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妄想盡除,一心不亂
2015/12/07 15:00:56瀏覽1335|回應0|推薦104

【禪瓖學修心誌~自勉自勵】(陽月初八期)

1.      仙佛恩師言:「此心無事,心如明鏡,物來悉照物去即滅不迎不隨無念之念是為正念,才能親近佛性也!」因有此肉身,活在世的每一分每一刻,有該盡的人生義務與累世諸業需了。然而如何在凡境中不迷本性,隨時保持清淨,漸漸找回佛性?便是待人接物時,有人來互動,互動時就像一面鏡子,照得到對方的一言一行,但當對方離去之後,鏡子再也照不到對方的一切言行,空空如也。不要再去想對方前一秒所帶來的苦與樂(過去心),也不要再揣測對方下一次互動的苦與樂(未來心)。人來時鏡子照得到對方的喜怒哀樂,但於鏡子本身,卻是不帶有任何情緒的波動,不因對方的苦樂而影響當下的情緒(現在心),掃淨三心,將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轉化成寂然不動的清淨心,才能親近佛性。

2.    仙佛恩師言:「覺悟到人生最苦時,離苦得樂,修到超越三界,普渡一切眾生」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斷苦之心。越苦的人,越能覺知一切世間法的幻化無常,而生起出離心,有了出離心,不貪戀世俗的一切幻景,方才能藉斷苦。藉由戒、定、慧的修持,修到超越三界,自己可以離苦得樂,安住在一片寂靜祥和的純淨世界,才能更有力量與智慧去幫助別人離苦得樂。

 -----------------------------------------------------------------------

 聖恩堂文鸞聖訓 歲次乙未年陽月初八期

本堂正主席「北極玄天上帝」恩師降
賜詩:
色聲香味觸法修 無所住生其心求
生起菩提清淨心 建立正見知見由


聖示:
金剛經曰:「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說明修行者修行的方法在應無所住,即隨時生清淨心何謂清淨心即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隨時隨地坦坦然,此心無事,心如明鏡,物來悉照物去即滅不迎不隨無念之念是為正念,才能親近佛性也!

菩提心,即真正覺悟的心,真實不迷的心覺悟到人生最苦時,離苦得樂,修到超越三界,普渡一切眾生當六根觸及六塵時,分別起苦受、樂受、捨受等因緣和合都是無常,如水泡沫是空的虛的,沒有實體的,一生起即消失所謂正見者即離諸邪痴顛倒的,如實知見是正確的見解,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苦滅的智慧,了知導致苦滅之道的智慧也。知見者,即真知灼見,就是佛知佛見,正知正見就是般若波羅密,也就是般若的智慧。修行者對一切法的明瞭,通達不執着,不迷失自性,才能把自己真心恢復也。

無智慧者無法悟得知見,無知見者無法成就戒,缺少智慧與戒者無法獲得定,無法使自己得到福報,致力觀智直到行捨智,才能得到最高的智慧也。修行到自己心地清淨了、智慧開了,不為外境動心因自己心有了定,自己心有了主宰,應先修根本智,成就圓滿智。般若經曰:「智慧無知無所不知,先修無知再修戒,就是無所不知也」。佛從清淨心流露出來,佛心即菩提心清淨心也。

 

【禪瓖學修心誌~自勉自勵】陽月十二期

1. 仙佛恩師言:「悟得真性有偎靠人生,沒有什麼是真正永遠的依靠,人與物都是萬般無常,惟有悟得真性,明心見性,會見本來面目,與本尊天人合一,才是永遠的依靠,才能擁有真正不再孤獨的安全感,否則一世一世,都是無邊無際的漂泊性在人在,性出人亡本性就在靈山塔內,只待萬緣不染心,清靜證菩提。仙佛恩師再言:在凡業未清之前,必要好好修為,以修養涵性,能一心不亂妄想盡除,那自性自然而清淨,自心性佛就顯現,如同過去仙佛修証得道而同。一心不亂,妄想盡除,清靜佛性自現,這就是過去仙佛神聖所證道的真理,真理只有一條,雖然萬教齊發,然而若不得清靜,或不願清靜而能見得佛性,未之有也。

2. 仙佛恩師言:「那無智就無無量,因心有所制牽,使爾不能了解真性之由來,自造陷阱,而自作自受,終不能見到真實相也。有智,知道何為實?何為虛?何者該捨?何者該進?方能達到無量最高境界。若是無智,認假為真,心受凡塵一切虛假之物所牽制,難捨難分,貪嗔癡、七情六慾難斷不得清靜,終究落於自己所溺的塵網之中,無法見得實相,即本性也。

3. 仙佛恩師言:「修道本是要見性,使來世不來,能得証大道,逍遙自在也。修道的最終目的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才能見得大道,永斷輪迴。要明心見性,必須知有所為,有所不為。什麼該為?什麼不該為?昨日一位客人來,閒聊之中,瓖言之:「修行,必要斷貪嗔癡,去除累世習性。」客人言:「那些都是其次,重點要得道。」我觀其人,雖氣清,此乃因茹素之故,但,非是得道見性之人,何以言自己得道”?其人回:「受明師一指,玄關一竅已開,就已得道,死後直昇無極理天,永永遠遠天堂掛號,地府除名。」我聽聞此語頻嘆息,此說法似乎太過天真~。得道,成佛之道在何呢?「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爾心頭!」修道修,萬法唯,心魔不除,貪嗔癡不戒,七情六慾常染,習性尚存,只憑人指頭一指便自以為得道,何異於緣木求魚,水中勞月呢?可惜了一份修道真心。更何況玄關一竅,一旦打開,立即照見本來面目,見性成佛。見性成佛之人,有見性成佛之人的特徵,即眼神清澈如電,具足六大神通,就算不想擁有也會自然擁有,誠如瓜熟蒂落一般,皆由戒定慧勤修而來(參閱仙佛恩師舊文點選:持戒定慧,俱五眼通),果在自證,不在他證;玄關一竅,只有自己開得,旁人焉能開得呢~。(在哪裡修都好,因為道在爾心,無須拘於何處,且每個人因緣不同,然佛性皆同。惟打開玄關一竅便是最上乘。祝福諸有緣道果早成!)

                           ----------------------------------                                                   

聖恩堂文鸞聖訓  歲次乙未年陽月十二期
本堂副主席「馬元帥」恩師降
賜詩:
虛幻是假要認清 無念一心自清淨
學修能得真實果 一心無偏見自性
詩二:
智性真靈不墜落 悟得真性有偎靠
無智容易受識用 有智証得真大道


聖示:
學修大道必要認清真實相,不要有妄想之見解,虛幻皆是假,自古迄今得道之聖神仙佛,絕對不被虛幻假境所牽纏,因為有真智慧,而能斷出其假境非實那麼何是實呢?此虛空難以所見,那修子凝就在此,因不可見,而才使凡夫迷於塵境,以為有可見有可用,即是實,其實是差呀!因人修道就在修這點,如吾人之靈性,可見嗎?肉眼實在難見,因只在此,修者是無形,吾生在修,就是此點無形之真性,性在人在,性出人亡,此就可証實此性乃是吾之真佛性。

在凡業未清之前,必要好好修為,以修養涵性,能一心不亂,妄想盡除,那自性自然而清淨,自心性佛就顯現,如同過去仙佛修証得道而同。所者學修必要制吾自心,凡一切事物皆觀其平等,吾心無擾,事物也無擾,如同「一」也,那自性怎不會清淨呢!

所有智無智,其有什麼分別,有智能無量,此無量乃是無有邊際,其用者不盡,則可達通最高境界。那無智就無無量,因心有所制牽,使爾不能了解真性之由來,自造陷阱,而自作自受,終不能見到真實相也所以修道本是要見性,使來世不來,能得証大道,逍遙自在也。

 

【禪瓖學修心誌~自勉自勵】陽月十五期

1. 仙佛恩師言:「若心不能靜,意亂情迷,慾念擾神,妄念亂志,煩惱無邊。」慾念有很多種,最可怕的便是愛慾。色字頭上一把刀,損傷無限精氣神;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意亂情迷,慾念擾神,””顛倒,日日耗損,煩惱就來了。什麼煩惱?病苦的煩惱。(相關文章點選:守好 精氣神 保命養身)人因愛慾而生,最難斷的也是愛慾。情慾這種東西,只要有所妄念,不一定要有實際的作為,身體裡的內在機關就會有應,精華不知不覺的流逝,漸漸精神不濟,形容枯槁,老衰病苦,萎靡不振。反之若有守好,固若金湯,流逝的東西會漸漸補齊,容光煥發,神采奕奕;清靜得慧。

2. 仙佛恩師言:「須定以求靜,靜以求安,安以得慮,慮而悟理,才可求得玄機妙理也。」若有所著相而產生有所妄念,妄想的時候會讓心跳加快的,那就代表心亂了。察覺如此,便要守神斷念,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

  ----------------------------------------------------------------

 聖恩堂文鸞聖訓  歲次乙未年陽月十五期

本堂副馳騁「文衡聖帝」恩師降
賜詩:
清能証性理存心 靜通聖心修道根
明真悟理深義德 真靜無為証道真


聖示:
世人學道當識自心,恆沙法門千萬義理,不求而自得也,因人人皆具聖人之妙慧,及種種之幻化,此均有聖佛妙圓之心也!佛是此心,世人也是此心,大自然一草一木也是此心,此心是一切所共有,無絲毫差別,此就是本心,亦稱「佛性」,「一真法界」。一心不亂之,若散亂着相,變化無常則是識心,識心者有無數之種種千萬差別,如是煩惱、生死五蘊等之。

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清、濁、動、靜皆道也,天清地濁,天動地靜,清為濁之源,動為靜之基,所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故道之得於心,由靜而生,若心不能靜,意亂情迷,慾念擾神,妄念亂志,煩惱無邊須定以求靜,靜以求安,安以得慮,慮而悟理,才可求得玄機妙理也。妙靜虛極,靈清性明,可悟得大道至理也,靜其所靜,靜無其靜,靜通聖心,玄極悟心,心悟真常而見本來面目也!

所心歸禪道,可洗滌煩惱,恢復心靈,自由發掘生活之真實,開啟智慧之領域,創造真正之智慧靜是煉修之妙葯,靜是悟得之仙丹,靜是清靈明性之法門,靜是合德合一之妙要,若世人能依此法,知明靜理,勤修悟煉,清靜本心本性,而達至仁至聖之境界逍遙自在也

 

 

( 知識學習健康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fraisme&aid=379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