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領先的神經科學家和佛教徒達成共識。"意識無處不在" 佛教神經科學
2022/02/07 14:15:05瀏覽110|回應0|推薦0

領先的神經科學家和佛教徒達成共識。"意識無處不在"

佛教神經科學

 

圖片來自www.complexitygraphics.com

作者:Sam Littleface Wallace

 神經科學的新理論表明,意識是萬物的內在屬性,就像重力一樣。這一發展為佛教徒和神經科學家之間的合作開闢了一片天地。

"著名的神經科學家加州理工學院認知與行為心理學教授暨西雅圖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總裁兼首席科學家克裡斯托夫-科赫(Christof Koch)說:"意識的核心是,它感覺像什麼。一塊物質,比如我的大腦,怎麼會感覺任何東西呢?"

2013年,世界上領先的意識專家之一科赫來到印度的一座寺院,與一群佛教僧侶討論這個問題。他和達賴喇嘛就神經科學和心靈進行了一整天的辯論。

他們有不同的方法。科赫就這個問題提出了當代科學理論,而尊者則以古代佛教教義進行反駁。然而,在討論結束時,這兩位思想家幾乎在每一點上都達成了一致。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我們在西方稱之為泛心理主義的信念--認同意識無處不在,"我們必須減少所有有意識的生物的痛苦。"

泛心理主義,即普遍意識的想法,是古希臘哲學、異教和佛教的一些分支中的一個突出思想。而它在很大程度上被現代科學所摒棄--直到最近。

在他關於意識的工作中,科赫與一位精神病學家和神經科學家朱利奧-托諾尼的研究人員合作。托諾尼是最受歡迎的現代意識理論之父,被稱為綜合資訊理論(IIT),科赫曾稱其為 "唯一真正有希望的意識基礎理論"

托諾尼的理論指出,意識出現在包含許多不同的、高度相互聯繫的資訊的物理系統中。基於這一假設,意識可以被測量為一個理論量,研究人員稱之為phi

托諾尼有一個測試,用於測量人腦中的phi(意識的數量)。它類似於敲鐘;科學家向人腦發送一個磁脈衝,觀察脈衝在神經元中的迴響--來回地、左右地。混響的時間越長、越清晰,受試者的意識量就越高。利用這一測試,科赫和托諾尼可以知道病人是清醒的、睡著的還是麻醉的。

對測量意識的方法已經有了迫切而實際的需求。醫生和科學家可以用phi來判斷一個處於植物狀態的人是否有效死亡,一個癡呆症患者有多少意識,一個胎兒何時產生意識,動物有多少感知,甚至一台電腦是否能感覺到。

"這是更緊迫的,"科赫斷言。"我們正在見證計算機智能的誕生。一台機器有意識嗎?它有什麼感覺嗎?如果它有,它可能獲得法律權利,我當然對它有道德義務。我不能只是把它關掉或把它的光碟擦乾淨。"

克裡斯托夫-科赫在西雅圖TEDxRainier演講

IIT還將這些實際應用與深刻的理念結合起來。該理論說,任何phi大於零的物體都有意識。這將意味著動物、植物、細胞、細菌,甚至可能是質子都是有意識的生命。

科赫認為IIT很有前途,因為它提供了一種適合現代科學的泛心理主義的理解。在一篇學術論文中,科赫和托諾尼做了一個深刻的聲明,他們的理論 "將意識作為現實的內在基本屬性"

現代研究和最近佛教徒與科學家之間的對話主要集中在對物理大腦的理解上。但科學家們幾乎沒有開始發展對心靈--或意識--本身的理解。

然而,在佛教方面,這是一個已經持續了數千年的討論。佛教將心智與有意識聯繫起來。已故的特拉雷格-凱布岡仁波切指出,雖然心與所有物體一樣是空的,但與大多數物體不同,它也是發光的。類似地,IIT說意識是萬物的內在品質,但只在某些條件下才會明顯出現--就像萬物都有品質,但只有大型物體才有明顯的重力。

東晉禪宗創始人道元在他的主要作品《莊嚴經》中甚至說:"一切皆是有情"。草、樹、土地、太陽、月亮和星星都是心(唯心所現),道元寫道。

科赫在大學時對佛教產生了興趣,他說他的個人世界觀已經與佛教關於無我、無常、無神論和泛心理主義的教義相重合。他說,他對佛教的興趣代表了他對羅馬天主教的教養的一個重大轉變。當他開始研究意識時--與發現DNA結構的諾貝爾獎得主法蘭西斯-克裡克一起工作--科赫認為,他對經驗的唯一解釋必須援引上帝(他出生於天主教家庭)。但是,科赫和克裡克並沒有肯定宗教,而是共同將意識確立為神經科學的一個受人尊敬的分支,並邀請佛教教師參與討論。

在哲蚌寺,達賴喇嘛告訴科赫,佛陀教導說,有意識的東西在不同層次上無處不在,人類應該對所有有意識的生命抱有同情心。在這之前,科赫還沒有體會到其哲學的分量。

"我面對的是佛教的教義,即有情可能在不同層次上無處不在,這啟發我認真對待這一理論的後果,"科赫說。"當我在家裡看到昆蟲時,我不會殺死它們。"

IIT的理論顯示了未來的前景。隨著更多的研究,科赫和托諾尼可以更好地測試意識,以科學地證明所有眾生都是有情的。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正在不斷努力發展對心智的理解。特拉勒仁波切說,分析方法只能對理解心靈起到這麼大的作用。他說,相反,通過讓他或她的心靈休息和沉思,禪修者可以發展對心靈本質的理解,以及它與其他事物的關係。

IIT的批評者認為,該理論未能解釋意識的來源。科學作家約翰-霍根(John Horgan)認為,"你不能通過說意識由資訊組成來解釋它,因為資訊只是相對於意識而存在"

理解意識的來源是一個極其困難的障礙,但科赫已經準備好了。他說,他的最終目標是瞭解宇宙。有人說,做到這一點的最好方法是觀察自己的內心。也許科赫是有道理的。

 

文章最初出現在。

www.lionsroar.com/christof-koch-unites-buddhist-neuroscience-universal-nature-mind/

生命科學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7160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