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23 15:01:34瀏覽1445|回應0|推薦11 | |
一.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用不同的角度思考人的本質。 亞里斯多德: 知識論:外感官接觸課題,由內感官想像力描繪,形成感覺像;主動理智從感覺像找出可理解形式;可能理智理解可理解形式,形成概念。 理則學:三段論證法,由三個命體主成,這些命體分大前提、小前提、結論。結論得真假就是透過大前提、小前提提供足夠的資訊以推出這個結論。 形上學: 1.就存在的內部而言,最高存在是純粹形式(現實),最低存在是純粹質料(潛能)。下面的形式等於上面的質料。例如講桌本身是形式,這形式超渡了木柴做它的質料,桌子的存在是由形式和質料構成的。講桌構成教室的質料,教室相對於講桌來說,教室是形式,講桌是質料。 2.就宇宙架構而言,最高存在是純粹形式(現實),最低存在是純粹質料(淺能)。下面的形式等於上面的質料。例如嬰孩是幼童的淺能,幼童是嬰孩的現實。 倫理學: 亞里斯多德主張和當時希臘人看法一致,人類至善就是幸福。 幸福具備的條件:1.人類行為能實踐者才是幸福。2.幸福須與德性相配合。3.幸福是理性行為。4.幸福是人生整個過程。 德行之特性:1.後天養成的習慣。2.自由意志的行為。3.中庸的習慣。4.是一種實踐。 德性的倫理部分有個人德性及社會德性。個人有三個倫理德性:勇氣、節制、端莊。社會性的德性以正義最重要。正義可區分兩種關係:人與法律之間(法定正義)及市民之間的平等原則(特殊正義)。 柏拉圖: 知識論:知識分為兩大類:經驗世界的知識及實在的知識。經驗世界的知識又分現象知識、影像知識。實在的知識又分理型知識及數學知識。 理型論:靈魂原來居住在理型世界,在理型世界中靈魂看過不同的理型,所以靈魂只要靠回憶,就可以想起以前在理型世界所看到的一切。 宇宙論:理型是一個不動的世界,現象是變動的。現象世界因理型滲透其中而具由理性的運作。 倫理學:善是理型世界最高的形式。善有絕對的善(哲學的德)和相對的善(市民的德)。市民的德又分個人的德性及國家的德性。 哲學的德是理型世界最高的美善;個人的德性應該是物質的快感和理性的內心適當;國家的德性及正義、智慧、勇氣、節制四個重要德行。
二.中世紀羅馬的歷史背景,外面有蠻族入侵,羅馬人所追求的人性、真理,已經看不到,人們對哲學、倫理懷疑,各種學說應運而生。奧斯定(Augustinus)認為人的心靈如過安置在上帝面前,或安置在上帝的心靈中,就可以得到平安。奧斯定統和羅馬希伯來三種文化發展出來的哲學,成為教父哲學的最高峰。如果沒有遭到蠻族入侵,個個遵守倫理道德,中世紀還是特別重視神的問題嗎?我想是的,對神的崇拜是一個過程,就像小孩怕鬼怕黑,長大後經驗的累積,就不在怕鬼怕黑了。 奧斯定: 知識論:獲得真理來源1.感官知識-所能提供的真理非常有限。2.人的理智-形成的知識稱為學問,是低等理智。3.上帝賦予人的理智-是永恆的真理,是高等理智。 上帝如太陽,散發出智慧的光芒,人在光照知中,獲得真理。 倫理學:人類的行為都在追求幸福,真正的幸福只有在上帝的信仰中才可獲得幸福。
三.文藝復興的自然科學發展,有三位學者對後來的哲學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哥白尼的以太陽為中心說;開普勒藉著橢圓來解釋星球的運動;伽利略用一種機械的世界來解釋自然。文藝復興時期的自然科學家,影響後來的哲學,例如笛卡爾對知識的懷疑與探究。 笛卡爾: 知識論:笛卡爾運用數學原理原則引渡到哲學。真理的尺度是清晰明瞭。 形上學:宇宙間存在有兩種實體,一種屬於心的,另一種屬於物的,實體下面有屬性、樣態。心靈是實體,心靈的屬性是思想,心靈的樣態是情意、喜怒哀樂。物的屬性是擴展性,物的樣態是運動變化。 倫理學:倫理道德問題是自由意志的問題,向善才是真正的自由,可是因為人是自由的,他可以選擇惡的方向。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