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細品鹽山美
2009/09/18 14:23:40瀏覽536|回應0|推薦3

書名: 《鹽山》

作者:施政廷╱文╱圖 

出版:台南縣政府、青林國際出版社 

台南縣政府與青林國際合作出版的系列繪本童書一向頗獲師生及家長歡迎,也常入選台北市立圖書館評選的優良青少年讀物。除了榮獲第一屆國家出版獎優等獎的《玉井芒果的秘密》之外,更早些在9410月出版的《鹽山》是另一本將地方特色與特殊產業與當地生活緊密結合的出色繪本。書冊雖薄,卻值得細細品味。

 

《鹽山》採橫式裝幀,每個跨頁是一幅故事,一幅幅彩圖紀錄鹽田的歷史發展及生產作業的一個側面,並導覽讀者進入台灣最美的鹽田風光。作者與繪者施政廷的繪畫風格採用質樸、帶點土味且稍顯圓實的線條與,給人親切、不高調、非精細的的鄉土情味,相關人物與景致勻施藍、白、褐及黃紅色的淡彩,設色偏明亮,表現南台灣鹽田的天光變化與鹽田生產的自然條件。

 

讀者首先封面看到六位上工的鹽民挑著鹽,沿著弧線踩著鑿出的鹽階一步步登上登上佔了六分之五畫面的巍巍鹽山,象徵鹽民與鹽山步步篳路襤褸的發展。乍看之下,鹽山的雄姿竟不下於台灣之巔的玉山。單此畫面,某種雄渾感與敬意就油然而生。讀者還須注意到封面標題「鹽」字裡的「鹵」當中的四個點是不同色彩,意涵結晶鹽裡的一片繽紛,可以體會是繪者的一點慧心。

 

將封面和封底攤開成一個跨頁,封面鹽山左下角一片隔板向封底沿伸,逐漸升高為一片木板隔牆。牆的前方地上是一擔擔整齊排列的鹽籠,兩位鹽民撐著扁擔休息,似在閒話家常。牆的後方是一棟木造的瓦屋,屋頂上空是一片湧動而祥和的白雲藍天,佔了畫面的三分之二。這一封面與封底的配置,幾乎是開宗名義地喻示了鹽山之功成與其背後勞動生活之間的關係。

 

然後,讀者翻開封面裡頁首先看到鹽田工作有關的各類工具,例如用來導引滷水的水車和長杆水杓、用來耙鹽的大小耙、滾壓鹽灘的石滾、壓平田陌的馬蹄槓、收鹽與挑鹽的畚箕、鹽籠和扁擔,還有雙足踩入淺水的黑面琵鷺和東方環頸鴴,一上一下的兩隻鳥點出鹽田與潟湖的生態環境。各種物件的橫斜線條、簡單或複雜構造,也採不刻意的散置,這種開頁方式喚起一種類似進入時光迴廊觀賞博物館收藏物的情緒,但一整個跨頁的工具圖示也立刻經由物件之間關係,讓讀者概略獲得有關鹽田生產的全像,雖然是簡單的繪圖物件,但表達的卻是經過作者思慮與安排過後的豐富。

 

接著本書繪圖從第一頁原住民使用竹片編成煮鹽鍋煎煮海鹽開始,介紹台灣鹽業的發展歷程,包括:

 

第二、三頁述說明鄭參軍陳永華教導人民在瀨口(台南鹽埕一帶)開闢第一畝鹽田、日本殖民時期在七股沿海填海造陸,開闢三百多甲鹽田。

第四頁以俯看圖綜合剖視圖,全幅展示鹽田的土地構造及鹽水由蒸發至結晶池的結構。

 

第五頁圖示運鹽車軌旁邊的鹽田,田間有拿著計分板和測滷計的鹽田督產員與分工的男女。

 

第六頁圖繪遇大雨時鹽民從草寮抱著稻草急急跑出,跨過輕軌,趕忙在鹽堆上覆蓋稻草以免流失,草寮裡還有小女生探頭張望,草寮的旁邊則有一間稻草儲藏間。

 

第七頁圖繪早期長時間鹽民踩水車給水入田,以及使用馬蹄槓壓平田陌的辛勤。

 

第八頁圖繪1959年陳登發發明的「風力揚滷機」又稱「風車慶仔」,文字另說明該六扇「風車慶仔」已成為「鹽份地帶文藝營」的精神標誌,不十分著力地將地方文史與生產的關係聯結起來,也暗示了鹽份地帶文藝的根基與傳承。

 

第九頁「警察捉小偷」:夜黑風高,偷鹽者帶著臉盆或布袋到鹽堆偷鹽,驚動了駐在碉堡的鹽警,六個偷鹽者四處逃竄或躲在鹽堆後,是鹽田生活中頗為生動的一幕,也是一幅有趣的夜警圖,同時也暗暗點出了鹽的經濟價值。

 

第九及第十頁表達收鹽的步驟,而運鹽小火車與月台的在場則說明了鹽田學生上下學的交通需求,其間的情感也隱約可聞。

 

第十一、十二頁描繪堤外與鹽田外共生共存的潟湖景色,漸暗的紅黃色波光反映了天色的遞移,底下的養蚵人家、定置漁網及竹排擴大了鹽分地帶的風情。

 

接下來的十三、 十四兩 頁分別以鹽村街頭和加裝了欄杆鐵鍊的鹽山說明了鹽份地帶人口外移及觀光化轉型,並以雕和鹽冰棒邀請民眾相招來七股觀光。

 

最後一頁拉大視野,以飛過鹽田的黑面琵鷺俯瞰七股百頃鹽田、鹽山及台鹽博物館,廣袤的鹽田與海天一色, 最右側卻留了一大片漸淡的白,似乎既是一個終結,又是一天的開始。 

最後的封底裡頁再次展示封面裡頁的各項鹽田工具,讀者翻到這裡,已經多了幾許因熟悉而懷舊的情緒,也嗅到了濃而不膩的鹽香。

 

綜觀台灣各地地方文史,鹽份地帶文藝的傳統尤其深厚,台南縣政府多年來致力結合地方文史工作者開發鹽份地帶文藝的各種表現方式,本書所蘊蓄的土地情感以及系統性的編製,可說是社普化繪本圖書的精品,與科普化的另一傑作《玉井芒果的秘密》 ,可以併列為南台灣之寶。

建議延伸閱讀: 《走讀--台灣糖  :八個產業再生的影像故事》

 

 (本文同國家書店部落格網頁)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donis330&aid=3328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