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佛法來源不明
2024/04/15 09:38:52瀏覽128|回應0|推薦0
悉達多太子成就後說:一切是「因緣所生法」,沒有造物主,還和外道辯論,據說辯贏了外道,但為什麼印度現在有最多信徒的印度教相信有造物主?

華嚴經「一切唯心造」,圓覺經「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六祖慧能「自性能生萬法」都說明有造物主,此造物主就是「真心」、「法身佛」、「自性」,圓覺經「眾生本來成佛」,三祖僧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楞嚴經「如來逆流,菩薩順行」在在印證了造物主的說法。

悉達多太子是在平行世界成佛的,經過高維度生命將大乘佛法通靈傳給龍樹菩薩,龍樹菩薩不敢說是通靈得來,故說是去龍宮取回(龍宮在那?海底還是天上?如何去?),只是不知道高維度生命是有意還是無意,漏掉了靈魂規劃、自由意志、內在小孩、平行世界,特別是隱匿了亞特蘭提斯這個文明歷史。

為何說龍樹菩薩是通靈得到華嚴經內容的?

參考下面這位通靈者的經歷: 

西藏神秘的天授说唱藝人,只因九歲做了一個夢,醒來便能熟背幾百萬字的史詩 


整理出來的文字達到了驚人的1500萬字。

下面是宏印和尚寫的內容,大乘佛法來源不明。


大乘經典的爭議         宏印和尚

大乘是否為佛所說?這個爭議在古印度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到了佛滅五百年,雖然大家都承認大乘經,但是大乘經如何產生,仍是一個『謎』。

說到這裡,我要告訴各位,小乘的經典在歷史上是可以考證的,有可信的歷史可以研究,但是大乘經典的產生卻是一個『謎』,歷史上沒有記載有那些人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結集了大乘經典。但在佛滅二百五十年或三百年的部派佛教時代,就逐漸有類似大乘經出現,佛滅四百年再出現大量的大乘經,到了佛滅五百年時,出現了更多量的大乘經,而且取得更多人的相信。

我說明:現代人演講會有錄音、錄影,即刻就記錄文字或拍攝影片,阿難是當時的活錄音機,竟然不即刻寫下、校對,而要等到佛入滅後,才召集阿羅漢集結臆想佛在世時之所言,這不是違反一般正常的行為嗎?誰可以保證現代佛經都是當時佛所言? 

為何佛法會被廣大群眾認可?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那些說出悟證體會的高人,連那些高人都相信這些佛法的內容,你是何等小民,連開悟都沒有的吃瓜群眾,還敢質疑那些高人所言?

問題就在這裡,能證悟到空性,有各種的方法,不是一定要相信佛法的基本觀念才能證到,故有八萬四千法門,以至於沒有宗教信仰的日本天文學家木內鶴彥能說出華嚴經「一切唯心造」(參考:https://blog.udn.com/abcdefg2010/180379150 ),還有另一位沒有宗教信仰的Teri Wade能說出楞嚴經「如來逆流、菩薩順行」(參考: https://blog.udn.com/abcdefg2010/180302782,所以不要以為【這些證悟的高人都相信佛法,誰能不信】這種錯誤的觀念。

大乘是否為佛所說?在當時的印度就已發生爭執,相信的人就說大乘是佛說,不相信的人就說大乘非佛說,並排拒大乘經。大乘經典的爭議,在古印度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到了佛滅五百年,龍樹菩薩出現,那時候的大乘已經成了氣候,成了時代的主流,大家都承認大乘經,可是大乘經怎麼產生的,還是一個『謎』。

承認大乘經的人,對於大乘經如何產生,認為並不是問題,頂多說是某一位老比丘從大雪山上下來,重新傳誦出來的,就把它當做是佛所說的,流傳了下來。或者像龍樹進入龍宮,在龍宮發現大乘經;又密教說,在南印度的一個南天鐵塔,打開鐵塔門,發現了大量的密教聖典、佛經;就用這樣的一種譬喻、一種象徵,使經典傳誦出來。這是經典本身的隱喻,可是仍然不能滿足比較人間的、歷史的、理性的態度,人家還是要追問大乘經的來源。

經和律由於冠上『佛說』二字的緣故,受到較多的爭議,『論』的爭議就比較不明顯了,因為論多是歷史上的高僧大德、菩薩論師所造,有人名、有時間、有地點。譬如『大毘婆沙論』有二百卷,就是收集關於上座部到一切有部的部派總集成,這一部論在研究佛教方面的地位很崇高,內容很豐富。像這種書在印度的梵文已經都沒有了,保留在漢文尤其彌足珍貴。

本來在日本有一位權威學者宇井伯壽教授,他認為漢譯的佛典不足採信,不能當做研究佛學的文獻依據。直到近代,透過印順導師的研究、著作,把漢譯經典的地位提高,日本學者也開始重視漢譯經典了。不過歐洲的研究佛學者依然看輕漢譯經典,尤其在幾十年前,除了巴利文與梵文以外,其他資料都只是列入參考而已。經過日本人不斷的充分考證,將巴利文、梵文與漢文作對照、研究,並經常修正歐洲人的觀念及歐洲人的文獻資料,漸漸的歐洲人才了解到,原來中國佛教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漢譯經典,也是價值很高、不容忽視的。

從我前面所介紹的內容,我們已經了解小乘經典是有根據的,而大乘經典比較沒有根據。那麼,究竟大乘經典是如何產生的?這個問題稍後再來介紹,我們先談談經典的結集與形成的先後,以及它們的特色。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bcdefg2010&aid=18047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