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歡喜日的盂蘭盆齋僧法會
2015/08/28 18:45:43瀏覽1677|回應0|推薦10

         農歷七月十五,在佛教文化裡稱做「佛歡喜日」,又稱「僧自恣日」。

 

         相傳佛陀在世時,因為每逢夏日雨季,大約是農歷的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這段時間來臨時,有很多昆蟲會跑出來,出家人若外出托缽就會踩死很多昆蟲,所以佛陀定下 「結雨安居」的制度,讓所有的僧侶不外出拖缽,只在山林間打坐經行,專心修持。我想,在印度的雨季若像這幾天的雨那樣,好像一大盆又一大盆的水從天空中傾倒而下,確實是不太適合出外托缽的,出家人全身上下都會被灌滿了水,缽碗裡的食物也一樣,濕透了。不得不欽佩佛陀那充滿慈悲的智慧,連昆蟲會被外出托缽的僧人踩死,這樣的情境都設想到,這大概就是西方心理諮商所講的同理心吧!當佛教傳到中國時,「結雨安居」的季節剛好是中國的夏天,所以在中國僧團也就有了「結夏安居」的制度。

 

          到了農歷七月十五日,是大眾夏安居九十日清淨守護、實踐戒法的圓滿日。三個月的精進用功,到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所有僧眾都會將修行體悟的成果向佛陀一一報告,此時有許多僧人因精進修行而證果,成就佛道。安居到此結束,叫做「解夏」,諸佛菩薩見弟子們道業有成,感到很欣慰,也很歡喜。因此農歷七月十五日是一個很殊勝的日子。

 

         另有一說,相傳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中,有一位叫目犍連的修行人,他得道前父母都已過世。他的母親在世時愛財小氣,仇視僧人,死後墮入餓鬼道。目犍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用天眼通察看母親死後的情況,看到母親已變成餓鬼,境況堪憐。目犍連用缽盛飯給母親吃,還沒入口,即化為烈焰,根本吃不到。目犍連悲號痛哭,只好向佛陀求救。

 

         於是佛陀跟目犍連說:「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神、邪魔外道、……,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 乃得解脫。」並告訴目犍連尊者:「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具備百味飯食、五果、香油等,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以此供養功德之力,即能救拔現世父母、七世父母、六親眷屬,出三途之苦,獲得解脫,衣食自然。」目犍連尊者依佛陀所教去實行,是日其母得脫一劫之苦。

 

         目犍連尊者再請問佛陀:「如果未來世中,有佛弟子欲行孝順,是否也應奉行此法,以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佛陀非常地讚歎目連尊者的發問,並且開示:「行孝慈者,皆應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 ……,施十方自恣僧,乞願便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

 

         又說:「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盂蘭盆為梵語Ullambana之音譯,隱含「救倒懸、解痛苦」之義,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懸,痛苦之極。「盂蘭盆會」為漢傳佛教地區根據盂蘭盆經而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超度歷代宗親的儀式。依《佛祖統紀》記載,「盂蘭盆會」始自梁武帝蕭衍大同四年(西元 538 ), 唐代風俗也非常重視「盂蘭盆供」,並盛大舉行。到了宋代,盂蘭盆供的富麗莊嚴與供佛及僧的意義漸失,而代之以薦亡的佛事。自此之後,盂蘭盆會便成為寺院中每年重要的法會之一。

 

         其實,「盂蘭盆」作為佛教特有的一種儀式,是為了回報哺乳之恩,解救累世父母的「倒懸」之苦,故在七月十五日啟建「供佛齋僧」法會,以此功德回施法界有情眾生離苦得樂,因此有七月十五盂蘭盆節的流傳。

  

         華人文化地區有所謂的百善孝為先之說,因為孝敬自己的父母,從而念及「人之老」;因為「人之老」而推及天下眾生;是「孝」引發出人的菩提心,是「孝」引導人走上解脫之路,這或許是華人社會很注重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的因緣吧!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0a006b7&aid=289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