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6/16 09:26:34瀏覽686|回應0|推薦0 | |
恭錄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19片視訊影音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100/03/26 各位前賢大德性理心法班道德經讀書會ˍ視訊影音上課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手上這一本道德經就是這幾天趕出來,台北前賢很有心,從我們道德經講義裡面抄錄正確的,因為我們之前看的,有的字錯誤,有的整句都掉了而沒印,現在就以這一本為主,舊的我們就回收,全部都看這一本新的。很快沒有幾天就做成了。今天是三月二十六日,我們開始到今天剛好一年半的時間,時間過的很快。我們都一直有個問題:「我們到底要講多久」,因為我們活佛老師也有暗示要給我們三年的時間,我們剛好講一年半,往後還有一年半。一年半我們講六祖壇經就去掉一年,這本道德經大概也要一年,接下來本來我們當時預計是要講金剛經,可是金剛經大家都已經有聽,有沒有?(有),我們這一次又寄一百套CD下來,MP3這邊還有七十五套,所以要拿MP3或是要拿CD都有,那我們早一點寄的六十套還在貨運行,因為我們裝的太大箱,貨運行搬不動,慢一天寄的四十套CD比較輕,他先送過來,所以後面有四十套金剛經CD,我們就拿回去聽也贈送給親朋好友,各位聽的怎麼樣?(很好),因為以往大部分有些都是按照講義講,若按照講義講很多前賢會反應:「既然是按照裡面寫的講,我們拿書回去看就好」,所以後來這一次全部都沒看講義,就直接講,又是比較聊天方式,有問題他們馬上發問,後學都還在講,他們就在問,都是很熱絡,而且問的問題也都是很深入,不會說很粗淺,都是問的很深。各位有沒有感覺?(有),台北前賢發問的問題有的很深。後學就鼓勵各位拿金剛經回去聽,也送給親朋好友,因為那個都很不容易。從日常生活之中就已經把整個佛性呈現,釋迦牟尼佛沒有我相、沒有法相、沒有非法相,整個很平常的呈現出來。 各位有聽懂嘛?(有),所以我們就不準備講金剛經,要講楞嚴經。有聽過嘛?楞嚴經是屬於密教部。佛教有兩個教法,一個是顯教,一個是密教。密教,祕密的,就是都是咒語,然後有已經修證的告訴你怎麼做,你不能問原因,你就直接去做。 在我們這邊可以說不適合,我們很習慣一聽到問題以後就問:「為什麼?為什麼」,密教不能問為什麼,顯教就是顯明,就是把理講的很清楚,這個叫顯教。楞嚴的名稱很長「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經的名稱這麼長,我們都習慣用簡稱「楞嚴經」 楞嚴經全部都是在闡釋性理心法,釋迦牟尼佛從頭到尾都在講怎麼樣認識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怎麼樣認識我們充塞整個宇宙虛空的佛性?全部經都在講而且又蠻長蠻大本的,後學以前在台北、斗南也有講過,這一次我們就想在我們道德經研究完後來講楞嚴經,雖然是比較深一點,可是到時候我們心境都提昇了,都可以聽了,希不希望研究?(希望),因為我們有研究過楞嚴經的話,自己的篤定百分之百,絕對成佛,非常篤定。雖然我們現在已經有一點信心,佛性的輪廓都呈現,可是還不很鮮明,所以都還不夠。假如我們又研究楞嚴經的話,絕對十足充足了,所以後學就準備在道德經講完以後來講楞嚴經。一般凡塵學功夫要三年出師,到時候我們都出師了;假如因為太長了,太長三年講不完的話,後面還有四個月可以補,三年四個月了,都出師了。所以各位心就篤定三年四個月。我們已經一年半了,過得很快,一轉眼可能就到了,三年四個月就已經到了。 我們翻開道德經二十四章,不處章或是講守常章。 字體有沒有比較大?(有),比較靈活,看起來又比較舒服,可能寫的人要印的人,考慮到後學老花眼,印大字一點後學才看得到,不然都看不到,字體小的話就要戴眼鏡,我們在講課的時候,一戴眼鏡起來,很麻煩,看字的時候戴眼鏡看的清楚,可是眼鏡不拿下來看各位的時候,整個都朦朧,老花眼鏡就是這個樣子。 不處章,不處就是不要,我們不處在負面的情緒之下、不處在負面的環境之下。要了解,這個選擇就在我們自己,很重要,然後講的時候我們也不處那一種講負面話的人,那個人家都不歡迎,而都是要一些比較積極的、勉勵各位的那種話,我們就喜歡講,負面的我們就不要。 守常就是守住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常。我們之前研究耳根圓通,就有講我們佛性是圓、通、常。圓就是十方同時發生的聲音,我們可以同時聽到;通就是有牆壁,還可以透過牆壁能夠通;常就是常住,不管是有聲音或是沒聲音,我們都是一樣聽到,常住不遷的,所以我們對這個常一定要認識。守常,守住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這樣我們就不會偏了,不會造業不會受苦。 ◎第二十四章不處章或守常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跂者不立」 跂就是用腳尖著地,腳跟不著地。各位前賢,我們踮著腳尖可以站的久嘛?(不行),所以我們站有站的常道,我們要按照這個常道,用都是可以持久的常,我們就是守常,要這個常道。所以跂者就不立,不可以踮著腳尖站,踮著腳尖站不久,拿東西稍微運用踮著腳尖可以,但不可以久站。各位可能都還有這方面的常識,老一輩在看媳婦(要娶媳婦),他會看她的走路跟站。假如她走路腳跟不著地,都是用腳尖在走,那這個人的壽命不會長,所以這個媳婦他不想娶,知道嘛?(不知道),不知道喔,像後學這老一輩的才知道,年輕一輩的都不知道。所以你若看人家走路,他腳跟都不著地,都沒有腳踏實地,他的命大概十幾、二十歲就死了,不會長壽。要了解,我們生活習慣跟我們壽命有關係,各位有沒有看過走路都是用腳尖在走,腳跟不著地的?(有)。因為每次後學要下來時候,看到台北西站有位客運小姐,她在那邊做站務員,她走路就是腳跟都不著地,後學一直在想「還不知道能夠再看到她多久」,因為那個樣子壽命不長,會很短命,我們走路的話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各位有沒有注意自己的走路?從來都沒有去注意要怎麼走,所以行住坐臥都有學問。我們了解老子就在講我們平常之中有些都沒有注意到,常道要注意,所以跂者不立,你腳跟不著地你一定站的不久。 「跨者不行」 各位前賢我們走路,一步大概有幾尺?跨,就是你能夠跨出最大的一步距離叫做跨。假如我們走路能夠跨出一步是一公尺(約三尺),平常我們在走路時候一步距離大概一尺半或一尺二,回家可以量看看。老子說跨者不行,你若走一步的距離都是一公尺,你能走多久?馬上你的腳就很酸了,所以跨者,走的一步很大,但是不長久。為什麼後學對這個特別注意,就是之前有講彰化裕毛屋的兩個小姐被魑魅魍魎作弄,記得嘛?(記得),因為她們被救難隊找到的時候已經是兩夜三天了,都沒得吃且那邊下午都有雷陣雨又溼又冷,再不找到會死掉。她們說第一天傍晚尋找水源的時候走到山上去,那時候已經沒辦法下山,再怎麼走都是在那邊,走不出來,被魑魅魍魎圍住,各位有沒有聽過魑魅魍魎?魔神仔(台語),現在可能我們人煙稠密,魑魅魍魎就比較沒有出來,以往民國三十幾年時候,後學小孩子時候魑魅魍魎就很多,魑魅魍魎會把人拉到墳墓,以前墳墓會有一些牛在那邊吃草然後大便,然後把人拉到墳墓灌牛糞,我們問被灌牛糞的說:「你怎麼牛糞也在吃,肚子真的有那麼餓嘛」,他說:「他在吃的時候是在吃麵」,可是外人看起來他是在吃牛糞。要了解,魑魅魍魎跟人類沒有仇恨,可是魑魅魍魎很喜歡作弄人,被魑魅魍魎作弄的一定有原因,就是平常都不行善(都做不好),然後有些是不相信神鬼,所以就被魑魅魍魎作弄。所以要比較能夠碰到的話,就去比較沒有人煙的地方(都沒有人的地方),你走了一整天遇不到一個人,那個地方就會出現魑魅魍魎。 像後學在天元佛院的時候,後山就有魑魅魍魎,因為有一位逃兵跑到後山而出不來,等到憲兵找到他的時候就已經死掉了(找到屍體),那就是被魑魅魍魎作弄。要了解,平常我們培養浩然正氣非常很重要,你沒有浩然正氣又不行善,然後運比較低,魑魅魍魎一定會作弄的,一定會想辦法整整你。各位有聽過嘛?(有)。因為那時候找到那兩個小姐,兩個小姐就跟記者講(因為有報案,記者有採訪且訪問兩位小姐),「第一天的傍晚,大概有一、兩百個救難人員在找她們兩個人,她們兩個人跟這一大票人的距離只有十公尺」,所以那時候後學才想來量看看十公尺大概多遠,才用腳去量,一步一公尺,剛好十步,跨步走的話剛好十步,各位前賢十步多遠?不遠,很近,記者就說「十步,你們不會走出來」,她們說「我就是走不出去,我走得出去的話,那天我怎麼會就蹲在這裡」,就是走不出去,被魑魅魍魎圍住,連聲音也出不來,她們說「我在這裡、我在這裡」,大家都沒聽到,你看一、兩百個人都沒聽到她們的聲音,也沒看到她們兩人,可是她們兩人就看到這麼多救難人員,但是就走不出來,記者說「你這樣講,叫我們要怎麼寫,寫一寫讀者會相信嘛」,兩位小姐說「真的就是這樣」,真的就是這樣。 最近後學還有看到一個報導,到山上採竹筍,然後採竹筍採到出不來,後學還特地把報紙剪下來。他種竹筍採竹筍的地方他很熟悉,很熟悉竟然走不出來,再怎麼走都是在他種植竹筍的地方,就是那麼奇怪,那個就是我們說的「鬼撞牆」。 所以凡塵有些都不能用現象來講的,尤其我們講夢遊,就是晚上你睡覺,但是你不自主的一直出去遊玩,然後出去玩有家人在後面跟蹤,看你到底要去哪,結果一直走竟然走到墳墓。然後看到嚇死人的景象,才剛土葬的墳墓,他(夢遊者)用手把土挖開,把棺木的蓋子掀開,棺木是用五吋釘子釘的,竟然他有辦法打開,做什麼?拿死人的肉來吃,恐不恐怖?(恐怖),我們現在叫做夢遊,那都是魑魅魍魎;假如你是眷屬,這時候絕對不要叫醒他,你若把他叫醒,他一定嚇死,所以不能叫醒他,看他怎麼樣他自己去處理就好,那時候你千萬不能叫他。 假如這個人已經有被魑魅魍魎作弄,往後你看到他的動作又不一樣的時候,你趕快很大聲叫他的名字,他會驚醒,當他一驚醒以後,魑魅魍魎就離開了。這都是老一輩實際做,讓我們知道就是這個樣子。那我們在生活之中家人就是要互相照顧,一定要和,所以你若看他整個眼神都不同了,那時候你就要注意,是不是魑魅魍魎來抓人來拉人了,重不重要?很重要喔,這都是經驗之談,有經過才講得出來。因為那時候一步剛好約一公尺,所以跨步,後學才知道約一公尺,這來源還真的不容易,老子也不知道後學去量一公尺,到底走一步是多遠。 所以老子就是要我們守常(守住常道),真正的道理就是很平常、很平凡、很平實、很平淡,這樣才是道、才是常道。假如奇奇怪怪,我們都不用去聽、不用去做,那個不長久,一下子就不見了,所以那個不是道。 「自見者不明」 自見者不明就是自以為是,自己認為自己最對。所以凡人大部份多少都有自見(自己的見解),各位前賢,自己的見解正不正確?(不一定),對,這個回答最對,不一定,因為我們了解的角度沒有很寬廣,所以自己知道的、自己的意見、自己的見解,不一定正確。可是要了解要深入研究,研究以後我們對真理的部份就是要相信(篤定的相信);假如對一些還不很篤定的、還不敢肯定的,就是要去探討,就是要學,學才會知。我們「生而知之」大概不多,都是要「學而知之」,然後有些是要「困而知之」,受過艱難困苦才會知道。「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及其知者,一也」,等到你知道以後,不管是怎麼樣知道,都是一樣,已經可以篤定了,是屬於真理的部份。這方面我們就是少用心,用心都不夠不多,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要加強對真理的認識。像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對真理的認識,愈來就愈強烈也愈來愈寬廣,這就是很好的一個努力方向,因為真理不會變且經得起考驗;假如不是真理,它很快就變化很快就不見了。若是真理,再怎麼久都一樣,所以這個我們就是需要去追求,追求以後我們就不會落入自見(自己的見解),而會變正知正見。 各位前賢,我們怎麼樣呈現正知正見?看看有沒有智慧可以說的出來。啊~後學一直在推廣的:「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對,你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就是正知正見。簡不簡單?我們要用喔,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你把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這個時候已經把凡塵所有的那些知見我們都摒除了、都放下了、都沒有了,沒有的時候,佛性本體(不生不滅的覺性)就呈現,所以正知正見又叫做佛知佛見。這樣會了沒?會做了嘛?(會),都不太想做的樣子,力道不夠。我們真的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就能夠做,你萬緣放下了一念不生那個正知正見,我們用那個來處理凡塵的萬事萬物,這樣不會造業,不會落入喜歡討厭。 我們平常在生活之中都用心意識,心意識是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它一直變化無常;所以我們對待一件事情也一樣,有時候很喜歡有時候很討厭,有沒有?因為凡塵事都在變化之中,所以不一定都是固定,不固定的話,我們情緒會呈現,當我們情緒呈現的時候,當時追求的呈現了就會很高興;假如時過境遷已經不追求而且已經厭惡了,再呈現的時候會怎麼樣?討厭,很現實喔,所以我們在凡塵的這種心意識,修證者就講不要拿心意識來修道,我們拿心意識來修道,心一直起伏不定、變化無常。用起伏不定、變化無常的心,修得成道嘛?不會成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篤定。「篤定」最好的方法就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最篤定了,那時候只要我們肯做且時間久一點,久一點的時候,我們靈敏度增加,靈敏度增加以後,我們佛性的般若妙智慧就會呈現。般若妙智慧呈現的時候,當你遇到問題,你就會有答案解決,那個答案不是你學過的,你沒有學過但是你會知道答案,那個就是般若,就是我們本性具備的妙智慧。這個不是我們落入後天去學的,我們去學的叫聰明,不叫般若。 般若是本性所具備,各位一定要知道,你沒有放下萬緣,本性具備的般若就絕對不會呈現,沒有般若妙智慧我們就住在兩邊,不是善就是惡,善惡兩邊對待。假如我們可以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然後呈現的知覺性愈來愈強愈寬廣,到後來生出妙智慧,然後再一直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直再做,到後來我們說五眼六通那是小事,再接著下來遊戲神通,那個才真的成就。了解嘛?怎麼都不回應。不是一直這樣講嘛?有沒有?(有),再講一段時間都會背了,因為這個就是真理,它不會變的。我們就是一定要這樣修持,這樣修才是正確,凡塵事變化無常不要去管,人家吃飽、人家肚子餓跟我們沒關係,對不對?我們都很在意,人家吃飽、人家肚子餓、人家有錢、貧窮,不管的話很難過,所以老一輩就講「癢的不抓,不癢的抓到流血」,我們有沒有這樣?不承認。應該注意的我們都忽略了,不應該注意的我們投入全部精神來研究,這樣對我們都沒有幫助。所以我們要擬定志向,各位的志向在哪裡?(成佛),很正確,要像六祖一樣「惟求成佛,不求餘物」,可是我們現在嘴巴事會這樣講,但實際身體做的求不求餘物?「生活要吃好一點,出門要方便一點,有沒有?」要了解,現在天災不斷,泰國跟緬甸交接又地震六點八,你看一個接一個,從紐西蘭基督城,然後日本、泰國緬甸交接地震頻繁,不好的消息都很多,而且核能發電廠三號機爐心溶解了,輻射量已經超過一萬倍,嚇死人了,影響到整個世界,我們在世界之中受不受影響?也是受影響,不知道是哪天…(遭報應),不是啦,不知道哪天我們沒辦法生活下去,不是遭報應,我們有做那麼壞的事嘛,我們是在做好事是在救人耶,遭報應應該是成佛啊。 所以要活下來的條件要很多且不容易,要死的條件倒是很容易,要死很快,要活很難。所以我們在凡塵都是學生,各位是學生還是學死?(學生),我們都是學生,可是假如我們跟人家我都是學生,人家會說「你都這麼老了,還當學生」,不然要怎麼樣?要學死嘛?老一輩的會說「不求好生,但求好死」,有這種觀念。像日本那些遭海嘯而活下來的人,他們倒是有這個觀念「若是被海嘯捲入海底,這樣一了百了,好命;現在活下來,沒房子也沒得吃、下雪又冷又沒得蓋」,真的受苦,受苦好還是死的好?你看我們觀念很重要,我們能夠在凡塵受苦,真的就是在磨練我們心志,然後讓我們整個人性的光明都可以發揮,尤其在那種很困難的環境之下更容易呈現;人性的黑暗面也一樣在那個時候也會呈現出來,看我們的修養,就是很重要了。然後要受煎熬,熬過一段時間以後,你再來遇到困難的事,都不困難了。那我們好命習慣了,接受困難就會受不了。 後學都覺得老一輩物質條件很差,白米都沒有,各位可以想像沒米可以吃會怎樣?我們現在的地瓜很甜很好吃,各位要了解以前的地瓜不甜然後水水的,很難吃又臭壞,因為地瓜收成後,我們一定要先把地瓜刨絲再曬乾然後儲存起來,才可以長時間使用;若是沒有刨絲、曬乾,馬上就過了,地瓜並不是時時刻刻可以收成的,就沒得吃,那很可憐的。所以連臭壞的也刨絲在一起,曬乾之後也拿來煮,吃的時候是要吞下去還是要吐掉,你吐掉了就肚子餓,臭壞的也得要一起吞下去,所以那種生活真的跟現在不一樣。現在後學看到餵食小孩子時,小孩都不吃,心裡一直在想「好命,好命到不知道」,所以人在福中都不知福。要知道我們現在的修道環境真的是很幸福,在我們台灣物質都不缺,出門也方便,修起道來應心得手,這麼好,再不修的話太可惜了,所以要努力修持,修道困不困難?不是很容易的嘛?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容不容易?很容易的,我們要知道,之所不容易是我們欲望太多太強,所以修起道來就不容易。假如我們對這些外在的物資,我們都好好應用利用而不被物資奴役,我們現在都被物資奴役。像沒房子可住,想要買房子,就要努力賺錢買房子,那有沒有被房子綁住?(有),絕對被綁住。假如又想買好一點的話,綁的更久,然後就束縛在房子裡面,整個都被現象奴役,當現象的奴隸。我們承不承認?(不承認),是我們在利用物質,不是被物質利用。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要學習走遠路(走遠一點),現在因為交通方便,車子很多,搭車也很便宜,就很懶的去走路,要去哪兒就搭車然後付錢就好,然後我們這兩肢腳要做什麼?不是要走路嘛?(是),要了解我們活著就是要動,在走路就是在運動,這樣身體會健康,然後也培養我們那種心,就不會因為走路而感到自卑,然後開進口車就驕傲,會不會?各位看到人家開進口車羨不羨慕?(羨慕),要了解羨慕的背後是什麼?(忌妒),所以不要去羨慕也不要忌妒,各有因緣默羨人,不要羨慕別人,各有各的因緣,我們對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要把握,然後要努力的把本體恢復光明,這個最重要,剩下的都是凡塵事,凡塵的事很快都變化,那個都不要在意,這樣我們的人生方向就確定了,確定以後過的就會有意義、過的有意思。 假如我們跟著潮流在跑,我們絕對不踏實很虛幻,人家流行什麼我們就跟著人家流行,這樣好不好?(不好),所以我們看整個世界的潮流,大家追求的方向都是在生活上、在物質上,在精神上的追求就比較少,都沒有在佛性本體方面努力。我們看一看在凡塵對修道、對佛性恢復光明,這種人多不多?真的不多,一般會覺得很傻(就是很笨),是不是這樣?(是),是啊?一定要培養我們自己的認知,對根源的問題一定要確實的能夠掌握,能夠摸到根,摸到根成仙作佛,一定要摸到根,不然我們已經出生在凡塵了,一直為了生活在打拼,到後來什麼也沒有,這樣白白一生就過了,沒有意思。假如我們在這一生之中,真的能夠了解到自己的佛性,整個輪廓也都呈現,我們也都實際去做,這樣我們就可以一勞永逸,回到我們本位,很重要,不然都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好不好?(不好),很苦喔,只要落入現都很苦。 所以老子講所自見者不明,自己有自己的見解,對真理就不了解(不明),不明就是屬於已經迷昧了,然後佛性也不會光明,所以自見者不明。明有了解、光明的意思,所以不能自見,不能自以為是,我們平常都會落入自己最正確,那都是自以為是,自以為是很容易造業,業很容易就種下來。所以要了解,縱然我們對了,也聽一聽別人的意見,能夠角度更寬廣,這樣認知會比較應用來的好。 「自是者不彰」 自見,自己的見解還是在心中;自是,是已經表現出來了,大部分自是都有驕傲的心,就是他的學識、身份地位都比一般人來得高,那種人比較容易自是(自以為是),自己一定堅持自己的意見。自是者不彰,彰就是彰顯、寬廣的意思。 「自伐者無功」 自伐就是自己稱讚,自己稱讚自己,那你自己讚自己的話,人家不會欽佩,不會跟你見解是一樣,這邊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要了解,我們在凡塵修道最重要第一個就是要去我相,把身體的我能夠從根源了解,我們認為身體的我,這個我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的,是借我用的,不是我,真正的我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我就是聖人,那才是真正的我。 我們一般認為的我都是身體,身體是假的,都要還給天地,等到我們百年後還給天地了,我在哪裡?我已經不見了。所以我們在凡塵所爭的我是虛幻不實在,不要去為了身體的我而投入太多的心神,了解意思嘛?後學都一直講,我們沒有研究的話,一般社會人士都會把我們佛性侷限在我們身上(就是在身體),身體才有佛性,不會把佛性延伸到整個虛空,所以身體對一般人來講就很重要,依賴的就是身體,他日常生活所看重的就是身體,所以所有一切都是以身體為重要。我們要了解,那個虛幻不實,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各位了解嘛? 我們開始修道的時候先要摒除所有的相,因為形相都是因緣聚會呈現,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相都是假的,可是當我們都已經了解佛性,佛性已經全部都了解,了解以後我們佛性叫如來藏(如來含藏萬事萬相),所以有性必現相,所以有相的背後就是有性,我們開始的時候先離相為重要,因為住相就了解不到這一層的道理;離相以後,我們會進入佛性,進入佛性以後再由佛性來發揮,由佛性發揮就變成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虛空無相的「虛空」就是佛性本體,「不拒絕諸相發揮」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不會拒絕所有的形相呈現在凡塵。 因為我們都沒有研究,所以這方面會比較欠缺,可能聽到以後都不容易相信,可是後學要先講,讓各位有一個譜(就是有薰習),你就會知道:「原來相都是由性」,我們很容易的可以用身體來說,我們身體假如沒有佛性還在不在?身體沒有佛性,身體會不會存在?(不會),一定要有佛性身體才會存在,所以身體的存在就是佛性。你看跟我們要先離相是不是不一樣了?不一樣了,所以修到後來的時候,就了解到所有萬相的背後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個道理要我們前面先了解,了解以後再到後面來,才會知道:「原來所有的假相都是真如、所有的假相都是佛性」,各位可以接受嘛?有一點困難了喔,所以為什麼我們說要了解真理是不容易,就是在這兒。 後學會講,開始的時候,我們還沒了解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是不能體會,後學都用比喻:「不著有、也不著空、也不著亦有亦空、也不著非有非空」,請問是什麼狀態?(不可思議),這個叫不可思議,已經進入不能用頭腦來想了,到底是有還是沒有,「有也著有,沒有也著空,都不對,亦有亦空也不對,非有非空也不對,到底是怎樣,哇~沒辦法想也沒辦法講」,所以叫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是什麼?(佛性),對,它的答案就是我們佛性,佛性不可思議。就是這樣,「要離相」、「所有相都是佛性」,你看是不是不可思議?(是),都是依照真理,不是亂講的不是妄言,各位要知道這都是依據根據真理來說。 我們在凡塵住相會出很多問題,所以我們先離相。釋迦牟尼佛就跟我們講「離相名佛,若離諸相則名諸佛」,有沒有?我們連聽都沒聽,所以鼓勵各位研究金剛經。金剛經裡面就有這樣說:「若離諸相則名諸佛」,我們之所以沒有成佛就是住相,所以住相就成不了佛。那我們相能夠離了,能夠離相以後才能夠進入性,進入性以後才能夠寬廣,一寬廣以後才會了解原來所有的相都是佛性生發出來的,這樣了解嘛?所有的萬相都是我們佛性生發,連整個山河大地…,沒有佛性就沒有山河大地,山河大地也是我們的佛性。所以修持裡面有一個法門叫心境一如,「心境一如,不犯思惟,但不馳散,積之歲月,而不心開,未之有也」,忘記了喔?都又還給後學了。之前我們一直講,你修持的時候,你的心跟所有的萬境,心跟境一如(就是不要有分別說:是我的心還是萬相,萬相也是我的心,我的心也是萬相,已經一體了,心境一如一體了)。「不犯思惟」,不可以想;你若想那是境、那是心,這樣叫做犯思惟。「但不馳散」,就是心跟境連在一起,不要散開。「積之歲月」,不是說一天、一個月、一年可以成就,而是要長時間。積之歲月,「而不心開」,我們心會開,心開就是了解到原來是一體的,整個天地就是真如、整個天地就是真心佛性。 所以我們在研究的就是很殊勝,究竟的而且又不用錢。你在外面學的那個有法執,他告訴你方法,你可看到天堂但是要繳錢,繳錢才要教你,那個又不究竟,你看到天堂會不會住下來?會不見,你看到就是生,不見就是滅,生滅生滅生滅,要不要追求?(不要),嗯,就不要去追求而且又要繳錢。我們這麼最究竟最上乘的不用錢,只要你肯努力的來做可以達到。自己可以進入真理世界,可以自己達到。好不好?(好)。所以後學都說我們要坐的凳子要能夠坐的住要有根基緣份,對不對?(對),坐的住很不簡單喔。我們回想一下,剛開始在講的時候,真的是…一直鑽,就是坐不住,到底是在講什麼,那能夠熬到今天,自己也會說不簡單,終於給我聽懂了,有沒有聽懂了?(有),很重要喔。要了解,要投入全部的心力去研究。 所以後學才講從十三歲一直到四十三歲才把佛性本體摸出來,三十年,後學說你坐著,後學兩個小時就給你了解,你就省掉三十年的時間,你看好不好?(好),有沒有兩個小時就出來了?甚至還不到,大概一個小時就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了,還沒到一個小時佛性就出來了,很快的,還不用到兩個小時。要了解,再過來就薰習了,薰習在八識田中我們種的都是佛因(要成佛的原因),佛因有了,佛的果位就絕對呈現,很重要的,所以坐的住很不容易,坐的住不簡單且要一直聽。 後學講台北前賢,他們一聽了以後,回到家裡就反覆聽,都不出門,連陽台也不出去,坐在客廳反覆聽一直反覆聽,努不努力?我們有沒有像他那麼努力?(沒有),若肯聽一次就不錯了。不過各位要了解,有些你若了解了就不用反覆聽,假如還不很透徹的,你一定要深入,所以很多前賢跟後學講過,「領悟了以後,再來聽以前所講的竟然都是一樣,以前怎麼會聽不懂,怎麼都沒有領悟,領悟了以後再來聽,怎麼都一樣」,奇不奇怪?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薰習的功效。你一薰習了以後,觸動了某一根的神經,一竅通就竅竅通;若是一竅不通,再怎麼講也不通。很重要,不通就是不通,但一通了以後,我知道了,可是不要自以為是喔,自是不行、自見也不行,一定是要走入真理,走入真理才是正確,那時候就篤定了,絕對可以成佛,時間早晚而已,現在各位有沒有信心了?(有),絕對可以成佛,時間早晚而已。所以要到這個程度,對真理一定要透徹了解,我們了解以後實際的去做,知跟行合一(知道了做了),假如我們知道不做,跟不知道還是一樣。 所以知道就要做,做了以後心得都在我們內心深處,「有,確實就是這樣,很篤定的,那個高興…後學說晚上睡覺蓋著棉被都偷笑」,各位有沒有?(有),真的有阿?不是唉聲嘆氣,翻來覆去,修的這麼痛苦!所以後學都說「假如我們晚上睡覺時候,唉聲嘆氣翻來覆去,那就是修道的方法錯誤了,一定是愈修愈快樂愈寬廣愈不一樣,然後人際關係愈來愈好,處處都通達。道沒有阻塞,若是阻塞就是跟道不相合,所以都能夠通達了,那個就是道。我們在人際關係之中都很和諧,大家都想要跟我們在一起,那渡人就很容易。各位前賢渡人容不容易?(不容易),為什麼不容易?我們都會說他業障很多,所以都渡不動。要了解,當然也些業障比較大的不容易渡,可是只要我們有虔誠的心,不要有得失,我們盡我們的心意去做 活佛老師說: 「事若有成樂其事,事若無成志不凡」 能夠渡得成我們很快樂,渡不成我們的志向不凡,跟平凡都不一樣。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要自我要求。 「自矜者不長」 矜就是我們所講的自己扭扭捏捏,自己很照顧自己的羽毛,只要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的,我們有沒有這樣?有也不好承認,起心動念的時候都是想到自己,比較屬於自私自利。我們一般都有一個藉口:「人不自私天誅地滅」,講的好像不自私不行。凡塵都是相對,老子這一篇跟我們講,相對我們不處,我們守常(守住常道)。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 對這個道,他認為就是餘食,餘食就是吃飽了叫你再吃,吃飽之後再吃會怎麼樣?是不是餘食?多餘的,吃飽了就好,你又再吃就會很漲,很漲就會難過。就是對道沒有渴飲,我們口渴就會想喝水,對道的追求假如是這樣(很口渴想要喝水),那就會很強烈的追求。假如是餘食贅行,行李都已經夠用了,你還一直擠塞很多用不到的行李而揹出門,那個叫餘行,我們有沒有做這個動作?我們多多少少都會做這個動作,用不到的東西而一定要帶,以防萬一。餘行就是一些不必要的行為,我們要了解,不必要的就不要去做,吃飽了就不要再去吃,所以我們追求的就是很正確的方向,不會是餘實贅行。可是我們現在以老子的口氣來講,我們現在對道都是餘食贅行,就是沒有把祂認為是很重要,不像六祖說「惟求作佛,不求餘物」,所以老子很感嘆。 「物或惡之」 不要說我們人,餘食贅行連物都很討厭。 「故有道者不處」 有道就不處在那種餘食贅行。各位了解意思嘛?哇~有走入麻痺裡面了,因為我們這個時間下午兩點到四點,就是午休時間是睡午覺的時候,然後我們坐著研究最上乘的性理心法,開使跟周公打交道,各位都很難得聚精會神,因為課程裡面後學採用互相交流的方式,各位都在等著後學不知道要問什麼,要怎麼回答,所以就不會打瞌睡不會跟周公打交道了,又可以引導自己走入真理世界,這個更好的,人為什麼生在凡塵這重點所在就是要擬清要知道,然後努力的方向也要確定,所以我們這個課對我們幫助都很大。 所以這一章叫做不處章,不處在負面的情緒之中,守常就是守住常住不遷的佛性,所以這一章我們能夠把綱要整個抓住,抓得住嘛?又沒力道,為了三年四個月要出師,所不能再講,還有十幾分的時間我們再講二十五章,因為總共有八十一章,算一算我們半年才上二十幾章,剩下來將近六十章,六十章半年可以講完嘛?不要三年四個月補師補了過頭。 ◎二十五章混成章或曰道章,本身講道體。 ◎第二十五章混成章或曰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這個老子在講道的本體,有物混成,有物有東西,然後它混合完成,各位前賢在有物混成的這個時候都沒有形相,物就是我們真空妙有,我們不生不滅佛性的真空妙有,老子把它形容說「有物、混合,然後完成」;先天地生,就是還沒有天地,祂就已經生了、就有了。體會了嘛?是不是佛性?(是),我們佛性還沒有天地之前,祂就有了,所以這個物,有物混成就是佛性本體,但沒有形相,不要看到有物就是有形相,這是老子用文字來描繪我們佛性本體的狀態,就是這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還沒有天地祂就有了、祂就在了。 「寂兮寥兮」 祂很寂,寂就是如如不動;寥就是沒有徵兆。我們那個是如如不動,然後沒有徵兆,很奧妙的一個東西,所以不容易講,因為全部都沒有的東西,要形容到你能夠了解,那個不容易,老子是盡量用我們能夠接受的文字,然後把祂描繪出來,說我們的佛性就是這個樣子。 「獨立而不改」 祂是獨立的。我們佛性本體沒有相對,沒有什麼因緣去形成,祂是脫離因緣、脫離自然,不屬於因緣、不屬於自然,是獨立的,不改變的,奧不奧妙?所以就是很難去描繪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狀態,然後老子一直勉強的把祂描繪出來,讓我們能夠可以遵循。 「周行而不殆」 祂周行,就是周遍整個宇宙虛空,然後不會危殆(不會有危險)。要了解,這是老子在講道的本體,就是我們佛性本體。 「可以為天下母」 我們佛性就是整個天下的一個母親,天下的生就是由這個來,為什麼有山河大地,為什麼有整個天下,就是從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生發出來,生發了以後才有萬相才有萬事,所以這個本體就是所有天下的母親,了解嘛?奧不奧妙?很難用文字來講,所以我們從老子的這些描繪之中我們來了解,我們佛性就是這麼不可思議。 「吾不知其名」 老子說我不知道祂叫什麼名稱。 「字之曰道」 用一個文字叫「道」來說。所以各位要了解,「道」字,上面兩點,兩點就是陰陽;「一」,知得一萬事畢,一就是道,我們把一圈起來就是一個圓圈,圓圈就是無極,然後我們把圓圈切斷拉直又恢復一,一就是道,知得一萬事畢,數目的起頭就是一,一就是根源。然後底下在一個「自」字,在自己的身上。一陰一陽之謂道,一,然後在自己身上,湊起來剛好一個「首」(頭),首就是最重要;然後你要去行,一個走馬邊(辶),所以道的本身涵義就很多,把整個天地的運轉都在這個道裡面,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一就是知得一萬事畢,在自己的身上,加起來就是頭,頭就是最重要,最重要你要去做要去實行(就是一個走馬邊,辶),所以老子說「字之曰道」,用道這個字來代表,我們講道是整個全部包涵,然後在我們身上來講是講性,所以性跟道本來是一體的。我們講性就會想到我們身上來,講道就整個天地宇宙,講出來的角度不同。 「強為之名曰大」 我們勉強來說它名稱叫做大。大,就是摩訶,摩訶就是整個宇宙虛空。所以說我們身體就是四大,稱大。大就是沒有外,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它沒有外沒有邊際很寬廣。要了解,我們佛性本體就是這樣,非常寬廣,大到沒有邊際,小到沒有裡面,是不是整個包含?所以整個空間都包含在我們佛性本體裡面。我們本來已經全部都具備,我們整個佛性本體在日常生活之中也都具備,所以當我們了解這些道理之後,我們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寬廣度已經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整個全部都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已經全部都是,很寬廣,這時候我們來看身體是不是很渺小?(是),身體就好像大海浪之中的一個泡泡,我們佛性就好像整個大海,寬不寬廣?很寬廣,我們不研究的話不知道佛性有這麼寬廣、不知道佛性有這麼奧妙。那我們研究以後才會了解:「喔~原來一靜下來以後,喔~我們整個佛性一出來以後,耶~那個靈敏度很強,靈敏度在你的佛性之中,哪裡在做什麼、這裡在幹甚麼、那兒怎麼變化,你都會了解」,因為整個都在你的性分之中,所以神通容不容易?你一靜的時候,整個萬象都在你的性分,你怎麼不會通,都通了。所以你看要追求神通那太容易了,只要你一靜了以後,都會全部了解,整個空間有什麼事情、有什麼形相都在你的性分裡面,都知道,這樣了解嘛?一點也不奇奇怪怪。 假如我們不從真理著手,你去追求神通,真的是奇奇怪怪,那個不實在,我們追求這個才是實在,從根源去了解,原來佛性本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原來天地還沒有的時候,佛性就有了,佛性可以生發所有的天地的萬象,萬事都從佛性生發,然後生發以後又歸還到佛性本體回來,因為落入現相時間都短暫,一回到沒有形相才是長遠。了解嘛?不容易喔,所以一定要用心來研究,這個很值得的。因為各位問題多,後學要留半個小時給各位發問。 ◎剩下約30分,提問問題 【問】:有前賢請問說:我們可以引渡同性戀,智障、啞巴、四肢不全、精神病、得重病痛、癌症末期病人嘛? 劉芳村講師答: 我們要瞭解說我們落入凡塵身心是正報,那我們所處的環境是依報。那假如說我們正報都是不健全那表示我們造的因有缺欠,我們在累世之間所做的事不符合真理,所以我們這一生正報的身心都不健全。 尤其後學都講有一些在靠神明在吃飯,靠神在斂財,那個再來凡塵轉世他一定四肢不全五官殘缺。為什麼?因為他用佛家的錢在生活,那個是最嚴重的;那我們就是要了解我們都是要供佛對不對?不能從佛的身上拿錢來用對不對?人家要拿來佈施供佛的你拿來用,這樣已經不合真理啦!所以再來凡塵的時候正報的身心都不健全。所以這個很重要,我們在凡塵一定先要有這個觀念。 我們可以布施、可以供佛,不能從佛堂拿東西回來、不能人家布施供佛的東西我們拿回來私人用,那個都不可以。這個引起的你說的盲聾喑啞,說你的精神有毛病,那個都是自己的行為不端正,然後引起這一生的果報就不健全,所以以我們落入現象的來講我們當然要有憐憫的心,他都已經殘缺不全我們不能落井下石,我們就是要可憐他給他生活上的方便,然後引導他思想正確,雖然說現在身體已經殘缺精神已經不健全,可是我們可以慢慢地以善的方式引導,那引導他走入正確的認識、正確的作為,這樣這一過了以後,因為他現在呈現的是果報,那過了以後他以往那一些會把他了掉。那假如我們這一生沒有從這一方面去努力,又延續那就每況愈下愈來,殘缺的身體沒有就變成畜生道,甚至餓鬼道、地獄道那就更不理想。 所以我們瞭解說為什麼他的狀況跟一般普通人不一樣?就是他造的因不一樣,所以因很重要啦!在日常生活之中千萬就不要有害人的念頭,那個都會有果報的。 【問】:孔老夫子說:如有不如已者;從字面上解釋:是不要結交比不上我的朋友,這樣解釋是否太狹隘了、有分別心?還是應該解釋為不要結交比不上我們真心佛性的朋友? 劉芳村講師答: 這個他倒是很會用心意識,我們要了解到如有不如已者,就是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那我們要瞭解說每一個人的長處,我們沒有辦法說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他的意思就是要學每一個人可以學的地方啦!那我們要去學。 所以孔老夫子說比較不會引用到他這個不如自己的佛性,那樣的話會太飄渺、太虛幻了不實在,孔老夫子他都是實實在在的能夠實際的去做,所以那個意思我們就是了解到鼓勵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我們都可以學,我們只要知道他的短處我們不要去碰就好,都可以學別人的長處。那個孔老夫子講道,我們佛性祂都是以中來形容,中者天下之大本那個中,接下來就是和,和為天下之達道,所以他講中和都非常注意,所以講佛性的時候都用中和來說,我們守住中的本體,然後你達到和,那個和家和萬事興,一和了都全部真理都通了。你不和處處障礙啦! 【問】:若有朋友不肯求道,還常勸你不要太迷、不要吃素,吃肉才營養,這樣的朋友是否可以不理他。 劉芳村講師答: 這個倒是蠻現實啦!就是在現實之中生活大概都有這種話會呈現,其實有時候我們自己本身不要炫耀說:我在吃素,我在修道。標榜的非常清高,那個了凡四訓裡面不是有講:「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對不對?所以就是了解到它的意思是我們能夠容納別人所有的不好,含汙納垢,就是把所有不好的都能夠容納下來,容納下來以後。 【我們要瞭解人與人之間交往最重要就是「誠」】,要有誠心,你誠心誠意只要是你好對人也好,對他也好,雖然他沒有一下子接受,可是只要那個經過,他一經過事情多了以後,他也一樣會反省,看看哪一個朋友值得交往?看看哪一個方法值得學習,他也會慢慢改變。 【要改變一個人沒有那麼快啦】!我們想我們自己就好了,別人要改變我們快不快?(不快),我們要接受新的觀念快不快? (不快),絕對不快啦!一定要慢,慢,緩慢就很圓滿。 所以我們在對朋友講這方面事的時候,有時候假如說他太極端了,吃肉才有營養啦!我們也不用強辯,我們在他心比較清,事情比較少時候可以跟他分析說,我們不吃生靈的東西是因為不跟牠結惡緣,因為他做的不好所以才轉生那一些畜生,我們把牠吃了就是殘忍,不跟牠結惡緣,然後我們也可以引用到說我們人甘不甘願給人家吃?(不甘願)一定是不甘願啦!一定會記恨,然後那個禽獸動物也一樣記恨,好好好你吃我多少?我就要討回多少?就是這樣啦沒完沒了。 所以我們瞭解說有時候他們也會聽進入,說你不管養生養得多麼長久?一定會死的啦!也沒說吃葷吃肉的人他會養得很好,不見得是這樣,反而是吃葷的人病痛比較多。所以有時候你講十次他聽一次這樣就很有價值了啦!講一百次聽一次就好了,所以我們就不用祈求說效果會很快,可是我們本身態度很重要就是要誠心,誠心誠意沒有那一種諷刺人的意思,沒有暗中笑人家那樣就好了。 【問】:劉講師好我們這裏有三個問題,我們說佛堂是「神道設教」,怎麼解釋「神道設教」這四個字,會比較好? 劉芳村講師答: 這個我們要了解到神道設教是要引導我們走入神的那一個境界,因為人知道的那一種範圍都不很寬廣,那神道設教因為他已經成神了,在過程以及在所有的修持都能夠指出一條明確的方向。所以我們講說以神道來設教,因為我們人道來設教都兩邊啦!它有利就有害利害都會連在一起,那神道來設教它只有利益眾生啦!沒有會危害眾生,所以那個負面的就沒有,所以以神道設教的話能夠使我們人類走入幸福,這樣了解嗎?再問第二個。
【問】:像馬來西亞有一位道親,他是開齋了,人家跟他講說你吃素沒有營養,他已經大概八十歲了,結果他就吃葷了,那這樣子他有沒有辦法彌補?因為老人家不了解這個問題,被四周圍的人這樣一說的話,他就開齋了。 劉芳村講師答: 好請坐,我們要了解環境生活的現實有時候是蠻殘酷啦!那素食我們要先培養對真理的認識,因為對真理的認識我們對素食就很自然而然,那假如說我們是以一種勉強來吃素的話,那個時間就不會久,那假如說勉強吃一天了那就趕快認識真理,從認識真理的角度來維持吃素的心這個很重要。 那假如說年歲也大了要看他聽不聽得進去啦!假如說他聽得進去跟他講說:你都已經吃這麼久時間了功德無量,現在開齋破戒有一點可惜,你可以懺悔一樣又恢復素食,這樣鼓勵他,一樣事情就容易轉還。 【問】:有一個沒有求道,他去洗腎,結果就洗到歸空了去世了,結果他血壓下降,結果他的死相是舌頭吐出來,都不能收進去,這種人大概會去投什麼? 劉芳村講師答: 是很恐怖,(哈哈~)所以我們了解從這一些現象他也是一種示現啦!告訴我們在凡塵時間都很短暫,那我們生活之中要追求有意義的生活。所以能夠求道、修道能夠進入真理世界這個是最理想,不能一天過一天啦!假如說你一天過一天你不知道哪一天身體會發生狀況?真的沒有把握啦!每一個人都不能掛無事牌都不能這樣,所以那個也是給人家一個警惕算是示現。好像那個921大地震有2400多個人死亡,那個也是活菩薩來示現,告訴我們說不能依賴大地、不能依賴房子,它都會害死人的;要依賴自己不生不滅真心佛性,要趕快把祂修得光明,那個才是可以依賴的。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角度稍微要寬廣一點去了解。 【問】:有人認為只要把自己修好,不用渡人就可以成佛,因為從四書看不出顏回有在渡人,沒有…(聽不清)也不用辦道也不用渡人,這樣子對嘛? 劉芳村講師答: 哈哈~所以各位前賢假如說聽後學講性理心法,再來回顧他的問題就知道他的分別心很強烈,他把自己看得很重要,他把別人看得很實在存在啦!那後學不是講:「十方諸佛同一法身」,沒有你我他的分別,那既然沒有你我他的分別,所有眾生在受苦你要不要渡他成佛?所有眾生就是你本身啦!你本身就是眾生,所以要了解我們本身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眾生,那我們念頭要渡盡,所有念頭都渡盡就成佛了。這樣了解嗎?又有一點玄了喔! 我們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眾生,然後我們渡了我們的念頭,念頭都沒有了就已經成佛了,那所有我們看到的眾生,眾生: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它的佛性沒有生,跟我們的佛性是一樣的而且又是同體,這樣知道嗎?所以我們渡眾生那個只是一個增上緣,增加向上的因緣,是在渡我們自己啦!不是在渡別人,可是我們在現象之中都以為我渡很多人,然後又很辛苦那個是現象,現象虛幻不實在,實在的是佛性,佛性本體。聽有嘸?(台語),(聽有)真的嘛!(真的),這個很玄耶! 所以我們要知道說渡眾生就是渡自己,不是在渡別人。渡眾生就是渡自己,他說我自己修好就好,你自己修好就是所有的眾生都渡到成佛了,這樣就是修好了。這樣知道嗎?所以祂整個都是一體,包含在一起的,不是說你是你,我是我,所以以往不是有一陣子不是說:那是你家的事,人家一講什麼事情以後那個都是分別心啦!那有分別心絕對就是眾生,佛因為證悟到沒有分別心所以成佛,這樣了解嗎?所以佛看我們眾生都是菩薩摩訶薩,菩薩中的大菩薩,祂不是把我們看成眾生。因為我們所現的現象都是我們自己所造的果報,所以不管是有錢、沒錢,有身分地位、沒身分地位,在佛的眼光來看都是一樣的。那你自己所造的果報你自己去接受啊!那個沒有分別啦!不會說有錢的來去跟他奉承,沒錢的人就看不起他,都不會,嗯,所以佛的眼光裡面沒有分別心,眾生都是佛,確實啊眾生都是佛。我們是不是佛啊?(是)哈哈還不錯。 【問】:對復聖顏回的修行過程,要從哪裡知道找出復聖的修行過程,他的所言所行是不是有書可以看? 劉芳村講師答: 後學上個星期不是有發一張講義嗎?那個就是顏回所講的啦!因為我們平常對顏回的認識都是孔老夫子說的,顏回自己本身所講得我們很少去研究,那我們要瞭解到顏回雖然沒有在現象渡化眾生,可是祂給我們要怎麼樣修成佛的方法已經留下典範,「得一善拳拳服膺,終身弗失」,「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那個對生活上就是不要危害到我們佛性,所以才會那麼謹慎,所以早死也是死,晚死也是死,祂已經給我們一個典範。所以那個生活上你過得好,過得不好那個沒關係啦!都會死的啦!那你把你的佛性培養光明那個就是成佛了。 所以顏回沒有那一種我趕快把你拉來求道,拉來修道,其實祂這個就已經引導我們眾生成佛了啦!那個方法已經告訴我們了,讓我們去做、去成就。所以那一個渡化的功德無量無邊,顏回不是沒有渡啦!我們都從現象在談,那個要了解到沒有語言的啦!尤其各位聽那個金剛經後學講的有沒有?那個釋迦牟尼佛開始不是入舍衛大城乞食嗎?祂也沒講話啊!可是他已經把最上乘佛法已經傳授出來了,告訴我們沒有我相,然後1250個人坐著要聽,祂一句話也沒講,告訴我們沒有法相,那沒有我、沒有法,然後敷坐而坐正念不動,那告訴我們不能心神外放,沒有非法,我空了,法空了,非法空了,呈現就是佛的狀態,佛的狀態就是這樣啦!有簡單嘛!那我們可以做到嗎?就是做不到啦!那做不到可不可以學?可以,容不容易?很容易。 【問】:怎麼樣的人才是真的有智慧的人? 劉芳村講師答: 哈哈!假如說他說:他很有智慧,那他就是凡人啦!這個有智慧要我們自己本身去體會,有時候我們認為有智慧反而就是沒有,我們有時候說最笨,有時候就是最聰明,最有智慧,所以不像凡塵一樣,要了解「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講出來話很好聽你不要聽,那個不能相信,能相信的話講出來都不好聽,你就可以相信,所以不能落入那一種兩邊,落入兩邊那個都是凡塵事,對待的,那我們要追求沒有對待,沒有對待那一個就是絕對,絕對就是佛性本體,各位就是要記得佛性本體沒有對待,絕對。 要體會啊!你看我們現在有乾道、坤道形象分別,我們佛性有嗎?(沒有),佛性沒有分別,祂是一體的,這樣我們就了解說喔要追求,追求回到那個覺,你那個覺性不是都存在嗎?有形象嗎?(沒有)就是這麼實在,可是就是看不到,摸不到,就這麼實在有沒有?(),就是這個啦!(劉講師眨眼睛),容不容易?就是這麼容易,還有沒有問題?本來要下課了,看一看還有一分鐘。再提一個一個問題。 【問】:請問釋迦牟尼佛講四句偈,是哪四句偈? 劉芳村講師答: 我們一般把那個經文裡面它有四句的它全部都列入啦!那大乘金剛經論釋迦牟尼佛有回答文殊菩薩說四句偈就是身空,各位有沒有?ㄟ我們這邊有沒有講過大乘金剛經論?啊沒有,那有看過嗎?也沒有,哇!這下子,大部分它是在講修道進階,進步的階梯,先了解到我們身空,所以開始就觀身不淨,然後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然後從我們身空、受空,我們性空,然後法空這四句。釋迦牟尼佛本身回答文殊菩薩問的,所以最重要的就是這四個『身空、受空、性空、法空』,先知道身體是假的,然後再知道我們的感受也是假的,然後再知道心變化無常,然後再知道所有的法好像我們生病要吃藥一樣,這樣的話就知道我們回到本體回來。下課。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連結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lcsfe/ 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文字檔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4)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5)美國連結網站網址: http://www.happybuddhatemple.org/xinglixinfa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