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07 18:21:14瀏覽1388|回應3|推薦26 | |
中國文字有四個特性:穩定性、統覺性、完整性、藝術性。 一、穩定性:國家要富強,經濟要穩定,制度要穩定,管理要穩定,生活要穩定等等。有了文字,經濟可以穩定,制度可以穩定,管理可以穩定,生活可以穩定。 為什麼文字具有穩定性?文字的本質是溝通,文字的功能是文化的傳承。秦始皇把國家統一了,把文字定型化,從某一觀點看,秦始皇真是功不可沒。 二、統覺性: 所謂統覺性,就是利用舊的觀念,聯繫新知識的歷程。例如;言─語言,侖─條理,「論」就是有調理的語言。 從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戰國文字→漢代的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文字的演變,就是一部中國文化史。 甲骨文比較象形,字型沒有固定,字型的方向也沒有固定。 夏朝進入青銅時代,當時人們把銅稱為金,所以銅器上銘文就叫「金文」,周代是金文的黃金時期。金文也叫鐘鼎文,因為這一類的文字刻在鍾鼎上最多。金文文字線條化、平直化。 石鼓文是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秦國使用的文字,字體疏朗、樸厚雄渾、較 為繁複。 戰國時期,諸侯國各自為政,就連文字也各寫各的,有將形體繁化的、有將筆畫加鳥頭型或拖著長尾巴或加蟲子型,形成鳥蟲書。 小篆盛行於漢朝,筆畵和線條勻稱、規矩,字體方中有圓、剛中帶柔。小篆的輪廓定型─變成整齊的長方形;結構定型─由左而右書寫;筆畵定型─字體均勻圓轉。 隸書把小篆圓轉彎曲的線條寫成代方折者─秦隸;把輪廓扁型者─漢隸;把字體方正者─東漢八分。隸書可說「不具象形的象形字」。 隸書分化與歸併小篆的偏旁:小篆中同一個偏旁在隸書中不同的位置而有不同形體。例如:「炎」「熬」「尉」「赤」,這些字在小篆中都有一個偏旁「火」;小篆中不同偏旁,在隸書中歸併為同一形體。例如:「朗」「肝」「服」,在小篆裡的偏旁分別是「月」「肉」「舟」。 草書從隸書發端萌芽。有章草─保留隸書的特徵寫,字字獨立;有今草─隸書有一些特徵消失了且筆畫間勾連、字間勾連;有狂草─不但筆畫間勾連、字間勾連、字體也高度簡化。 唐代張旭是狂草的代表人物,其筆力剛健、結構縱肆;北宋的米芾個性狂放的特點完全發揮到草書中。 楷書脫胎於隸書,與隸書不同於:橫筆的末端不在向上挑,而是收峰;點筆由長形變圓形;撇筆斜向下、出尖峰;勾筆由慢彎改為硬勾。 行書結合草書和楷書。寫得端正一點就是「行楷」;寫得比較草率就是「行草」。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號稱「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就是行書體,是後代書法家必學之範本。 三、完整性: 《說文解字》歸納六書系統,是一部理論完整的字典。六書即是象形、指示、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分正例、變例兩大類: 正例─純粹隨著物體畫下來,例如「川」。 變例─又分為增體象形,例如「果」,木上之果實;省體象形,例如「片」,剖開之木;加聲象形,例如「齒」,止聲。 指示分正例、變例兩大類: 正例─用抽象符號,使人觀察它便瞭解它的意思,例如「上」。 變例─又分為增體指示,例如「本」,木之根木處;省體指示,例如「凵」,下巴張大;變體指示,例如「尸」,人的臥姿。 會意由形符與形符配合成一字,分正例、變例兩大類: 正例─又分同體會意,例如「多」,一夕過去了,一夕又來;意體會意,例如「美」,羊大便是美。 變例─又分省體會意,例如「緊」,絲邊的堅實叫緊;兼聲會意,例如「警」,言之戒,敬聲。 形聲即由聲符與形符配合成一字,例如「唱」。 轉注聲近義通,以協助文字數量之繁多。 轉注又分同音轉注,例如「升」「昇」「陞」;雙聲轉注,例如「更」「改」;疊韻轉注,例如「考」「老」。 假借:本無其字,依聲託字,所借用的字的意義,需與要表達的意義有關聯,例如「集」,本義為群鳥在木上,「集合」借用了「集」。 四、藝術性: 1.字型千姿百態:例如楷書猶如晉朝人好清談、注重從容鎮定,喜怒不形於色,重視對人物的才德、儀表品評鑑定。 2.結構整齊有序:有六種基本形式:〈1 〉單一式:如「木」。〈2 〉二合式:如「江」。〈3 〉三合式:如「邵」。〈4 〉四合式:如「疑」。〈5 〉多合式:如「懿」。〈6 〉內外包容式:如「間」。 3.多樣的文學形式:如回文詩、拆字詩、字謎、字形詩。
參考文獻 盧國屏‧黃復山〈2012〉。《中國文字》。國立空中大學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