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31 08:28:22瀏覽678|回應1|推薦6 | |
李華球 本文刊載於2011年3月31日—4月6日1256期 新新聞周刊「有話要說」論壇 前言
以美、英、法為主力而發動的奧德賽黎明戰爭中,美國淺嘗即止的戰略態度,說明了美國在世界責任的負擔能力正逐漸弱化當中,取而代之的,是法、英積極並用力的介入,而他們所開啟的新戰爭,將可能改變利比亞人後續的人權觀念與基本主張嗎? 利比亞的格達費?還是格達費的利比亞?這兩個問題似乎都有說得通的理由和論述基礎。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利比亞人明明知道格達費長達四十年的高壓統治,是一種極權打壓控制人權的赤裸迫害,可是為什麼利比亞人甘於忍受至今?
一連串的問題還包括,在中東一系列的「茉莉花革命」炸開之後,利比亞人是否已經覺醒了呢?還是他們其實還不知道他們應該爭取的人權,祇不過是他們做為人的基本條件和天授人權的原權而已呢?祇因格達費的高壓統治,控制了一切知的權利與人權的保障,所以利比亞人現在祇是初識人權的發軔時期而已?這確實有值得探究的空間和必要。 美國淺參與,英法強介入 以美、英、法為主力而發動的奧德賽黎明戰爭,將可能改變利比亞人後續的人權觀念與基本主張嗎?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人權與民主和戰爭目的的多重選擇問題。這問題不但重要,亦提供人類觀察現代戰爭的複雜多元面目,將可能產生一種新戰爭的局面和態勢。
從戰爭的歷史上來推究和觀察,第一次伊拉克戰爭以後,沒有發生過像法國、英國這樣的大國來替代以美國為首的戰爭。這是一個既有趣亦值得觀察的焦點,原因在於,過往美國主導過的兩次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索馬利亞打擊海盜等戰爭或軍事制裁行動,都有著美國積極介入的事實。唯獨這次奧德賽黎明戰爭,美國卻眼睜睜地躲在背後輕淺遙控,甚至於連地面部隊都不派。這個動作似乎指出了美國的憂慮和無力的難以適從態勢。
就純軍事的角度來看,美國的立場和態度,其實是:微幅參與,輕進戰場,背後遙控,代理戰爭等姿態。這四個過程,美國從未表示原因,但說穿了,應該是戰爭成本的問題、迫切與必要性的問題、手段與目的不相稱的問題、英法與北約的戰爭企圖轉強問題。這四個問題,是美國此次淺嘗即止的戰略態度,亦說明了美國在世界責任的負擔能力正逐漸弱化當中,新崛起的新生力量,將開啟一場新戰爭的面貌,亟待探討追究。
新的世界戰略力量,在這場奧德賽黎明戰役,似已顯現以美國為主的國際戰略態勢,已然進入一個有其他大國可以替代的格局。此次法英積極並用力介入的態勢與方式,正說明了以往祇有美國可以主導的國際戰略態勢,已經有了替代的事實發生了。
尤其此次法國總統薩科齊的態度與作為,更足以證明法國的出兵不僅是一種替代性的作用而已,進一步的說法應該是,薩科齊藉由此次積極參戰,拉抬他在法國人民當中幾乎已經微不足道的聲勢,藉此啟動他二次參選的戰力態勢,積極布線與挽回頹勢的態勢顯而易見。而就國際輿論宣傳的效果而言,似乎歐巴馬的隱身幕後,有讓薩科齊再登高峰的意味存在,而其效果亦有跡可循。 人權觀之戰,利比亞初曙 英國在此次戰役亦表現出積極與用力的態勢,這是繼法國之後,最有力道與效力的參戰國。而英國的積極介入與強勢反撲,似乎也有與法國較勁的況味,但總是掩飾得不易察覺。既然如此,自然就會有跡可探;但國際各界也似乎配合著不作態,讓這場以法英為主導的戰役,挑起北約與美國角逐國際戰略走向主導者的脈絡出現。因為北約似乎藉此次戰役,表現出他有意願、有能力可以跨越美國之外,成為世界格局轉向的主導者與分配者的角色和地位。
而這場似有弱化美國戰力的「黎明之戰」,確實已經可以窺知北約的企圖和雄心,已經非美國可以干預和阻擋得了的事。假定如此,以目前態勢來看,是還看不出美國有過激的反彈;但美國與北約以及法英等大國的嫌隙,似也在此次戰役,顯現出一股值堪憂慮的國際舞台競逐姿態,殊值深入觀察。
前面述及這是一場新戰爭的國際新面貌,理由在於,這場戰爭到目前為止,打的是一場以戰爭想要改變扭轉利比亞人的人權觀念的突進的一種軍事人權政治戰。這種企圖藉由戰爭改變提升人民自我意識主張的軍事群眾戰,似有提醒利比亞人覺醒的作用,亦可見奧德賽黎明,已在利比亞初露曙光。
祇是這個曙光能夠照見多少利比亞人民的人權觀,利比亞人民追求自由意志的力道有多強烈,還有待觀察。但在可見的未來,期待利比亞事件的輻射作用夠喚醒世人的自由民主意願,同時促使當今還有的一些強人領導,可以因此而放棄威權的本質,進而還人民在人權上知與行的權利。這將是這波「茉莉革命」所引伸出來的正義力量的延伸與擴張。 因為「鱷魚的眼淚」不能給人民權利保障的慈性關懷與事實追求的效度和功能。所以,寧可看見正義微弱的力量,也不願見巨大的鱷魚淚腺假象的幻影,似有若無的繼續欺瞞人類的追求基本權與生存權的維護意願,被弱化得有氣無力,有志難伸!相信人類想超越自我的意志和態度,在「黎明戰爭」中已出現端倪!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