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神經科學遇見阿毘達磨論藏
2022/06/21 19:07:16瀏覽142|回應0|推薦0

神經科學遇見阿毘達磨論藏

 •   作者 保拉·迪馬約  來自 york.ac.uk

自創刊以來,本專欄一直在探索技術、科學和佛教傳統之間的平行路徑和共性。我從比較系統設計中的標準良好實踐與八正道中發現的等效原則的文章開始。

這次探索的結果喜憂參半。科學家、瑜伽士和冥想者正在談論和分享觀點,這真是太好了。然而,這兩個世界之間的認識論距離仍然存在,因為許多科學家仍然認為佛法是不科學的,許多高級佛法修行者認為科學方法是武斷的、膚淺的,而且遠遠不足以研究和解釋複雜的複雜性和無形的現象——比如意識和整個人類的第一人稱體驗。

由於新傳感和成像技術的出現,以及分析工具和技術的迅速普及,大腦研究和神經科學正在取得長足進步並產生大量數據。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也渴望成為聖道的追隨者,即使只是為了應對精神壓力和經濟壓力。

   接受佛法的原則和實踐可以幫助產生焦點和更清晰的心態,這對於經常被虛假信息和噪音堵塞、充斥著不相關甚至有時甚至是錯誤的研究結果的研究場景很有用。隨著人類和技術的共同發展,值得嘗試將一些智慧帶入話語中,以減少變得非人性化的風險。

隨著時間的推移,本專欄開始更加關注神經科學,並通過從智慧傳統中引入一些觀點來為大腦研究做出貢獻,以期啟發前者。

意識的神經科學

人腦是我們所知的地球上最複雜、最強大的生物實體。得益於新技術和研究數據,通過神經成像(例如腦電圖(EEG))對其進行越來越詳細的研究變得可能。諾貝爾生物學獎獲得者弗朗西斯·克里克 (Francis Crick) 晚年從事意識研究,引發了科學界對該主題的新興趣。這主要來自他與 Christof Koch 合著的論文,  Towards a Neurobiological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Seminars in the Neurosciences 1990)。*(註:1)

 克里斯托夫·科赫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來自 glenn.zucman.com

 克里斯托夫·科赫與達賴喇嘛對話。來自 thetibetpost.com

然而,當代對意識神經科學的研究並不是由對啟蒙本身的探索驅動的,而是通過對感覺、知覺器官的實驗以及對大腦中知覺信號的計算來驅動的。這可能遵循了克里克最初的想法,克里克本質上是一名生物學家。

意識研究的神經科學更廣泛的隱藏議程的兩個基本驅動因素正在變得可見:

1)揭示心理反應的機制,以便可以利用和利用它們來塑造和影響個人和社會行為。

2)開發具有人類所有可取的高度發達的智力素質但沒有自由意志的人工智能代理。

隱藏的議程是隱藏的意圖,不可能公開表達,因為它們違反道德和可接受的規範。他們一直資助和指導研究,因此可能解釋了許多科學計劃和結果的一些還原論、狹隘、短視和可疑的基本原理。

研究意識的科學家並不總是能充分區分人類和非人類動物的意識。他們聲稱,由於非人類動物和人類的感官知覺和潛在過程非常相似,他們可以通過觀察老鼠的大腦來研究和理解人類的意識。

這很可能是真的,但人類大腦和心靈的奇蹟確實可以在更高的功能中觀察到,無論它們是智力、認知還是意識相關。

這可能是一個潛在的謬誤,並可能揭示許多研究人員和資助機構的(未開化?)心態。

 小鼠和人類的皮層之間的差異。來自 ncbi.nlm.nih.gov

在佛法中

相比之下,基於古代文本而不是現代技術的意識的佛法觀點要復雜得多。

一般來說,可以說,“心”和“識”在經典中並不總是能分得清清楚楚。例如,在 奧義書彙編(Chandogya Upanishad)中,頭腦幾乎被用作意識的同義詞,並根據意識(梵語:  s aā)、理解(ajñānam)、理解(vijñānam)、洞察力(dṛṣṭi)、決心(dhti)、反思來定義。 ( manas ),衝動 ( jut ),意志 ( sankalpa )。用於“心”的詞是 manas、  prajña、  sankalpa和 citta,指向略有不同的現象:感知心(manas),它協調感知器官;智力 ( buddhi ) 區分自我 ( ahamkara ) 的高級思想器官;和潛意識(citta),過去印象的倉庫。根據一些文本,食物中最微妙的成分在食用時會變成頭腦。

在某種程度上,佛教徒在提及自我時,以與奧義學者相似的方式理解和使用意識一詞,但是基於釋迦牟尼教義的佛教學校挑戰了由奧義經久不衰的觀念主導的當時流行的哲學觀點,實我(ātman,而是闡述了無我的概念,它基於諸如心流、生命有分心和藏識(citta-santāna、  bhavaga-citta和 alaya- vijñana)等新觀念)。

由此產生的被稱為 阿毘達磨論藏 的大量知識包括系統地嘗試理解意識和認知的動態過程,這是一種可以被視為意識理論的綜合。

也許可以概括地說,我們可以說東方世界觀採取整體方法,將我們看到、聽到和體驗到的一切都視為意識或意識的表現。大手印和大圓滿傳承中明確地實踐了作為意識和心性的所有現象的統一,可以被認為是啟蒙的本質。此外,佛教哲學斷言,最終沒有任何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因緣的結果。這一願景意味著接受業力、輪迴和相互依存的起源,這些在很大程度上西方科學並不理解。(註:2)**

一位經常接受科學家採訪的著名瑜伽士,薩古魯 (Jaggi Vasudev) 總是重複說,智力和邏輯就像鋒利的刀,可以剖析和洞察研究對象的解剖結構。然而,他補充說,要理解複雜現象的統一性,例如心智和意識,我們需要應用整體性和經驗性的探究方法,以使我們能夠從整體上欣賞其廣闊的範圍。

意識的神經科學家應該——至少——意識到從智慧傳統中研究意識的悠久歷史,以克服他們有時有限的研究範圍。為了觀察人類意識,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對囓齒動物大腦的研究。專欄中的未來文章將研究 阿毘達磨 與神經科學研究相關的 指針,以期 為這一重要且令人興奮的研究領域點燃心的火花。

*(註:1)西格爾、拉爾夫和愛德華 M 卡拉威。2004.  “弗朗西斯·克里克的神經科學遺產:在 α 和 Ω 之間”。 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2(12):e419。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克里克為神經科學中的一些小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並將意識帶入了科學領域。

**(註:2) 斯利瓦斯塔瓦,卡爾帕納。2010.  “人性:重新審視印度視角”。 工業精神病學雜誌。19(2):77-81。

作者:Paola Di Maio (PhD, MSc, Syseng) 是系統學家、研究員和系統、知識表示和神經科學中心主任。她是羅寧研究所(美國)的研究學者。她是僧伽的無宗派成員。 https://about.me/paoladimaio Mindful Technology 每兩個月出版一次。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7525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