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恭錄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18片視訊影音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100/03/19
2019/06/08 19:41:06瀏覽538|回應0|推薦0

恭錄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18視訊影音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100/03/19

各位前賢大德性理心法班道德經讀書會ˍ視訊影音上課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大家手上都有一張資料,後學昨天寫下來的,覺得它裡面很好,我們一般對復聖顏老夫子比較少聽到另外的訊息,大部分都是「得一善拳拳服膺,終身弗失,居陋巷,簞食瓢飲」,大部分都是聽到這些,復聖所講的道我們倒是很少聽。各位有聽過嗎?比較少,因為我們在傳的也不多,後學有看到以後就把它抄錄下來,給各位可以拿回去看,裡面都是蠻重要,我們按照所講的來做一定會成就。我們開始講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同道章。

   要了解,同跟道相同,平常我們要從上面「抱一」一直延續下來,保守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然後我們同道(跟道相同),跟道相同以後最重要就是拓展我們的心胸,要讓我們的心胸能夠開廣不狹隘。各位心胸有沒有很寬廣?(有),有啊?真的啊?還不錯有這個信心,說自己心胸很開廣。要了解,有時候我們自己本身並不了解自己的心胸到底是狹隘還是寬廣,當我們遇到事情以後看我們的容量(容納的程度夠不夠)。假如一些橫逆、是非全部都不在意、都能夠容納,那表示心胸開廣。假如聽到一句不順耳的話都銘記在心,表示我們心胸狹隘。後學有聽到道親講我們大部分都是「雞仔腸鳥仔肚(台語)」,「雞仔腸鳥仔肚」是肚量大還是小?(小),很小喔,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肚量很小,所以老祖師獻法相給我們看,肚大能容,能容以後就可以到達同道(相同的道)。底下有講「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就是他不行道德我們也不怪他、也不強迫他,就是能夠容納他,這就很不容易了,所以叫同道章。各位有沒有聽出同道最重要的重點在哪裡?之前我們花一個小時有講一個字啊?記不記得?一個小時講一個字?就是要「和」。我們有一次一個小時只有講一個「和」,有沒有?(有)。

   在家裡面我們要和,家和就萬事興,所以要「和」。要和的話我們就安於本分,當晚輩的要孝順長輩,當長輩要慈愛晚輩,都要「和」,以和為貴,我們在凡塵這個「和」很重要。所以同道是不是有「和」的涵義在?(有),內涵就是和,能夠和。要了解,我們對所有眾生都尊重,這個叫供養諸佛;假如我們對眾生有埋怨,他做的都不符合理想,我們看了都很搖頭,那個叫毀謗仙佛。供養跟毀謗是不是差別很小?大不大?(大),在我們內心差別大不大?(大),大啊?那個「唯之與阿」差別大不大?小還是大?(小),我們已經分不清到底是大還是小(哈~),已經分不出來了。所以老子在講,我們講出口時候的分別是非常微小,「唯之與阿」都從嘴裡面講出來,「唯」就是順著真理,所以都稱「對~對~就是這樣,很同意」,「阿」就是否定,我們在聽人家講的時候,當他講的都不合真理,然後想打斷他的話會怎麼回應?(阿),對啦,就是那個「阿」字,我們一定都用過,「阿」就是不是這樣的意思。「唯之與阿的差別很小,要了解,我們在凡塵出發點從心裡面出來,善之與惡差別大不大?從心裡面出來善跟惡差別不大,可是落入行為以後,差別就很大,對眾生有利益了叫善,對眾生有危害了叫惡。可是從心裡面發出來是一樣的,發出來的時候它是同出可是異名(不一樣的名,一個惡一個善),同出而異名,不是老子講的嘛?(是),玄之又玄,玄不玄?(玄),很玄。

   我們平常都沒研究,不知道它玄、不知道它差別在哪裡,各位前賢,我們行善跟行惡差別在哪裡?(起心動念),就是起心動念。假如我們是不落入自私自利、不想到自己的話,大部分都屬於善;假如是想到自己的話,雖然講出來的話好聽,可是那都是屬於惡,因為只有想到自己。我們一般都會用藉口:「人不自私,天誅地滅」,還講的蠻通順的喔,人不自私的話就天誅地滅。所以我們已經在凡塵輪迴的久,所以感染的塵垢蠻深,要了解,要對凡塵事要了解,尤其開頭的時候我們就講五八六七果因轉,就是要把第六的意識轉成妙觀察智,來觀察凡塵的萬象萬事,到底怎麼形成,這樣的話可以見非功。還記得嘛?(記得)。第二句,第七的末那識轉成什麼?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後面三個字:心無病。平等性智,心就沒有病了

    我們真的心都有病,都不平等、都分別、很強烈的分別,所以這樣一生很快就過去了,時間是不等人的,一轉眼我們這麼多歲了,最年輕大概也三十幾歲了,很快喔,我們一輩子有幾個三十幾歲?三次?兩次就六十幾歲了,三次就九十幾歲了,很快就過去了,所以要把握時間,要活在當下。有沒有活在當下?(有),「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個很重要,因為我們一般都沒有能夠體會「十世古今不離當念」、「活在當下」,當下具備億萬年。後學不是一直強調嘛?有沒有聽進去?(有),因為這麼蠻深,又是很究竟,所以會一直讓各位性分之中有這個印象、有這個佛因,都會了解。所以我們在凡塵真的是災難重重,核災升級了,那種災難一來臨,我們哪一個可以逃避得了,就是沒辦法逃避。

   所以我們要真的努力趕快把自己不生不滅佛性能夠掌握,能夠抱一(抱著我們不生不滅佛性),能夠使祂跟整個宇宙虛空融會,天人合一,那個時候我們就不怕,輻射再怎麼厲害跟我們都沒關係。要知道,這一種有食物鏈,我們大家有時候互相之間都會傳播,都會得到,所以在形相方面免不了一些災難。可是我們佛性是脫離所有一切現相,不在現相之中,一定要努力修,看看每天報紙緊不緊張?(緊張),看電視看報紙,很多國家都撤僑,為什麼要撤僑?就是危險,所以我們要防範,日常生活之中趕快做好準備,真正有災難的時候就不怕,各位怕不怕?(怕),怎麼嘴巴說怕但是搖頭,這到底是怕還是不怕?怕應該是要點頭才是,怎麼卻嘴巴說怕但搖頭。所以我們心口不一,心裡面想的跟嘴巴講的不相同,這倒是修道最大的障礙。

    修道要心口如一,怎麼講怎麼做要一致,這樣才能夠抱一,才能夠抱守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才能夠呈現活在當下,萬年都在我們當下,這個很不容易,真的是要體會。大概要我們直接就「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活在當下」,大概時機還沒成熟,不過都事先一直培養,先一直培養一直培養,到時候我們就用得上了,用得上的時候就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八十年在凡塵,從入胎一直到涅槃不動本際,分毫都不動,如如不動,我們會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分毫都不動。但我們現在是動,動不動?(動),我們現在是動的很厲害,在六道輪迴裡面動的很厲害,都一直沒辦法停止,各位有辦法停止六道輪迴嘛?要想辦法讓它停止,不在六道輪迴了,這個很重要,自己可以做到。假如我們在日常生活都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六道輪迴就已經脫離了。最簡單就是不要有三心,三心沒有了三世就攝受我不住,就沒有六道輪迴。各位還有三心嘛?(有),強不強?可見我們在日常生活都沒有落實、沒有確實的去做,要知道過去的已經過去,不要去想,不管是很風光的或被人欺負的,都過去了,不要去想,再想我們會二度傷害,所以不要想。

    未來的也不用策劃,佛性不需要,身體現象才須要策劃,所以我們也不用想未來;現在,也不要有現在心,因為現在不住,現在住不下來,我們講現在,已經經過一、兩秒了,再講現在,又再經過一、兩秒了,住的下來嘛?(住不下來),所以現在不住。所以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到,現在不住,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三心四相都沒有,我們就不用六道輪迴,簡不簡單?很簡單,但是要做喔,因為我們很容易就落入三心,都會想過去、也想未來、也想現在,三心都有了,三世都把我們攝受(吸住),我們既然有三世(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這樣有沒有六道輪迴?(有),就有了,六道輪迴就都把我們拉住了,不放開我們。所以就要我們自己放開,我們把六道輪迴去掉,只要沒有三心就可以脫離六道輪迴,最簡單的方法。可是我們要達到最簡單的方法,要從最基本做起,最基本怎麼做?(萬緣放下),對對對~這個倒蠻熟的,萬緣放下,連我們開法會的時候,仙佛來借竅,什麼是道?萬緣放下。不是這樣嘛?嗯,對,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可以成佛了,就可以成仙作佛。所以那個是從凡夫一直到佛都可以做的功夫,我們只要日常生活有空閒就可以做,可以做的時候各位要了解,那個只要時常做、時間久,我們真的對凡塵事就會愈來愈放得下,各位凡塵事放得下嘛?(放不下),還蠻老實的,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啊?牽纏罣礙太多。

   要了解,愛不重不生娑婆,我們為什麼會在娑婆世界出生?就是因為愛,有愛(有跟愛,這兩個讓我們在娑婆世界出生)。愛不是不好,只是不要落入自私自利的愛,不要落入現象的愛,這樣就不一樣了。佛菩薩愛不愛眾生?(愛),嗯,對,祂都希望眾生成佛,那個愛是很寬廣的,我們就是要學佛菩薩的愛「慈悲喜捨」。我們性分之中都具備,本來就有,不用學就會的,只要我們肯做都可以做到,只是我們不肯做。各位知道原因嘛?這個叫做吃力不討好。討不討好?顧人怨,要了解,要超越這些人家的評論,他評論好不好都無關緊要,跟我們佛性都沒有關係。

    所以一定要培養自己對佛性的認識,所以後學就一直鼓勵大家一定要摸到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在我們生滅的身上,真正的去抱住了不生不滅、沒有形相的本體,各位有沒有體會?(有),怎麼體會呢?(找到不痛的那個),對,就是找到不痛的那個。所以各位聽金剛經裡面,後學有講腳底按摩,昨天晚上又再提起,後學說蠻貴的,一次六百元,假如身體不好要時常去腳底按摩會受不了,一次六百,十天就六千,這樣所賺的都給他了,還不夠,又痛得要死,痛不痛?(痛),各位有沒有做過腳底按摩?(有),痛不痛?(痛),有沒有體會那個不痛的?(有),有出來嘛?(有),有啊?真的啊?有沒有法喜充滿?(有),那太好了,那個就叫抱一,已經抱住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只要時時刻刻我們回到那種不痛的佛性本體,這樣的話,我們對凡塵看的就很透徹,而且不會貪戀凡塵,然後會對自己佛性深入,一深入法性以後,祂非常深,愈追我們會愈覺得自己渺小,自己知道的不足、知道的很少,愈能夠努力愈能夠深入,能夠深入法性,那種高興的程度不可言喻(沒辦法用語言講出來,很高興,那是內心真正的高興)。可以體會顏回為什麼居陋巷簞食瓢飲,人不堪其憂(人家都沒辦法忍受他那種遭遇),回也不改其樂(顏回很快樂),顏回快樂又不是做秀不是要給人家看的,那是真的從心裡面產生出來。各位前賢,我們平常很快樂的時候從哪裡產生?我們的快樂是從現象產生,不是從心裡產生。現象讓我們快樂、讓我們高興,對不對?各位都沒有研究啊?怎麼都茫茫然。平常我們高興的要死,那個高興從哪裡來?

   從你的現象遭遇而來,從現象產生的,不是心裡面產生的,是現象,所以那個不真。那我們要從心裡面產生快樂,就是體會那個沒有對待、唯一的佛性本體,那個才可以真正的常樂我淨,常樂我淨是已經成佛的果位名稱,那是佛的果位「常樂我淨」,所以真正的從心裡面產生快樂要自己追求、自己去體會,是可已達到的。可是我們真正高興的時候都不是從內心深處生發出來,都是從現象聯想,從現象產生。以後我們高興的時候趕快找原因,「我怎麼這麼高興,這個高興從哪裡來」,各位有沒有這樣想過?有或沒有?兩邊,我們很容易落入兩邊。心裡面的快樂就是從佛性本體產生、培養,我們一定要先對本體的認識,而對本體的認識就一定要自己體會,這不能人云亦云,人家講我們就跟著人家這樣講,這都不是的,一定要自己體會。當我們自己體會的就很確實,然後很確實的時候,我們有摸到了佛性本體,我們就可以從佛性本體產生信心,所以信居中,中就是佛性本體,就是道源(道的根源)。所以我們講「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從信發揮出來的力道很強很大,因為是佛性本體。所以要了解,仁義禮智是東西南北,這是四端;中間就是信,可是我們平常在凡塵用這個信,都是相信外面,我們有沒有把信用到佛性來?有啊?這麼好啊~還是不回應的多,人家說:「我相信你,我相信你講的話」,這是在裡面還是在外面?都是在外面。然後相信外面的一些事,也是在外面,全部都用在外面。用在裡面,我們就很少體會。

   要了解,美在其中,中就是信,那個信很美很漂亮。所以在我們五行來講,我們裡面就屬於黃,我們不是有五個顏色?(有),紅代表心,青代表東方,白代表西方(庚辛金),紅代表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五色配五方,黃居中,信居中統四端兼萬善,為什麼信可以統四端兼萬善?就是因為是佛性本體,所以才可以統四端兼萬善。我們要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要相信祂就是要摸到祂,而摸到祂不是空口說白話,就是真的要體會。

   我們身體不是有覺嘛?痛的時候很痛,你在那種很痛的狀態之下,你去體會那個不痛的,是不是很明顯的對比?(是),很明顯的對比喔,痛起來的時候是不能忍受的程度,可是當你到達都不痛的時候,在痛的竟然都不見了,要這樣才確實說你對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已經可以掌握了、已經可以進入了,要確實的去做,確確實實的,這個可以騙別人:『我有找到不痛的』,但是你騙不了自己喔,有沒有自己會知道。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也可以達到那個狀態,可是那個時候要久;那在我們身上有病痛的時候,那個體會比較快,所以當我們有病痛,趕快體會不痛的,不騙人的喔,是真的有不痛的,本身有做過才會了解,因為有去體會不痛的,才深入法性。為什麼對性理心法可以講的就是很深入,就是因為本身都去實驗,因為有實驗,做出來的效果怎麼樣後學都知道,後學就會講。我自己做、我自己講,是不是有力道?(是),就知道不是騙人的。假如你是用理論的,那就不一定了,理論說的出來,實踐上你不一定做得到,所以知道理論跟實際有一段距離。當我們實際做了以後你會體會不可思議的那些境界,各位有沒有體會過什麼叫不可思議?我們在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假如你時間久一點,那個不可思議就呈現,不能用頭腦來思、不能用嘴巴來論議,真的就已經呈現。以前後學有講「我們不著有,也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是什麼狀態?(不可思議),就是不可思議,不會講了,講出來的都不對,那個沒辦法講的情形之下,已經不可思了也不可議了,不可思議就呈現了,我們的佛性本體剛好就是這個狀態。

   佛性本體不屬於有也不屬於沒有,不屬於亦有亦沒有、也不屬於非有非沒有,這樣是不是不可思議?(是),我們就是要自己本身去體會去做,你做到那個時候「呦,這要怎麼講呢,真的不會講,連想也不會想」,那時候整個,你說「這樣就對了,這樣就是佛性」,不對,你起心動念住相了,奧不奧妙?很奧妙。要了解明心見性,後學就講我們開始要人明心見性,不要一下子要很深的程度,先日常生活之中比較粗淺的著手,像之前後學講的,我們前面有彌勒祖師的佛像,請問是彌勒祖師的佛像到我們的眼睛來,還是我們的眼睛跑到彌勒祖師的佛像表面上去?是佛像跑來還 是我們眼睛跑過去?是我們的眼睛跑過去嘛?很有意思喔。假如是眼睛跑過去,當我們眼睛閉起來會變怎樣?又趕快跑回來。所以剛才有前賢回答是「心」,佛像既沒有跑過來,眼睛也沒有跑過去,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知道那是彌勒祖師,是不是心知道?(是),所以沒有來沒有去。你看了解到所有形相是不是都是心?(是),這樣明心快不快?(快),看到什麼就知道什麼,那就是心。既沒有形相跑到眼睛來,也沒有眼睛跑到形相的表面去,都沒有跑來跑去的,而是心知道,你看我們心多麼靈活,明心我們先從很粗淺的地方著手。

   然後我們再進入比較深一點的,佛說我們修道不能用心意識,因為佛說心是聚義、聚會,很多因緣聚在一起了,心才出來。所以因緣聚會不是常住的東西,不要用。意,就是回憶的憶,意者憶義,回憶了,你有學過、有經過、知道的,你才有憶。識,是現知義,顯現讓我們知道。所以心意識都不要用,我們有沒有用心意識?我們日常生活就是用心義是,所以要了解心意識很寬廣。我們用,就要知道它的內涵、知道它的變化、知道它的實際,那我們全部都知道了,就不會被心意識騙走。所以心意識,我們都講「我是真心對待你的」,是真心還是假心?你看男女之間戀愛是不是都很真心?戀愛的時候可以說為他生為他死都很願意,是假心嘛?是真的喔,可是他的真心是建築在生滅上面,等到時過境遷,請問那個真心愛的還在不在?(不在),為什麼不在?(見異思遷),為什麼事過境遷他會變化呢?意念什麼會變呢?

    要了解,要從根源來著手,我們了解所有心意識是根塵相對,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面對六塵(色身香味觸法),根塵兩個相對就產六識,眼睛對色塵(形相)眼識就產生了,這時候這些是因緣聚會,因緣聚會我們的心才出來,所以這個識我們就不要用,識是生滅變化,我們不用識,而要用真心。真心的時候,就是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真心才會出來,各位有沒有讓真心出來過?(有),有沒有真正的讓我的真心都已經離開心意識,然後讓真心出來?只要我們深入研究,了解到根塵相對產生的心意識(六識=識心),識心不要用,是生滅變化。各位前賢,我們日常生活都是用識心(認識的心),我們沒有研究會把「認識的心」當成「真心」、當成我們的「佛性本體」,這個差別就很大。那我們知道識心是假的、是因緣聚會,當我們身體一口氣不來,這些還在不在?全部不在了;我們要知道真心,當你身體沒有了,真心在不在?(在),你看沒信心,不敢回答。我們身體沒有了,真心還在,真心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真心沒有變化的,常住不遷,真心永遠在的。所以我們日常用的心意識,一口氣不來,全部就不見了,就六根還給六根、六塵還給六塵、六識還給六識,全部都歸本位了,全部都不見了,當全部都不見了,剩下來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因為我們眾生都不研究,不知道有佛性本體、不知道有真心,所以我們很冤枉就六道輪迴。

    假如我們知道有真心,在日常生活我們就培養讓真心出來,真心出來以後,我們在日常生活就拿來用,請真心當家發號施令,命令我們身體的視聽言動,現在我們身體視聽言動誰在指揮?(佛性),佛性在指揮啊?這麼理想。佛性在指揮就表示已經啟發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由佛性本體來指揮我們視聽言動,這樣的話就跟天地春夏秋冬白天黑夜一樣,沒有業了,不造業,不造就不會受苦,不用來出生在凡塵,就已經超越。了解嘛?很重要的,不然我們都把佛性認為是在身體,然後身體沒有了,佛性就沒地方可去,沒路可走,不知道該走去哪兒。凡人沒有修道沒有研究就是這樣,當一口氣不來的時候,他眼前全部都是黑暗,沒有路可以走。各位前賢我們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我們要去哪裡?(理天),天堂在哪裡?(當下),這個要先知道喔,要先知道我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我要去哪裡,要先有歸宿。剛才唱歌不是要早一點回家嘛?知道家在哪裡嘛?(知道),真的知道啊?家在哪裡啊?(家在自己佛性裡面),很有意思喔,我們要深入的去研究。

   知道日常所用的心意識是佛性的功能做用,它是功能做用,它沒有罪過,所以六祖講「不斷百思想」,百思想就是心意識。我們在凡塵要了解,心意識很強的人就是不肯吃虧,要佔人便宜但不讓別人佔自己便宜,我們有沒有?(沒有),沒有那最好了。沒有的話,心意識就不是很強,所以會算計人家的就是心意識,我們有沒有算計過人家?(沒有),有的還蠻誠實的說有。我們有時候會看那個笨笨的,我們來算計他(吃夠夠,台語),你計畫人家要做怎樣怎樣,那個都是叫算計,會算計的人心意識都很強。所以了解能言善道(很會講話的),心意識都很強。各位前賢我們想自己有沒有很會講話?(沒有)。我們現在的人,話很容易就出口,所以把一些我們累世所累積的德,都被嘴巴用掉了,因為都亂講,亂講叫做失德(失掉口德),所以我們要培養沉默是金。講的話都是真理,沒有符合真理就不要講,容不容易?(不容易),要知道我們的話都是很輕易就出口,輕易出口很多就變成妄(不實在),沒有實在的事情而我們講的出來,講的話已經都妄言了,我們會習慣,以後的行為也脫離真理,也變成妄行,而妄言妄行都是造業,造了業是自己在受苦,自己都不知道,等到受苦的時候怨天尤人,我們有沒有怨天尤人過?有時候遭遇到一些挫折橫逆的時候,都會想「為什麼不是別人,為什麼是我」;享福的時候,都不會去想「為什麼不是別人享福,都是我在享福」,都想的比較負面的,所以要了解我們人心的變化。

    最重要就是我們自己對自己本身一定要把握的住,視聽言動發號施令一定要請主人出來,不要給六根當家;若六根當家,一口氣不來六根都不負責認,拍拍屁股就走人了,誰要負責任?(佛性),嗯,都是佛性要出來收拾,值不值得?(不值得),不值得,所以在平常的時候就請我們主人翁出來發號施令,聽主人翁的話,一定不錯的,雖然現象之中會吃一點虧,可是沒關係,吃虧就是佔便宜,起碼培養我們的內涵,能夠培養,我們就有內德了,那個很重要。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要了解,一定要以和為貴,跟道相同。人家不行道德,我們不用去強迫他,我們跟他一樣,就是「同於失」,他失要道,我們也是跟他一樣,沒有不同,那個就已經做到涵量,能夠有容,有容乃大,有那個容量。

   平常我們對一些做不好的人、為非作歹的人,我們都很厭惡,很厭惡的話我們表情會怎麼樣?就是眼睛黑珠子藏起來。我們講經文。

 

第二十三章同道章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希言自然

   「希言」就是很少的話,很少講,就是很難去聽到,很難講的出來。底下老子講「自然」,要知道這個自然,「自然的呈現」我們是很不容易去了解到它的真理,我們都是有為,各位前賢,有為自不自然?有為就不是自然。所以自然是屬於天地之間的一種定律(固定不變的道理),自然這種道理很不容易聽到它奧妙的地方,所以叫希言,希就是很少,很少能夠聽到,能夠知道。底下老子就用「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來講那個狀態。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飄風」就是刮起很大的風,突然來的刮起很大的風;「不終朝」,就是時間不會久。假如我們有颱風了,颱風會不會很久?(不會),都有時間性,一兩天就過去了,兩三天就過了,都不會久。「驟雨」就是突然間下起很大的雨,跟上面的「飄風」一樣,就是不是正常的現象,這些「不終日」,它不會整天,也就是很短的時間就停止了。所以「飄風、驟雨」就是天地之間在發洩它的怒氣,只要這些天地的怒氣發洩完了就沒了,就又恢復到平常。要了解,為什麼會有「飄風、驟雨」?就是因為我們眾生共業形成,形成整個天地氣不正不順,才會有這個不一樣的天象呈現,這就跟我們講,它屬於不是自然這方面呈現的事情。

   所以「自然」就是很平常、很平凡、很平淡、很平實,才叫做自然,所以自然就是道,道就是自然,不符合於道的都是不會久,都是很短暫像我們追求神通,也一樣不屬於自然,所以神通追求的話是可以達到,可是不會久,神通會消失。不像我們佛性的功能做用,假如我們已經進入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深入到自己的法性之後,我們把我們的佛本體發揮,發揮了以後,要了解,六通是很粗淺很簡單的,真正的到達奧妙是遊戲神通,就像維摩詰經,後學講他的室內只有六坪(一坪有六尺四方),他的寢室有六坪,六坪是不是很小,可是他寢室裡面可以裝三萬人,三萬人進去六坪裡面可以坐得的下,而且每一個人的椅子都很高很寬廣,用我們的身體是爬不上椅子,椅子很高很大,一些程度不夠的都跟維摩詰講我爬不上去怎麼坐得下,維摩詰就跟他講你稱佛號你就可以坐得上了,他佛號一念人就已經坐在椅子上了,那是不是遊戲神通?那真的就是遊戲神通,那為什麼能夠到那個狀態?就是已經深入法性,就是進入到佛性本體,所以才有那些不可思議的現象產生;然後又可以把一個佛世界托在一個手掌心,然後把它搬過來(從琉璃世界搬來我們娑婆世界),遠不遠?用手掌心搬過來,是不是遊戲神通?

   所以我們看到那些經文,我們就想「我們這個身體是不可能的,身體現象是不可能的,那都是要佛性本體」,是含藏在佛性本體裡面的那些功能作用,才有辦法做到。我們要想做到,你就是要進入佛性本體。我們現在的凡塵都被凡塵的假相迷惑,所以都追求凡塵的假相,追求物質的享受,這個都是我們認為比較現實的,所以一講到修道,社會人士就會笑我們:「怎麼那麼笨,有福不會享受」,各位前賢,誰比較笨?我們修道笨不笨?這個又是觀念問題,要知道醉生夢死那種生活,我們是不去沾惹不去過那種日子。我們所追求的就是要真正的回歸到本位,都是佛,每一位眾生都是佛,希望所有眾生都能夠成佛,成佛以後就不會有勾心鬥角,成佛還會不會勾心鬥角?(不會),不會了,都是很祥和,常樂我淨呈現,那個才是值得我們追求,而且我們命又這麼短,短短不過百年。

    像北瞿蘆洲人民平均壽命有一千歲,現在娑婆世界在這個地球有一個人一千歲,他可以不用去上班賺錢,他就蓋一間房子在外面收錢,進去看一千歲的人長成怎麼樣,一張票收十元,會不會賺錢?大家一定會說去看看,怎麼有一千歲的人。現在一百多歲就很難得了,我們看到一百多歲的人怎麼樣?後學倒是時常聽到當一百多歲的人相片一登刊出來,很多人都說:「我才不要這樣」,為什麼?老莫莫(台語)。要了解,北瞿蘆洲的人已經到一千歲還很健康。我們在凡塵最重要就是身體要健康,我們的身體要健康,你有再多的財產,身體不健康都沒用,所以健康最重要。那我們身體要健康第一個心裡要先健康,心裡不能不健康,各位心裡健康嘛?(很健康),要有信心,健康才可以,心裡健康了身體就健康,我們就把它放下,這個都不關緊要,再怎麼健康、我們再怎麼保養,才一百年而已,不然讓我們多活一倍(兩百歲),也才兩百歲而已,都不值得羨慕,不然讓我們多個十倍(一千歲、兩千歲),好還是不好?也沒什麼好,以凡塵的這種生活,你活個幾萬歲你也不會感到很幸福快樂,都不值得我們追求。值得我們追求的真的就是要成仙作佛,作佛好不好?(好),假如要我們去坐在供桌上好不好?(不好),太辛苦了?要了解,我們能夠回歸本位,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六道輪迴。

   當我們在六道輪迴各位就可以想,我們從出生一直到死亡這個過程,我們不要說我們往後的日子怎麼過,我們就想說「從我出生開始到現在的生活(看現在幾歲),一樣的經過,再來一次」,好不好?(不好),是不是我們可以想像:「若是我再來一次,我可以改變」,有沒有這樣想?(有),很多我們在這一生之中有些決定是錯誤的,假如從來一次的話,那個錯誤就可以改過來,有沒有這樣想?我們根本沒有機會從來一次。所以時間都不等人的,我們要進入真正的沒有時間跟空間的限制,唯有佛性本體才沒有時間跟空間的限制,我們落入現象,都被時間空間約束,你看時間:2011年,空間:在台南,後學住在基隆,被這時間空間侷限;那佛性超越時間空間,沒有時間空間的約束,沒有時間空間的控制,很自由的,可是我們都不知道,要研究讓我們的佛性能夠超出所有的時間跟空間,一超出以後,最重要的就是思想都不一樣了,我們的念頭…,我們在這個時間空間固定的現象之下,有一些念頭它會產生,這些念頭都不正確,假如我們都沒有時間空間的障礙,一出來就非常寬廣,很寬廣的時候我們才可以體會真理世界的如如不動,真正的體會了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會講出胎一直到涅槃經過八十年,祂說不動分毫,毫是很小很小的,就是在講如如不動。要了解,我們的佛性本來就如如不動。有沒有動?(沒有),所以後學才用照相機原理來講,我們照相按快門一刹那鏡頭不要晃動,一晃動相片會模糊不清,所以就是惦惦(台語)才會清楚。你看我們現在,我們的佛性看萬相是不是清清楚楚?(是),然後是不是佛性都如如不動,才有辦法讓我們看的很清楚?(是),所以這個是真理,我們就要從真理進入:「喔,我們的佛性就是如如不動,看什麼都看的很清楚」,我們怎麼都不知道佛性是如如不動,知道佛性如如不動嘛?(知道),怎麼知道的?假如我們能夠深入去研究的話,自己都會產生那種追求真理的心,只要你能夠追求真理,不是追求名利,追求真理跟追求名利是不一樣,角度差很多,追求名利到頭來一場空,什麼都沒有,可是你追求真理,你可以走入真理世界,一走入到真理世界以後,你再回過頭來看凡塵事,虛幻不實,不值得自己去參與,所以整個心胸都開闊很寬廣了,也不會計較了,我們生活之中會不會跟人計較?怎麼沒有人回答,要回答的說:「不計較才怪」。

    所以就知道我們的肚量到底有多狹窄。然後我們會了解,修證者的講話為什麼講的那麼深入,就是他真正的體會到真理世界的狀態,那我們也可以進入,聖賢是人,我們也是人,我們跟聖賢並沒有兩樣,所以我們不要想說那是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也是人,他示現也是一樣要吃飯睡覺,可是他可以走入真理世界,那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啊,所以孔老夫子循循善誘希望我們都走入。

    所以才講在小的地方、小的村莊,一定都有跟孔老夫子一樣的那個遭遇、那個思想,差別只在於學,缺少去學。所以就要學,你學了就可以進入真理的領域,有的已經有學,可是缺少恆心毅力,有在學,但是一天打魚十天曬網,等於無效,我們眾生大概也是這樣,始勤終怠,開始很勤勞,結果到後來懈怠了,就懶惰,這樣才一事無成。要了解,追求需要不斷的動力,動力的由來就在我們的實踐之中,你去實踐實行以後,你就真的會自己產生追求的心,這個沒有自己產生追求,絕對沒辦法,一定要自己發心去追求我們剛有提到,把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後面三個字「見非功」,就是見到非有為功用,你肯觀察凡塵的萬象萬事,你就可以見到佛性本體,見非功就是佛性本體。我們有沒有把第六意識這樣轉成妙觀察智?

    我們已經研究一年半,快不快?(快),好像才昨天而已,好像昨天才在問:「我們到底要研究多久,我都聽不懂」,好像昨天的事,很快就一年半了,十八個月了(九月二十六日開始),快不快?(快),真的很快,絕對是不同的。我們自己心裡面也想說:「我還沒上之前跟上之後,絕對是不同」,有沒有這樣?(有),一定是不一樣,只要你肯用心來聽的話,那時候後學第一次就講,後學用三十年的時間去領悟,摸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你用兩個小時來聽就可以了,六祖都不用聽就知道,我們用兩個小時可以摸到,不過各位都很客氣,不只用兩個小時而用一年半,還很高興都能夠摸到,摸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是後學一直從小十三歲一直到四十三歲,三十年時間把祂摸出來,後學想早死也是死晚死也是死,後學這麼困難才摸出來,要趕快講給人家聽,不然太可惜了,若帶進棺材裡面都沒人知道,那後學三十年去摸索都是多餘的,所以就是要講、很努力勤勞講,然後開始講,差不多有一百個人,才一個人聽懂,後學說若都不會都聽不懂也還好,竟然還有一個人聽懂,經過一個禮拜,又一個人來問後學說「你在講的是不是這個?」後學說對對對,所以那個人算半個,一百個人聽,一個半聽懂,聽懂佛性的本體,是不是很不容易?(是)。

   因為我們現在末法的眾生,已經很長的時間沒有接觸性理心法,從歷史可以看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記載,在西元大概一千年以後一直到兩千年這個中間,我們道脈沒有傳承,所以從八祖以後,八祖是還在西元八百多年,然後到九祖的時候已經一千九百多年了,中間是不是約有一千年沒有傳承,就等於我們這一千年之中,我們都沒有在修道,就是沒有方法來修道。在達摩祖師到我們中國來是西元502年,然後達摩祖師歸空在西元五百二十幾年歸空。所以從達摩祖師還沒到之前,我們中國修道風氣很興盛,所以達摩祖師才會把道傳來中國,說我們這邊怎麼大家都在修道。那印度就是生活環境已經改善,大家都很享受都不想修道,那一代祖師說道脈不能斷,所以就送到我們中國來老水還潮,那時候是西元502年。

   然後一直傳到西元八百多年,第八代祖師道脈就斷了,然後到第九代的時候,遙接天命,已經一千九百多年了,就是已經經過約一千年了,經過一千年大部分都是在戰爭,那個朝代大家都在爭地盤,大部分都在戰爭之中,修道的風氣就沒有很盛。然後到現在老師、師母是第十八代,十八代是我們一個元會的最後,無極生太極、兩儀四相八卦,八卦相綜相錯就八八六十四,六十四代祖師,東方前十八代、西方二十八代,後東方十八代,加起來剛好六十四,所以到我們老師是最末後,所以老師時常講「末後一著」,再下去已經沒有道了,在這個時候假如已經涅槃,只有勸善,只有累積善,已經沒有在傳道了,以往還有單傳獨授,現在大開普渡,可是在我們老師、師母以後,道就沒有。所以這時候最怕涅槃,涅槃以後你想得道就沒有了,只有累積善根這樣而已,所以要知道可貴,現在很可貴,親朋好友沒有求道,一定要渡他求道。老前人時常講:「你跪著都要跪著請他求道」,對你家裡的人跪著請他求道,我們有沒有人這樣做?(有,有道親有)。

   老前人曾經聽到一個竹山的道親,可能也是有訓練過三才,他到竹山挨家挨戶敲門請人家求道,勤不勤勞?去每戶人家敲門請人家來求道,真的是有夠努力的。這個時候要知道道的寶貴,我們一般都沒有研究,不知道它的殊勝寶貴在哪裡,現在叫我們來講大概都會有一個輪廓,可以講的出來。會不會?(會),講給人家聽,請他來求道,說你求道就可以脫離六道輪迴可以上理天,會講了而且講的又有內容,所以要學,我們都會學到用時方恨少,「唉呦,我怎麼學這麼少都不會」,所以要努力學,要應用的時候就會了,所以這個道很可貴很難得的,沒有研究不知道,研究以後就知道它是非常殊勝,可以超越一切現象,像我們已經研究一年半了,殊不殊勝?(殊勝),很殊勝,我們愈深入就愈覺得祂殊勝,很可貴很難得。假如我們沒有說沒有傳,人能弘道,不是道來弘人,所以我們人要把道弘揚起來,「這麼好的道你怎麼不求呢、怎麼不修呢」,所以盡我們在生的能力,生在凡塵的時間很短,尤其我們有能力去渡人的時間更不長,像我們活到七老八十了要拿拐杖,容不容易渡人?(不容易),就不容易了,所以在還可以有能力時候就盡量趕快自己修然後渡人,因為自己修很重要,人都會互相觀摩然後學習,他看你變化很多、看你改的很善良,看你人做的非常好的時候,你去渡他容不容易?(容易),就容易了。

   若你在家裡都跟人家大小聲,你去渡人,人家要不要跟你去求道?(不要),才不要跟你這樣。所以你本身已經在做了,人家說:「喔,這個人以前那樣,現在怎麼這樣」,人家知道你改變了,他自然就會跟你來求道了,所以這個時期我們最怕涅槃。而且我們台灣的現象太富裕了,大家都修好命道,太過於好命,因為後學跟老前人曾經到各個寺廟去,一般道親想到老前人要來就辦的豐盛一點,老前人都會發飆罵人,修道哪有這樣享受的,吃十幾桌的菜,擺出來十幾桌菜,說太享受了,修道要節儉,錢財要用到該用的地方,不要自己貪圖享受,口腹之慾我們已經可以清口了,對那些只要能養生就好了,就不要貪,可是我們已經變成生活習慣,不好吃不下去,還會耍個性鬧脾氣不吃,太好命了。要知道,假如大家都太富有又對道太漠視,不看重它,真的就會涅槃,所以以我們台灣的現象,真的會感覺快要涅槃,辦道的時候都沒有人,都沒人要求道,辦事人員卻很多,變成這個樣子,往後我們想求道可能要搭飛機去外國,台灣涅槃,外國還沒,你要求道就搭飛機去求道,到比較落後的國家,像東南亞那邊生活都比較困苦,大部分都比較會積極來求道修道,那個地區還沒有涅槃。

   我們是希望能夠延長一點,讓我們所有的親朋好友都渡他來求道,而且在我們自己本身改變以後渡化更容易,自己假如沒有改變,要渡人就不容易。我們講到「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孰就是誰,誰使飄風跟驟雨?就是天地。天地之間起大風下大雨,要了解,雖然天地洩漏怒氣(飄風跟驟雨是天地的怒氣),是我們眾生的共業引起的,眾生假如不造業的話都是風和日麗,天象都很理想。

天地尚不能久

   就是天地之間不正常的現象,都不能夠持久。假如我們作颱風,不要說久,給我們來一個月都在作颱風會怎樣?就悽慘了,要了解這個不是正道,所以時間不會久。

而況於人乎

   天地都不會持久這種不正常的現象發生,那我們人假如有所作為且都不符合真理,那個不正常更沒有辦法持久。要了解,假如在凡塵交的都是一些酒肉朋友,交的久不久?沒多久,當你環境一變化,沒錢了,你沒辦法請他們吃了,他們就離你而去了,所以那都是不長久,都是很短暫。要了解我們修道就是要追求平常、平淡、平凡、平實,四平。很平常的平凡的事才會持久。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

   我們從事於道的話,道者同於道(道跟我們都同在一起)。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沒有把祂啟發的時候,祂在不在我們身上?(),一樣在,我們已經啟發了,祂有沒有特別突出?(沒有),還是跟我們沒有發現之前一樣,對不對?(),都是沒有不同的地方。所以道同於道,你都已經認識了、走入了、在修持了,祂跟你都相同,沒有不同的,要了解為什麼叫做常住不遷?為什麼叫做沒來沒去?沒來沒去就是常住,所以常住才是真的道理。道者同於道,這時候的道跟我們已經領悟的道都是相同,那既然是我們本身所具備的(道是本身所具備),當然行持就很容易。不過還是要有心,因為我們都被六道輪迴之中的習性改變了,所以真正的要道者同於道,還真的要一段時間,才能夠真正的我們所作所為跟真理都相應。

德者同於德

   德,從道的本體所發揮出來所有的一切作為都叫做德,所以恆沙妙德,恆沙淨德。剛開始我們研究道德經講,道就是我們的良心,我們從良心所做的叫德,我們能夠維持常而不變就叫經,道德經我們在日常生活都可以呈現、都可以體會。這邊講德者同於德,我們已經發揮出來都是佛性本體的功能作用,我們就讓祂發揮,這樣就是德者已經同於德,跟上面道者同於道是一樣的。

失者同於失

   失者,就是那個人不了解到道理、不知道真理,我們也不用去強迫他一定要行道德,就是同於,我們跟他同樣同於失,他失掉的時候我們就是不排斥他,跟他在一起,也就是和,能夠和能夠容納,容納他的那些不道德的事情、行為,可是我們不會跟他一樣去做,可是我們都可以容納,所以這個叫同道,跟他相同,是相同佛性,雖然不同意他的作法,可是他的佛性跟我們是一樣的。所以失者同於失,這倒是比較不容易做,一定要有很大的容量、一定要有很大的智慧,我們才不會同流合污,跟他一樣,本來要拉他回來,却被他拉走了。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於道者,就是我們已經可以回歸本位了,這些道,就樂得之(這個知道要回家了),各位前賢我們知道回家嘛?(知道),道者能夠樂得之,就是既然你都已經回歸到本體回來了,道本身本體就很高興。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於德的話,德也很樂意就是從佛性的本體發揮,全部都稱為德,要了解德之行持並不是很困難,只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比較會觀照自己、想到自己,那想到自己就容易起私心(自私自利的心),那一有自私自利,德就消失,所以我們要德就是要從道本身、要從佛性本體發揮出來才算。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這倒是比較不容易我們有那個容量來包容那些不好的人,所以就要想到天地,天地之間不管你再怎麼樣壞,天地都不會趕你到天地之外,都是給你住、容納,天覆地載,天地會不會趕人?(不會),天地不會對壞人:「你做的太壞了,不讓你住」,都沒有那種情形,所以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信不足焉就是我們對自己佛性本體的信不足,不足以後我們所發揮出來所有的一切力道都不夠,因為信不足,所以有不信,不信的話要做就沒力,所以信心很重要。現在很多當義工,就是做事不領錢的,假如你沒有愛心的話,你待的住嘛?待不住,一定要有愛心,才能夠為人民服務不求其代價,那個都很不容易。要了解,現在的凡塵,尤其在台灣來講,生活上都比較不缺乏,要吃要穿都有,欠缺的倒是一些服務人員,因胃腺在要請人來服務你都要代價要錢,那個不用錢的很難得,就是不容易。所以對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信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先體會自己佛性本體,從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有空閒就做,你做到一段時間以後,要知道所有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景相的呈現就已經是佛性本體了,那後學在講那個不痛的,那個是你要擁抱祂,擁抱祂實實在在我確實是抱住了、抱一了。那你體會到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一種景相,那已經就是佛性本體,所以只要你不住相;若說:「喔,這樣就對了」,這樣就住相了,很微細的。

剩下約20分,提問問題

   【問】:後學想問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後學不太清楚這個不生不滅的心,請劉講師慈悲解說。

劉講師:好好!請坐,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個是我們修道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而且一定要強烈的我們去實行,「不生不滅的心跟不生不滅的道,因果一致,相同」那什麼是不生不的心?我們再詳細解說:我們剛才有講六根面對六塵所產生六識,那個識心都是生滅,那我們修道就不能用這個心來修道,這個是屬於生滅的心,那生滅的心會變化「時過就變遷」,我們的心就跟著變化,那我們用生滅的心來修道,要修到佛的果位不生不滅那就不會到達。

   所以一定要找不生不滅的心,不生不滅的心叫真心。也叫做佛性本體啦!那我們剛才再講那個不痛的,那個就是啦!那個就是不生不滅的心。那我們在講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那個狀態,那個也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要用這個心來修道就會成道。

  【問】:後學想問萬緣放下的景象,因為後學有一次實驗二十四分鐘做萬緣放下,有做到,但是就是說,那個景象現相就是如如自在,就是現給後學知道的嘛?是不是這樣子?(劉講師:你起心動念了),後學在那個時候的感覺是很喜歡在那裡面?

劉講師答:對啊!你很喜歡,那是不是心?你很喜歡的那個叫起心動念。那你知道的那個景象叫起心動念。

   【問二】:那後學想請教說有進入那個境界嗎?

劉講師答:沒有,你還沒有放下,還在注意境界,還在注意你的心裡喜不喜歡?

   【問三】:昨天後學牙痛,整夜都睡不著,就想做萬緣放下,就真的牙不痛,就睡著了(劉講師:那是你在催眠)。

劉講師:那一些跟你已經扯不上關係,你在對付你的病痛,所以後學都一直講…在做萬緣放下所有過程之中,有什麼景象呈現?起什麼心念?那個叫緣,有景象給你看也是緣,你有起心動念也是緣,你知道什麼也是緣,那個都要放下啦!那個都叫妄,你看到的,你知道的,你身體感覺的,那個都叫做妄,所以要放下。所以萬緣放下是什麼都不能有,才真的到一念不生。那個李鐵拐大仙不是講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是成佛。有沒有?訓文後學都看到了。(班員還繼續堅持自己的境界),你執著在你的見解還不肯放下啦。

附記參考:

李鐵拐大仙慈訓:回家的路

迎著微微和風太陽慢慢昇起

敞開心胸真理才能十方傳送

展開燦爛笑容  我們不在傷痛

因為大地恩寵  那絕對不是夢

真理跟從  我不在懵懂

讓人間充滿溫暖感動

處處光明  因為您的點燈

提起勇氣信心十足的堅定

心清淨悟道宗  萬緣放下樂無窮

讓道情烙印在眾生最深的心靈

各珍重智善用

啟發真心的佛性  有始終

立志要開創美好前程

莫再等

我們用掌聲交織著笑聲

天堂就在其中

◎仙佛慈訓:

自覺覺他,你就是菩薩

回理天的條件,萬緣放下老神在在

一切的磨難,是成長的契機

禮敬諸佛,恭敬眾生

眾生的心念是有時起,卻無時停

心中常存感恩,道心就不會退轉

風箏逆風而直上,人遇逆境而突破

活出自在真正的快樂,就是心靈的提升

  【問】:有前賢問,現在是在現場,仙佛借竅手的身體,竅手的靈魂跑到哪裡去?

劉芳村講師:

   好!請坐,因為我們要知道仙佛來借我們人的身體,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三才,假如說最理想的狀態,因為後學以往後學在後天廟也當過,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把竅手三才本身靈性送到虛空,就是已經不在身體裡面,三才的靈性本身不在身體裡面已經在虛空,這時後的身體全部都是仙佛在用,仙佛就可以發揮的很深入,深入法性,深入真理的領域啦所以像後天廟的話就是來問事情的人虔誠度很夠,才有說把竅手的靈整個送到虛空,這個是最理想的狀態。

   第二個就是:仙佛已經進來身體裡面,可是竅手的靈也是在裡面,變成相合,兩個在一起,這個時候竅手的意念會影響到仙佛的講話跟動作,會影響,那個比較沒有的一個那麼理想。

   第三個就是:因為在後天廟的時候,不一定像我們先天廟三炷香五叩首佛就到,那因為不會到但是那個問事情的人很著急,所以那個主持就會跟竅手講說:你跟他解答就好,因為他做久了就會有經驗就變成神棍,神棍就是變成他在解決事情,那個全部都是假的。所以這個是三個情形。最理想就是竅手整個靈都不在身上,都是仙佛在用,那個時候仙佛一退竅了以後,我們不是平常都看到三才就蹦,就倒了對不對?那就是靈離開,我們身體是天的物質水火風土,佛性一離開身體就沒有用了啦!蹦一下就不知道了。這個時候竅手本身的靈他會回來,他一回來以後那一剎那就是最舒服,那靈回來身體一剎那,不過等到已經回來知道了,已經進來身體了,剛才仙佛在用的時候已經透支了,用過頭了,你平常在用的力道不多,仙佛來的時候用的力道很多,那祂把你身體的能量都已經超過了,超過以後就會發覺喔怎麼這裡痛,那裏也痛,身體很不舒服,就會這樣啦!ㄟ那個就是三才的情形。

  】:後學在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時候,就是不管什麼時候,當心裡稍微要靜下來時候,就一直好像睡覺、好像在打瞌睡這樣子,每次做都是這樣,不知道這是?

劉芳村講師:

   好請坐,這個可能跟你平常工作有關係,你都是硬撐著體裡已經超過你的負荷,可是有一些事情你會想這個不行我要做好才可以,做到超過,超出我們體力能夠負荷,現在我們在靜下來做功夫的時候,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那一 種束縛已經去掉了,束縛去掉了身體正要恢復他本來的功能,我們就要瞭解到我們的身體感覺就是會很累啦!身體的本身它是要恢復,那恢復就要讓它自然恢復,恢復到它本來的水平,那你想要打瞌睡,那一種很累的感覺就消失了,這個時候它消失以後身體狀態就很理想,這個時候來做功夫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最理想。

   所以那個過程很累還是打瞌睡都沒有關係,就讓他睡覺,所以你做工夫的時候就睡飽精神充足了,身體疲勞消失了起來再做,這個時候精神飽滿你做出來的功夫就很大。所以那個時後做萬緣放下就很容易啦!因為那個意念會很強,不會被瞌睡神影響,所以我們要了解在做萬緣放下的時候,想睡覺就睡。睡到那個疲勞過去了就醒,醒了以後再起來做功夫那時候功效最好 

  【問】:後學有一次,可能是禮拜五地震那時候,後學靈性的地方很痛,就是很痛,又一直在跳,後學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劉芳村講師:

   這個就是我們要知道說感應啦!我們身體裡面有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那天地之間有災難,災難一到那收拾的人類就非常多,我們要了解到生命人命關天,很多生命就這樣沒了,沒有的時候我們會感應,就是那個心不忍,所以我們那個直接的地方祂會顯現(生滅的)ㄟ怎麼會這樣?怎麼會特別不一樣,那個就是感應。所以要了解平常我們本身要累積一點德性,然後也有一點功德,然後也有一點本身須要清靜,才感應的比較強烈比較明顯,那假如說我們眾生平常都追求名利,塵垢都沾惹就沒有這個現象。

   】:後學承接前一位前賢所問,那位前賢是靈性所在的地方,那後學是想問為什麼:「長輩說眼角跳動是否有此一說」,就是眼皮跳動的現象。

劉芳村講師:

   喔那個就是說感應啦!我們就是說就是不要住相,我們培養歡喜心甘願受,所以不管左眼皮跳還是右眼跳,你就想好事、好事。那一眼跳都是好事,因為歡喜心甘願受沒有好也沒有壞,所以不要住相我們記得左眼跳?還是右眼跳?反而對我們不好,哈哈~都是好事,因為你培養歡喜心甘願受,所有的遭遇你都很樂意的去接受,這樣回答可以嗎?(謝謝劉講師)

   】:若沒有啟發拓展我們的佛性,一口氣不來便沒有路可走,可是一般人斷氣時,不都是黑白無常牛頭馬面將軍手鐐腳套帶走,所以嚇的臉青身體病嘛?如果是善人,有福德正神前來迎接帶領,而有修道者事先否天上家人前來帶領迎接嘛,不是嘛?

劉芳村講師:

   這個我們要了解到這個福德正神那是在七七四十九天,會帶沒有求道的亡靈經過陰陽,就是去那個河邊洗手,那個亡魂看到它的指甲全部都黑了,啊!我死了,這個時候才知道自己死亡,福德正神才會帶著。那我們要瞭解說沒有求道等於是他的靈性正門沒有開,沒有開就是要走那個左道旁門,那左道旁門靈性從眼睛出去的天上飛的,靈性從耳朵出去就是那個畜生道耳朵很大的啦!靈性從鼻子出去就是蚊蟲,靈性從嘴巴出去就是魚蝦水族,靈性從肚子出去的就是做人,靈性從泥丸宮出去的就是去做神仙,所以這個就叫左道旁門。

   那沒有求道的人他不知道我們靈性有正門,而且也沒有辦法從正門出去,所以求道很重要。我們求道以後玄關一打開天人合一,跟天地都相通這個很重要。因為他都不曉得怎麼修?不知道有一條道路通理天,雖然說是在「當下」可是沒有求道他走不出去啊!不知道在哪裡?摸不到路,雖然在他的前面可是他不知道,不知道,所以就從凡塵他所作所為,或是牛頭馬面來抓,抓去地獄去受苦,一般社會人士所遭遇就是這樣。

   那我們有求道了遭遇就不同了,我們已經講了很多,那要瞭解說我們活佛老師真的很辛苦,我們到親友求道可是歸空的時候怎麼硬梆梆?啊快一點燒大把香一百零八炷,趕快求老師帶回去,我們不是都這樣嘛!老師都很感慨一些傻徒弟都不修道,現在遇到大事情了才來求老師慈悲,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仙佛都是慈悲的啦!只要你一求了祂都會來帶,只要你不反道敗德都一樣可以歸到理天去(萬八逍遙)

  】:活佛恩師說立清口茹素,不要吃素料,可是佛堂常常有前賢擔心新道親吃不慣素食,所以開發摻肉素料,甚至佛堂也賣素料給道親學吃素,請問這樣做對嘛?

劉芳村講師:這個叫方便法門,因為我們要知道說引導眾生走正道非常不容易,所以在還沒有適應之前,雖然他還不是很正道可是他也不偏得很厲害,因為他沒有殺生,不是用生靈的東西所以叫方便法門。

   那方便法門雖然不符合道可是可以用,引進他研究真理以後由他自己發心,說不吃那一些東西,那個要他自己發心所以我們引進的時候可以用。

  】:承上題已立清口愿,若在佛堂、素餐廳或飛機上的素食品有素料,是應該把素料夾起來丟掉,也算是浪費食物吧,還是違背恩師慈示,把這些素料隨緣吃掉。

劉芳村講師:這個我們活佛老師要考驗我們這個智慧到底夠不夠?哈哈~所以我們要知道有一個大講師跟我們 老前人去美國坐飛機,那個時後早期飛機上沒有供應素食,都是供應葷食,然後那個大講師就一直看老前人要怎麼吃老前人一拿來了以後打開就把那一些葷的東西就堆到前面去就吃飯,然後吃完以後就是那一些葷食,就放在便當裡面給服務人員回收回去,所以你看活不活潑?(活潑)就是很活潑,所以我們要了解到說縱然我們已經素食清口了,到外面去啊這個地方也沒有素食餐館,你也不用灰心,你到餐館去它有白飯,你可以在雜貨店買個素食罐頭,縱然也沒有雜貨店,你拜託餐館的老闆幫我炒個青菜,這樣也可以很活潑的,所以不用侷限說要吃得很清的,那個吃得很清的人跟人家倒錢啦!哪一個不好?所以心最重要啦!心很清淨啦!下個禮拜再回答超過時間。下課!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布施。

連結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lcsfe/

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文字檔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4)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https://www.box.com/boxup 


(5)美國連結網站網址:

http://www.happybuddhatemple.org/xinglixinfa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12727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