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22 12:38:17瀏覽1529|回應6|推薦48 | |
「一樣米養百樣人」這是大家都了解的一件事,也因此這個社會有各行各業,每個人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秉性與天賦。這也之所以孔子要「因材施教」,而佛門要講究「觀機逗教」了。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經典如此浩瀚,也就是希望眾生隨類各得解。 以前的人說:「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因此找到適合自己的根性來發展,這才不至於有入錯行之憾。做得辛苦又沒成就感不打緊,白白浪費青春徒勞無功,這才令人扼腕。人為了前途與願景,往往看不清楚自己所選擇的科系或工作,究竟適不適合自己。聽親朋好友建議,或是虛榮心作祟,往往耗費心力又不快樂,到了中年才不得已轉業。如果行業相關,還有加乘的效果。如果天差地別,那過去的努力豈不幻化泡影。 我的一個朋友是資訊系畢業的,現在做專案經理。當我問他為何當初不做工程師寫程式,卻跑來做專案經理時。他跟我解釋道:「我原本是念資訊工程的,當初也喜歡寫寫程式。但是當我發現我的同學寫得比我快,也比我好。那時我深刻的發覺自己與別人的落差,所以我後來轉系,改念資訊管理。」 「雖然我程式沒有他們寫得好,不過我現在當專案經理,他們還要歸我管,哈哈~」 「開玩笑的!不過說真格的,領悟到自己的能力極限是最重要的。我為什麼要用自己不擅長的項目,去跟別人擅長的項目來競爭或比較呢?那不過是自討苦吃罷了。」 對於這位朋友所說,我深感認同;認清自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切勿以己之短,較量他人所長。擔任哪個職位沒有誰優誰劣,團隊合作缺一不可。需要有人統籌規劃,也需要有人執行細節。沒有人樣樣精通的,有音樂的天賦,繪畫就普通。戲演得好,歌喉就不一定優。不夠天馬行空,千萬別去從事創意的工作。不夠龜毛謹慎,品管一定做得不好。就算天賦異稟,能讓你多專精一兩樣,也沒有多餘的時間讓你多做一些事,依舊必須有所取捨。 了解自己的特質,強化自己的優點。自然不會被不擅長的領域弄得心力憔悴,搞得信心全無。竹科工程師並不會比鐵板燒師傅優秀,科技大廠的老闆也不見的會比連鎖企業老闆有前景。了解自己的資質,不去隨波逐流。將自己擅長的領域專研到專精,自然可以找到自己的利基點。就像行銷所說的「紫牛理論」,或是現在很多人喜歡說的「藍海策略」一樣。不過就是將一些老掉牙的理論重新包裝,讓人覺得新潮罷了。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不跟隨別人一窩蜂的躁進。這道理人人都懂,只是往往為眼前的利益所引誘,變得沒有耐性。在即得利益下,自然就拋到九霄雲外了。 接觸佛法之際,也往往容易隨著潮流而走,別人趕經懺,自己不明究理,也跟著去消災延壽。聽說密教殊勝,便也跟著灌頂持咒。怎麼斷除煩惱還搞不清楚,便妄想著即身成佛,得證無漏。又或有人說參禪打坐,頓悟無生即心即佛。這下又開始四禪八定,解悟禪境妄求高下,這尋伺不明反倒別生無想。至於好做學問專研佛理的,以及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的;如果不知解行並重,不知淨念為繼,那也是徒勞而無功。 一門深入,一通百通。知道為什麼而做,知道自己適合哪種法門。心無旁騖則功用日深,又何愁沒有開花結果的一天。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道理相通;如果像蜻蜓點水一般,這裡點一下,那裡沾一些,便永遠只知皮毛,白白浪費生命。最後只得個嘴上功夫,嘰哩呱啦講得天花亂墜,境界一來就原形畢露。落得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的下場。 佛法的修行離不開六字箴言;聞、思、修,戒、定、慧。多聞而不思維靜慮並且身體力行,則猶如說食數飽、畫餅充飢。不持戒律無能息妄顯真,且心不安止怎有定境,解脫的智慧也無從生起。修學何種法門不是重點,依照自己的根性入門這才能事半功倍。只要依循這六字箴言,門門皆可進入佛法的殿堂。 初入門的人或可多方參詳,了解哪一種修行方式適合自己。各方尋找明師善知識,也是一件至關重要的條件。就算年輕也要了解到無常迅速,切莫各處徘徊。就算是上乘根基的天才,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浪費。佛法的修行,解脫的要道離不開定與慧。然而要能夠達到定慧的功夫,卻不見得非得參禪打坐不可。持咒、念佛也都是可以達到定的境界,因為這也是禪修的五停心觀之一,與數息觀的功用一樣。目的都是為了伏滅貪、瞋、癡,斷除見、思二惑。 只是不論是持咒、參禪還是念佛;如果貪執於境相,一點感應或喜樂便我慢心起,那還不如念個「掃塵除垢」認真打掃來得實在。根性不符合,便無法做到信、解、行、證。就像對念佛法門沒有興致,便無法對諸佛的願行生起信心。信心不俱,如何能夠瞭解而與之感應,自然也就無法老實的念佛。那就更不用說做到淨念相繼,前念不離後念的功夫了。 修行的初期是需要逼的,不然每個人的劣根性作怪,懶散的習性好逸惡勞,則走走停停何時能有進展。如果自己不逼著自己,也會有無常來逼迫。只是等到無常來到,那時功夫還不純熟,那就要看個人的運氣了。運氣好來世還能聽聞佛法,運氣不好那就往八無暇去了。(八無暇-可參考在下寫的《有空!我都有空》) 根性的好壞不在於資質的優劣,而是有沒有那股傻勁。一步一腳印,不貪快、不貪多、不求近。實實在在的循序漸進,一門深入,這才是真正上乘根性的人。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