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恭錄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14片視訊影音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100/02/19
2019/05/01 22:49:51瀏覽694|回應0|推薦0

恭錄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14片視訊影音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100∕02∕19

各位前賢大德性理心法班道德經讀書會ˍ視訊影音上課

◎課前平心靜氣先唱善歌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很快過年過去了,已經過一個月,時間都不等人,所以修道要即時,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把真理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上次講到第十八章「六親不和有孝慈」。第十八章不很長,可是上次沒有把這章講完,剩下後面兩句沒講,因為後面這兩句是蠻重要。

◎第18章四有章或見真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六親不和有孝慈

   對我們來說「六親不和有孝慈」,六親就是父子、兄弟跟夫妻。就是父母跟子女、兄弟姊妹還有夫妻,就是我們最親的家人。要了解,最親的家人一定要和,各位有沒有跟家人很和樂的在一起?(有),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在家裡能夠跟家人都很和樂,然後才能推廣的開來。一般多多少少都會有自己的一些主見,然後都會發生一些摩擦,然後在心裡面就會有疙瘩,就沒辦法把「和」發揮的很理想。我們都已經在修道了,一定要從我們身邊做起,一定要先家裡面: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夫妻一定要互相照顧。最親的人假如都沒有互相照顧、沒有互相關懷,那要關懷到別人就不實際了,所以一定要從身邊做起。做起以後,推廣到親朋好友,所有的親戚也都是要照顧得到,像我們在凡塵扮演的角色都非常多,有時候我們當人家的子女,也會當人家的長輩,有時候互相之間我們就是要能夠盡到自己的本分。

   現在因為生活型態不同,有些就沒有整個親戚都住在一起,比較屬於小家庭狀態,互相之間有些親屬:叔叔、伯伯、嬸嬸這些都沒有走的很近,因為我們修道人,社會人士對我們要求都很高,所以一修道以後,假如我們當人家媳婦,對婆婆都沒有盡到媳婦的義務責任,這些親朋好友會說話,說出來:「唉呦~這位在修道咧,還吃素」,你看假如我們做的不好,這樣是不是敗德?做的不好就反道了,讓人家說話就敗德,反道敗德,我們都一直在想:「我已經求道了,地府抽丁,天榜掛號,以後我要回去理天」,一直在等,等那一天我要回去理天。假如我們都反道敗德,可以回去理天嘛?(不可以),要到哪裡去?(地獄),要到畜生道去。

   所以我們在凡塵這些事都非常的小,可是非常重要,大家都睜著眼睛在看,讓人家說話了,那我們造罪,造的罪過我們自己要去承擔。所以在凡塵的時候我們就是要盡到「我們應當怎麼樣做的義務責任都要盡到」,這個不是很困難,會很困難嘛?(不會),很容易的,因為人都是互相,我們對待長輩很孝順恭敬的話,那他對待晚輩也一定很慈愛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一定要注意到這些生活的細節,很多親朋好友都在看我們,而且對我們的要求特別高;你沒有求道、沒有修道,他不會要求,你做的好不好他不會管;可是你在修道,你已經在吃素食了,再做的不好就不行了,我們一定要自我要求,要約束自己,要做的很圓滿。夫妻之間也是一樣,因為兩個不同型態的生活要湊合在一起都會有摩擦,所以要互相相敬像賓客一樣,我們對待賓客都會很有禮貌,可是我們對待家人,奇怪~那個禮貌不知道跑到哪理去,都頤指氣使,講話都大小聲,到底不知道誰比較大,現在很多都這個現象,所以這是我們要注意,一定要注意,不然以後不是回去理天,是下去畜生道,畜生道就不知道這個道理,反道敗德不可以的,這個最起碼我們要了解。

   從中庸裡面來講,「和」,就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所以我們在凡塵只要是從我們佛性本體所發揮出來的,剛好恰到好處,那就叫和。「和」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假如我們在凡塵沒有做到「和」,就是沒有案趙我們佛性來做。所以我們開始研究道德經就講,道就是我們良心,我們按照良心來做就叫德,一直維持不變就叫經,所以我們要把道德經抱在身上,時時刻刻都按照我們的天性,按照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然後我們去做,這樣整個都能到達「和」,所以這個和很重要。

   各位前賢,我們跟所有相處的道親和不和?(和),真的和嘛?講良心話喔~,都會有意見。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修持,我們活佛老師講:「隨時檢點身心事,哪有功夫說他人」,所以檢點我們的身、我們的心,這個最重要我們的身、我們的心,這個事情一定要時時刻刻能夠反省省察,能夠檢討,這個很重要。不要去講別人的是非,別人好功德不會分給我們,別人不好我們不用去承擔他的罪過,所以跟我們無關。可是我們很奇怪,放著自己的事不管,別人的事沒管就很難過,都喜歡管別人的事,就是非很多,是非很多一惹起,不必要的麻煩都來了,那都是不必要的。

   所以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和為貴」,就是要和,和才能夠化育萬物。不和的話,像現在整個世界的氣候都不和,所以萬物就不能夠一直生長,假如這種氣候沒有改善的話,我們糧食就不夠,糧食不夠會發生很多問題,這天地不和引起我們整個眾生生活都成問題。所以我們人要和,我們人和了,天地才會和。人一直都在爭鬥,天地就不會和,因為那是我們的業障(共業)所引起,所以人的和影響到整個天地,我們都不知道這個道理。為什麼我們台灣的颱風這麼多?因為我們心的變化很大,我們心假如維持不生不滅、如如不動,不會有颱風,颱風都有一個主神,祂都不會到台灣來。那為什麼會來?因為我們變化太大。

   各位前賢,我們心的變化大不大?是不是變化的很快?就是因為變化太快,形成整個共業,就來了,那會受災難一定也都有它背後的原因,最重要就是不要殺生,因為天地的大德就是生,天地不會做事情,天地做的事情使萬物生生不息。我們殺生就是違反天地的大德,所以最殘忍。我們自己本身能夠做,然後也勸我們親朋好友盡量都能夠素食,不要殺生,這樣減少自己造一些惡緣。因果不會消失的,「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都一定要去接受的。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連一念的惡都不要起,起了惡念就一定會有果報在後面。我們也時常會聽到:「惡念一起,雖然還沒有做,可是凶神惡煞、魑魅魍魎、幽冥鬼魂都在你的周遭伺候你」;假如你善心一發,還沒有做,則吉神擁護,那不是很好嘛!

   所以我們要在外面爭生存,就是希望能夠平平安安,平安的話我們就不要產生歹念,歹念都不要有,沒有歹念我們會做壞事嘛?(不會),就絕對不會。所以從心出發,從心做起,我們的心一很光明了,各位可以了解,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從心一做起,我們整個生活都改變,有沒有改變?(有),可見各位都有聽沒有進,有在聽但沒在做,要做,這個馬上都可以見功效。我們態度一改變以後,整個家庭都和樂,家庭和樂則親朋好友看了都高興,都喜歡跟我們相處。假如我們家裡都在吵鬧,人家要不要來?(不要),不要了。所以這個很重要,我們從自己本身做,一做了以後,自己也會很高興。尤其我們從佛性本身發揮出來,那個做是真的發自於內心的高興,而且我們又能夠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各位啟發了沒有?(啟發了),這個不能空口說白話。

   各位要了解,我們有沒有掌握到自己佛性本體自己知道,後學教各位很簡單的方法:「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不是都很熟了嘛,不是空口說白話因為我們為什麼沒有辦法把佛性啟發,就是外面的緣太多而牽纏罣礙,被這個牽纏罣礙纏住了、圍繞,佛性就出不來;你把這些牽纏罣礙都放下,放下以後,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就呈現,呈現的這時候,因為祂不能用語言來描繪,所以後學才教各位方法沒有講成果,當你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那種了了分明、那個知覺,那個就是佛性本體。知道沒?(知道)。所以我們所有意念都沒有,意念都沒有的時候那個覺,佛就是這個,我們要成佛就是這個在成的。那你有意念、有自己的想法,那都是妄,不真。所以只要我們全部都沒有,這些沒有了,我們的佛性才會呈現,呈現以後你說:「喔~就是這個」,這樣叫做住相,住相就是眾生,又不見了。知道嘛?所以就告訴各位方法,你萬緣都放下,然後一念不生,你去體會那個就是你的佛性本體,你稍微有一點點:「喔~這個就是」,那就已經起心動念,已經起心動念就叫做妄。這樣分的清楚嘛?就是不能夠有:「喔~這個就是」,那已經落入一邊。我們佛性本體沒有落入兩邊,祂是一個真正的絕對體。

   要自己本身體會,這是自己修自己得的。我們在講的不是天馬行空,都是有實際的根據有理論有真理做背景,是可以依賴的,我們依賴真理,不會變化、如如不動,只要你肯用心,你愈進入以後,深入我們法性,深入法性以後,你就會了解,原來我們佛性這麼寬廣,超越整個現象,整個宇宙全部都是我們佛性,不只有太陽系,我們居住的範圍還很狹隘,沒有佛性那麼寬廣。所以我們要愈修愈讓佛性寬廣,愈知覺愈多,以往我們只有六道輪迴,而我們不知道天地之間也有,天地之間有一個元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元會之中還一個接一個,不只有一個元會,有百萬個、千億個元會,是不是一直在輪迴?它沒完沒了的。

   所以我們要把我們的知識領域放的很寬廣,很寬廣以後我們的心就不會很狹隘,這時候在回過頭來看我們生活,我們會跟人家計較嘛?就不會了,那個事情都非常小。你一到放寬廣以後,超越我們整個地球,超越整個太陽系,太陽月亮還有五大行星,這個都還很狹隘,有更寬廣的,我們都把它超越,都了解到:「原來所有的一切,都在我們性分之中」,天地還沒有形成之前,我們不生不滅佛性就在了,所有天地混沌以後,我們不生不滅佛性還在,不會消失。殊不殊勝?(殊勝),我們沒有研究不知道,以前有聽過嘛?都沒有研究不知道這樣的角度。因為有些是修證者把這些講出來,然後我們看了以後,我們去接收去思索去了解,他們所說出來的那些合不合真理、會不會變化,然後我們去追求以後,我們可以跟他一樣,一直證悟,證悟到本性,證悟到本性以後就跟整個宇宙虛空融會,就天人合一。我們不是有聽過天人合一?(有),自己有沒有想過要跟天合在一起?要了解,我們不生不滅佛性就是屬於天,我們落入凡塵是業把我們推來,我們不起心動念我們就不會落入凡塵。

  各位前賢為什麼起心動念?吃飽太閒。要了解,那個是無中生有。所以我們要回到無,無到極點。要了解,我們回到無極(無到極點),就是我們的本位。所以你看無極生太極,太極有兩儀,中間有一個S,那個本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然後你看兩極陰陽,就兩點,轉過來就是後天的一母,然後轉正就是一個老母的中,那個就是我們佛性本體。要了解,本來都沒有語言文字,用象形來代表,用無極來代表,然後兩儀、四相、八卦,然後相綜相錯,整個天地形成,八八六十四,一本散於萬殊,我們修道是萬殊歸於一本,我們歸到一本,歸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來,這樣就可以了掉凡塵所有煩惱,所有一切牽纏罣礙。我們在凡塵有沒有牽纏罣礙?多不多?想一想,被什麼牽纏罣礙?大概一個「情」字,承不承認?我們都被這個「情」牽纏罣礙。我們假如能夠按照聖人告訴我們的,我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為天下之大本」,根本就是中,就是我們無極;然後要「發而皆中節」,發的時候要發到剛好,「剛好」我們就沒有造業。我們因為在喜怒哀樂發的時候,都沒有中節,不是不夠就是過頭,所以才造業,造了業才要受苦,受了苦就迷惑,迷惑以後就不知道要回去了,就這樣,冤不冤枉?很冤枉,就是處理的不好。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要處理我們生活處理的非常理想,剛好都符合中道,符合中道的時候,回到佛性本體,已經回到本體回來,攝用歸體,我們都沒有攝用歸體,都被用拉走了,所以認假為真,本末倒置。

   所以我們在凡塵一定要清醒,要能夠了解,我們追求的方向是要朝哪個方向,要怎麼走,以後希望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各位有沒有這個計畫啊?「感覺好像天馬行空,講一講都做不到」,不是這樣的喔,都可以做到的,只要你有那個心,「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你先有那個心的準備,你朝那個方向去走就可以達到。你若全部都迷迷糊糊、茫茫然然,一生過了,很快喔,你看我們新年已經過去了,已經多一歲了。所以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天道苦或甜」,無情的歲月增中減,好像增加一歲了,可是我們壽命有限,是不是減了?所以增中減。然後我們修道雖然會受苦一點,可是也不苦,只要我們精神快樂,心裡面很快樂就可以。有味的天道苦或很甜,你努力修,一世修就可以一世成。

   之前有拿「密勒日巴傳」來這邊,各位有沒有看?他修道有沒有很苦?(有),我們像他那樣受得了嘛?一定沒辦法,沒得吃就吃野菜,吃到全身都發綠,人家看到就說你是人還是鬼?他說我是人,可是怎麼會這樣子,因為沒得吃。所以一落入凡塵了,都是要經過苦難,我們就是要有志向(要立志向),然後脫離苦海,最重要就是在這裡所以我們修道,仙佛都講「我們自己不發心修道,佛菩薩都沒辦法幫助我們」,我們只要發心修道,現在很多已經修證的都打幫助道,要幫助我們修道,所以助力就會很強,我們道心愈堅固的話就愈容易修,愈容易成就,就怕我們自己沒有那個心,各位有沒有想成佛的心?(有),一定要先培養,目標就是要成佛,就是要脫離苦海,這個很重要,要先確立。確立以後,看我們生活之中有哪些習性、有哪些秉性是佛性裡面所沒有的,要把它去掉。只要我們用心,一定可以去掉,然後我們去掉習性、去掉秉性,這些輪迴的因素都不存在,在生活之中我們就盡量做到「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整個三心都沒有,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則佛性都呈現,那個叫十世古今不離當念,當下的念頭,生活在當下,當下就具備萬萬年,已經聽到會背了沒?都是這樣講,因為這個是真理所在,要我們修的一個最究竟,到達我們本際,就是幾千世都在我們眼前,幾億萬年都在我們眼前,都已經沒有過去了、沒有未來、沒有現在,整個都是佛性、都是本際,所以講時間:一分一秒,講本際:如如不動。了解嘛?後學會講「會了解才怪」,這麼深的東西,不是一下子接觸就能夠知道,一定要長時間,你要一直薰習一直聽。

   我們開始進入的時候先破除形相,讓我們不住相為最主要,只要形相不住了,煩惱就消失。形相不住以後,我們會走入實相。形相虛幻不實,實相如如不動。所以我們會很清晰的去分辨「什麼是變化無常,什麼是常住不遷」,我們會把變化無常的東西看的很透徹,不是破壞它而是看的很透徹,「你知道它都是變化,它一直變化你就不住相」,可是我們現在,形相已經在變了,我們又住在舊的形相裡面,有沒有?(有),其實是這樣子的喔,形相已經都變化了,我們都還住在舊的形相裡面,沒有跟著形相在變,所以我們的煩惱才很多。然後我們計畫出來的行動,都是從這些住相而來,那會正確嘛?就不正確了,我們落入的行為已經不正確,要了解真理所在,等到我們修到一段時間以後,知道:「凡落入形相(只要它是有形相),它背後都有性在」,「有性必現相」,有聽過嘛?「凡事即是理」,為什麼有事?它背後有理。所以先破除形相,不住,不住以後我們又把形相融入真理,所有的相都是性,所以這個又牽涉到我們修持方面的功夫

   剛開始時候先了解相是假的,以不住相為主要,等到我們已經可以做到了,功夫都已經做到離相了,做到離相以後才回過頭來知道:「相就是由性而現」,之前我們都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要了解,修到後來時候,就是會「一切相畢竟堅固」,相是假的、變化無常,為什麼會變成畢竟堅固?就是已經不住相了,所有的相都不住了,然後進入佛性裡面,佛性裡面的所有一切,都如如不動、不遷,所以叫畢竟堅固。當我們到一切相畢竟堅固的時候,就叫成就,已經成就。

  要了解,開始的時候不能說「一切相畢竟堅固」,那我們住相就更厲害了,要先破相,形相都是假的,變化無常,因為它變化無常,所以我們要有一個知覺性:「所有的山河大地一切形相,都從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生發」,都從佛性出來,所以才有一句「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虛空無相,虛空就是佛性本體,祂沒有形相;不拒絕諸相發揮,所有的形相從我們佛性發揮出來,佛性都不拒絕。可是要了解,所有的相一生發,時間都很短暫,它馬上又消失,又歸到佛性回來。了解意思嘛?正在咀嚼正在思索,這個算進入我們內心裡面,然後我們自己去思索:「假如我們沒有佛性就沒有山河大地;我們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整個天地,整個天地都從我們起心動念而來」,所以才有一句話:「一念無明生三細」,哪三細?(業相、轉相、現相),不錯喔,還記得。三細就是三個很微細,一個就是業相,念頭叫業,所以起心動念已經造業;然後第二個,你既然有念,它就會轉相;第三個叫現相,可是這個三細有名字叫現相,但還沒有形相,只是已經有了,醞釀在裡面而已,好比我們心裡面想著事情準備要去做但是還沒去做,但是你一定會去做,那個業相轉相現相叫做一念無明生三細。各位可以想像,我們要做事情之前有沒有先起心動念?(有),想了才去做,我們在想的叫做業相,然後你一直準備在動叫做轉相,去做叫做現相。用理論好像離得很遠,可是實際的,我們生活當中都在使用。我們都會使用到,肚子餓了要吃飯,有沒有起心動念?有,再來會怎樣?拿碗,再來?盛飯,再來?坐在桌上吃飯。有沒有一念無明生三細?不過那是肚子餓,肚子為什麼會餓?生理需求。

   所以我們生活之中都可以把真理融入進來,融入在生活裡面,只要我們起心動念了,一定落入行為。所以我們善念有善的行為,惡念有惡的行為。要培養我們有主宰的能力,要誰來主宰?(佛性),嗯,對,就是佛性來主宰,不要感官、不要身體來主宰。身體主宰的話容易偏,我們佛性主宰就正確,所以由佛性主宰。所以後學都鼓勵各位在生活之中實現我們的佛性來指揮我們的視聽言動,有沒有做啊?哇~沒一個回應。不容易喔,我們都是感官在當家,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在當家,要佛性來當家,我們就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由佛性來當家。要了解,感官當家是根塵相對,我們六根跟六塵相對產生六識,這已經是變化無常,它一直在變化,然後我們又加入我們的情緒、加入我們的喜歡討厭,那更複雜了,所以造下來的一定就是業。若佛性當家就會考慮到該如何應對,有一個良心在。我們在做事的時候有沒有良心在?(有),那個就是,做事的時候良心在,就是我們佛性在應對。所以不合理的,我們一定會告訴自己說:「這不能做」。

   最近新聞報導很多都是拾金不昧,撿到金子、金錢都拿去還,這些撿到拿去還的都是下階層的人物,他們生活都是很苦的,他們都不會貪心;反而一些學生撿到學妹的學費,竟然要求30%是應該他要得到的,比下階層的人的心還不如。這跟我們自己的修持有很大的關係,不屬於自己的,自己就不要,像過年這段期間,十八多億大家都很瘋狂,都想不勞而獲。我們培養到不屬於自己的錢財就是不想(不起心動念),我們對不屬於自己的錢財不起心動,對我們幫助很大。

   因為我們一生到凡塵來福祿都已經固定,前世之中我們所作所為,這一生該用多少都已經有固定。比如我們這一生該用掉兩千萬,是可以活到八十歲,結果我們四十歲就用完了,那後面四十年要用什麼?沒得用了,是不是趕快提早去死亡?這樣好還不好?(不好),要了解,不屬於自己的就是不要,因為在那種心理狀態之下,不屬於我們的錢而我們要去拿,各位心會怎樣?不一樣了,不是平衡的狀態,一定七上八下。不管是輸掉的也好、是意外獲得的也好,心都是七上八下,這樣會不會促成早一點死亡?(會),嗯,我們活著要有活的價值,我們人要有清高的人格,要知道該得的我們才得,不該得的就不要,縱然那個是有獎金…,很多詐騙集團為什麼能夠詐騙錢財得手?就是我們貪心,不貪心的話,他能夠詐騙嘛?就不能夠了。所以要保持在日常生活之中非常篤定,不是我的就不要,縱然你無緣無故送過來我也不要,有沒有辦法這樣做呢?很像很困難喔。

   我們自己要認識、自己要維護、自己要真正的到達可以利益眾生而不危害到眾生,可以幫助眾生、可以脫離苦海,朝這個方向努力,一生就沒有白來了,就很有價值。所以生活之中還是以「和」為最主要的努力目標,「和」就是把我們佛性發揮出來,祂的功能已經到達很理想的狀態,整個都「和」。所以寧可自己吃虧,不要佔人便宜。後學都講過,我們吃虧會培養浩然正氣,我們佔人便宜會把浩然正氣用掉。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就有很多魑魅魍魎、幽冥鬼魂、凶神惡煞,它們對這些喜歡佔人便宜、沒有浩然正氣的人會怎麼處理?就會捉弄他,有時候會揍他一拳,被無形的揍到以後身體會很難過,身體難過去找醫生,醫生找不到病因,醫生說你器官都很正常,可是人很難過,各位有沒有遇到這個人很難過,各位有沒有遇到?最好是沒有,有的話就不好,表示我們浩然正氣都沒有,佛性都沒有光,善又不累積,很多不好的都湊在一起,然後才會遭遇到。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培養,善要累積,讓善能夠生根,善根又能夠成熟,善根成熟則我們做起善事來就愈容易,愈來就愈朝光明,愈恢復到本性,恢復到本性成佛就容易,那時候坐在供桌上我們就坐得住。假如現在請我們坐到供桌上,各位前賢坐得住嘛?為什麼坐不住?這就是我們自己自覺,了解到我們的心還不夠光明,坐在那兒坐不住。自己的煩惱困難都沒辦法解決,那你坐在上面要解決別人的煩惱困難,人家一來問,你自己都不會,都不會那會怎麼樣?會把你請到水溝裡面。所以要自己本身培養,培養了以後我們自己也過的很高興,在日常生活之中以和為貴,自己能可吃虧,和最重要,做得到嘛?好像很委屈。

   所以六親不和有孝慈,我們在講孝、講慈,表示已經都是有缺陷了。晚輩都沒有孝順的心,而且現在的人後學感到蠻可憐的,為什麼?因為孝敬長輩又要孝順晚輩,有沒有這種感覺?(有),現在的年輕人很好命,當宅男宅女讓長輩養,都不會不好意思,吃得很自然。我們有虧欠,年輕人就是要努力奮發賺錢,然後孝敬長輩、養育晚輩,可是現在人都好像能把責任推開就推,都不想擔當那個責任,所以有時候一看這一代的人蠻可憐的,這是以社會現象來說。

   可是以我們修道的環境來講,在台灣算是最理想,物質都不缺,修起道來很好修,好不好修?(好修),很好修。比起後學孩童時代,物質都很缺乏,連白米飯都沒有,以前老一輩的可能知道,都吃蕃薯籤粥,以前的地瓜不甜,很多都是水水的,不像現在的地瓜好吃;現在小孩你對他講「以前我們老一輩都吃地瓜,那你怎麼不買地瓜給我們吃」,因為現在地瓜比米飯還貴,各位有沒有買過?(有),地瓜比米還貴,很好吃,跟以往不同,這是經過我們人類不斷改良,改良以後才會很甜很好吃,可是以往就缺少,吃都沒得吃。因為一有種植以後,收成一定要曬乾,曬乾就要切成細細的,然後太陽曬之後再收起來,要吃的時候再拿出來煮,就是這樣,那時候沒有白米飯。然後到稍微長大之後,就有加一些白米飯,小孩子就一直把白米飯挖出來吃,留下蕃薯籤給長輩吃,都是這樣子。不像現在你要叫小孩子吃白米飯,還要用拜託請他吃,小孩子有一口沒一口的,你就要來來來…來吃,好像在伺俸阿公,真的是…這一代的人罪業特別重,要受的這些折磨特別多。

   要了解,這都是因緣,有緣結成一家人都是因緣,我們在家庭之中一定要和樂,要把所有惡緣都變成善緣,因為有一些是來討債的,出來的時候就很匪類(台語),一出生以後,孩子就已經跟父母在作對,那都是來討債。有些一出生以後,父母做生意做的很順,一直賺錢,那是來還債。有來討債、有來還債,這都是互相結的緣,我們都把它能夠掌控,什麼緣都變善緣,惡緣也變善緣,教導他以後在社會跟人家相處,不會危害到社會。你看現在為什麼有很多為非作歹不好的人?就是父母沒有教好,沒有教好危害到社會,間接就是罪人。所以家裡的和樂可以影響到整個社會風氣,父母親假如身教都教導的很好,整個社會就很祥和,就沒有那些勾心鬥角的事。可是現在要說沒有勾心鬥角就很困難,各位找工作容易嘛?不容易。尤其我們南部房子很便宜,北部很貴,各位知道原因嘛?就是因為找工作,很多南部人都到北部賺錢,因為北部容易賺錢,所以就聚集很多人;那南部不容易,很多長輩都要晚輩:「你已經大學畢業,就回來住家裡,也不用向人家租房子」,晚輩說:「我回去住在家裡要做什麼,又沒工作也找不到工作,已經找了一、兩年也找不到」,所以這樣變成人都往北部擠,北部容易生活,賺錢容易,雖然開銷也很大,可是北部有錢賺有工作做,所以人就會聚集,所以要買房子就來南部買,要工作就到北部工作,就是這個樣子。

   這整個風氣大環境很有關係,只要大家都有那個心,會改變整個現象,可是這也要有一些帶頭的人,只要有人帶頭開創能夠有就業的機會,就可以繁榮。所以眼光也是要放得遠。這樣會把「和」看得很重嘛?很重要的,因為「不和」的話,會衍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那一「和」了以後,什麼事都沒有。人與人之間也一樣,相處以和為貴,「和」很重要,我們能夠把整個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功能作用發揮到極限,整個天地的化育,一直生長萬物與「和」都很有關係。

   人氣一和了,天氣和,天地和了萬物就生生不息,然後我們人就有得吃,吃的東西就不缺。像後學住在基隆,一個月有三十一天,三十天在下雨,萬物生長的起來嘛?萬物要生長都被雨水淹死了,都生長不起來。可是南部雨水又太少,缺少雨水的滋潤,剛好是兩個極端,多的太多,少的太少,沒有調和。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先把它調和,人和了,天地之間也就和。所以從小孩子講起,小孩子都沒規矩(小孩子沒有按照他應該要做的事情去做),大人都不講道理,天地就不照甲子(台語),都這樣一直延續下來。所以教導小孩子要他能夠聽話,大人也都講道理,整個天地就很和氣和樂,然後生長萬物,是不是一體的?我們看起來好像都無關,我們都會這樣看:「天地跟我的心有什麼關係」,有關係喔!要了解,只要是大家的善瑞,祥瑞之氣都充塞,災難都會消失不見。

   假如大家都自私自利,整個形成的黑氣就變成災難,災難降臨時,不管你是好人壞人都要接受,不能逃避的。所以我們的心念影響到整個天地,天地就在我們身上,我們整個身就是天地,所以心念重不重要?很重要。我們要從自己的心開始做起,從心做起,從我們的心做起,心一改變了,整個都改變。我們研究性理心法最重要就是從我們的心做起,能夠改變,要改變就從我們的身邊生活開始,都是以和為貴,家人和、親朋好友和,整個相處的外界也都和,這樣就很理想。我們共同勉勵,都能夠做到都是和。

   老子講六親不和有孝慈,要了解,雖然老子在五十五章的時候才講:「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知道「和」,就能夠進入常住不滅(就是我們佛性的本體狀態),然後我們已經知道「常」就已經光明,這是在五十五章老子講的。雖然這個地方還沒講到,但是我們先了解一下這個「和」的重要性,「和」竟然可以走入常道,「和」竟然可以跟佛性是一樣「常住不遷」,所以「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就是老子有前後連貫。「和」很重要,一定要和,「和」了以後才能夠進入常道,才常住不遷、才如如不動。

   我們講一個小時才講一個「和」,不過對這個印象就會比較深一點。所以家裡一定要和,夫妻也一定要相敬如賓,好像賓客那樣尊敬,各有各不同的生活背景,合在一起來就要互相遷就互相體諒,這樣一生的過程就會互相扶持,免不了都會有病痛產生,誰會照顧我們?就是我們家人。所以家人是最親,一定要能夠和,能夠互相照顧。等到我們講孝講慈,表示已經都偏離了,對長輩已經沒有尊敬、對晚輩沒有慈愛,才要推廣。假如我們都已經有尊敬長輩、有慈愛晚輩,就不用特地的來講孝講慈。老子講六親不和,已經不和了才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我們都可以看到現象,在整個世界潮流之中,假如我們看到一個國家很昏亂,受苦的是誰?就是百姓,百姓受苦。要知道,當一個領導者是非常重要,領導者的理念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的人民,一個人影響到眾人,領導者能夠推廣真理正道的話,人民都有福了。假如領導者一直貪錢,要權柄要金錢就糟糕了,領導者一個人可以害整個國家。要了解,我們生存在凡塵都是有接受國家的保護,國家保護人民財產安全,我們對自己國家應該要有忠誠的心,最起碼就是不要破壞。我們有沒有看到破壞者?那個很重要,在我們整個生活環境裡面,只要這些破壞者一出現,整個人民生活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國家昏亂,已經都沒有正常的運作就會昏亂,這時候當然就可以看出來是哪些人比較擁護。我們可以從這些歷史經驗之中,看到一些老一輩的,各位有沒有感覺?老一輩對國家的忠心都勝過年輕人,有沒有?(有)。

   年輕人對國家的忠誠度都不夠,年輕人比較會著重在自己本身的利益,老一輩真的是拋頭顱灑熱血。像國父那個朝代,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為國為民,那些為國為民者自己的環境都不錯,可是他們就是為了要解救整個國家,可以把生命都拋掉,那個精神非常可貴,我們也要效法,一生畢竟都是很短暫,都是要死亡,沒有說不死的,我們要死的其所(剛好恰好)。所以對國家的盡忠,我們要秉著我們自己的良心去做。

   然後我們回過頭來看,我們要對誰盡忠?要對誰盡孝?(父母),要對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要對老母盡孝,要對我們老祖師盡忠,這個有沒有想過?哇~都沒反應。要了解,對我們自己本身,忠於自己的本身,我們有沒有對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盡忠盡孝?哇,都沒有啊,很陌生喔,好像這個問題都從來沒有提過。所以我們盡孝盡於無極老母,盡忠盡於我們彌勒祖師,這是對我們不生不滅佛性的忠孝。這一章四有章,仁義禮智四有章,本來是不很長,才一行多一點,我們竟然講快兩個禮拜。接著講第十九章樸素章。

◎第十九章素樸章或返樸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

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素見抱樸,少私寡欲。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老子的意思就是因為我們有聖人的名號,我們就會去爭這個名號。那我們把這個名號去掉(絕=不要),不要有這個名號;然後去掉丟掉我們的聰明,把聰明也丟掉。要了解,我們在凡塵用聰明(智=聰明),用聰明的話就容易自私自利。那我們不要有聖人的名稱、也不要有聰明的實際心意識作用,這樣的話民利就百倍。懂意思嘛?跟真正的聖人(真正他能夠為了眾生打拼的那些),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不能用那種角度來看這文字。

   因為有好的名聲,好的名聲我們大家都會追求,大家為了要追求好的名聲就會不擇手段,不擇手段就已經離開我們本性,老子不希望我們這樣,所以把這些外在的名聲、名氣都不要,去掉它,也把我們在凡塵所用的智(聰明)也不要。我們凡塵所用的聰明都不希望吃虧,在現實環境之中,那都是你馬上會見功效的,只要你聰明了,你就可以少勞力多收穫;你只要是笨笨的,都被吃的…「軟土深掘(台語)」,這個是現象。要了解,他的一個走向、他的取捨,就會影響到他整個人的價值。我們在凡塵總是希望能夠使自己過得好一點,然後不希望付出太多、得到太少,所以聰明就會害我們,真的讓我們去得到,所以投機客就特別多。社會有沒有這個現象?(有),而且還蠻普遍,大家都會仿效都會學,這個就屬於不好,那我們就把它去掉,絕聖棄智,這樣的話民利就百倍。所以老子的理想,人民都能夠很純樸,很純樸的心生活,就很重要。

   各位有沒有發現到我們心的變化?雖然聽到後學在講話,可是看到崔老在舉動,我們大家都轉過去,是有聲音但是不知道在講什麼,對不對?所以這個叫做定力,各位有沒有定力?(沒有),為什麼沒有?不培養,不是要「泰山崩於前,刀鋸加於鑊,不動聲色」,我們也沒有泰山崩於前,也沒有刀鋸加於鑊,我們都動聲色。所以日常生活就要培養,對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沒有信心,沒有信心就沒有定力,沒有定力我們自己佛性就當不了家;佛性作不了主,我們的一生要怎麼經過,我們自己沒辦法掌握,所以這個就很重要。各位有練毛筆字嘛?(有),毛筆字是在練什麼?(定力),就是練定力。

   所以你在寫毛筆字的時候,天塌下來你都不知道,那個才真的叫投入在練了。人家要抽你的筆抽不走,那個真的才叫定力出來,那從哪裡出來?從佛性本體,所以已經對自己佛性本體深刻的體悟,你就可以培養很深的定力。這是機會教育,剛好有這個機會,老人家沒有起來,我們也沒有這個話(哈~)。容不容易培養?只要有心就容易。

   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就盡量能夠做到時時刻刻心守舍,我們的心要守我們的舍(房子),心要把我們的房子照顧好。要把自己的房子照顧好,主人都有在家,主人都在家則小偷就沒辦法偷,我們家寶就不會遺失。若你主人都不看家,小偷都會來搬走。現在小偷很厲害,都把你整間房子的東西搬光,看你有多少東西就搬走多少,搬到房子都空空的。我們也一樣,假如主人不守舍,你所有家寶,最珍貴的佛性本體也都搬走,有沒有被搬走?(沒有),要讓祂在、讓祂當家,這很重要的,祂要成佛的。我們要真正的到達時時刻刻佛性都在當家,都能夠作主,這很重要的,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培養。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因為老子的仁義跟孔老夫子的仁義,闡釋的角度不同。老子是站在道的本體來說,仁義已經是大道廢以後才出現的名稱。可是孔老夫子把仁當成道的本體,義就是我們人的當然行為,所以角度完全不同。我們在看的時候,要能夠分辨:「孔老夫子的仁義、老子的仁義差別在哪裡」。老子把道看得最重要就是佛性本體,所以老子講仁義是已經大道廢,就是我們不守住佛性本體了才講仁義,是已經次等,不是首要的,已經是其次的。所以大道廢有仁義,大道已經沒有了才講仁義。孔老夫子直接把佛性本體稱為仁,把我們人的當然行為稱為義,角度是完全不同、已經完全不一樣。我們在研究的時候要先了解,他們立論的主要根據是什麼。所以老子講「絕仁棄義」,就是把仁義去除掉,因為仁義去除掉我們才可以返回到大道本體,就可以大道不廢除。了解到聖人講的角度,他不希望我們追求其次的。

    像佛經裡面講「初發心」,第一義非常重要,第一義是佛一直強調,就是我們用第一義來應對,就不會離開我們佛性本體。佛經講的第一義,在老子來講就是大道,在孔老夫子來講就是仁義,意思是相通的,但文字不同。我們研究就是要透徹知道,立論的觀點在哪裡。

   所以老子就講把仁義也不要,因為有仁義以後,我們會沾那個名,住在那個名相裡面,住在名跟相就喪失純樸,我們純樸的心就不見了,老子是希望我們恢復,恢復純樸的心,那是最重要。純樸、忠厚老實,忠厚老實才有底。女孩子選擇丈夫的話,是不是選擇一個忠厚老實?還是要選擇一個奸鬼?老子的觀點就是要我們直接恢復到大道的本體,所以「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沒有仁義,人民就恢復孝跟慈。晚輩會孝順長輩,長輩會愛護晚輩,很自然而然的,從大道本體發揮,所以大道不廢,他希望我們恢復到不廢除大道。那要「絕聖棄智、絕仁棄義」都是大道已經廢除了、已經沒有了,我們都在名相裡面鑽。

    所以名相害不害人?會害我們,我們會爭了一個虛名。各位有沒有為了虛名去爭的?這不好承認,實際上是有但不好承認。都嘛愛一個名,在凡塵有沒有爭一個名?我們都會爭一個名。要了解,名都是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也是這樣子,因緣聚會了就有一個名出來讓我們用,我們會不會帶到棺材裡面?(不會),在棺材裡面都沒了,什麼名都沒有了,什麼都消失了,所以我們要看開一點,凡塵事都是虛幻不實在的。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我們在凡塵這個「巧」倒是人人喜歡,可以「巧」。喜不喜歡巧?這叫不相應了。要了解這個「巧」,在做事方面你有方法,有方法倒是都很好,有時候是熟就能夠生巧,那是在做事方面來。可是你做人太巧的話,各位說好不好?太巧的話,就嬌柔造作,你就很會做人,那很會做人的人會怎樣?都要讓他做人,要當仙佛就比較難,所以很會當人就讓他當人。「巧」,做人的方面就不要用;做事倒是很好,你有巧能夠完成所有事情都是很理想。所以我們在凡塵就是要「有辦法人人喜歡,有意見人人討厭」。你有辦法了,事情遇到了,解決了大家都很喜歡;人家解決問題了,你有意見,是不是人家就討厭?所以我們就要做人家喜歡的人,不要做人家討厭的人。所以有問題我們就去解決,那是屬於「巧」的做事方面;做人就不要,做人你太用心,勾心鬥角就不好,人不喜歡跟你相處,不能交往久,交往就會被你迷惑。交往久了一定會有問題,所以我們跟人交往最重要就是一個誠,很誠心誠意的,誠是最重要。所以「巧」,在做人方面就盡量不要用,做事則可以。

棄利」,就是不要講求利益。這在凡塵來講,人與人相處大部分都會自然而然走入利益,會不會?可能今天後學話太多,所以都不相應。沒有講利益的話,都會按照真理來應對,按照真理來應對是我們人生的一個原則,就是一定按照這樣,生活才不會偏離正軌,才有生存的價值。假如我們都講利益,等於說我們就變成貨物,變成可以用金錢來買斷的,這樣的人,他的價值就消失。我們人之所可貴,就是性與天通,我們是人命關天的,跟天都相處,整個天地都在我們身上。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老子說這三個:「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這三個以為文不足,就是還講的不很充足(講出來的還不夠,就是我們還有很多巧立名目的那些名詞)。

故令有所屬

就是底下還有讓我們心有所依賴的地方。

素見抱樸

   所以老子提出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素見然後抱樸」。素,樸素,樸素是最重要,看到我們原來的本質,本質要呈現,就是我們的實相,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整個呈現就是素見。抱樸就是抱著我們原來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上面講的是一些現象之中的事,那我們不要了,那些都不追求了,然後回到佛性來,回到佛性以後,我們可以從我們自己實相之中,能夠安住,把我們的心安住在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上面,這是很重要。

少私寡欲

   就是我們不要有私心,因為要知道身體的來源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都是要還給天地的,那我們自私是為了身體在自私。要了解,身體都不屬於我,我不能夠去掌握的,那為了這個身體,一直在為身體打算,那都算錯算盤,都是不對的。當一走入到佛性本體來,性本同體,所有的眾生都是一體,都沒有分別,所以修證到沒有分別的時候就成就了,因為我們的分別心都太濃厚,各位前賢分別心濃不濃厚?現在連回應都不想回應了(哈~),要看後學演獨角戲。要了解,要互相之間都能夠契合,那個真理才能夠傳播,這不是一方面就可以完成。後學有意把性理心法闡釋出來,各位有心想追求,就一定要有那種想接受的心、想追求的心能夠保持,這樣才能夠成事。

   各位要知道,我們有研究跟沒有研究是差別很大,我們沒有研究之前,可以說自己是生活在比較狹隘的天地之中;研究以後可以擴展我們的視野,然後比較開廣我們不知道的領域,當我們一進入以後,受益最大的是誰?(自己),就是我們自己本身。因為我們能夠從這些真理之中來改造自己,真的就是能夠整個人生都不一樣,而且又可以真的努力修證成佛,而且是自己信心滿滿,不是希望成佛。假如我們沒有研究性理心法,那個成佛只是希望,只有希望,沒有信心。我們能夠啟發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就是成佛的根源,就是祂在成佛。那我們都已經能夠摸到了,要不要成,就看我們自己本身的作為,看看我們有沒有心追求,有的話就可以做到。所以從這個角度可以了解,掌握主動權已經是在我自己本身,所以要跟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修道,已經不要向外追求了,這個很重要。假如我們修道沒有了解到身體佛性本體,那個叫瞎修行。

    老前人一直講「摸著根的成仙作佛,摸不著根的瞎修行」。我們回想一下,我們之前沒有研究性理心法,摸著根了沒有?(沒有),就是摸不到,根在哪兒。那現在摸著了沒有?(摸著了),對,就是可以,很容易,容不容易?(容易),這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不是很容易嘛?這已經深入到我們內心。真的在日常生活裡面我們就可以做萬緣都放下,當我們萬緣放下,還有沒有煩惱?(沒有),沒有了,所以你睡覺就很好睡;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的時候,就「萬緣放下」,就睡著了,明天起來很清爽的,這對我們幫助很大的。 


剩下約25分,發問問題

【問】:剛剛有句「盜賊無有」,沒有講到。

劉講師:因為從字面來說,假如我們沒有「巧」跟沒有「利」,不講巧利,就沒有盜、沒有賊。我們會進入偷盜,跟我們的生活習慣很有關係,因為我們都好逸惡勞,就是閒閒的很好,但是若要很勞碌、賺的少,就很不喜歡。所以就變成會有盜賊。要知道,因為是從我們內心裡面產生,產生說:「我不用辛辛苦苦賺錢,然後有錢可以用」,現在的社會用錢很容易、很好用,就是你有錢了,要什麼都有。就是有這種很不好的風氣在,所以就形成很多盜賊。像百貨公司或超商都會有三隻手,有時候去超商買東西,超商都是在出口時候才結帳,你拿了人家又看不到,所以拿了就放在口袋,然後出門又不用結帳,就變成你的了。所以這跟我們跟人很有關係,我們是要追求光明正大,東西都很少,但我們要了解,我們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

   你若是當過小偷,你第一次在做的時候,手會發抖,當你做第二次、第三次就習慣了;當你習慣以後,不偷拿就會很難過。所以有些家境很好的,家裡有好幾千萬家產,竟然他的嗜好是偷拿人家的東西,警察抓到他就問:「你家裡財產這麼多,為什麼還要當小偷」,他說:「我若不拿,手很癢」,你看這都是跟我們心態很有關係。後學都講:「要培養光明正大」,你現在偷拿,雖然讓你拿到手,但是你的腦海之中已經留下:「你當過小偷」,這個抹滅不掉的,再怎麼久都還存在。所以臺鐵有很多搭免費的,搭到後來,經過一、二十年以後寄車票的錢來還,那就是受不了良心的苛責:「自己以前都跑票,一次多少錢,自己都一直搭免費的」,他會一直苛責他自己的良心。要了解,「你當過小偷」已經留在腦海,再怎麼久你都還記得。

    所以我們要抹滅這些,你在凡塵的價值絕對不是偷拿那一點東西,那都是很小的事,我們要培養在日常生活裡面就很光明正大,該給多少就給多少,這樣的話銀貨兩訖,都不相欠。要了解,現在讓你偷拿得手,因已經形成,有沒有果報?(有),有的,要還的。以後你沒有金錢、沒有人來還,要當畜生來還

   後學都講,當畜生來還,現在一隻雞才兩、三百元,你若轉世當一次雞才還兩、三百元。你若偷拿人家十萬、二十萬,你要轉世當幾世的雞來還債,是不是不得了?而且轉世當雞的時候又笨又傻,雞會不會想?(不會),雞會不會想我是做壞?不會。若轉世當豬,價錢就有比較高些,一隻約三、四千。若轉是當牛,一隻約一、兩萬元。你看那個都是很苦的,你來還這些不值得,我們就清清白白,盡量都可以幫助人,不要想偷想盜。偷盜有時候都會翻臉,去偷拿而被發現的時候,本來是偷,然後就被盜,盜的罪就重了,偷還比較輕微,可是心會變化,當我們偷成了,以後會變習慣,不偷手會癢,那這樣就不好了。我們一生自己都會苛責,只要你走到黑暗的道路,你前後面都會看看;當你走到沒有人煙的地方,你一定會左看又看,看什麼?看鬼(鬼跟著你)。

    所以自己要光明正大,你培養光明的時候,若鬼真的跟著你,你可以問它:「你在做什麼」,不會怕它,為什麼?因為心地光明沒有鬼,心地黑暗才都是鬼。鬼就是我們心地黑暗。所以不講巧、不講利,就沒有盜賊。我們講巧,就是要用錢但不要賺錢,有沒有很巧?講利、講利益都是金錢,我們人假如落入都是以金錢在衡量人生的話就很可憐了,一點價值都沒有。

   【】:有道親提問問題第一點,佛性盡虛空徧法界,應該是不管飛機飛多高、多遠,我們都應該看得見、聽得到,可是不然,為何我們受限於距離?

劉講師:,這個倒是他以現象界來論,現象界來論的話它有一個期限,我們要了解他只道我們在地球的範圍,還沒有拓展到太陽系,還沒有拓展到整個宇宙虛空,那我們的佛性祂是超越整個太陽系,整個宇宙虛空全部都有我們佛性。所以那個佛性本體我們就要瞭解到不是落入相對待,祂是一個絕對體。沒有能、沒有所。

   他問的那個出發點就是有能,能看的我相,所看的現象,有能所,那有能所在現象界,現象界有生滅,生滅的東西它是短暫,不是永恆。那我們的佛性祂是永恆,所以要瞭解說我們「佛性本體祂是無所不在,可是我們六道輪迴它是秉性,然後我們在凡塵一切都是習性,我們佛性祂如如不動,沒有變化。

   秉性接受六道輪迴,然後習性我們接受所有的苦。所有的苦我們都接受,所以我們把佛性沒有的習性,習性沒有的的秉性都把它清除掉,就恢復到我們無所不在的佛性本體。不能用現象來論啦!現象它都是很狹隘,佛性很寬廣。

   】:還有第二點有前賢認為保師比引師大,所以當道親帶親戚來求道,保師要讓佛堂有重病的道親當,請問這樣是對嘛?

劉講師:這個以大小來論,我們要了解到那個引保師,引進這個很重要,那個就是一個緣,他跟他有機緣能夠引進他。所以我們有渡人的人都有經驗,有一些你渡他已經很久的時間再怎麼渡都渡不動啦!ㄟ你渡的那個人別人跟他講一次他就跟他走了,那你心裏是不是心理不平衡,一定會不平衡。那個就講緣啦!他跟你的緣不深所以你講的話他不聽,假如說肯聽你的話表示跟你的緣比較深,你講的他肯跟你走,那個就是我們累生累世之中造下來的因緣。

   那我們對這一些我們要平等心看待,我們都是要渡他成佛,渡他來求道,那個引師要瞭解到很不容易啦!那個保師是保證道真、理真、天命真,是在保證這個,所以他把它顛倒過來,我們找保師的時候都是現成的,保師用的心沒有引師的多啦!對不對?所以說保師功德比引師大我們很多人都會不服氣啦!服不服氣?(不服)哈哈~所以不要論大小,論因緣,有那個因緣,那個因緣重要,縱然沒有緣你也渡不了的,很重要。有時候我們要了解後學都知道最親的人你要渡他都不容易啊!ㄟ有一個跟他不熟的人竟然跟他去求道了,!你聽到以後你就會抓狂,所以那個很難講啦!各的緣,有的你看就很順眼對不對?可是你看的有的就是很礙眼,有沒有?你看了就很討厭那個都是緣啦!因緣,有緣跟沒有緣。所以老一輩都講要生緣啦!不用生水(台語)(:漂亮)對不對?

   】:第三點劉講師你說:不可吃有生生不息的蔬果,請問橘子的籽、芭樂的籽,各種水果的籽以及芽菜是不是不應該吃?

劉講師我什麼時候說?哈哈~我怎麼都沒有印象?我什麼時候說不可以吃籽?瓜子不是很好吃,大概沒有說過這個話吧!可能誤會啦!沒有講那個,我們了解到那個籽經過火就不會生長了。後學是有講過說釋迦牟尼佛講說不要吃那個生的東西,生的東西它還有生機,不要吃那個生的。生的東西它還有生機不要吃那個生的東西它還在成長,是有講過啦!如果嬰兒你拿生的東西給他吃,那個嬰兒會發瘋,這個我們一般都沒有聽過,那釋迦牟尼佛有講過後學把它闡述出來說:我們不要吃生的東西吃那個經過火煮過的熟食,是有講過這個話。後學沒有講說那個吃籽的,籽要怎麼吃?

   】:第四點在台北王氏佛堂金剛經課,有提到前賢陳姐只聽兩次課,不到二、三個月性空,虛空呈現,一心淨如,可否請劉講師詳加解釋,什麼狀態是性空?虛空呈現,一心淨如,若有幸也達此境界,方能知曉。

劉講師:我怎麼又沒有印象?哈哈~你再描繪一下後學想想看?(操持講師重複一次讀這個提問問題)

劉講師:是有講過一個他是公司的主管,因為很多的職員都會向他吐口水,吐口水的時候他都接受啦!接受以後身體出狀況好像是胃癌,然後胃癌以後他有來聽課,是聽大概兩次而已,結果他聽到『一切不受』一切不受以後所有的職員都講他的所有苦給他聽,他都不受,不受以後大概經過不到半年他那個胃癌竟然好了。去檢查時候那個癌細胞都消失,他才了解怎麼心意的變化可以改變身體的病症,他一切不受以後竟然癌細胞消失了,他之前都是聽職員的苦都接收,接收以後身體就出毛病,是有講這個事啦!你說那個聽兩次就死的我不知道耶!好像沒有那個事吧!

   】:他問說達到性空?

劉講師:達到性空,可能我們聽的時候我們那個角度都會有不一樣啦!可能是他能夠把整個修持的過程,就是我們修到我們整個身體不見,我們的身體都有知覺性,那你很認真在修的中間修到身體知覺性消失,啊我的身體怎麼沒有?是有這種情形出現啦!有一個前賢說我的身體沒有我的兩隻腳還在,「感覺上」,就是兩隻腳比較沉重,身體都已經ㄟ可以不見了。那個是百和調適,我們身體那個器官都調理的很好,就有那種狀態啦!

  】:第五點劉講師有提到郭講師做萬緣放下到肩膀歪了,也許口水也流下。請問做萬緣放下或耳根圓通,有特定的姿勢或眼睛、手腳該如何擺置嘛?

劉講師:喔沒有,因為我們要了解到不管你在什麼樣的姿態做都可以,你躺著做,坐著做都可以,那個最重要的就在我們的心啦!心裡面都萬緣放下,心裡面一個念頭都不要有,因為你在調整你的姿勢要不要起心動念?,那你在起心動就沒有萬緣放下,所以那個強調萬緣放下不要有一個念頭,那個時後就是妄,你妄都放下了,妄都盡了真才會顯,是這個意思啦!所以我們要體會萬緣放下就是把所有的妄都去掉,只要起心動念都叫妄,這一些妄都沒有了,妄盡才能真顯。那個真才會顯,真顯得時候你不能有一緣障礙,有一緣的罣礙,喔有一個念我就要坐正,啊起心動念,所以妄又來了,不真,不真的話那個體會就不正確,你到那個真是沒有語言可以描繪的,語言形容不出來,那個就要自己本身去做才會知道

   】:第六點在公司休息時間,手托腮做萬緣放下比較方便,也可以達到恍惚狀態,是否也可以算是一緣?

劉講師:那個是努力的過程他還沒有到達要追求的目標,努力過程可以,要到達追求目標就是要體會到不能有一個罣礙不能有一個念頭。這樣了解嗎各位前賢?(了解)ㄟ不能有一點念頭,不能有一些事情,全部都沒有,全部都沒有才能夠妄盡,妄盡那個時候真才會顯現啦!你說我要怎樣又要怎樣那個都妄,真祂不會出來。所以這個是微細的地方我們要知道。

   】:請問日常生活中,什麼相呈現算是執著心?請言什麼是執著的清楚定義。

劉講師:只要我們住相那個就是執著心,執著的心就是住相,我們說一個人如果講同樣的話兩次那個叫做執著啦!那個叫住相。

【問】:第七點每一件事都有它恰到好處的竅妙,如何知道我們處理事情已達到…(聽不清楚),而不是自以為是?

劉講師:這個就要長期的體會,因為我們剛講常有,欲於觀其徼,,有形有相,一定有它最上策的地方,有中策,有下策。那我們去做的、去處理的、去應對的,你覺得最理想那個叫上策、那你做的也可以可是不怎麼理想,那個就叫中策。那你做到讓人家講話那就是下策

   所以做出來以後它有層度上的差別,然後我們要自己深入去體會,你體會以後你才會知道ㄟ哪一個才是剛好。

   像別人在講悄悄話你耳朵一直要跟人一起,那大家都討厭對不對?人家在講悄悄話你就離開那個不是很理想嗎?那個就叫徼啦!那我們要瞭解說這個要自己體會,像迦牟牟尼佛跟文殊菩薩講說:阿難祂就知道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祂跟釋迦牟尼佛二十年時間都能夠知道進退,那個就叫做徼啦!一定要自己觀察,因為每一個事情都不是固定的,然後處理得好不好自己會知道,你處理的好大家稱讚,你處理得不好大家就嫌啦!對嗎?處理的不好那個叫下策,你處理的好叫上策,上策就剛好觀其徼,剛好竅妙。這個就要我們自己體會。下課!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連結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lcsfe/ 


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文字檔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4)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https://www.box.com/boxup 


(5)美國連結網站網址:

http://www.happybuddhatemple.org/xinglixinfa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12631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