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宿命
2011/09/22 22:01:24瀏覽701|回應0|推薦10
不論古今中外,相信死生禍福皆是前定者,其實不在少數;要不然何以占卜算命如此蔚為風行。而更多人其實是排斥甚至否定這種說法,將其打入迷信、妖言惑眾的邪說裡。然則這兩種都過於極端偏激,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不明就裡。其實死生禍福皆是前定;這種說法不能說它錯,但是只從字面上去了解,那就不免掉入迷信的陷阱!

在談論宿命之前,不得不先提到因果關係。造作何種因,就會有哪種果,這是不變的道理。就算是宇宙萬物;也是遵循這樣的定律運行發展。現今成為顯學的理論物理學》,就是架構在這之上,只是說法不同罷了。例如;甲地到乙地的距離100公里,一輛車以每分鐘20公里的速度由甲地往乙地前進,請問需要多久時間?

這裡不是要問數學題目,只是要表達所謂的因果律,其實就是這樣的概念。如果再加上所謂的重力,那計算的結果也會不同,這就是一種變數,在因與果來說,那就是一種助緣。當然這只是很粗淺的表達方法,因為不論是《理論物理學》還是《因果律》,都可以很單純,也可以異常複雜。就像《統一場論》(結合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以及前世今生一般。讓人想要一窺奧義,卻又不得其門而入。

什麼是宿命?可以說是宿昔所造作之種種行為,影響未來生命的發展。但是這裡要討論的,並不是一般所說無法改變的宿命論,那只是過去人們偏頗的說法。這裡要討論的,其實是不斷在變易的生命與其因緣發展,這才是宿命的真實相。

當人一出生的時候,其實真正命定,無法改變的宿命,其實只佔了生命的三分之一左右。其餘三分之二的生命,都因為此生的造作而不斷變異,又豈有定論可言。為什麼說有三分之一是不可改變的;因為那是前世各種不同的業因鏈結而成。當種子成熟,誰是你的父母,誰是你的兄弟姊妹。當你出生的這時候,便無法改變。而你的健康狀態,你的聰明才智,甚至你的家庭狀況;在初期時,你也沒有能力改變。而當你造作了一個業因(行為的發生),這個業因也是無法改變的。

談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既然已經造作的業因無法改變,那結果不是也無法改變嗎!這個說法沒有錯,只是觀察的不夠細微。假設一個人與你有夫妻的因緣,但是你既不追求,也不與其交往。你突如期來的向她求婚,你覺得對方會願意的機率有多少?反過來你的意願又會有多少?(當然如果是在古時候,那我自然就會舉別的例子了。)

這只是一個概念,用以說明雖然業因無法改變,但其結果卻非必然成形;或者說並非一成不變。再舉一個範例;假設你欠了A君一萬元,接著又欠了B君兩萬元。這時如果他們同時向你索討,你就會產生需要支付三萬元的結果。然而聰明的你突然想到,你曾經幫過C君讓他度過難關。這時你找C君來幫忙,C君因為你的恩情,幫你處理這三萬元的債務。最後的結果是雖然你曾欠下兩人的債務,但卻無需償還。這就是說明雖然業因無法改變,但其結果卻非必然成形的意思。

這樣說的用意是要強調;因緣果報有積極的轉化,也有消極的面對。假如你正要通過一條巷道,你看到一個像似精神異常的傢伙;站在巷道中揮舞著水果刀,還不時的鬼吼鬼叫。你是會想說;如果我曾經傷害過他,那我必然躲避不了。又如果我沒有傷害過他,對方也必然不會傷害我。學習佛陀面對鴦掘摩的精神(有興趣者可看《佛說鴦掘摩經》或是在下的拙文〈陀羅尼),勇敢的走過去。還是明哲保身的繞道而行呢?我想這是不言而喻的(別告訴我真的有人想效法吧?)

當然;三分之一只是平均值,比例還是因人而異。如果你過去只知造作惡業,或無關善惡的業。那當業果成熟時,自然沒有貴人相助,就算求神問佛也沒有用。因為善神與佛菩薩;都是查核你過往的善惡業,找出夠幫你自己的善因而已。如果你能求到有神或人來平白相助,那別高興的太早。畢竟這樣的大菩薩不多,小心之要支付的利息,超你的想像!

談到這裡;在下要強調的是不論前世種種,那些都是無法改變的業因。有一些業果已經發生,一些正在萌芽。真正要努力的,便是當下的心念與行為,只要能時常幫助別人,不與人計較得失。有能力的話,再多行三種佈施(也可參考在下的拙文〈佈施波羅蜜)。如此就能不斷轉化,過去所造作的惡業。

有人說宇宙萬物的形成,不過是數學的或然率,都是隨機偶然的觸發。我們能生存在地球上,那是何其幸運之事;只要其中億萬分之一的誤差,地球可能就跟火星或金星一般,毫無生機可言。諸多科學家言之鑿鑿,想要將《廣義相對論》或《量子力學》中的物理現象加以統合,似乎宇宙運行的真理除此無他。現今的科學可以解釋可見的物理現象,卻無法解釋為什麼人的自身,與其出生的環境有這許多差異。

有人生活無虞,有人處在餓死的邊緣;有人可以順利的實踐理想,有人卻飽受戰火的摧殘;有人健康高壽;有人卻無藥可醫。這許許多多天壤之別的落差,也只有既得利益的人,才敢大言不慚的說;生命是隨機偶然的發生。

所有發生的結果,都有前因可循。如果無法成立,那才叫撥無因果。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floatwood&aid=5663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