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世界第一位女醫生也是基督徒?
2013/03/16 21:31:50瀏覽1170|回應0|推薦0

經常見到一些不學無術,厚顏無恥又喜好作偽証的的基督徒,其等刊的見証文章中說美國婦人伊麗莎白‧布萊克威爾 (Elizabeth Blackwell1821-1910)是世界上第一位女醫生。


  伊麗莎白·布萊克威爾(1821—1910),是世界上第一位女醫生。她生於英國布里斯托爾,11歲時隨父母移居美國。年輕時,她曾在密西西比河畔當過鄉村女教師。一天,她去看望一位不治之症的病人,這位病人對她說:婦女最會照料病人,卻不准當醫生,這是為什麼?你為什麼不去學醫。從此,她決定去學醫,而人們卻認為她是瘋子怪物,受到冷嘲熱諷,打擊刁難。然而,她衝破社會上對婦女當醫生的種種偏見伯勺束縛,18475月進入費城解剖學校,畢業後,她積極要求進醫學院深造,但是哪家醫學院都不收女生。伊麗莎白蔑視這種偏見,終於進入衣阿華大學醫學院。她如飢似渴地學習、努力拚搏,以名列前茅的成績領取到畢業證書。3個月後,她身揣美國醫科大學的畢業文憑,來到巴黎做護理工作,以獲得豐富的臨床知識。2年後,她從巴黎回到美國,因為她是個女性,無法掛牌開診,最後在紐約《論壇報》主編格里利的幫助下,在報上登出了一個啟事,才得於開設了診所,終於成為一個女醫生。1857年開辦紐約醫院,1869年創辦倫敦女子醫學院。她認為:一位戴玉的醫生必須具備以下品質:母愛、溫柔、同情心.還有保護他人的精神她身體力行,忠誠地為各階層的病人服務,從社會上層人物到百姓,無不歡迎她,視她為女中豪傑。她的著作有:《健康——神聖的事業》、《父母指南》、《婦女的創業工作》等,被譯成各種文字,廣為流傳。她的許多醫學理論,如防重於治等思想,為一代代醫學界同人所推崇。她沒有結婚,沒有享受過舒適生活,把一生貢獻給醫療事業。在她過完89歲生日後3個月的一個早晨,安靜地坐在椅子上,與世長辭。她的墓碑上寫著:深切悼念醫學博士伊麗莎白布萊克威爾—— 1821年2月3生子布里斯托爾,1910年5月23卒於黑斯廷斯。現代第一位醫學專業的女畢業生;第一位載入《英國醫學年鑑》的婦女……

確實這位女士出身自基督教貴格派家庭,母親是牧師,自身也有大成就是不能否認的事實,但是否信教就不得而知了,但若說她是世界上第一位女醫生,則是跨大無恥的假見証,她最多不過是美國第一位接受完整醫學訓練課程,獲得正式醫學士學位(M.D.)的女性醫師。

就以我國的女醫生而言,在漢朝時期,漢武帝(西元前156~87年)時我國就有一位著名的女御醫義妁存在,我國的女醫生遠比這位18世紀的美國女醫生存在的時間,早了近幾二千年,就是隔鄰韓國在15世紀太宗時代時,也已有醫女制度,看看電視劇大長今也知。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6%AB%E5%A5%B3


西漢時,我國在醫事制度上已專門設有“女醫”,古稱“視產乳之疾者”,新近發現的天一閣藏明抄本宋《天聖令》,其中《醫疾令》篇保存了一條規定女醫教育的唐令條文「女醫」條:「諸女醫,取官戶婢年二十以上三十以下、無夫及無男女、性識慧了者五十人,別所安置,內給事四人,並監門守當。醫博士教以安胎產難及瘡腫、傷折、針灸之法,皆按文口授。每季女醫之內業成者試之,年終醫監、正試。限五年成。」即是十分有力地證明了

可見在正史文獻記載,
唐代的女醫已經進入了國家的制度視野,專門培養女醫的教育機構已經出現,唐代的女醫教育,至少在唐代開元3年已經設立。女醫的學制是「五年」。在學習期間,女醫要進行季試和年終試。季試由學業有成的女醫主掌,年終試由醫監、醫正主掌,所試應該主要是實踐能力。


所以在世界上已有的正式文獻,我國女醫
義姁才足堪稱是世界上第一位女醫生。

===============

簡介

義姁自幼學醫,懸壺濟世後,深受群眾的受戴和歡迎。由於她醫療技術精湛。朝野共知。她不僅善於治療各種疾病,而且尤擅長婦科。漢武帝得知後將她召入宮內,拜為女待醫。專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傳說,義姁自幼聰明伶俐, 對民間醫藥十分偏愛,虛心好學,樂於鑽研醫術,遇有醫生走村串戶看病,她總愛跟著學,看醫生怎樣望、聞、問、切,或豎起耳朵,聽醫生講解醫理,並虛心求教。久而久之,她不僅學到了許多醫藥知識,而且獲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有一天,外村抬來一個久治不愈的腹脹病人。病人的肚子脹得像一個灌滿了氣的皮球。

  義姁對病人仔細診斷後,取出幾根 針在他的下腹部和大腿部紮了幾針,然後拿出一包自製的藥粉撒在病人的肚臍上,同時給病人熬服湯藥。三天以後,病人腹脹開始消退,呼吸變得均勻,不久就痊癒了。自此以後,義姁的醫名便在方圓百里傳開了。

  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年老多病,漢武帝聽人說起義姁醫術高超,便派人專程暗訪。結果證明義姁不但擅長內科疑難雜症,而且對外科、針灸也頗精通,所用藥物只是些山間的草木藤葉,但療效極好。於是,漢武帝便詔她入宮,封為王太后的特別侍醫。

至於其他歷代著名女醫也不少,如

淳於衍    女子行醫,始於漢代。當時出現了一批民間女醫,她們中醫術高明者,常應詔擔任宮廷女醫。淳於衍便是其中的一個。她雖來自民間,沒有經過專門醫學學校的傳授培養,但是她天資聰慧,勇於實踐,在與各種疾病搏鬥中,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醫療經驗。淳于衍精於切脈,通曉醫藥,有“女中扁鵲”之稱。

 唐代的胡愔,對養生長壽、吐納導引有獨特見解。她編繪了“黃帝內經圖”一卷,描畫了人體的五臟。


蔡尋真、李騰空

唐朝人,蔡尋真系唐侍郎蔡某之女,李騰空則是宰相李林甫之女,二人皆出身顯貴,行為超脫凡塵,同時入廬山修道學醫、她們攝生養性,學醫煉丹,佈道行醫,濟生救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


晉代,廣東南海太守鮑靚的女兒鮑姑也是—代女名醫。鮑姑,名潛光,約生於公元309~363年,她出生於一個官宦兼道士的家庭。其夫葛洪是晉代著名的煉丹家,曾著有《肘後備急方》等醫學名著。
她長期跟隨丈夫在廣東羅浮山煉丹行醫,為民治病,嶺南一帶民眾尊稱她為「鮑仙姑」。

鮑姑行醫採藥,足跡遍及廣州、南海、惠陽、博羅等地。她醫術精良,一絲不苟,擅長針灸,以專治瘤與疣而聞名。有一天,她見到一位姑娘在河邊,對著水裏的影子哭泣。鮑姑問她緣由,原來這姑娘臉上生了許多小疙瘩,村裏的人都瞧不起她,因而顧影自泣。鮑姑一邊安慰她,一邊取出自己用艾葉製成的艾絨,用火點燃,在姑娘的臉上輕輕熏灼。一會兒,臉上的疙瘩全部脫落了,姑娘感激不已。她用的艾絨,就是在越秀山下滿山遍野生長的紅腳艾。因此,後人稱此艾為「鮑姑艾」。

鮑姑死後,嶺南民眾在廣州越秀山下三元宮內修建了鮑姑祠,以作紀念。並有詩讚之日:「越井崗頭雲作嶺,棗花簾子隔鱗岣。我來乞取三年艾,一灼應回萬古春。」

張小娘子精通外科 手到病除

宋代有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名叫張小娘子。她的醫術既非祖傳,也不是隨夫行醫所得,原來,在張小娘子年輕的時候,有一天,一位雲遊郎中路過門前,向她討杯水喝。張小娘子見是一位銀髯老人,氣度不凡,便將他請進屋裏,讓座沏茶,還熱情地招待飯菜。那位老郎中見她聰明賢慧、手腳勤快,便將開刀和製膏等外科秘方傳授給她,還贈她一部秘而不傳的《癰疽異方》。

經過不斷實踐,張小娘子終於成了 一位精通外科的女醫生。凡是瘡瘍癰腫的病人前來求醫,經她診治,無一不見奇效。—時名聲大噪,病人應接不暇。她又把外科技術傳給丈夫,於是,夫婦倆都成了當地名醫。

蔣氏、方氏

明朝安徽休寧人。蔣氏是婆,方氏是媳。婆媳二人,繼承家學,專業兒科。凡急慢驚風、癲癇、疳疾,經她們治療,無不著手成春。人們稱讚她們是神醫國手。


談允賢著書立說 行醫為民

明代女醫談允賢,江蘇無錫人,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當地的名醫,祖母也對醫藥十分精通。談允賢從小就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在祖父母的指導下學習醫藥知識。15歲時就讀完主要醫學經典書籍,並能幫助祖父臨證抄方。

談允賢婚後不久,得了氣血失調之病,但是她不僅沒有放棄學醫,反而把自己的疾病作為研習對象,自己開方配藥,終於治好了病。

不久,她祖母臥床不起,臨終前將全部秘方和製藥工具傳授給她。談允賢醫術精湛,遠近聞名,女性患者紛紛前往就醫。後來,談允賢成了當地專治婦科病的女醫。50多歲時,談允賢將祖母傳授的醫術和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寫成了一部《女醫雜言》,傳給後人。

曾懿醫人醫國 深究醫理

曾懿,字伯淵,清末四川華陽縣人,是醫學文獻《古歡室》叢書的作者。她認為國家要富強的話,必須家庭保康健,而行醫正合此道。所以,曾懿深究醫理,著書立說,宣傳強身防病知識。她處方用藥有獨到之處,特別重視民間驗方和單味藥的應用,如:心痛用丹參、小兒久瀉用山藥粉,這在目前臨床上仍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她的思想和學識主要反映在其著作《古歡室叢書》中,這部叢書寫成於光緒三十二年(公元 1906年),由《女學篇》、《醫學篇》、《詩詞篇》三個主要部份組成,而談論醫學的主要是《醫學篇》。

曾懿曾得過四次溫病,全賴著名溫病醫家吳鞠通的理論指導方轉危為安。因此,她十分祟拜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在她自己的著作中很多地方都採用吳鞠通的學說和醫方。經過39年的刻苦鑽研,曾懿對傷寒和溫病的病症及其治法有了十分深刻的體會,所以選了些精華寫了下來,這就成了《醫學篇》的主要內容。

曾懿往往自己配製方藥,用藥十分精當,配合非常巧妙,有的還是親身嘗試過。她32歲時,曾得了陰症喉痺,十分危險,她將上桂心、炮薑、甘草各1.5 克,放入茶碗中,用開水沖入,又將有藥的茶碗隔水蒸後,將茶碗中的藥含上一口,慢慢嚥下,總算脫離危險。後來她用這個方子治好不少病人。◇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739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