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29 13:14:39瀏覽602|回應0|推薦0 | |
孫文在清末提唱革命,實際上與主張改革的保皇派持續著根本對立的立場,而深中滿州奴化之遺毒的孫文,其大言壯語與充斥空想妄想,在孫文一派的興中會或有發言空間,但後來在許多會黨聚合的中國同盟會的機關誌「民報」編輯長,章炳麟卻拒絕登載孫文空洞的論調。 其實「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主要是整合東西近代思想的東西而成的,就如同滲有種種美味的材料的什錦麵似的。而且幾乎是民國以後,孫文一派的革命黨員收集他的論文將其補充刪除而成的東西,充斥了許多偏見,欠缺了啟蒙孫文思想的廣泛來源。基本上並不是革命的指導原理,不是能造成革命動機的思想,而是為著革命後的建國需求,編著而成的結晶才是「孫文的三民主義」。 也就是說,造成中華民國革命的思想, 另有其他思想,但在國民黨一派的偏見與將孫文思想造神化以後,反而忽略掉了造成孫文思想的根本來源。也就是說,雖然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是孫文一派的中國國民黨建國藍圖,但那不是造成中華民國革命的指導原理與思想。 久遠以為,造成了中華民國革命的思想指導,首推鄒容所著革命軍馬前卒。如果說三民主意是革命後的建國思想,那麼辛亥革命前的革命思想,就應從革命軍馬前卒看起。 《革命軍》由上海的大同書局印行。《革命軍》的作者鄒容,當時署名為「革命軍馬前卒」。章太炎的名著——《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同時出版,以後曾合在一起刊行,稱《章鄒合刊》。這兩篇名著,是當時宣傳辛亥革命最有力的姐妹篇。時間約為1903年5月,早於三民主義最後版本的1924年。 《革命軍》以高昂的革命激情,把長期蘊蓄在漢族群眾心中的民族恨,無所顧忌地呼喊出來,它旗幟鮮明、大膽潑辣地「勸動天下造反」,猶如一聲春雷,炸開了萬馬齊暗的中國大地,受到廣泛的歡迎。自從《革命軍》出版以後,反滿清革命運動的政治前途就是建立共和國,已成為定論了。 在《革命軍》中展現了民族復仇情緒,導致他寫出「誅絕五百萬有奇披毛戴角之滿洲種」。在憤怒指責帝國主義的侵華罪行時,他也說了某些過頭話,如「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並雄」等大國主義思想。我們不可苛求前人,何況鄒容當時還只是一個18歲的年輕人,遭滿清迫害處死時享年也才20歲。 《革命軍》出版後,翻印流傳極廣,風行海內外。據估計,它在辛亥革命時期,共印了20幾版,總印數超過110萬冊,占清末革命書刊銷售量的第一位。孫中山十分重視《革命軍》的作用,他在《革命原起》一文中追述說:《革命軍》一書,宣傳革命,「華僑極為歡迎,其開導華僑風氣,為力甚大,此則革命風潮初盛時代也」。 《革命軍》一書的出版,啟迪了一代愛國志士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如炸清政府五大臣的著名烈士吳樾,得到《革命軍》後「三讀不置」。四川著名會黨首領佘英,在家鄉滬州讀到鄒容的《革命軍》和陳天華的《警世鐘》「大受感動」。 《革命軍》充滿著熾烈的革命熱情,氣勢磅礡,震聾發聵,有如一聲震撼大地的驚雷,把皇冠震落於地。它的巨大作用和影響,正如魯迅所評價的:「便是悲壯淋漓的詩文,也不過是紙片上的東西,於後來的武昌起義怕沒有什麼大關係。倘說影響,則別的千言萬語,大概都抵不過淺近直截的『革命軍馬前卒鄒容』所做的《革命軍》。」(《魯迅全集》第一卷《雜憶》) 這兩者思想雖類同於同一時代,思想內含卻存在有前後與因果,故一併收容於久遠的部落格,供有興趣研究三民主義的同好參考。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