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覓心了不可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2007/07/11 16:41:57瀏覽974|回應2|推薦5

「觀自在」為觀世音菩薩的別名,在許多經典裡都可以看到觀自在菩薩的蹤影,以及他與佛陀的精采對話。許多人持誦的「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唄咪吽),與「大悲咒」(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太長省略),也都是出自觀自在菩薩的(四臂白觀音與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都是不同的化身)。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般若」為諸佛之母,觀自在菩薩以甚深的般若智慧觀照五受蘊;色(六根及對應的一切物質)、受(六根接觸的覺受)(六根分別的覺受)(六根的造作)(六根的執取)。了解到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於六塵;色、香、味、觸、法的覺受是虛幻不實的。也因為如此,這才能超越覺受所帶來的苦的感受、樂的感受以及不苦不樂的感受。超越了身體感官與心靈所帶來的束縛,不再因此而有煩惱、痛苦與恐懼。

我們的心就像一面鏡子,把物體放在鏡子面前,鏡子便會顯現該物體的形象。如果把物體移走,鏡子中便空無一物。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還是會貪著呢?因為我們的心變成照相機,變成錄影機,執取我們所接觸到的一切。不論喜愛還是討厭,它都落在我們的心田當中。當風吹起它的孢子,它便落地生根,越發繁榮茂盛了。

「舍利子(佛陀的大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譯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龍樹菩薩說過:「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因為我們無量劫來,輪迴生死。執取因緣所生的一切物質、現象,以為這些是真實而長久的。佛陀以其般若智慧觀照,為我們破除迷思。只是根深蒂固的看法,與我們對自身的執著,這才說無常、苦空無我。

斷滅是針對妄執而言,如果以為有所斷滅,那又是執著了。在「唯識學」裡提到〈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來說明我們意識(心性)的分別、作用與根本。

有一個人在夜晚的山路上走著,突然看見前方樹上有一條蛇纏繞在樹枝上。這人身上沒有趕蛇的工具,只好繞道回家。隔天一早出門時,想到昨天樹上的蛇,便攜帶工具出門。當他走到昨天那條路時,遠遠看見那條蛇還纏繞在樹上。他便鼓起勇氣拿著工具想把蛇趕走,走近一看;發現樹上纏繞著的不是蛇,而是一條麻繩。恍然大悟的他,想到昨晚竟被一條麻繩嚇到,會心一笑的搖搖頭。將麻繩拿下,便繼續上路。

會將麻繩誤認為是蛇,是因為在他的意識中已經有蛇的概念,這便是〈遍計所執性〉的意思。而因為麻繩導致他心中產生對蛇的恐懼,並因此繞道而行,這就是〈依他起性〉。最後了解到使他恐懼的,只是一條普通的麻繩。這才體悟到妄執容易蒙蔽了實相,這就是所謂的〈圓成實性〉。

我們透過感官的體驗(依他起性),慢慢成為經驗(遍計所執性)。如果我們缺乏冒險或探索的精神,有時經驗反倒會障礙我們。所知變成無知,自大反倒讓你虧大。知道麻繩並不是蛇,這在事相上並沒有任何改變。只是原本障礙自我的妄念消除了,恢復成原來的模樣罷了(圓成實性)。因為沒有任何實質上的改變,所以不生亦不滅。因為實際上沒有可以改變的,所以色空不異。

「以無所得故;菩堤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龍樹菩薩的解釋,恰恰說明了了不可得的本質。

禪宗二祖〈慧可〉大師,在還沒有徹底覺悟之前,前往嵩山的少林寺參拜達摩祖師。

慧可:「弟子雖致力求道,但心總有不安之時,請求大師為我安心!」

菩提達摩:「將你那顆不安的心拿來給我,我幫你安心。」

慧可:「...弟子怎麼也找不到那顆不安的心!(覓心了不可得)」

菩提達摩:「我已將你那顆不安的心,安好了!」

慧可:「...。」慧可大師於言下有所體悟,便依止達摩祖師,最後承接衣缽為禪宗二祖。

但是,如果你以為一句「覓心了不可得!」就可以成佛作祖,那就大錯特錯啦。祖師們隨便演演猴戲,我們就信以為真的話,那就真的諸佛所不化了。對於我們來說,覓心不但不能了不可得,還得的比我們想像中還多還嚴重。

隨便一句批評,我們就氣憤難平。就算別人是善意,當下還是難以接受,總要找些藉口來搪塞。別人隨便稱讚兩句,我們雖然嘴裡客套,但是心裡還是不自覺的飄飄然。觀照自己的心,當下你是否真能不動如山,也只有自己最清楚。騙的了別人,卻騙不過自己。如果連自己都甘心受騙,那是誰也幫不了的。

唐朝時期的〈石頭希遷〉禪師,是曹洞宗的祖師之一,與〈馬祖道一〉禪師(臨濟宗)並世齊名。一位在江西,一位在湖南。當時的學僧大多親近兩位祖師,而兩位祖師也時常介紹弟子去向對方參學。因此匿稱為「走江湖」,而「走江湖」一詞也就這樣普及到普羅大眾了。

石頭希遷禪師初時拜在六祖惠(有做「慧」字)能大師底下,可惜還沒受俱足戒,惠能大師便圓寂了。在六祖示寂時,希遷禪師問道:「和尚百年後,弟子要去依止誰呢?」

六祖:「尋思去!」希遷禪師以為六祖大師要自己省思,便獨自閉關修行。一日希遷禪師依舊在打坐,首座和尚見了便問道:「祖師已經涅槃了,你一個人在這裡空坐什麼?」

希遷禪師聽了便說:「祖師將滅時,我請示祖師滅後我要依止誰,祖師說:『尋思去!』所以我在這裡打坐啊。」

首座和尚:「祖師的意思很清楚,你卻誤解了。祖師說:『尋思去!』是要你去依止你的師兄〈行思〉和尚。你師兄現在住在吉州的青原山,你快去找他吧。」

希遷禪師便前往青原山依止行思和尚;〈青原行思〉禪師是六祖法嗣的二大弟子之一。希遷禪師來到青原山參拜行思禪師,行思禪師見了便問道:「你從什麼地方來啊?」

石頭希遷:「我從六祖大師哪裡來的!」

青原行思:「既然你從六祖那裡來,那你在六祖那兒有得到什麼嗎?」

石頭希遷:「還沒去之前也沒有失去什麼,哪還有什麼可得的。」

青原行思:「既然你沒有失去什麼,那你又去六祖那求什麼呢?」

石頭希遷:「就是去了六祖那裡,我才知道沒有失去什麼,也沒有什麼可得的!」

修行是在對治我們的心,功夫深了,也才能瞭解實相。非是無心可覓,而是心不尋覓。如果沒有心,那跟石頭又有什麼差別!

依文釋義曲千差,得意忘言眼又瞎;不識祖師西來意,參破桶底落泥家!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floatwood&aid=1083388

 回應文章

青山綠水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觀世音菩薩
2007/07/20 20:18

摘錄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聖嚴法師講...法鼓文化, 隨身經典6.

P16...中國的佛經自梵文譯成漢文,歷經一千多年的歷史,其中最有名的幾位大翻譯師中,第一位就是鳩摩羅什三藏法師,第二位就是玄奘藏法師.一般都稱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叫做 [舊譯 ] 或 [ 古譯 ],唐太宗時,玄奘法師翻譯的叫做 [新譯 ].

[觀世音菩薩] 的名字也有新譯與舊譯之別,最早譯為[光世音],鳩摩羅什法師譯為[觀世音],玄奘三藏的(心經)譯為[觀自在].

P27...在西藏 ,每個人都會念六字大明王咒 [嗡嘛呢叭咪吽] ,也就是觀世音菩薩六字陀羅尼 , 這和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的功能是完全相同的.........只要你修觀音法門,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就在你的面前,所以太虛大師曾說:[清淨為心皆補怛(普陀),慈悲濟物即觀音.

有此一說,分享之.

初八(afloatwood) 於 2007-07-24 13:00 回覆:

感謝青山綠水大姐分享這些資訊!幫小弟補充了不少,小弟就省事多了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婆子燒庵
2007/07/11 18:47

初八大哥此文讓我想到一公案~

三冬無暖氣,枯木倚寒岩。

婆子燒庵為何故?

有情人卻作無情物!

初八(afloatwood) 於 2007-07-12 09:39 回覆:

擋頭兄這個例子舉的好!

菩薩既是覺有情,又怎麼可以無心呢!發菩提心就是有心人,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