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在家出家
2007/09/14 12:02:43瀏覽1862|回應2|推薦44

這個星期參加了法鼓山的剃度大典,共有二十五位學僧發心出家。許多出家的法師家屬也蒞臨觀禮,場面莊嚴肅穆外,也參雜著幾分欣喜與哀傷。對於出家眾的父母或親人而言,心中的難以割捨是不可言喻的。不了解的人;可能會覺得這些出家法師辜負父母的養育之恩。更甚者;會覺得出家眾不事工作,接受大眾供養,是社會的米蟲。

會有這樣的認知,那是不了解出家的意義。因為普遍的不了解,會產生誤解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其實能夠出家是非常難得與殊勝的(附佛外道不在此列)一個人接觸佛法後,感戴佛的恩澤。因此發心奉獻自己於僧團之中,紹隆佛法。使佛法命脈不致滅絕,成為弘揚佛法的法門龍象。讓未來無數的眾生,能夠接觸聖法離苦得樂。進而發菩提心修學菩薩道,利益人天。並放棄世間的欲樂,放下自我,承擔佛陀偉大精神的使命,這樣的情操令人動容。

試問有誰能夠放棄世間的享樂,放下自我,全心的為眾人服務。不論是何種信仰,能有這樣的情操都是讓人尊敬的。許多投入公益活動,參與社會服務的人。以及坊間的公益團體、基金會。對於這些接受社會善款的人或機構;我們應該不會認為他們是社會的米蟲。那對於身分較為特殊的出家眾,也不應該有這樣的認知。

藝人提供自己的才藝,服務喜愛他的人,將歡樂帶給大眾。不論報酬豐厚與否,這是一種社會模式。其他的各行各業也是一樣,說到底不過是供需問題。除了危害他人之事,很難有所謂的好壞、良莠之別。

之前也有朋友提到;如果每個人都去出家,那人類就不會延續(出家人不組織家庭,不淫欲),也沒有人從事生產,那就沒有人供養,人類文明也會毀滅。是我這位朋友多慮了,因為要所有人出家這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就算真的如此,以現在的科技,要延續人類的小孩,跟出家沒有直接關係。真有必要,人工受孕已是成熟的技術了。至於沒有人從事生產;也是對出家人最大的誤解。

出家眾的付出,其實比你我都還要多。我們汲汲營營的努力奮鬥,其實不過都是為了自己。所謂的生產,不過就是為了謀生或獲益而已。真要願意貢獻所得,已屬難能可貴。而出家眾卻是為了大眾而辛勞,他們的產出是數倍於我們的。真有必要,各行各業也都可以有他們的身影。只不過是扮演的角色不同,或者說需不需要這樣做罷了。

藝人帶來歡樂,許多人揮金灑銀的愛相隨。一個經典的麵包或包包,許多人排隊奉獻金錢,只為滿足口腹之欲或購買欲。出家的高僧大德以修道為榜樣,提供心靈與智慧的成長,有人奉獻財物供養,其實並不足為奇。把財物提供給其他的人事物,所得其實有限。反倒提撥一部分所得,捐獻給公益機構或供養出家僧眾,不論是對自己或他人,報酬還多上許多。

那為什麼供養出家眾能夠有大福報呢?那是因為出家眾所得的供養,並不是只用在自己身上。佛陀說出家的僧眾是:「人間福田僧!」為什麼這麼說,那是因為出家眾可以利益人天大眾,積聚眾人的福德,因此反饋回來的才會如此廣大。就像你把錢存在銀行一樣,為什麼會有利息,就是因為銀行把你存的錢拿去投資。學過財經的都知道,以錢賺錢、利滾利,才是最快也最聰明的作法。差別在於;我們是要賺可以帶著走的財富,還是這輩子能花多少算多少的財富呢!

接觸佛法一段時間,對於出家這件事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只要深入佛法,有正知正見的父母,反倒想方設法鼓勵自己的兒女出家。這對於沒有接觸,或不夠深入正信的父母而言,是一個強烈的對比。普遍的人認為一個正常完整的人生;就是結婚生子。如果不是如此,那就是不正常或是不孝。但是對於深入佛法的人而言,卻不再這麼認為。雖然自己也踏入婚姻,也養兒育女,卻希望自己的兒女不要重蹈覆轍。

他們的說法;子女是父母一輩子的責任,從小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長大後希望他們有好工作、有好伴侶。結了婚希望他們家庭美滿,子孝孫賢,一輩子無災無病。對於子女一輩子的關懷與擔憂,這是父母甜蜜的負擔。有些人割捨不下,有些人卻認為將子女交給佛菩薩,他們便無須再承受世俗間的苦難。還能夠一步一步走向解脫之道,成就自己也成就別人,所以他們巴不得子女投向佛陀的懷抱。雖是截然不同的態度,但是沒有孰是孰非,這是見仁見智的。

古大德曾言:「出家者,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之所能為也。」清朝的順治皇帝〈讚僧偈〉裡讚道:「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肩難;...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為什麼這麼說;為將為相其實不過都是為自己的榮華富貴,有多少人真是為天下蒼生。出家僧眾拋開貪圖功名利祿的心,為解脫煩惱之苦,為解脫眾人之苦,這自然是大丈夫之所為了。順治皇帝的「閒」之一字,也就是解脫自在的意思了,如果反而認為是無所事事,那就解讀錯誤了。

出家的真實義不是出離世俗之家,而是出離三界火宅的煩惱之家。出家是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並不是逃避。切勿因為少數的行為,而自造口業。佛陀在《賢愚經》裡讚嘆出家功德:「爾時世尊。讚歎出家。功德因緣其福甚多。若放男女。若放奴婢。若聽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者。功德無量。布施之報。十世受福。六天人中。往返十到。猶故不如放人出家及自出家功德為勝。何以故。布施之報。福有限極。出家之福。無量無邊。又持戒果報。五通神仙。受天福報。極至梵世。於佛法中。出家果報。不可思議。乃至涅槃。福故不盡。假使有人。起七寶塔。高至三十三天。所得功德。不如出家。何以故。七寶塔者。貪惡愚人。能壞破故。出家之法。無有毀壞。欲求善法。除佛法已。更無勝故。如百盲人。有一明醫。能治其目。一時明見。又有百人。罪應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此二人福。雖復無量。猶亦不如聽人出家及自出家其福弘大。何以故。雖能施於二種人目。此人唯各獲一世利。又肉眼性。性有敗壞。聽人出家。若自出家。展轉示導眾生永劫無上慧眼。慧眼之性。歷劫無壞。何以故。福報人天之中。恣意受樂。無窮無盡。畢成佛道。所以者何。由出家法。滅魔眷屬。增益佛種。摧滅惡法。長養善法。滅除罪垢。興無上福業。是故佛說出家功德。高於須彌。深於大海。廣於虛空。若使有人為出家者。作諸留難。令不從志。其罪甚重。如夜黑闇無所覩見。是人罪報。亦復如是。入深地獄黑闇無目。譬如大海。江河百流。悉投其中。此人罪報。亦復如是。一切諸惡。皆集其身。如須彌山劫火所燒。無有遺餘。此人亦爾。地獄火燒。無有窮已。譬如迦留樓醯尼藥。極為毒苦。若等斤兩。比於石蜜。彼善惡報。亦復如是。聽人出家。若自出家。功德最大。以出家人。以修多羅為水。洗結使之垢。能滅除生死之苦。為涅槃之因。以毘尼為足。踐淨戒之地。阿毘曇為目。視世善惡。恣意遊步八正之路。至涅槃之妙城。以是義故。放人出家。若自出家。若老若少。其福最勝。」

《佛說出家功德經》裡提到一個典故;佛在世時,有一梨車族的王子鞞羅羨那(秦譯勇軍)這位王子貪愛欲樂,時常與侍奉他的侍女一起玩樂。佛陀當時以祂的神通觀察這位王子,並告訴侍奉一旁的阿難陀尊者:「我知道這個人貪著於五欲之樂,這人不久就要命終,再過七天,他就必須捨棄這些欲樂,終將面臨死亡。阿難陀!這個人如果不能捨棄這些欲樂,如果不能出家修清淨行,他命終將會墮於地獄道中受無量苦。」

阿難陀聽受佛陀的指示,想要利益這位王子,免於惡道的苦患,便走到他居住的宮殿外。鞞羅羨那王子聽說尊者在外面,便外出迎接奉請尊者入內。見尊者靜坐不語,便恭敬的問道:「我的好朋友,見到您來我很歡喜。尊者的名字就叫歡喜,今天您應當說一些佛陀的教法,讓我也能法喜充滿。」

鞞羅羨那王子就這麼對阿難陀尊者說了三次,阿難陀尊者為了能夠利益他,故意不回應他的請求,只是默默的靜坐著。鞞羅羨那王子見尊者不言不語,著急的問道:「世尊佛陀利益一切人天,是對我有何不滿嗎?為什麼尊者不肯示教呢?」

這時阿難陀見利益他的時機成熟,便面帶哀傷的說道:「你仔細聽好,再過七天你的壽命就要終了,如果你不能捨離這五欲之樂,不能來出家的話,你命終之後將會墮於地獄道中。佛陀乃一切智人,所說的話就像大火焚燒物體,終不虛妄,你自己要好好想清楚。」

鞞羅羨那王子聽後驚懼不已,心中煩惱憂愁。聽了阿難陀尊者這麼講,便決定出家修行。只是難捨五欲的快樂,希望能夠再享受個六天,等到第七天再去出家。阿難陀接受了他的要求,等到第七天時,鞞羅羨那王子因為畏懼地獄果報,便乖乖的到佛前披剃出家。過了一天一夜的清淨戒行後,鞞羅羨那王子果然一命嗚呼。這時阿難陀與王子的眷屬便很好奇的問佛陀:「鞞羅羨那比丘已經往生,現在他的神識往何處去呢?」

佛陀慈藹的說道:「鞞羅羨那比丘因為畏懼生死地獄的果報,捨棄世俗的欲樂而出家。因為一日一夜的清淨戒行緣故,已經往生四天王天(欲界第一層天)為北方毘沙門天王之子。享受著天欲之樂,天壽五百歲。於此天壽終之後往生三十三天(忉利天-欲界第二層天),為帝釋天之子。享受著天欲之樂,天壽千歲。壽終之後便再往生焰摩天(欲界第三層天)為焰摩天王之子。享受著天欲之樂,天壽二千歲。此天壽終之後往生兜率天(欲界第四層天)為兜率天王之子。雖享受著天欲之樂,慢慢心生厭離,好清淨法樂,天壽四千歲。壽終之後再往生自在天(欲界第五層天)為自在天王之子。享受著天欲之樂,天壽八千歲。此天壽終之後往生他化自在天(欲界第六層天也是欲界的最頂天)為他化自在天王之子。此天所受妙樂,其下五天無能比擬,天壽一萬六千歲。」

「就這樣在欲界六天中享受著諸天妙樂,由下而上,由上而下重複七次。這位鞞羅羨那比丘,以一日一夜出家清淨戒行的緣故,滿二十劫往返於人天,不再墮落於地獄、餓鬼、傍生之中。在最後一生時,將受生在富貴人家,財寶資具俱足。於盛壯之年,體悟世間無常生老病死之苦,披剃出家。出家後精勤不懈,觀照色、受、想、行、識,五種受蘊之無常,苦空無我。解了諸法因緣,得證成辟支佛,名毘流帝。於是時放諸大光明,利益人天大眾,令諸大眾生諸善根。令諸大眾於其八識田中,種下三乘解脫因緣。」這之後阿難陀又詢問了出家的功德,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觀看經文,文義並不艱澀,就像在看小說一般。


當然!出家功德自是不在話下,就算不能或沒有出家,心中也無須氣惱。佛在《佛說八大人覺經》裡也提到:「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鉢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也就是雖然是在家人,但是內心是渴慕出家清淨生活的,能夠受持在家的清淨五戒,甚至是菩薩戒。雖然受用世俗的欲樂,但時時警惕自己不去貪愛執著。只要了解出家是出離煩惱之家,能夠慢慢朝向清淨的梵行,自然也能獲得不少聖道功德的。

在經典中也提到;在家的修行人也可以證到三果阿那含,也就是不還果,又稱不來。不再來人道中受生,死後受生在天道中,直接在天上證得阿羅漢果,永斷輪迴之苦。不過雖然如此,個人還是鼓勵大家發菩提心修學菩薩道,將來成佛才能利益無量的眾生。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floatwood&aid=1231175

 回應文章

*輕輕走過*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都被你說中了
2007/09/20 23:55
你說的妙回的更妙
初八(afloatwood) 於 2007-09-21 12:40 回覆:

我倒覺得沒有怪小孩你的文章妙呢!


*輕輕走過*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具足
2007/09/16 00:53
難怪我常常莫名其妙想離家出走
原來我早具有慧根了
初八(afloatwood) 於 2007-09-19 12:34 回覆:

呵呵~希望你說的是煩惱之家,雖然以前我也常常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