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教與心靈科學
2023/07/10 23:38:38瀏覽38|回應0|推薦0

佛教與心靈科學


我們心中的佛教和科學。佛教、科學、心靈這三者有聯繫嗎?是的,如果你是佛教徒。佛教以經驗方法研究心靈,並以現代科學研究自然時所採用的同樣公正的客觀性來研究心靈。但佛教與科學對話的道路上卻有一道障礙。


佛教與科學對話的障礙是什麼?

在上一篇關於吠陀科學的文章中,我們看到印度教與科學之間對話的最大障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科學。跨越的最高障礙是後現代和後殖民哲學家所宣揚的文化特殊主義學說。這也是佛教學者、聖巴巴拉意識研究所創始人B·艾倫·華萊士(B. Alan Wallace)提出的抱怨。


後現代和後殖民哲學宣揚“文化特殊主義,它斷言不同的社會在文化上是獨特的、不可通約的,因此從根本上不為外人所知。”


華萊士反對文化特殊主義。為什麼?因為文化特殊主義將知識置於其原始語境中,否認任何語境化的知識聲稱具有普遍性的權利。這種情境知識學說將印度的知識洞察力禁錮在亞洲社會背景中。


“這意味著發達的佛教流派在其發展的亞洲社會中具有獨特的文化;因此,他們的理論和探究方法無法與科學相比較”(Wallace,2003,第20-21頁)。


簡而言之,根據後殖民和後現代思想,生活在非亞洲背景下的人不應該考慮佛教認識的普世價值。真的嗎?這樣的格言將阻止佛教與科學之間的任何嚴肅對話。啊!


為了討論的方便,讓我們把文化特殊主義的學說排除在外,並假設科學和佛教都正確地提出普遍主張。讓我們進一步假設,每種文化背景下的人類思想都有足夠的共同點,可供佛教科學家在工作中研究。


佛教與科學的對話

佛教比其他宗教傳統更願意與自然科學進行對話。為什麼?嗯,因為佛教並不是真正的宗教。相反,佛教是一種自然哲學,有點像早期的科學。至少艾倫·華萊士是這麼認為的。


“佛教並不將自己定義為宗教或科學,傳統上它並不區分宗教真理和科學真理……佛教可以被視為自然哲學的一種形式”(Wallace,2003,第 26-27 頁) )。


華萊士希望取消佛教在世界宗教俱樂部的會員資格。


宣布佛教為非宗教會讓科學家更喜歡佛教徒嗎?我不這麼認為。差異仍然存在。佛教自然哲學與歐洲自然科學的區別在於研究的對象和研究的方法。


什麼是科學?

讓我們請NASA 來定義科學。


“科學包括通過觀看、聆聽、觀察和記錄來觀察世界。科學是對世界及其行為方式的深思熟慮的好奇心。”

科學家觀察到的“世界”是事物、物體和過程的擴展世界。當現代性之父勒內·笛卡爾( Rene Descartes,1596-1650)制定現代獲取知識的方法時,他對客觀性和主觀性進行了尖銳的區分。笛卡爾和他的後代將科學歸結為客觀世界,需要理性和經驗地研究。笛卡爾和他的後代賦予人文學科以主觀性。宗教、倫理、藝術、音樂和歷史都屬於主觀性領域。只要檢查一下你當地的大學目錄,看看笛卡爾主義的西方知識分子生活仍然有效。


佛教適合哪裡?那麼,迄今為止,西方人在人文學科中與其他宗教一起研究佛教。但是佛教徒會接受被歸入笛卡爾分歧的非科學或主觀方面嗎?


不,至少達賴喇嘛尊者是這麼說的。但是,這很複雜。


什麼是佛教?


達賴喇嘛論佛教與科學

達賴喇嘛告訴我們,佛教修行的核心是修心。“佛陀說,若修心則有樂,心若散則苦”(達賴喇嘛,2003年,第93頁)。


通過訓練改變心意會導致涅槃。“心若不調伏,則有輪迴;心若調伏,則涅槃。 ” (達賴喇嘛,2003 年,第 92 頁)。


由此可見,佛教的心靈訓練只發生在人類主體性的領域、意識的範圍內。這意味著——至少對於我們當中的所有西歐笛卡爾主義者來說——佛教仍然處於分歧的宗教或主觀方面。


 達賴喇嘛的心靈

不是這樣的!至少達賴喇嘛是這麼說的。為什麼?因為心靈必須嚴格服從客觀知識,以糾正誤解和偏見。


“當一個人確定並徹底熟悉現實本質的新見解時,心就會發生轉變,徹底熟悉現實本質的新見解,從而推翻了以前的誤解或錯誤假設”(達賴喇嘛,2003年,第96頁) )。


尊者是否告訴我們,我們的主觀思想應該被客觀知識所改變?如果是這樣,這會讓佛教的正念變得科學嗎?是的,達賴喇嘛的回答是。


“在科學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中,也必須客觀……研究必須以實證結果本身為指導。佛教也是如此:人必須客觀……”(達賴喇嘛,2003年,第103頁)


佛教與科學在心靈的對話

是的,弗吉尼亞大學天文學教授 Trinh Xu Than 的回答也是如此。


“佛教也是一種科學,儘管它是心靈的科學。它是一門沉思的科學,其中心靈研究心靈”(Than,2008,第 31 頁)。


比認為,這為佛教與客觀科學進行富有成效的對話做好了準備。


“科學與佛教之間能否有對話的基礎?答案是明確的肯定的。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佛教和科學一樣,也是依靠體驗的方法來認識現實”(Than,2008,第34頁)。


佛教徒從內到外觀察我們的心,從主觀學習客觀。所謂的西方科學家從外到內觀察大腦,是客觀的,對主觀性不感興趣。


心靈的背後是否有一個自我?

當後笛卡爾西方科學家研究心靈時——實際上他們研究大腦——時,他們採用客觀的工具和測量。他們從第三方公正的角度客觀地研究我們的心理活動。這種方法讓我們這些具有主動內在性的人喪失了第一人稱的理解力。我們的還原論朋友告訴我們,我們的思想只不過是大腦神經活動產生的副現象。我試圖在一系列Patheos 帖子中闡明心靈科學化的含義。


我是否對科學失去了意識?


我是否失去了科學的自由意志?


我是否因大腦而迷失了自我?


我發現實驗室大腦研究人員——真正的科學家——只是想知道大腦是如何工作的。然而,解釋科學的神經哲學家希望我們相信只有大腦存在。這種信仰看起來像佛教的“無我”或“無我”觀念嗎?[1]


哈佛大學教授安·哈林頓(Ann Harrington)試圖在藏傳佛教思想與西方認知科學之間打開一扇大門。即便如此,我仍然對主觀性與客觀性的關係存在方法論問題。


當佛教徒研究心時,他們通過有紀律的自我反省進入主觀內部。一方面,無論是否受戒,佛教禪修仍然處於主客分裂的主觀方面。另一方面,佛教徒導入批判性的自我反思,以至於參與反思的自我消失在非我之中。這是否符合西方科學方法的公正客觀性?


神經哲學家——而不是大腦研究人員——假設心靈背後沒有自我。佛教徒希望我們發現同樣的真理。神經哲學家假設佛教徒希望我們每個人自己發現什麼。


現在,我做對了嗎?


結論

自歐洲啟蒙運動以來,西方科學的勝利在於它對我們物質世界的新知識的巨大創造。我們只能敬畏地坐下來,為我們的科學英雄鼓掌。


然而,我們不敢錯誤地認為科學知識是詳盡無遺或完整的。充滿意識之謎的整個主觀領域在西方仍然幾乎是未經探索的領域。


也許佛教傳統中存在一些寶藏,即使不能豐富我們非佛教徒,也能引起我們的興趣。



泰德·彼得斯(Ted Peters)(芝加哥大學博士)是一位公共神學家,在科學、宗教和倫理的交叉點上指揮交通。彼得斯是研究生神學聯盟的名譽教授,代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的神學和自然科學中心共同編輯期刊《神學與科學》 。他最近共同編輯了《天體生物學:科學、倫理和公共政策》(Scrivener 2021)以及《天體神學:科學和神學遇見外星智慧》(Cascade 2018)。他還共同編輯了《宗教超人類主義及其批評》(列剋星敦 2022 年)和《科學、倫理和宗教中的CRISPR 革命》(普拉格 2023)。彼得斯是《扮演上帝:遺傳決定論和人類自由》(Routledge,第2版,2002 年)和《幹細胞辯論》(Fortress 2007 年)的作者。請參閱他的博客網站 [ https://www.patheos.com/blogs/publictheology/ ] 和他的網站 [TedsTimelyTake.com]。




筆記

[1] “一旦啟蒙,意向性的歸因就會在直接感知到意向‘自我’缺乏現實性的情況下消失”(Gold,2012,第526頁)。

參考文獻

達賴喇嘛,2003。理解和轉變心靈。在:BA華萊士,編輯。佛教與科學。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第 91-106 頁。


Gold, J.,2012。佛陀有心智理論嗎?。在:GRP MLS James W. Haag,編輯。勞特利奇宗教與科學伴侶。倫敦:Routledge,第 520-528 頁。


Than,德克薩斯州,2008 年。科學與佛教:兩種互補的知識模式。見:PD Numrich,編輯。佛教、基督教和科學的知識邊界。哥廷根:Vandenhoeck & Ruprecht,第 22-43 頁。


華萊士,A.,2003。簡介。在:BA華萊士,編輯。佛教與科學。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第 1-29 頁。


漸進式RSSRSS標記為:佛教科技與宗教佛教徒科學與宗教...更多的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7957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