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同禮部落 二
2009/04/24 21:44:03瀏覽407|回應0|推薦0

白色燭火

午後,我們到達了大禮部落,解說牌上說,它原名「赫赫斯」,意為「蛇聲」或「多蛇之地」,如果給一個我們習慣的高度計量,那麼它是海拔915公尺,當我書寫著這個數字時,我不確定這對他們而言是否有意義。

我們延著大片傾斜起伏的坡度水平前行,順著起伏的山勢我們蜿蜒而過,不知名的農作物和植物群,一塊塊的拼嵌在這個令人驚艷的美麗部落,不同的色調有時整齊,有時雜亂的散佈著,一片農作長得青葱可人,旁邊的一片卻透著泛黃枯萎,一種美麗的線條與荒涼的景像共同交錯,較遠的地方,二三棟房舍散佈於田野間,不同於我在其他部落所見的擁擠,在這裏房舍的姿態透露著視覺上的悠閒。

就如一般的部落格局,處在最高一處的建築是派出所,漢人常延續日人駐在所的模式,以派出所監控著一整個部落的活動,以權力的關係來說,也許日人和漢人對原住民而言並沒有根本上的差別,而今,派出所人去樓空,留下這個凋零但卻一息尚存的部落。

更往裏走,小徑旁的二棵高大的松樹標記著這種矛盾的氛圍,右邊的一棵挺拔翠綠,左邊的一棵技幹數處斷折,只留幾片松枝見證它的生命氣息,卻也不甘示弱的把殘留的枝幹崢嶸的舒張,它吸引了我為它留下好幾張照片,記錄它的身影。

一隻黃狗衝了出來,對著我們吠了二聲,牠所守住的通道下方,是一座有著黑色屋頂的房舍,看起來比一般的鐵皮屋的質感好很多,屋旁的那片樹林整齊翠綠,花木錯落有緻,屋前庭院黃土上有著一層修整得不錯的草皮,看得出來,有一戶人家很用心的在這裏生活著。漫步過一另一座斑駁廢棄的房舍,我們往下通往這個部落裏唯一的教堂,它是一棟基督教長老教會的教堂,門上了鎖,但外觀還維持的相當好,一旁的花木也看得出有人精心的照顧,我不知道這是不是還在使用,後來和達道的女兒秋菊談話,才知道這是她所照顧的,在她不在的時日裏,這裏曾經被荒煙漫草所佔,她在心痛之餘,才又重新回來整理。

在通往達道住家的分岔路上,我們看到一面有趣的木製地圖板,用原住民的鋸齒式圖案裝飾,上面用中文和羅馬拼音寫出大同大禮住家的家長名,一個名字,就代表一個家,同時也標示出相關位置,這是大同部落原住民的自製地圖。我們走向立霧山的方向,那是達道的家,也是我們今晚的住宿地點。

驚呼聲中,我們到了達道的家,很有型的巨大的石塊不知是不是有意的,散佈在門前的小徑上,有如庭園造景,背面的立霧山在屋舍的背面以圓弧形的走向在東方立起一道屏障,阻擋了寒冷的東北風,屋前的平台居高臨下,由於已經起霧,下方的大同部落已經看不輕楚。不過這個地方,在早晨時,雲會散去,對面巍峨的山峰開始灑上金色的晨光,山下的大同部落也清楚的浮現,點點的屋舍散落在遠方的山坡上,我喜歡坐在屋後平台的長板椅上向下俯看,望著眼前靜謚的美景,想著,這真是讓人想一直待著的地方。

達道馬上就開始燒熱水,當作我們的洗澡水,水在大鍋燒後,我們要舀著水瓢打水,然後提著熱水進浴室,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在彰化鄉下老家的洗澡方式。其他人在等晚餐及洗澡的空擋,就這麼到處晃晃看看,這裏是學長的田野地,在做田野期間成為達道的乾兒子,他在這裏留下了明顯的痕跡,為這個山間房舍所帶來最大的物質改變,就是那一台花了他一萬多元的發電機,達道在晚上十點前為我們打開它,還有阿亮為他做的名片,聖光指給我看說,這個地址是最酷的「花蓮縣太魯閣立霧山。」這些用心,得顯現在達道的生活之中,難怪達道說,他很喜歡阿亮在這裏。旁邊的水池中不停的打著水,池中的魚是是阿亮和美慧從光復鄉抓來魚苗來這裏放養的,如今池中游滿了比手掌還大的固魚,達道說:「不會吃這些魚,這些魚是朋友。」

夜裏,霧濃得可以在手邊撥弄,站在眼前的人都裹在一片白色的模糊裏,我這才意識到,我們正在雲裏。不到十點,夜還不深,但我們的身體告訴我們,該睡了,睡在雲裏。我們請達道提早關了發電機,然後,達道點起了白蠟燭,放在床頭讓我們在夜間照明。達道應該不知道漢人對白蠟燭的反應吧,不過,死亡的白色蠟燭與散發出的溫和燭光,就好似這裏荒涼的凋蔽與堅持不絶的生機。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blackface&aid=2883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