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1/26 15:31:14瀏覽6053|回應5|推薦20 | |
第一次接觸到朱少麟的書,便被其文字所吸引。 那是一場文藝與哲學的邂逅,讓我在「傷心咖啡店之歌」的陪襯下,久久不能自己。這才發現,原來文字魅力可以發揮到如此,將一個看似平凡的故事,帶得充滿哲學思考,重要的是,不會讓人索然無味。 於是,知道朱少麟又出了「地底三萬呎」後,連翻都沒翻過,便直接從書店抱回家,然後,細細的品味。 一品味之下,我發現朱少麟的文字魅力依舊存在,不,或許更上層樓了。在「傷心咖啡店之歌」中,有些旁枝的描述,僅僅是描述而已,有些風景是點綴用的,即使帶有隱喻,文字的哲學氣息也不夠濃郁,沒有讓人低迴蕩漾的感受。然而,在「地底三萬呎」中,她已經脫俗到一個境界,竟能讓整個小說的側寫、景致、對話,幾乎都帶著深深的寓意,濃濃的藝術氣息,讓人能再三感受,細細地思索。 這些佳句不僅僅是用在陪襯故事的流動,它們更多的是主動引領著小說情節,有的是譬喻,有的是談角色心態,有的是描述場景,各種堆砌的文字感,讓小說本身的張力顯得相當突出,也使故事的感染力相對變強,讓人不忍掩卷。我想,這就是之前朋友說的「筆鋒」吧?優良的筆鋒能帶著讀者融入作者的世界裡,能夠感染每一顆閱讀的心,能讓讀者不管故事,單純只是為了享受那份文字氣息而買、而讀。 更精彩的是,小說裡,每個角色的個性與心態,躍然紙上。朱少麟就像同時融會貫通了被良心啃蝕的天才少年、自覺無辜的變態殺人魔、不懂世事的純真少女、自卑自憐的偷窺狂、自傲孤單的邊緣人一樣,讓每一個角色恰如其份地出場、說話、表演,展現他們的人生,讓整個故事像大漩渦似地,不斷捲著讀者進入一段段看似荒唐,但又合理,看似滅絕人性,但又悲天憫人的劇情。 除此之外,朱少麟有許多魔幻小說的設計,例如故事發生地「河域」,例如航手蘭、長夜暗菲和倒地銀雪等植物。這些脫俗的設定貫穿整個故事場景,使整個故事在角色不連串經驗中,有了一致的外在體驗,使得盤根錯節的角色關係,有了共鳴與共通的語言對話,當然,也替故事迷離的靈氣增添不少。 再看整體小說結構,我不禁有種「英雄所見略同」的感受。原諒我大言不慚,朱少麟所設定的故事架構,和我的「結構殺人」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從不同的角色切入一段時光,都是刻意從互異的觀點來看某個事件,只是她的的故事流動進程更長,駕馭文字的能力也比我更好,角色個性彰顯得更明顯,呃,我好像都是在誇獎她喔?但,事實上她文字的靈性的確值得稱許。 話說回來,整本小說,難道就沒一點可以雞蛋裡挑骨頭的地方?我想,還是有的。 首先是個人不習慣的「角色視點」轉換。第一章「垃圾」是用「我」開場,這第一人稱的最初敘述者是「辛先生」,然而,過了一段「我」換成「帽人」;再換一章,變成第三人稱敘述,也就是「他」或「她」,中間便以第三人稱寫了兩大章,等到最後一章,又回到「我」身上,這個第一人稱是「辛先生」,也就是開場的那位角色。 我個人的解讀是,這樣的作法帶著「輪迴」、「回到開始」的企圖,而故事的結束語「我,不詳;我以外,不詳」,似乎也是想回扣開頭的「時間,不詳;地點,不詳」。當然,這樣是很有文學氣息的開端與結尾,開頭與結尾能貫串,正是一本好小說的要義之一,也是讓讀者反覆思量的重頭戲。然而,我僵化的腦袋卻覺得,一本小說的使用人稱,應該要固定的。 我想不透第一章與最終章用「他」來寫,會比較不好嗎?雖然通常以「我」來描述,讀者的帶入感比較深,但朱少麟的文字沒有這個困擾,從第二章便可以看出,即使是第三人稱,她依舊能讓讀者與主要角色取得共鳴,如此一來,人稱的轉換目的僅是在「循環」?當然,這是我個人的信念教條,現在許多小說已經不管這點,如九把刀更是將人稱轉換發揮的淋漓盡致,或許,時代所趨,是我太固執了。 再談最終章。這章不能說不好,但在最後數十頁中,作者的文字處理過於意識流,流動的強烈度很高,高到會讓讀者混淆不清,所以,有讀者埋怨最後看不懂,甚至讓我感覺,最後是不是不想寫了?懶得好好收?所以才以這樣的方式帶過?在383頁的故事裡,雖然只是個小小的部分,但就我來講,這是個瑕疵,我深信朱小姐能將此段處理得更好,更有餘韻,但她讓我的餘韻留在前面98%的地方,讓結尾閃了神。 撇開文字不管,換個角度來看這本小說,我又意識到一個問題:這本書想說什麼?說一群「非常態」人的人性?說一個疏離情境下的變態關係?說人的樣貌表現其實和他的內在不符?說每個人的視界有限看到的都只是局部?或著想說,很多事情都只是南科一夢,別太執著? 「傷心咖啡店之歌」說得很清楚,談的是自由,講的是人對社會結構限制的不滿,雖然之前我便提過,不太滿意朱少麟用「直接說出」的白話方式,將這些哲學概念當成角色間的論辯,但不能否認的,這本小說所之能引起極大的迴響,我相信應該是她所處理的議題,正是許多現代人的心聲。 可這本就不是如此了。文字很好、結構很好、人性(惡的部分)很好,整篇小說處理得很好,只是相對而言,少了些哲學底蘊在,少了些人性光明的品味,當然,不是所有的小說都要有哲學思考隱藏在裡頭,很多租市小說都是看看就算,很多店頭小說也是翻翻就完,我這種要求可能過了頭,甚至可能是不必要的要求。 整體說來,「地底三萬呎」是很棒的小說,仍是現在的我,望塵莫及的寫作風範。只是讀了朱少麟的「地底三萬呎」,我便深深感覺自己的不足,特寫此文,讓感動多留駐一會兒,也順便激勵向上看齊,即使無從學習其筆鋒,也要繼續努力,磨出自己的特色!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