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9/10 15:13:04瀏覽2714|回應0|推薦1 | |
2005年奧斯卡上贏過「斷背山」的最佳影片「衝擊效應」,在我寫完「結構殺人」後來看,特別有感觸。 它不像一般的電影那樣,以一條流暢的主線劇情串構全場,而是以一個重要的主題──種族歧視,當中心點構成的故事。 故事開始,就會被眾多的人物吸引,每個角色的戲份都不多,但都夠搶眼。 首先展示的是不同膚色人種在「種族歧視」的社會環境下,他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如何努力想改變或維持現狀,然而,這些努力卻不見得「單純」,例如白人檢察長圖的是選票,為了怕染上歧視黑人的污名,連被黑人搶劫都不敢聲張,甚至在一個可能是罪犯的黑人警察被白人警察槍殺後,還讓白人警察背黑鍋,因為「不能只站在白人立場」說話。 此外,同樣在談歧視,電影可以看到許多不同角度、深淺、真假、層次的面向,讓我不禁讚嘆導演兼編劇的功力與人性透視。 例如:自己就是黑人、不滿白人歧視的混混,當公車的透明玻璃是「貶低貧窮有色人種」的公共交通工具而不肯搭乘,寧肯靠偷車來裝闊,其實「最歧視他」的,就是他自己。 又或是種族歧視的甚深的白人警官,故意性騷擾黑人女性,但在她生命受危時,拋開膚色歧見、不顧自己生命奮勇救人,角色概念上的倒轉不見得能合理化警察的騷擾行為,但卻深化了這個角色的處境與態度。 而另一位白人警官看不過去伙伴的種族歧視要求拆夥,表面上看來他是比較能拋開膚色成見的,甚至後來看到受騷擾者被警方誤會差點槍殺時,還挺身而出,強烈的正義態度深植人心時,卻因為沒有真正地信賴「黑」人,誤解搭便車的黑人槍殺之,那一槍毀了他自以為是的心,也震撼了觀眾:到底什麼才算種族歧視? 劇中有許多橋段都是在展現「信賴」的問題,或許,這就是編導認為解決「種族歧視」的真正精髓。 不熟英語的中東小店老闆,因為不信賴西班牙裔的鎖匠,當人家提醒他要換門而非換鎖時,只會斥責和不諒解,最後甚至因為自己的店被破壞而想殺人復仇;被黑人搶劫的白人高級知識份子,只因為鎖匠有刺青又非純白種人,才剛換鎖就要再換,甚至不惜在對方面前貶損人家。 劇中的結局不是最完美的,但每個角色展現出來的省思與橋段卻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對於習慣「英雄」故事的人,或許會很不喜歡這樣的電影,但是,我卻覺得「太棒了」。因為它說了一個很完整的「平行網路」故事,強烈地表達出主體意念,也深刻地反應出「社會主體論述」(結構)與「個人角色」的互動,更成功的是,每個角色的喜悲都讓我印象深刻,每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也都是配角。 我猜,這個電影的賣座應該不會太好,因為它走的是「意識概念」的小眾路線,果然一查,北美票房5330萬、台北市1228萬(但都高於成本650萬了),這或許是「非英雄商業片」的宿命,不過,我卻希望自己能寫出像這樣歷久彌新而能深化人性的故事,這可能也注定了我的小說「不賣座」的未來吧?(大汗) ******相關電影資訊************* 編導:保羅海吉斯【登峰造擊】 相關介紹: STAR">STAR電影快報 *******************************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