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5/09 19:07:08瀏覽773|回應0|推薦0 | |
恭錄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15片ˍ視訊影音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100/02/26 各位前賢大德性理心法班道德經讀書會ˍ視訊影音上課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第二十章食母章 絕學無憂,唯之於阿,相去幾何,善之於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眾人昭昭,我獨若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 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絕學無憂」 絕學,我們學絕對的,凡塵都是相對,我們就是要學絕對的、唯一的、沒有兩邊的,這樣就不會有煩惱、不會有憂愁,絕學無憂。老子一開始就講,我們在學的時候就是要學真善美,絕對的,沒有相對的。各位知道意思嘛?凡塵一切都是相對,有善就有惡,善惡是兩邊,那就不是絕學。絕對之學就是獨一無二,就是絕對的,絕對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佛性本體就是絕對,祂沒有相對。要了解,我們能夠回到佛性本體就進入絕對。像我們現象的呈現有乾道、有坤道,可是佛性沒有分乾道、坤道,佛性有沒有分?(沒有),沒有分,落入乾道就是乾道,落入坤道就是坤道,在現象有分,可是在佛性本體沒有,佛性本體是一個絕對體、絕對的。所以我們只要回到絕對,是不是都已經沒有憂愁?(是),我們在凡塵所有的煩惱、所有憂愁,都是從相對而來,因為我們已經在現象之中都走入相對,所以從現象給我們的一些遭遇,我們就會感到很煩惱就會有憂愁。 所以老子直接開始跟我們講,絕學無憂。我們學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各位都能夠掌握了嘛?(可以),這個非常有自信,可以,聽了都很安慰,可是回答的人太少,好像只有一個。我們都還沒肯定嘛?肯定了沒?(肯定了),一定要去摸到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摸到叫摸著根,摸著根的成仙作佛,摸不著根就瞎修行。我們只要能夠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那個時候…,我們上個禮拜不是解說的很詳細嘛?(有),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什麼都不產生的時候,那個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我們真心。假如說:「喔~這個就是喔」,這樣就已經起心動念,就不是了,很奧妙,所以我們一定要確實知道。 然後時間要延續,因為剛摸到以後,祂還不寬廣,只在我們周遭而已,然後你愈做愈久,祂就愈寬廣,愈寬廣以後我們愈熟悉,熟悉了以後,從這個佛性的本體會產生般若妙智慧,產生般若妙智慧的智慧是自性所具備,這個就是我們在凡塵最缺少的,因為不是有身體以後,我們去學習的,那是從佛性發揮出來,從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的智慧叫做般若妙智慧。我們有般若妙智慧,真理就透徹都了解,了解真理以後,遇到什麼現象要怎麼處理,般若妙智慧都會告訴我們,而且以後所有那些佛性的功能(我們所謂的神通)都會呈現,我們不追求但祂自然會有,那是佛性所具備的,但是時間要久,要能夠按照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狀態,我們一直做,做了很久以後,我們都可以從本性之中發揮定力,定力愈大我們智慧就愈高,般若就愈多,所以這個都是自然而然產生。要了解,理就是佛性本體,智就是從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的般若,理智一如(理跟智是相合在一起)。 因為我們落入凡塵以後,都是用我們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在接觸外面的形相,跟外面形相一接觸以後產生的念頭都被物誘(物慾把我們誘惑),所以就喪失我們本來,佛性本體就不見了。要了解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所有的起心動念、所有運用我們的感官,那時候都是在用妄(不真),所以真就不見。那我們能夠做萬緣放下,就是把所有的妄都放下,去生滅(妄就是生滅,我們把妄去掉了),然後一念不生就是守真常,真常不會變化的、常住不遷。 我們能夠去生滅守真常,常光就現前,常光就是我們本來佛性的光明就顯現,般若就呈現了,這時間要久、功夫要久,水到才渠成。我們開始做的時候,要求要有般若妙智慧祂還產生不出來。所以我們用的都是用後天所學來的聰明,聰明我們盡量不要用,我們用聰明的話就是不肯吃虧,不肯吃虧就是想佔便,想佔便宜會把我們先天所帶來的浩然正氣用掉。沒有浩然正氣,我們就跟禽獸為伍,就沒有人格,所以浩然正氣很重要。培養浩然正氣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們能夠吃虧,能夠吃虧就是培養浩然正氣最好的方法;但是不要刻意,你刻意就造作,那個就不算,要自然而然。 所以在日常生活很重要,我們自己要有很正確的觀念,我們六根對六塵所產生的六識都是生滅,都是變化無常,那我們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要住相,不要住在這些變化無常的現象裡面,這樣的話我們生活就會很踏實,不把這些假的當真,這樣我們就不會造業,既然不造業就不會受苦,我們就可以解脫,所以解脫是自己努力的,不能說一邊造業一邊想解脫,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自己努力自己就可以嘗受果報,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很清淨殊勝的果報都會呈現。各位有沒有體會?我們有空閒的時間能夠盡量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我們離妄就會離的乾淨,我們能夠把妄都離了,清淨了,心就沒事;心裡面沒事,清淨以後,回到佛性就很容易,能夠跟佛性本體在一起了,生活就很踏實,凡塵一切都變化無常,都是假的。 一定要告訴自己:「一切都是假的,不要把它當真」,當真以後,我們會有喜歡討厭,既然喜歡討厭就有取捨,既然有取捨就有行為動作,有行為動作則造業就已經形成,業已經形成就要受苦。各位會背了沒有?(哈~),每次都講一樣,這個叫真理所在,就是要我們熟悉,熟悉的話,像比丘的偈語,各位都還記得嘛?「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比丘受戒的時候一定要背這偈語,為什麼?因為你背了以後要去做。 第一句「身語意業不作惡」 身口意業不做惡,這就很不容易。身不做惡、口不做惡、意也不做惡,身語意業不做惡。 第二句「莫惱世間諸有情」 就是不要懊惱世間的有情(有情就是眾生),我們對眾生懊不懊惱?(懊惱)。有時候我們靜下心來看看眾生的所作所為,我們真的會搖頭,所以會懊惱。眾生互相之間相處都不是那麼融洽,都會有糾紛都會有瓜葛,所以會產生怨恨。所以佛就直接講莫惱,不要懊惱世間諸有情,都不要懊惱。 第三句「正念觀知欲境空」 我們的想要(欲境),全部都是空的,正念來觀知(觀察知道),欲境都是空的。既然都是空的,我們就不要強力去追求,愈想去追求,我們希望大則失望就愈大。不追求,我們就沒失望的時候。 第四句「無益之苦當遠離」 沒有利益的苦,我們不要去嘗試。 這是比丘的偈語,他們要背要做。我們一直講:「對凡塵的現象都不要產生喜歡討厭」,這也就一直在告訴我們生活之中:「現象都是假的,不要對現象產生喜歡討厭,沒有喜歡討厭就沒有取捨,沒有取捨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這跟比丘偈語有沒有一樣?一樣的意思。我們要熟悉,熟悉以後,當我們對某一種物品、某一種現象、某一種事情,產生很強烈的喜歡討厭時候,就要告訴自己都是假的。都是假的,我們就會看淡,不會看重了。既然看淡了,取捨的心就淡薄了。既然取捨的心淡薄,我們就不會造業了。是不是很自然而然?(是)。 可是假如我們都不研究、不了解,我們就會很自然的產生,因為物與物之間有互相之間的誘惑力,自然產生自然在。我們身體有形相,物一樣有形相,形相跟形相之間自然會產生誘惑,會拐我們。拐我們去擁有它,這樣我們就會產生意念,意念的產生不知不覺,不知不覺意念就出來,意念出來的時候我們想要去達成,不知道那個意境是空的。所以各位就是要先告訴是自己:「縱然我賺到整個世界,我一口氣不來,都要拱手讓人,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可以帶得走的」。 所以我們先告訴自己,不要去擁有這些虛幻不實在的東西,因為要投入很多精神去追求才得到,不要。因為得到畢竟也是虛幻不實在,暫時的擁有而已,到時候一口氣不來了,你不讓人也不行,有辦法帶到棺材裡面嘛?(沒有),絕對沒辦法的。所以我們在生的時候,就學著不要去擁有這些東西,這樣就可以很逍遙自在,能夠注重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各位要了解,社會人士沒有去體會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身體對他來說就很重要,因為他都依賴在身體,所以當身體一口氣不來時候,他沒有路可以走了。那我們已經可以體會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個身體就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是假的,我們就不會執著。 各位了解意思嘛?沒有啟發佛性本體,身體就很重要,因為身體把我們推到哪個地方,我們就在哪個地方現相,所以台灣話叫做過身(過一個身)。假如做的不好,過身過到哪裡?(畜生道),嗯,就到畜生道、三惡道去了,過身過到畜生道。假如做的很好,能夠利益眾生的話,過身可以到天神,山神土地王爺媽祖,可以過到天神的身上。所以一個過身,身就變的很重要。 像之前有個電視節目,有位攝影師帶一位法師到大醫院,大醫院裡面有一個摘除下來的心臟,然後用藥水泡著,心臟的旁邊就有位鬼魂,這個鬼魂說:「這顆心臟是我的,我在守護我的心臟」,電視節目還蠻有意思。法師能夠跟鬼魂溝通,讓鬼魂表達他的意思,讓攝影師拍攝出來,能夠把我們的固執(要守著心臟的那種固執):「這顆心臟是我的,不能被別人拿走或是破壞」,是他的嘛?所以後學以前常說:「我們不固執的話,就不會當鬼」,可是各位前賢不固執容不容易?(不容易),還真不容易,我們都很固執。不過擇善固執是好的,選擇善我們固執,那是好,因為我們擇善固執以後,就已經先把三惡道堵住了,不會到三惡道去。 那我們固執能夠純心,心能夠純的話,我們就能夠修,能夠修就能夠改變我們的習慣性,各位前賢的習慣性是純善還是純惡?可能都不是純善、也不是純惡,一半一半,都有,善惡都有。所以我們要發現,看看哪些是屬於不好的,不好的我們就改過,屬於好的我們就保留,能夠存下來延續。要了解,看問題也不是說固執就不好,固執有時候是很好的。 像我們能夠堅持不貳過、不遷怒,那不是很好嘛?是不是要固執才能夠做得到?(是),所以有時候擇善固執就是好。看我們運用,運用的善就是好,運用的不對就是不好。所以存乎一心,就在我們的心,心就是最重要,我們修道就是修心,就是養性,使我們的心性都能夠恢復光明是最重要的。本來就很光明,因為落入凡塵被「氣秉所拘、物欲所蔽」,大概就是這八字害我們最慘。 氣秉拘束我們了,我們才六道輪迴;物欲蒙蔽我們佛性,佛性才黑暗。假如我們不被物欲蒙蔽,就可以恢復光明。 那要我們佛性不被物欲蒙蔽,各位前賢容不容易?不好回答喔,要說容易又不容易,要說不容易又是可以做到。要了解,看我們的心的走向;假如我們是「惟求作佛,不求餘物」,則物欲的蒙蔽就很容易去掉;假如我們是貪戀凡塵、追求名利,則物欲就很不容易去掉,就是這個角度,那看我們的追求。假如我們想:「凡塵還很好玩,想多玩一下,成佛慢一點,這樣物欲就不容易去掉」;假如我們想:「苦已經吃得夠了,不要再吃苦了」,各位吃苦夠了沒?(夠了),真的都夠了嘛?以我們台灣的生活,大家可以說都沒吃過什麼苦。像後學小時候,那時候的物質很缺乏,那時候的苦我們現在都沒遇過,我們現在都是過的很富裕,所以我們是在富裕之中不知苦然後強說苦。 假如我們到非洲,去垃圾堆找東西吃,跟我們環境一相比,差的多不多?(多),在那種環境之下我們想修道容不容易?(不容易),要照顧我們肚子都已經不容易了,哪有時間修道。所以我們現在在這麼殊勝的環境之下,不好好修就很可惜,大家又都是得道了、道又很殊勝、我們又研究又知道了,佛性本體這麼寬廣、這麼殊勝、功能又這麼多,我們又都沒有把祂恢復,要不要努力?(要),就是要努力。我們一分的耕耘就有一分的收穫。所以只要你很努力投入深入法性,真的很深入的話,你就會了解:「般若一發生,哇~功能不得了,還可以遊戲神通」。我們現在聽到遊戲神通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可是真正的佛性功能裡面就有那個作用,祂可以遊戲神通,不只有六通,六通是很小的事,我們可以整個…,就像維摩詰他的房間只有六坪大,可是他可以放幾萬個高廣的椅子,各位有看維摩詰經嘛?有的有,有的沒有。所以那個不可思議,再怎麼多的人一進來,都剛好剛好,都裝得下,才六坪而已,就可以裝好幾萬個人,不可想像。所以在我們性分之中的寬廣,不是現象之中可以講得出來,現象都是有限,佛性是無限。 所以當我們看華嚴經(萬法莊嚴),釋迦牟尼佛祂在凡塵示現出生當太子,然後經過八十年入滅;可是佛在華嚴經就講,祂從入胎到入滅(涅槃),不動分毫(分,一分;毫,一毫,非常小),佛說不動。我們以凡塵的頭腦、以現象界來說,祂有沒有動?(有),有入胎、出胎,然後慢慢長大,修道、成道、講經說法、成佛,有沒有動?(有),還動的很厲害。 那為什麼佛說不動分毫?所以「動」是現象,「不動」就是真理,真理世界祂不動。要了解,我們也一樣,我們在真理世界之中,我們也不動,我們所動的是身體、是現象,這個也都是假的,是短暫。我們就可以想像:「一百年前沒有我,一百年後也沒有我,中間有我,這個中間有我是不是假的?百年前沒有,百年後沒有,那中間這個我是誰?是不是假的?假的,不真」,我們要不要在這個不真的現象之中,去跟人家爭執、跟人家計較?(不要),都是多餘的,多餘的煩惱都是自己找來的。 所以我們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也是一樣,億萬年都是在當下,祂就是要我們了解「我們的億萬年都是在當下」,只要沒有三心(沒有過去心、沒有現在心、沒有未來心),沒有三心則三世就攝受我們不住,過去世攝受我們不住、未來世也攝受我們不住、現在世也攝受我們不住,三世都沒有,我們就沒有六道輪迴,沒有六道輪迴就沒有三心沒有四相,三心四相都沒有,整個佛性圓滿俱足就在當下。是不是不動分毫?先給各位有一個印象,說我們要追求到什麼樣的境界,就是這個。進入絕對的世界叫做絕學無憂。了解嘛?老子的道真的高,不詳細我們哪會知道,不知道老子的程度竟然就把這整個講出來「絕學無憂」。我們就有沒有憂?(有),還蠻多,整天都很憂愁。要了解,我們進入真理以後,真的就是絕學無憂。 過去心已經過去,不管是被人家欺負或是我們很風光,都已經過去了,拉不回來,不要去想;未來不用策劃,你的策劃趕不上變化,所以你也不用策劃,策劃是現象要用,佛性不用;我們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又過去了,說「現在」,又過去了,所以現在不住;這樣就沒有三心了,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用文字說四相不很透徹,但是我們用能所來講就很了解,我能看就是我相,一定有所看,所看就是人相,你所看差別叢生就是眾生相,你連續不斷的看叫壽者相;我能夠聽,能聽的就是我相,所聽的就是人相,你所聽的不只有一個聲音而是非常多,叫做眾生相,你連續不斷的聽叫壽者相;我鼻子能夠聞,能聞的就是我相,所聞的就是人相,你所聞的不是只有一個氣味而是非常多,叫做眾生相,你連續不斷的聞叫做壽者相;我能夠做,能做的就是我相,一定有所做,你所做不是一件事情而是很多事情,叫做眾生相,你連續不斷的做叫做壽者相,只要落入能所都是四相。 然後我們要怎麼樣沒有四相?不落入能所,能所雙泯。「沒有能做的我、沒有所做的我」,「沒有能做的主觀、沒有所做的客觀」,都沒有,當下四相就消失。沒有三心、沒有四相就呈現圓滿的佛性。 我們就是都沒有研究,也沒人講給我們聽,就是這個樣子,都不知道,有沒有像井底之蛙?我們就是井底蛙,看到的天就只是古井蓋那樣大,天真的那麼大嘛?(不是),是不是要出來看?(是),你跑到井的外面來看,喔~原來天是這麼寬廣的。要了解,使自己的心胸能夠開拓、很寬廣,很寬廣以後我們在處理事情就會很圓滿,不會很狹小的見解。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的見解寬不寬廣?回想一下還真的窄,很窄。我們承不承認?還真不容易,以為我學很多,不容易承認我們的見識很狹窄很狹隘。要知道,學沒有止境,非常的寬廣,尤其我們性分(佛性本體),真的是學到無窮境,像整個天地一樣。 各位有聽金剛經,聽到「東方虛空可思量否」,各位有沒有聽?(有),有聽出味道來沒有?要聽出味道來喔!因為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虛空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沒有形相,祂不拒絕所有的形相從我們佛性本體發揮出來,連山河大地都是我們佛性所生發,沒有佛性就沒有山河大地,這一個道理我們不研究就不會了解。所以佛在講「東方的虛空可不可以思量」,我們知道地球是圓的,我們一直往西方走會走到哪裡?(原點),是不是又繞回來了?(是) 要了解,本來虛空一個,虛空裡面有沒有分東西南北?(沒有),是我們人把它分出來。虛空本來沒有名、沒有相,我們人硬把它分出名跟相,分出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我們硬把它分出來。所以我們從這個道理延伸,虛空本來都沒有名也沒有相,我們現在在虛空之中發現有相,有相以後我們就取一個名稱,取一個名稱以後,我們就把它固定;然後我們再來看凡塵的所有名、所有相是不是都假的?(是),從這個真理來研究、推測,這樣的話我們就了解,喔~原來什麼也沒有,虛空就是虛空,名相都沒有,我們對名、對相為什麼要那麼執著?我們是很聰明還是很笨?(很笨),承認自己很笨嘛?一定不承認的。 要了解,因為我們沒有研究所以不知道,研究以後,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會講「虛空可思量否」,然後講一個「東方」就可以,為什麼還要再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就是要我們了解,所有在虛空之間的名、虛空之間的相,都是假的;那我們不要名、不要相,就已經回到我們不生不滅的本體(真心)。各位就知道,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一個境界的殊勝,知道了沒?(知道),殊不殊勝?(殊勝)。 非常的殊勝,祂沒有名、沒有相,可是就那麼的真實、實相,真真實實的、實實在在的、不會變化的、一切究竟堅固的,就會知道經典裡面所講為什麼一切究竟堅固,就是在講這個。所以我們看經典要了解它的意思,要了解就要從根源,從根源了解以後,知道它講的為什麼凡塵的現象都萬變,而會講說究竟堅固的,究竟堅固是不是都不變?(是),那什麼東西可以都不變?(佛性),嗯,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所以了解,佛在講一切事究竟堅固就是講佛性本體。我們佛性本體是不是虛空無相?(是),是不是不拒絕諸相發揮?(是),所有諸相發揮是不是都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是),既然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是不是一切事究竟堅固?(是)。所以我們接受就是接受真理,它不是歪理而是真理。我們從無而來,然後從有又歸無,是不是這樣?(是),是不是究竟堅固?(是),都是這個樣子。 所以這個過程,我們以現象來說:「啊~佛講妄言,明明都八十年變化很大,為什麼說不動分毫,一分一毫都沒有動」。然後弟子問我們怎樣來處理你四十九年的講經說法,佛說我一個字也沒說。我們看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很努力的講?(是),為什麼祂說一個字也沒說?是不是又講妄言?我們都會想祂已經是佛了,不是講妄言,所以先用答案來回答。 要了解,為什麼一個字也沒說?祂沒有能說的我相、沒有所說的法相,就是沒有能所,沒有能所就走入真理,就是在真理世界,所以在真理世界之中,祂一個字也沒說。我們在凡塵沒有到達這個狀態,要講都要先準備,有能說的我、有所說的法,有能所就有四相,然後就有生滅。所以我們要先了解這個背景,佛為什麼那樣講,佛明明講的那麼努力啊,比如講涅槃經,只有一天一夜喔,在八十歲時候進入涅槃講涅槃經一天一夜,然後一天一夜的涅槃經,後學拿來抄,只有抄十分之一,就已經花了一年(後學抄寫一年才寫十分之一而已),那佛都說祂沒講,後學那一年都不知道在抄什麼(哈~)。 所以了解,佛所講出來的都是真理,沒有能說的我相、沒有所說的法相。在金剛經裡面從一開始,佛就表現沒有我相、沒有法相、沒有非法相,這樣我空了,法空了,非法也空了,一空到底,所呈現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以後學一直鼓勵各位研究金剛經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要努力的把這個堅強的我相去掉,我們都以身體的呈現為我,身體是不是我?(是),是啊?對啦,身體是我也沒錯,就是要借這個我(假)來修真,可是要去追根究底,追到它的源頭,它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的,我們是借用,要再還給天地、還給四大水火風土,我們可以擁有嘛?(不可以),是有使用權,但沒有所有權。我們可以使用,可是所有權不是在我們手上。用的時候我們就是要好好使用這個四大假合,借假來修真 現在凡人反過來,借真來享用假,你看我們去追求感官的刺激,是不是借真來享用假?(是),造了很多業,划不來的。要了解,這個身體不是我,真正的我就是佛、就是如來,就是很寬廣的盡虛空徧法界我們那個法身,那個才是真的我,一定要認識,真的我就是法身,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才是我,身體不是我。 假如身體真的是我,在我們最年輕、最有活力、最漂亮那時候,我們就要主宰趕快請身體停下來不要變,可不可能?(不可能),一天一天一直過,我們人就一直老了,都一直變化。後學都講,跟我們同時期出來的一些影歌星不是都最漂亮嘛?然後經過十年、二十年,她還漂不漂亮?(不漂亮),已經變歐巴桑、歐桑,都已經老了。要了解,歲月不饒人,都一直在無常變化,所以這個身體不是我能夠主宰的,總有一天要還給天地,我們娑婆世界南贍部洲的眾生壽命都不長,都一百歲而已。 一百年以後我們都要還給天地,那我們去哪裡? 我們身體還給天地以後,我們去哪裡? 我們往哪裡去? 我們都沒有想過,我們要道哪裡去? 上個禮拜我們有講,我們求道了、然後地府抽丁、天榜掛號,以後我就是要到理天,一直在等,等什麼?等死(哈~) 等死可以到理天?(不行),不可以啊?那不是在騙人?有沒有騙人?那要怎麼做才可以?上天不會騙人,大開普渡就是要我們都能回歸本位,只是我們一定要按照正道,不能反道敗德,我們都修到讓人講話了,有沒有反道敗德?(有),「唉呦~那位在修道而且又在吃素」,你看是不是已經負面了?我們又表明是修道身份,然後又素食,然後心地又很糟糕,做法在家裡又不孝順、子女又不教、鄰居又不和,這樣可以到理天嘛?我們要知道,一定要正道而行。 正道來做才可以回歸本位,現在我們沾到大開普渡的好時機,所以能夠先得道,先讓我們得了,先得而後修,就是要修到我們本性都光明,恢復本來的光明,這個就很重要,老子告訴我們絕學無憂,就是要學絕對的、不要學相對。能夠恢復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樣才可以一口氣不來的時候就回歸本位了。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要隨時檢點身心事,看看自己的身、自己的心,有沒有做到?有沒有違反正道?有沒有反道?有沒有敗德?沒有反道敗德,一口氣不來才可以回歸理天。這樣了解嘛?這時候不用回答,想也知道。我們在凡塵生活就蠻重要,隨時真的要檢點自己身心,尤其我們上個禮拜把「和」,特地的加以闡釋。 從自己本身做起,一定要家裡很和,家和就萬事興,家一和了親朋好友就喜歡來往,喜歡跟我們相處,然後我們就可以把它推廣,一和了,到整個平天下,都是以和為最主要,所以後學才講第五十五章,老子講「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知道和了,我們就可以常住不遷,能夠常住不遷就是不生不滅佛性的實相,實相就是常住不遷。然後我們能夠常住不遷了,就可以恢復光明,所以知常曰明,很光明,所以和非常很重要。 我們在修道也是一樣,道親與道親之間不要互相考,各位有沒有?「我考你,讓你高一點」,「你修的太低了,我來考考你,讓你修的高一點」,有沒有? 不要有那個動作,要考是上天的事,我們不要考人,我們要幫助人、要互相提攜、要互相能夠照顧,講話之中不要互相諷刺,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有,我們就改過,因為那個樣子對我們來講,不是行功而是造業。所以講話就很重要,一句話講出來好與不好,差別很大。「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句六月寒」,我們講話傷人的話,六月本來是很熱,天氣很燥熱,可是你一講話傷人,六月都感到寒冷。講好話,良言一句,經過三個月的冬天,都還很溫暖。 所以我們就要講些鼓勵人的話,要互相提攜,畢竟相處修道辦道不容易,可以在一起都是緣,是不是要結個善緣?(是),要記得「要結個善緣」,不要讓人回去氣的七竅生煙,氣到要經過一個禮拜氣才會消,然後下個禮拜再來再看到,又接著生氣。要了解人就是要做的讓人懷念,我們要檢點自己的身心。 「唯之於阿,相去幾何」 唯就是順應,你講的對,符合你的意思。 阿就是逆應,就是不同意你的說法。 我們用「阿」來講比較不能夠體會,還是用台語比較知道,若是人家在講話,你就「啊~(搖頭)」,什麼意思?就是否定的意思,就是你講的完全不合理,就把你否定。我們在回應的時候「唯」,就是你講的很好,順應;「阿」就是逆應。 老子講「唯之於阿,相去幾何」,就是它的差別很微小不大(幾=微小),唯之於阿差別大不大?(大),各位要了解,差別很大就已經在講現象;在我們嘴巴的回應「唯之於阿」,差別大不大?體會了沒?「唯之於阿」差別多少?,唯、阿差別多少?所以老子為什麼會講「唯之於阿,相去幾何」,老子是從上面「絕學無憂」連帶下來,連帶下來以後我們就是落入兩邊了,落入兩邊的一個開頭、開始,開始的時候就是你的嘴巴來應人(回應),你嘴巴的回應是相同,可是回應的現象就已經是差別很大,差別很大就用底下「善之於惡」來形容了。 就是開始的時候是嘴巴來回應,嘴巴還是一個沒有遇到現象之中的一個問題,底下的善惡是已經落入現象了,那落入現象差別就很大了。在嘴巴回應的時候,那時還是尚未遇到事情,你尚未遇到事情時,好跟壞都還沒分出來,都還沒分出來時,差別還很小;那以後發現到現象,好跟壞差別就很大,那時候就不一樣了。 所以老子的意思就是講,我們遇到事情來處理,遇到事情處理時候,都還沒落入你的決定,那個時候善惡還沒落入兩邊,那你處理以後,對人有幫助叫善,對人有危害叫惡。這時候,對人的幫助跟對人的危害,差別就大。 所以我們在應對的時候,你自己要有主宰,掌握真理所在,掌握真理所在則你去做的事就可以是善;你不掌握的時候,你被你的私欲、欲望、名利掩蓋,你會做惡。這時候對眾生的危害就大,是對你有利,可是對眾生有害。所以老子要我們在出發的時候,你要掌握到真理所在,掌握真理所在時候,就會做的都是利益眾生,那時候眾生的回應都是「唯」;假如你做出來已經對眾生有害,了解真理的人就會反對,就會「阿」。所以聖人是站在一個中道的立場來闡釋兩邊,讓我們對兩邊都了解,對眾生有利、對眾生有害,要看我們當下的處理跟對真理的了解。你對真理的了解、對實相剛好的時候,你去處理,處理的很對這時候就屬於善;處理的不好了,你自私自利了,那就屬於惡。 所以是站在「不一下子就站在一個立場來說話」,而是兩個角度全部都說出來,這樣對我們的幫助「對我們的判斷力容易培養」,培養我們自己有判斷力,我們就可以自立自強,就不用依賴別人。我們自己處理事情的時候,我們都要面對自己處理事情的時候,有沒有把握很恰到好處的方法?都還不敢說,這需要環境培養,要有那個環境、要有那個機會,我們要自己學習,自己學習去面對,自己學習面對的時候,遇到事情先縱觀整個事情的輪廓,知道我們應該怎麼處理,怎樣才是對人有利、怎麼才是對人有害都了解,了解以後,我們擇其善者而從之,就是對眾生有利的我們去做,對自己好不好則不管。可是我們一般在處理的時候,都會先把自己擺在第一位,我自己有利的我自己先做,別人就不要管,別人的小孩死不完,我們有沒有這樣嘛?(有),還有啊? 「善之於惡,相去何若」 老子講「唯之與阿,相去幾何」,本來就是很小;可是「善之於惡,相去何若」,就已經差別非常大,善跟惡差別非常大。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人家所畏懼害怕的,我們不可以不畏。人家害怕的,我們也要跟著人家一樣害怕。像地震,房子一垮了人都壓死了,人都會害怕,我們要不要跟著害怕?(要),就是要。人同此心,所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我們也跟著大家一樣,都是相同的。 「荒兮其未央哉」 荒,就是沒有整理的地方所在。我們什麼地方沒有整理?(心田),對,就是心田,我們心田都沒有整理,所以荒,已經讓祂荒廢。「荒兮其未央哉」,因為我們沒有找到中央,找到中央了沒?(找到了),我們摸到根的就是找到中央,你沒有摸到根就是沒有找到中央,就是沒有中心思想,沒有應該主在哪個地方、停止在哪個地方,我們要把心停止在真理上,在不生不滅的真理上都已經停止不動。不要停止在名利上面,我們是不是都停止在名利上面?不好回答喔,實在的啊,都在名利上面。 我們眾生的六道輪迴為什麼這麼久?就是都因為追求名利,名利害我們,知道名也是虛名;利,一口氣不來也都不是我們的。所以追求名利真的是很笨,守財奴,我們當不當守財奴?真的不當嘛?都很容易把它布施,有沒有?不好意思回答。「辛辛苦苦賺的錢,我為什麼不自己用,要拿去給別人用」,我們都有這種深根蒂固的觀念在,而且都是想給自己的後代用。以前真的是養兒防老,現在大概是要反過來。所以老子講荒兮其未央哉,都是沒有整理自己的心田。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 熙熙就是很認真賺錢、很認真在追求名利;太牢就是古時候祭祀祭典,要用牛羊豬來拜拜,拜拜以後就有得吃,所以衍生出來就是享用大餐,就好像我們現在的滿漢全席,滿漢全席就是很豐盛的菜色可吃,可以過的很舒服,一餐吃下來大概要幾萬元,我們一個月賺的大概吃不了一餐,很貴。太牢就是享用大餐。有泡麵可吃就好了,不過在我們台灣都不用煩惱吃的,吃的都太豐盛了,路邊攤也都很好吃,不像日本吃的就很貴。我們陽春麵一碗二十元的時候,日本就一百二十元,而且還是站著吃,你若要坐著吃就要多付錢,日本站著吃跟坐著吃價錢不一樣,因為日本地區地很貴,沒地方讓你坐,你要坐的話你要付代價,所以日本吃的很貴又不好吃。大姑到日本去辦道,他們廚房忙了老半天,大姑一直在想等一下一定非常好吃,結果弄好了端出來,大姑一看怎會這樣,跟想像完全都不一樣。所以在日本吃的,貴又不好吃。在台灣便宜又好吃,所以現在他們現在很喜歡到台灣來觀光,來吃台灣一些好吃的東西。 「如登春臺」 登春臺就是春天能夠觀賞風景的臺閣,延伸出來就是我們現在的觀光,到處觀光。現在環境很好,因為年假才六天,大家出國觀光的比較少,都留在國內觀光,所以一些風景區生意很好,賺了很多錢,賺進來都是幾億,那就是如登春臺,到處觀光。後學都不會去想要到處觀光,好累,還沒出門就好累。因為所有山河大地都從佛性發揮,你來觀察你自己的佛性,你就可以欣賞到所有的山河大地,那外面的變化,桑海滄田,滄田桑海,變化無常,再怎麼美麗的地方,你若地震之後去看,漂亮嘛?就已經斷垣殘壁,整個都破壞了,都是假相。假如我們能把這些心、這些金錢把它轉移,心轉移來修道、金錢轉移來幫助眾生,是不是都不一樣了?(是),最起碼在內心很充實,就已經實踐我們在凡塵能夠盡性(盡了我們的佛性),能夠發揮整個叫渡化眾生,使眾生都能夠沐浴在自己的佛性光輝之下,能夠發揮自己非常光明的佛性。 「我獨泊兮其未兆」 我獨泊,就是獨自漂泊在未兆,就是還沒有呈現現象之前,所有的萬象都沒有呈現之前,就是虛空,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所以未兆,還沒有形成形相之前,祂都是在本體之中,所以老子說「我獨泊兮其未兆」,就是能夠守住還沒有變化之前的原始狀態。我們夠夠守住還沒有變化之前的原始狀態,那所有往後的變化,都在我們自己的控制之下,自己的管制之下,這樣就是很理想。 所以之前後學有講禪宗的修法,就是訓練自己不受客觀環境的左右,不受主觀意識的牽纏罣礙,我們只要不受客觀環境、不受主觀意識,兩個都撇開了,這時候就是「獨泊兮其未兆」,了解意思嘛?比較抽象。 可是要了解,能夠掌握到未變之前的狀態,已變之後是不是都在你的掌控之下?還沒變之前我們就知道它要怎麼變,這樣它再怎麼變怎麼變…,好像孫悟空逃不出如來掌的手心,孫悟空逃不出去,再怎麼跑也在如來的手心裡面,孫悟空再一直跑,跑到最高的山撒尿,然後佛就拿手掌給他看,你撒的尿在這兒。 要了解,我們再怎麼轉怎麼轉逃不出五行(金木水火土),所以就叫做手掌心,手掌心就是五行,你再怎麼跑怎麼跑都在氣數裡面,然後我們能夠掌握到整個氣數的變化,你就可以知道整個形相的變化,形相怎麼變化你都知道了,你會被形相左右嘛?(不會),就一定不會。所以老子就是掌握到源頭,「我獨泊兮其未兆」。 「如嬰兒之未孩」 嬰兒會不會分別你身份地位很高、你很有錢?(不會),嬰兒絕對不會有分別心。我們修就是要修到嬰兒的沒有分別心,所以嬰兒一看到你的時候,不管你什麼身份地位他就對你笑,很可愛。然後最難得就是嬰兒在哭,為什麼?哭很久都不會喉嚨沙啞,為什麼會那個樣子?就是嬰兒帶的元氣未散。我們大人就不行,話多一點就沒聲音了,沒有像嬰兒哭了很久,哭到你都已經不耐煩了嬰兒還在哭,可是嬰兒的聲音怎麼還沒沙啞,你就會很驚訝。所以嬰兒所帶來的精氣神都還沒散,所以嬰兒握起拳頭,你要去搬開還要很用力,有沒有搬過嬰兒的手掌?(有),嬰兒握拳頭久了以後,你要搬開你就要很出去,你看才小孩子而已,那個叫精氣神未散。 那我們愈長大以後,就散了,精氣神已經都散了。所以老子鼓勵我們就學習嬰兒之未孩,就是沒有分別心的狀態。所以我們只要修到沒有分別心就已經成佛了,容不容易?真的不容易,要我們不分別心很難,我們只要看到就自然產生,我們看到總統跟看到流浪漢一不一樣?很自然就不一樣,絕對一定有分別,不會說不分別;可是佛就是沒有分別,你是總統也好,你是流浪漢也好,佛看你都是一樣,總統是福報呈現,流浪漢是你的業障呈現,都是果報身。總統是果報身,流浪漢也是果報身,都是果報,所以在佛的眼光看來沒有分別、沒有差別。可是我們眾生就很難達到這個狀態,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盡量把分別心降低,分別心比較淡薄一點,不要那麼強烈,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好的想攀緣、壞的趕快排斥」,大部分我們都會這樣「好的都會想要,壞的就趕快,不在我們視線之中最好了」,這是以現象來說。 佛已經做到了對現象都沒有分別,都是一體。然後我們對眾生都是尊重,他做的好不好我們都不要去檢討,因為他好了,功德不分給我們;他壞了,我們不用去擔他的罪過,所以他好不好跟我們都無關。我們會不會去檢討別人?我們不但會,還很拿手。 檢討別人都很拿手,檢討自己倒沒那麼拿手,這個很會的,而且還一針見血,一講出來都蠻準的。既然會檢討別人就會檢討自己,我們為什麼不轉過來檢討自己,因為面對自己都是很殘酷,我們檢討自己要改進,要改進很難過,難不難過? 所以修道都是面對自己,最大問題都是自己,問題都出在自己本身,所以要勇於面對,要知道錯,我們最大的毛病就是錯了都不知道而且不承認,人家說了氣的要命,有沒有?這個叫一針見血,非常確實的。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中要了解,毛病出在我們本身,自己要改過,自己改過了以後朝著佛性的光明面前進,才能夠真正的恢復我們佛的本位。所以老子跟我們講如嬰兒之未孩,那種沒有分別的狀態。 「乘乘兮若無所歸」 乘乘就是若動若不動,我們用佛家所講的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我們的心不要住在形相,都沒有住,都沒有住的時候那個叫乘乘兮。若無所歸,我要往哪,都沒地方可去,那一種整個都是在虛空虛泛之中,「乘乘兮若無所歸」。體會了嘛?太過於抽象,會不會?因為老子的意境很高的,我們要體會就要多用一點心,進入老子的思想狀態,老子希望我們都回歸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道),都能夠回到道體回來,你要回來就是不能有住相,你了住相就回不來。所以「乘乘兮若無所歸」,你都沒有住相,你就可以回到本體了。老子希望我們真的超越所有現象,現象都虛幻不實,希望我們能夠實實在在的掌握不生不滅的實相(佛性本體)。 「眾人皆有餘」 就是希望東西貨物擁有愈多愈好,過的比較有依賴,若是什麼都沒有,沒有依賴就會跌倒。所以眾人皆有餘,就是希望東西擁有很多,都有剩餘。像過年的年夜就一定要有魚,為什麼?有剩餘,餘就是剩下、多餘的。所以老子講眾人都皆有餘,就是在我們的思想之中,希望能夠擁有多一點,就是依賴的心強一點。 可是修持剛好相反,佛制定戒律就把我們所依賴的全部摒除掉,所以真正的比丘除了三依一缽以外,就不能有東西,你有財產都不可以,因為你會依賴,依賴了以後你不會努力修道,不努力修道就不會成佛。所以佛要你能夠成佛,要把你所有依賴都去掉,讓你什麼依賴都沒有,讓你:「我已經一無所有了,再不努力修,真的什麼都沒有」,要不要努力修?(要),要努力修就會成佛。所以佛就希望我們眾生都能夠成佛,我們也是一樣,把依賴的東西都去掉。 所以我們在凡塵只要賺錢多了,社會地位高了,有沒有依賴?(有),會不會努力修道?(不會),不會了,有錢有地位了,那個比較好,所以修起道來就困難,這個叫順考(順著把我們考倒了);逆考比較容易成就,順考就容易倒。我們要了解,上天要考我們,讓我們賺錢、讓我們社會地位高了,你就要小心,你修道的心淡薄了,已經不強了,那就不會成就。所以要把這些摒除,不依賴外在的東西,全部都放在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上面,你一放到佛性本體回來了,你這個本體力道就很強,能夠一直溫養、能夠讓祂茁壯、能夠長大,這樣真的就成就了。這是最值得我們追求的,所以凡塵的現象都虛幻不實在,是假的,一定要看透徹它是假的不真。 「而我獨若遺」 老子就講大家都要有剩餘,但是我都把它遺失了,我都不要它。所有我們想擁有的這些有形有相的物質,老子都不要,把它摒除。所以能夠摒除了才能夠進入我們實相,那才是真,妄都去掉了。我們要做起來是不容易,錢若是要推過來,都會說好,多多益善,怎麼又會把錢推掉。可是老子講我們會被物質陷害,我們會被物欲所蔽,物欲會蒙蔽我們佛性,所以對物欲那種需求,我們要認是透徹,它是凡塵的東西,是給我們運用的,我們不要被它左右,我們要左右它,好好的利用,就是若要給我,好,我就拿來,像陳光標那樣,送五千萬到台灣來,埔里那位就送他一千五百萬,他講話真的守信用,送過來要給你就是給你,抱著那些錢,南投縣長說「要讓他抱著這些錢,危險,就幫他拿到台灣銀行換一張本票,然後拿給在埔里蓋少年之家的那位」,他養了九十幾個小孩,那些都是智能不足的小孩,教小孩生活的技能,讓他們學烘培,需要機器設備,本來是要募捐,但是陳光標知道了就說「我送給你」,真的就送給他,請南投縣長轉交。我們有了,也可以學學他。 不然我們錢少一點的,也可以台東陳樹菊,她本身都沒有,說錢本身要給需要的人,陳樹菊賣菜賺的都很少,可是陳樹菊都布施,這個更難得。你有錢來布施容易,沒有錢布施就很難得。那陳樹菊能夠長時間,又默默無聞都不讓人知道,然後你看陳樹菊寫的過程,她受苦的時候流的血已經都凝固,鞋子和腳合在一起脫不下來,真的熬過那個苦。身體上的苦,當馬英九總統去看陳樹菊時候,看到菜架的後面都是一大堆的止痛劑,她都是吃止痛劑。我們知道她的過程不是很順利,身體也承受很多的苦,比我們一般的健康狀態還要來得差,都一直吃止痛藥,很不理想,可是她就是一直堅持做布施,真的很不容易,後學在想自己也做不到。 「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眾人昭昭」 老子就講:「啊~我實在是夠愚笨的」,就是一般凡俗來比較的話,那種作為就是很笨,一定會被人嘲笑:「你為什麼不累積一些錢留在身邊可使用」,所以老子就這樣講「我愚人之心也哉」。 可是「純純兮」,就是他保持很純樸,最不容易就是這個純,純也最感動人,真善美都是從純純這個角度出發,所以我們要能夠保持純樸。「眾生昭昭」,我們在凡塵可以見到眾人昭昭,就是大家都一臉聰明相,我們在社會一看,大家都很聰明,那個叫眾人昭昭。所以聖人講,眾人昭昭就是一臉聰明。可是孔老夫子講:「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我們凡塵的人,大家都很聰明,把他趕到陷阱裡面都不知道要避開,這樣叫聰明嘛?孔老夫子的意思就是我們都被名利驅趕,趕到陷阱裡面,已經陷下去了而不知道該躲避,這樣叫做很聰明?是聰明還是笨?聖人的意思就是我們眾人很笨,可是我們表現出來的外表形相卻很聰明,這就是老子所講的眾人昭昭,一臉聰明相,可是做出來就是很笨。 「我獨若昏」 因為眾人都昭昭很聰明,只有他昏昏沉沉,他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知道。了解意思嘛?有一點反話,你們都很聰明,我就是很笨,所以我才會選擇有財產都送給別人,就不會自己擁有。所以老子的觀點就是站在實相,站在不生不滅的真理實相上面,我們眾生都是站在假相,不真的虛幻之相上面,我們都不知道那個是假。 「眾人察察」 昭昭、察察都是一樣的意思,就是他什麼都知道,很會計較。要知道,計較就是自己的利益受損,就是要計較要抗議,我們整個社會風氣很不好,抗議抗議!抗議就是我相太強,我相太強才會抗議。我執的程度太多了,就會抗議。抗議的人不好修道,我們把我相都泯滅了,沒有我了,沒有我才能夠跟整個大地融成一體,到達天人合一,如果我相太強,就沒辦法。 「我獨悶悶」 大家都很會計較,我都不會,這樣好不好?又是相反的狀態。老子是要教導我們,我們太計較對我們並沒有利益,徒增煩惱,增加很多煩惱而已。 「澹兮其若海」 就是很淡薄,心胸非常的寬廣又非常的淡薄,心中沒有得失的心。 「漂兮若無所止」 就是到處漂流,沒有止住的地方,表示說心中都沒有住相,非常的逍遙自在,讓自信能夠靈活。 「眾人皆有以」 眾人都有他的主觀意識。「有以」,有所以,就是有主觀意識。要了解,我們的主觀意識都是有身體以後才有;沒有身體以後就消失,所以是生滅,生滅的東西老子就不追求,要追求不生不滅,要追求實相。 「我獨頑且鄙」 頑就是很頑固,固守他自己的思想、固守他自己純樸的道。鄙就是鄙陋,沒有華美,沒有主觀意識。 「我獨異於人」 我跟別人都不一樣,跟所有眾生都不一樣。 「而貴食母」 就是貴重能夠食母。母就是道的本體,食就是依賴,依賴道的本體。所以老子講我貴依賴道的本體,所有的現象老子都不看重。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就是要我們也進入很純樸的世界,就是真理的世界,就是實相。 ◎剩下約16分,提問問題 【問】:道場上都講要「講道德說仁義」,但道德經上面又講「絕仁棄義」,這樣要如何才會「民復孝慈」。 劉芳村講師答: 好,我們就是要了解到這個在名跟相裡面不同, 講道德說仁義因為我們要了解到那個道德,道是本體,德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有體有用,然後說仁義,要知道這個仁義以孔老夫子的仁就是道的本體,雖然老子把那個仁義降低了,他是以角度來說啦! 老子的角度是擁有道的純樸為主要,然後我們講仁義就變成我們喜歡名相,住在名跟住在相,那既然已經走入名相,那真正的仁義就消失,那我們看孔老夫子的思想,孔老夫子把仁看得很高,所以仁本身就是道,道的本體叫做仁,那義就是以你發揮出來的行為符合真理,宜,很適宜,適合,所以講道德說仁義那個要從孔老夫子的角度來講,比較符合真正的我們要闡述的道理。 那以老子的角度來講就比較不同啦!老子是以道為原則,講仁義禮智信那個都是道失以後,大道匯的時候才有的名相,所以老子不喜歡我們用那麼多的名相來誘惑人,老子希望我們用本體來恢復到純樸,那我們了解以後聖人所講的並沒有兩樣啦!角度不同而已。 【問】:劉講師這裡有問題鳥類沒有受過教育,但是牠一旦知道懷孕後,就會築巢生蛋孵蛋,…(聽不清楚),請問牠們是否有佛性本體? 劉芳村講師答: 這個倒是很好,我們要了解這一些動物牠叫做有情,所以我們才說眾生就是眾緣集聚而現的生相,那個鳥牠也一樣也是眾生,也是有情,有情識,那有情有識牠一樣跟我們人的佛性一樣,那因為牠在人道的生活有一點驕傲心,因為驕傲心不是很強烈,假如說驕傲心很強烈他就變候鳥飛得很遠又很大。 那比較小隻的麻雀那個驕傲就比較普通,都是有驕傲;各問前賢我們內心之中有沒有驕傲?不但有,還很多,所以要了解到我們都會有那個驕傲,不知不覺就會發現出來,我們為什麼會瞧不起人?就是驕傲,有沒有瞧不起人?還是有,所以我們了解說在凡塵當人的心有驕傲的心,累積的緣就會天上飛啦! 【問】:後學今天上課,課文裡面有寫「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劉講師比喻地震人人都會怕,後面這句就是變成我們已經知道佛性在哪裡了,可是我們之前不是說我們知道在佛性在哪裡,大難崩於前都不動於衷,這一句話前後是不有點矛盾? 劉芳村講師答: 好請坐,這個我們要了解「泰山崩於前刀鉅加於鑊不動聲色」,那個是從我們佛性本體培養出來的定力,那個在講定力的時候我們會那樣講。這個荒兮其未央哉那個是在說我們的良田沒有整理讓它荒廢了,我們不知道要怎麼樣去整理,所以荒兮其未央哉,等於是還沒有了解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老子的意思是要我們能夠發現,能夠整理ㄟ讓它能夠真正的是一個良田。可以產生很多良苗,可以養育群生,所以那個角度不同。 那個前面說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那個只是講地震是其中之一環,那我們在凡塵都知道人假如做壞事會下地獄,大家會害怕我們也要害怕,我們也不可以去做壞事,所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那個是這個意思啦!只是我們講出來只是一個角度,沒有說講很多角度啦! 【問】:後學想請教一個問題,平常大家都為凡塵的事在忙,常會忙到睡覺前才有時間,這時候往往會利用一點時間,把聖賢仙佛的經典和訓文拿到臥房裡面來閱讀,或是拿道場的CD到臥房來聽,有些前賢說這樣不宜,有些前賢說只要有心學習沒有關係,請問劉講師有什麼禁忌沒有? 劉芳村講師答: 好,這個我們要了解到這個都是心態的問題,我們要了解到對自己有幫助, 對自己有幫助我們看哪個方式是最恰當、最剛好,在我們能夠接受的那一種情形之下,因有某一些地方所在我們坐下來會特別安心,然後接收能力強,你就按照那個方式來研究,重點是我們對研究的內容能夠深入,而對外在環境能夠讓我感到愉悅這樣就可以啦!那你不要太顧忌凡塵這一些有的沒的啦!那個都是人定出來的。 人定出來的要不要遵守看我們做人的本身,重點就在那個內容,我們什麼樣的情形是接收能力最好,我們就按照哪個樣子去接收。並沒有一定啦!我們有講說你在誦咒一定要在幾點?幾點,那個幾點我們要了解到就是在輪轉之中的某一個角度,那個輪轉是沒有停止的,你要固定在哪一個角度,那也變成你的那個執著,那執著假如說對我們有幫助那沒關係,可是執著假如說對我們有害我們就去掉。剛才不是說虛空之間沒有名也沒有相,都沒有固執,什麼都沒有,而我們在這個裡面一定要說這樣才可以, 那樣就不可以,那變成兩邊,所以我們要絕學無憂。 哈哈~還有嗎?還有五分鐘。 【問】:後學有次三點起床,我睡不著想要做個萬緣放下,就讓後學感覺到底自己是誰啊?那這樣子會不會是不正常? 劉芳村講師答: 這個非常正常,因為能夠在做萬緣放下的時候本來就不能有感覺啦!你有感覺那個就是一緣,那個萬緣裡面都要放下的為什麼這一緣放不下?所以那個也是要放下。 不過後學講你那個內容ㄟ那我是誰啊?那個就是好事,已經到達我相要泯滅的階段,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ㄟ我是誰?誰是我?各位有沒有這樣想過?我就我,不是喔!我就我,我又叫什麼?我們現在有一個名對不對?我們前世是這個名字嗎?(不是)一定不是嘛!我們前前世是這個名字嗎?一定也不是,前前世是這個形象?一定也不是嘛!所以我們會發生說ㄟ我到底是誰?誰是我?那個就是找到我們要的根源,根源就會告訴我們,我就是法身,我就是佛,我就是如來。 答案會出來,如來、佛,那個才是真的我啦!那個身體形象的我是短暫的我,是假的是好事,我們都把假的肯定,哪時候才否定一口氣不來?一口氣不來否不否定?你不否定也不行,那個就已經不是你了啦!所以要瞭解說形象的我不是我,是假的。藉著天地物質水火風土所呈現的,假的啦! 我們每天都為這個假的形象一直在打拼對嗎?對不對?(對)哈哈哈,有沒有打拼過頭了,有沒有?所以要早一點放下,放下我。所以後學不是講過釋迦牟尼佛對一個梵志,那個梵志拿兩束花要來供佛,然後拿到佛的面前,佛叫他放下,那放下他就把一束花放下,第二次佛叫他放下,他又把第二束花放下來,然後第三次佛又叫他放下他忽然間恍神,他說我什麼都沒有啦!佛叫他說:「放下我來」把這個我放下,這樣會不會?我們都還不肯放下,還要為它打拼,哈哈!還有一分鐘。 【問】:請問每個人都有前世今生,自己前世所作所為會不會影響到這一世?然後個性變成兩個、然後就會矛盾,不能知行合一(我要做,又好像有一股力量叫我不想做),這個現象要怎麼降伏? 劉芳村講師答: 好請坐,這個自己產生的,我們要了解到不管我們六道輪迴有多久?有多少生?有多少世在做人,那個都已經過去了都不要管它,那我們現在這一生這一世就是要啟發我們的佛性本體,佛性本體啟發以後我們就把權柄交給佛性本體,由祂來指揮我們的視聽言動,不要說有一個要,有一個不要,那個都是自己找藉口啦!我們在講說這個事情我不要做,這個很累,現在我講這個就是我前世的叫我做的,我這一世我不要做,那個叫做找藉口知道嗎?
所以這一生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主人,那你聽這個主人的話該做就做,符合真理就去做,做完就拋開這樣就好了。沒有那個兩位啦!你自己想的不只兩位喔!因為你不只有兩生兩世,二十生二十世就不只喔!所以不要管那個,你就管這一生這一世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樣會嗎?好,下課!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連結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lcsfe/ 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