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1/23 00:07:49瀏覽3738|回應11|推薦37 | |
巴勒斯坦電影「天堂此時」Paradise Now 在美國得到金球獎最佳外語,應該是猶太人、甚至是911受難者的痛,然而它還得到55届柏林電影節藍天使獎、歐洲片獎,片子內容請見此。 許多人忿忿它把自殺炸彈攻擊者「人性化」,然而,就像愛滋病的防治有賴社會對患者、同性戀者一定程度的尊重與幫助,才可能讓需要援助的人浮出檯面、不再自暴自棄,自殺炸彈攻擊者為何從平民變成憤世嫉俗的激進份子,又何嘗不需以同理心去瞭解--仇恨是如何滋生在巴勒斯坦地區的? 2000年柯林頓曾召集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總理穆巴拉克在大衛營舉行和平高峰會,穆巴拉克宣稱將提供巴勒斯坦人約95%有爭議性的領土,連同東耶路撒冷上的巴勒斯坦主權,但阿拉法特抵制該項提議,最終和談破裂。 美國許多政論認為巴勒斯坦獨立民族英雄阿拉法特是以巴和談的絆腳石,阿拉法特可能想藉由強硬態度與保持雙方衝突,來維持好戰派的支持與自己的勢力--這類技巧熟悉罷! 在2001年塔巴會談,以色列建議撤出“臨時受以色列人管制的”地區,巴勒斯坦方面接受提議。不幸和談沒有簽署任何協議,以色列右翼聯合黨候選夏隆其後被選為以色列總理,巴以形勢持續惡化。夏隆不止一次公開宣佈將不排除暗殺,更添以巴對立!現在巴勒斯坦人近一半做好以巴衝突終點的打算,只要能建起自己的國家,願意和以色列人和平共處;但另一半人仍深信歷史上的巴勒斯坦領土都是自己國家的,並相信巴勒斯坦人必須繼續鬥爭直到奪回一切。(本段參考李焰,《華盛頓觀察》週刊(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第41期,2004/11/17) 政治人物們把兩個國家人民的仇恨玩在股掌間,那是真正希求和平? 片名其實已有反省意味,天堂在那?是走向自殺攻擊者找到傳說中殉義者的天堂,還是回到平靜生活的那人?巴勒斯坦人也反思考著。 ( 主題曲"Orange Sky"介紹)
|
|
( 時事評論|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