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莫嫌步履緩,學習須次第
2007/07/03 17:51:29瀏覽417|回應1|推薦11

學功夫!每個人都只想學上乘功夫。多方打聽看誰最厲害,便去拜師學藝。受武俠小說的影響,更是期待自己有不凡的機遇;能受到高人的指點,或是能夠直接打通任督二脈,成為不出世的高手。

修學佛法更容易有這樣的心態,最好能即身成佛,或是當生成就!也因此普世之間,修密、參禪的學人絡繹不絕。名師、道場百花齊放!卻有多少人能分辨正邪?可能連住持宏揚者都不自知。每一位粉絲(fans)護持自己的偶像、道場,攻訐批判便在所難免。究竟誰才是所謂的「善知識」?除了聽聽別人的意見外,自己去觀察分辨才是最重要的。當然!前提之下是自己的知見要正確,心態也要純正。只要記住!所有的法門都是手段與方便。喜歡談論高下,這在知見上就有問題。

佛陀曾說過:「藥無優劣,應病者是;法無高下,契機者是!」去接觸一個普遍人認為至高的法門,可自己卻如聾如盲不知所以。尚未得到利益,便陷入泥沼當中無法自拔!

以修密來說;佛法以接引方便,在印度後期大乘佛教思想導向秘密乘(金剛乘),是有其時代背景的。而弘揚到西藏成為藏密,也有它的因緣(與當地苯教喜歡持咒有關)。佛法的中觀、唯識與般若思想,逐漸在印度當地沒落,這跟當時的人喜歡神祕感應有關。有修為的高僧大德以時代性的機緣方便善巧,最終仍舊導向般若的解脫為主(由基礎的四加行至大手印)。

對於不明就裡的人來說,就容易本末倒置了(以為持咒便是至高無上的佛法)。密法的持咒,其實就是唱誦與音聲!這與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是相通的。由基礎的四加行至本尊相應,這與止觀的本質並不相異,只是方法不同罷了。

修學禪法也是一樣!所謂的頓漸,不過是一體兩面,四禪八定也不過是方便說。但是不論如何,修學的次第是不會改變的。禪修的入門離不開五停心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觀或稱念佛觀、數息觀),不論你怎麼稱呼它,本質是不會變的。

只是方法的應用就牽扯到個人的根性,這沒有高下優劣之分。一個從事行銷業務的人,從數息觀可能較容易入手。而從事醫療的人,不淨觀或許較能契機;這是因為數息觀較易對治散亂心,而從事醫療的人對於不淨觀更能有所感受(慾念重的人也可從不淨觀入手)。

如果每個人都囫圇吞棗的一昧用數息觀入門,那將會有許多人無法受益,挫折感日益加深,最終退失禪門之外。(現在普遍從數息入門,主要是現代人的意念容易散亂的緣故)

尤其現代人因為科技先進,日常生活所需也更容易取得,導致普遍沒有耐性,凡事追求速成!修密的人只想趕快修本尊法、大圓滿。對於每一加行十萬誦的基本行持,已經沒有幾個人能做到了。

參禪的人何嘗不是如此!以為次第禪觀不過是小根小器的作法,直指人心才是上乘根器。總以為自己是萬中無一的學武奇才!但是在祖師大德的機鋒棒喝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即刻大徹大悟呢?能夠如此的,早已不知下了多少功夫了。

就像許多人成功之後,別人看到的不過是他享受成果的光環。對於失敗的歷程,不知是刻意不提還是視而不見!難道看過幾本財經書籍,就可以成立或經營一家上市公司了嗎?小心在好高騖遠與貪婪的面目之下,成了魔鬼的代言人。

不論修密或參禪,基礎的四加行與五停心觀,都是為了能讓惛沉或掉舉(狂躁散亂)的心安定下來。並進而能有清明的心觀照一切,這也是許多經論提到的「尋伺」作用(有尋有伺三摩地、無尋唯伺三摩地、無尋無伺三摩地)。這在四禪八定中各有其不同的境相,由粗至細,再到通達無礙。這需實修才能教導,未免有誤導之虞,便不在這裡詳述。

修密與參禪都有其神秘感應,這也是最讓人容易走火入魔的,也因此特別注重傳承。沒有明師善知識親自傳授指導(喜好談論神秘感應的人不在明師善知識之列),切勿輕易嘗試,尤其是特別喜愛追求神秘感應的人。殊不知有人因此而狂亂失心,不可不慎!

有一句俗語說:「天公疼憨人!」憨人並非傻,而是指心性樸直(聰明非智慧,切勿相提並論)。喜歡取巧!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老實修行!這才是最容易成就的不二法門。

一步進一呎,直躍原地止;莫嫌步履緩,十年非故址!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floatwood&aid=1065966

 回應文章

四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恆心
2007/07/20 14:44

十年滴水可穿石

要的是一心一意


四寶貫三教^*^無欲保平安
初八(afloatwood) 於 2007-07-30 13:05 回覆:
是的! 持之以恆是真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