都是液體,液體竟然會形成我們這個很明顯的身體。從無極以後一直在變化,生生不息的變化,變化的由來,老子就把它描繪,整個都描繪出來。是不是蠻深的?不容易了解。我們要用一點心來體會,我們還沒進入胞胎之前,可以說就是以往過去所累積下來的業因,我們才會落入現象,所以業因已經形成了但沒有形相,現在要接近有形相了,我們有形相以後是不是要很小心?(是),不要再造業。然後以往所有的業,就把它了掉了,沒有了,以往的業我們就「歡喜心甘願受」都把它了掉。新的業不造,不造新業,這樣我們就可以真的恢復到我們常住不遷的佛性本體回來。真的要用心,不用心的話,這個都是蠻深的東西,蠻難做的。 各位前賢不造業,容不容易?(不容易),很不容易,我們是很容易造業。所以不造業,我們在生活之中就是要「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因為這樣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三心,三世就攝受我們不住(這個是要念給各位背)。因為三心沒有,過去心沒有、未來心沒有、現在心沒有,三心沒有則沒有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沒有,就是沒有分別了,這時候我們呈現就是萬年一念,一念萬年,當下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個很重要,只要我們肯在日常生活之中來實現:「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時時刻刻保持沒有三心四相,那就沒有六道輪迴。這樣體會出來了嘛~ 老子講「其精甚真」,那個很真才有辦法呈現現象。「其中有信」,後學都會特別強調這個「信」,我們不是相信外面,而是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各位對自己的佛性相信了嘛?(相信),還不錯,還蠻肯定的,就是要相信,因為祂信居中,統四端(東西南北,仁義禮智四端),兼萬善,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道的根源),所以不相信你就沒有辦法回到我們佛性本體回來,所以一定要相信,相信才有力道。然後我們相信以後,努力去做,努力做了以後我們自然就可以發揮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一發揮出來以後,當然以我們社會的現象來講,很多都是不可思議,但我們不追求神通,可是佛性具備,自然具備。所以其中有信的信非常重要。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 我們有歷史以後、有人類以來,其名(道的名稱),不去(就是全部都存在)。要我們能夠藉著這些名,然後進入祂的實相。所以老子要我們能夠了解到,為什麼這個智能夠流傳這麼久,就一定有它的原因在,要我們都能夠追求。 「以閱眾甫」 甫本來是美男子的尊稱,這邊是眾善眾美(眾=很多),很多的善很多的美,就是人所做出來的行為都符合真理,都是從佛性出來,所以已經是眾善眾美。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假如能夠全部發揮我們的良心,那已經就可以到達眾甫(就是眾善眾美),生活之中全部都用良心來對待人對待事,這樣叫做眾甫。所以老子跟我們講,用道來閱眾甫,就是眾善眾美。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老子說我為什麼知道呢。我們發揮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為什麼有辦法到達眾善眾美?就是因為這個樣子,從真理出來,從真理出來祂不會偏差。 ◎剩下約25分,提問問題 【問】:當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及耳根圓通做到某一種程度,我們的佛性與虛空合而為一,所以聽到聲音與平常人所聽到不盡相同,那如何知道我們的佛性已與虛空合而為一? 劉芳村講師答: 因為現在大家都有在做功夫做萬緣放下,各位要了解到既然是做萬緣放下那時候就不能再做別的功夫,你假如說萬緣放下跟耳根圓通要一起做,那兩個萬緣放下也沒有功效,耳根圓通也沒有功效,一定要選擇一個,那做萬緣放下時候既然是萬緣放下,那要瞭解到耳根圓通也是萬緣裡面的一緣,那你萬緣都放下了那耳根圓通還沒放下?只有千緣而已。還沒到萬緣啦! 所以萬緣放下各位要瞭解到它是我們從凡夫一直到成佛都可以做的功夫。而且我們開始的時候是很粗淺的,粗淺的萬緣放下,就是日常生活之中一些瑣瑣碎碎事都放下,這個都很粗淺,可是我們做到很純熟的時候萬緣放下,是放到已經凡塵的妄都去掉了,妄盡了,都沒有了真就顯。 所以在我們做萬緣放下的時候不能做耳根圓通,也不能去管佛性的了了分明,就像天地春夏秋冬,白天黑夜,你不用去管它自然會呈現,那我們做萬緣放下佛性那個了了分明它自然會呈現,是不能著意,不能我們的意念著在了了分明,不可以的。一著在了了分明就叫「攀緣」,攀緣就叫做妄,妄沒有盡真就不會顯,所以在做萬緣放下的時候要記得什麼緣都放下。都不能有,全部都放下,這樣才真的萬緣放下。 然後要做耳根圓通的時候就記得要用第三個聞性,第一個聽,第二個聞,第三個聞性,聽是耳朵的功能然後聞是聽到聲音加入我們的心意識,那加入心意識我們已經在辨別,辨別聲音裡面它的內容這樣已經是妄,那已經不是佛性了。那我們是要用第三個聞性,那聞性我們就要瞭解到「常住不遷」這樣有沒有印象了?(有)做的時候要正確,所以要知道說當我們都能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你做的時間很久,你說什麼時候我的佛性能夠跟與虛空合和為一?就在妄盡真顯,那個真顯整個都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時後整個宇宙虛空都是你,已經都是整體了全部都是。 你不能再起心動念去分別說哪一個跟虛空合和為一?那一個沒有跟虛空和和為一?你在起心動念那就落入妄,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做到後來是很微細、很細膩的,那我們開始做就不那麼強烈要求,只要你在日常瑣瑣碎碎那一些油鹽茶,那很粗的事情都放下來就好了,那放下來的時候能夠保持心空。 這個時候心空我們要了解到只是說讓我們那一天的生活,那一些經過的事情讓它沉澱,都沒有了讓那一些事都是生滅不停的,無常變化都讓它過去,那我們會養成習慣每一天之中都會經過沉澱,那以後我們那個心就容易清淨,心一清淨就容易覺,就回到佛性本體回來。所以要瞭解到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都是妄,你落入分別我什麼時候又會怎麼樣?那個叫起心動念,這樣了解嗎? 【問】:像不生不滅的佛性要排在第一位,那如果說有工作在做的話,這樣能不能做? 劉芳村講師答: 我們要了解到專一就是道,所以在工作的時候就把我們修道的功夫都撇開,你全心全意放在你眼前的工作這個叫專一。專一就是道,道就是要專一,一,知得一萬事畢所以你不能說我現在在工作頭腦又在想要怎樣萬緣放下?要怎樣做耳根圓通?就不能再想那一些事啦!這樣會搞混了。工作就是工作,眼前的工作你把它照顧好就是專一,專一就已經在道之中。 【問】:承上(接著再問),這樣的話,現在在做這個工作,等一下還要再做別的工作時候,你不能有說「我等一下還要再做別的工作,我現在這工作還沒完成」,但是你還會再想說「等一下要再做別的工作」,這樣有沒有算專一?後學的工作是比較特別,這工作做完還有別的工作。 劉芳村講師答: 那個是延續性的,延續下來的,只要你在工作的時候全新都在工作上面。專一就可以,一直都是你的工作你都去完成,把精神投入在你要完成的工作上面,這樣就叫專一了。不是說一定要做一個就好了哇!我們人就變成魁儡,我們人就太住相太執著了,是很活潑了啦! 【問】:承上(接著再問),那後學有體會到一點不知道是對不對,沒有用我的心意識、沒有用我的眼睛、也沒有用我的心意識去做這件事,我完全用佛性去做,可以這樣做到? 劉芳村講師答: 可以啊!那個是已經把我們的修持,修養已經融入在生活之中,所以我們要知道說跟我們的為人,做人很有關係,有一些人某一些行為動作他絕對不會做,那個就是違反到他利益的原則,人生的原則他有違反他就一定不做。 沒有違反都符合真理他就會撇開自己的利益,撇開自己的自私自利然後去完成它,這樣在修養方面來講是屬於比較高超,比較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那個是好事啊!從佛性發揮出來那個工作ㄟ都是好事啊!因為從佛性發揮出來沒有兩邊對待,也不會等待人家誇讚,也不會受人諷刺就灰心了,都不會,兩邊情緒都不會發生,那個很理想那個是屬於修養方面,有修養了自己內心篤定,內心篤定不管人稱讚不管人諷刺ㄟ我都努力去做,這個很理想的狀態,生活方式這樣最好。 【問】:後學想要請問六祖壇經裡面的一句話,五八六七果因轉,要如何轉? 劉芳村講師答:我們不是解說很詳細了嘛!那個五八六七果因轉,五八是果,六七是因,然後那個五就是眼耳鼻舌身五個,然後八就是阿賴耶識第八個,然後六就是意識,七就是末那識,那我們要修持的時候,眼耳鼻舌身跟那個阿賴耶識是屬於果報,所以因轉不動它,要從第六意識跟末那識,那第六的意識是我們日常生活都在用,我們用意識就是我們那個感官面對六塵,眼耳鼻舌面對色聲香味,然後我們接受下來的現象會產生意念,那個叫意識。 那我們要知道說這個意識它是隨時都在變化,不固定啦!所以不能把這個意識當成我們的真心,我們用意識心來修道,就是用生滅心要求不生不滅佛的果位是得不到的。 所以意識我們就是要把它轉成妙觀察智,就是來觀察所有現象的聚會,跟現象的消失, 『現象聚會生, 現象消失滅』生滅,那我們去觀察生滅這個叫妙觀察。妙觀察的智慧一產生以後我們就見非功,六祖講:「妙觀察智見非功」非功就是非有為功用,非有為就是無為,無為就是我們的佛性。所以從第六的意識我們轉成妙觀察智,就可以到達我們觀察到佛性本體,所以見非功已經見到了,見到佛性本體,見到佛性本體以後我們的那一種所有的念頭都轉變,不會被現象拉著跑,一定會主宰現象,現象我們主宰不是我們被現象主宰。 那我們沒有研究會被現象左右,然後我們第六已經轉成妙觀察智。然後第七就是末那識,末那識我們日常生活時常也在用,只要我們皺起眉頭在想那個都識第七啦!各位有沒有在皺起眉頭想問題啊!(有)那個都是第七識叫末那識,末那識就是我們的淺意識,所以後學都講我們立清口愿只要表文一昇天,表文一昇天了以後我們對這個清口非常看重,所以連晚上睡覺的時候,連那個夢境裡面你都會跟人家講我已經清口了不能吃葷,有沒有?那個叫淺意識,已經進入我們那個深沉的意識不是跟第六一樣,是很深,那很深我們就是要瞭解到那是屬於意根,第六是意識認識的識,第七末那識叫意根,根,根源,所以這個根源就很重要。 我們就是了解淺意識,只要我們修道就像那了立清口愿一樣,那麼慎重這個道一定很好修,因為連睡夢之中都會教我們,這個假如說我們把佛性看得很重,睡夢之中如果人家邀你去觀光遊玩,不行我已經在修道了。你看那個多麼實際啊!連睡夢之間都在修道,那個就在淺意識裡面都有醞釀,蘊藏那一個佛的因,所以那個第六跟第七那個因,你已經轉了,把那個第七的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平等性就是要瞭解到不管他身分地位,所有佛性都是一樣平等,人與人平等,人與物平等,物與物平等全部都是平等。沒有分別的, 所以佛才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沒有高下的。 那我們為什麼會當眾生?就是有分別心,有高下才會當眾生,只要我們證悟那個平等性,ㄟ沒有分別心就成佛了。所以第七的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 第六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轉成平等性智,那第六第七的因已經轉了,然後我們用已經轉好的妙觀察智跟平等性智來指揮,指揮眼耳鼻舌身,這個時候前面的眼耳鼻舌身五個,五八的五,這個五就要聽話,聽話就成所作智,完成我的命令你去做,第六第七妙觀察智平等性智那個命令你去做,這個時候是不是感官都聽話? (眼耳鼻舌身)它不會當家作主啦!它就聽妙觀察智跟平等性智,那作出來的事是不是很理想?(是)所以成所作智同圓鏡,跟圓鏡是一樣。 然後最後一個第八阿賴耶識就是前面已經轉了, 眼耳鼻舌身已經轉了,阿賴耶識就恢復到原來清淨的本性回來。就是五八六七果因轉,果是轉不動,要從因轉,因轉了以後果就轉的動了,這樣了解了嗎?(了解)五八六七果因轉就是我們在生活之中,不要用第六的意識,而是用妙觀察智,這個倒是最重要啦!因為那個妙觀察智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應用,可是我們都沒有應用,我們都用意識,意識我們就是要了解那個心意識,都是要跟人家計較的,都是要計較的所以那個聽得喜歡討厭就很強烈,各位有沒有這樣?聽人家說話喜歡討厭很強烈,聽到你那樣講很討厭,有沒有?都會產生啦! 我們要了解這種變化無常的東西不要去注重它,你注重它聽到以後就渾身不舒服,不舒服的行為做出來會理想嗎?絕對不會理想,所以我們就是要瞭解到這一些都不用,心意識我不用,我就是要用妙觀察智,妙觀察以後就會觀察更深入,這一個事情識怎麼樣形成?他會這樣講是什麼原因?那你會去找那個原因,原因找到喔就是這樣,啊你的心胸也是夠狹窄的,真的我們講的雞腸鳥肚,大部分都這樣嘛!對不對?有沒有承認自己是雞腸鳥肚?(有)還有啊!哈哈~要很寬廣嘛你看我們老祖師你看肚大能容,不是孔德之容嗎?唯道是從,。 要了解到在凡塵歡歡喜喜,歡歡喜喜也是過一天,我們一直煩惱,一直愁眉苦臉也是過一天啦!那給人家快樂也是過一天,那讓人家討厭也是過一天,那我們要怎麼選擇?往好的方向對不對?嘿阿都希望大家都相處的很美好,很不容易的啦! 大家要一起修道,那個因緣都是結了好多生,好多世,那個因緣湊合在一起研究上乘佛法,又大家一起修,大家互相勉勵很難得的,好幾生好幾世修來的,各位都沒有體會喔!有沒有?對啊真的要體會啦! 【問】:劉講師上一節講到「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這「如享太牢」是如享泰山(聽不清楚)。 劉芳村講師答:那,個就是古時候祭祀用在祭拜天地,以前祭拜用牛、羊、豬三牲用來祭拜,祭拜以後不是會去享用那一些祭拜的東西,延伸出來就是我們現在吃那個滿漢大餐啦! 熙熙攘讓就是大家都在追求要吃好的,要貪口腹之慾,那個意思就是現在的人都貪口腹之慾享受,登春台就說到處去觀光啦!你出很多錢不是一直都塞車嗎?結果塞了好幾個小時沒看到好景象滿肚子氣又回去了。所以一個享口腹之慾,一個就是要去觀光,所以老子說我們努力的方向都錯誤了,應該這一些隨緣就好。不用貪口腹之慾,不用去觀光,畢竟我們性分裡面真善美最好的。 【問】:承上(接著再問),是不是打字者錯了,打者寫「太牢」,是不是「宰殺的宰」? 劉講師答:對,太宰,祭祀,我們現在沒有那一種祭祀了,所以就比較少用到。 【問】:後學在晚上睡覺之前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有時候腦中會一直想事情,一直想一直想,那這時候是要繼續做還是說還要做一些…? 劉芳村講師答:各位前賢我們開始做的時候不會說一路順風啦!不會說很如意,所以說要克服萬難,當我們把目標確立,確立了以後我們把那一些產生因素全部去掉,那你能夠去掉多少就算多少,慢慢地就會到達理想的狀態,可以說到後來的時候ㄟ沒有了。念頭沒有了,剛開始的時候不會說一下子就很理想,哪有這麼好的,喔如果一下子就很快速理想,滿地都是神仙哈哈~所以一定要克服的啦!我們要降伏我們的身心,身心降伏了ㄟ目標就快達到了。下課!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連結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lcsfe/ 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文字檔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4)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5)美國連結網站網址: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