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15 23:24:26瀏覽352|回應0|推薦0 | |
好文分享~尹建莉:不要捉弄孩子
~~~2010-04-27 17:32:55 作者:尹建莉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圓圓上幼兒園時,有一階段我工作特別忙,就由她爸爸接送。她爸爸單位離幼兒園很近,幼兒園放學早,爸爸接上她還不到下班時間,就把她帶回單位再待一個小時才回家。
他辦公室幾個人當時都三十歲左右,大家處得很好,也很隨意,經常互相開玩笑。有兩個同事很喜歡和圓圓說話,但他們不是正常地和孩子說話,總是把她當個小動物一樣捉弄。比如裝出很兇惡的樣子,強行要來抱孩子,孩子嚇得直躲,他們則樂得哈哈笑起來;或者煞有介事地要圓圓喊他們“爺爺”,孩子不懂事,就叫了爺爺,逗得辦公室的人都笑起來。我可以想像是,當時圓圓一定從大家的表情中感覺到了什麼地方錯了,但又不知哪裡錯了,她一定很惶惑,很不安。再後來他們又讓圓圓叫爺爺,圓圓不叫,他們就假裝生氣,說你這個孩子不懂禮貌,弄得圓圓不知所措。 她爸爸也不喜歡別人那樣逗圓圓玩,但也許是覺得這只是開玩笑,也許是因為對同事不好意思,就沒去強行製止他們。 我開始並不知道這件事,孩子那麼小也沒有能力把她的不快告訴我。結果過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圓圓和外人打交道時流露出不自信,說話時不像以前那麼大方了,經常是想說又拿不准,眼神一片猶疑躲閃,尤其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時。這讓我有點著急,但一下子也找不到癥結,就反省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在生活中更留心讓她多和別人打交道,培養她的自信。 有一天,圓圓和她爸爸從單位回來,我看出圓圓有哭過的痕跡,問怎麼了,圓圓說:張叔叔說爸爸不要我了。說著又想哭。她爸爸解釋說,他下班前到院長那裡開個會,會議比原來時間稍長些,到下班了還沒結束。那個張姓同事就對圓圓說:“你爸爸和媽媽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給我,我家有個兒子,正好沒有小女孩,走吧,跟我回家吧。”說著就做出要拉圓圓走的樣子。圓圓被嚇壞了,大哭起來。這時,我才知道他們經常捉弄孩子。 我當時很生氣,責怪先生不懂得保護孩子,氣頭上說要剝奪他接送孩子的權利。先生雖然對同事的做法也有些不滿,但他不認為會給圓圓帶來什麼影響,覺得我把這件事看得太重了。我後來多次和他談到這事,和他分析孩子的心理。他從事實中也看到了影響,圓圓有兩次從睡夢中哭醒來,問她做了什麼夢,都是說夢到爸爸從幼兒園接上她就不要她了,獨自走了。大人的一個無聊的玩笑,給孩子帶來多麼深刻的恐懼啊。 她爸爸終於意識到這事對圓圓的影響,也非常懊悔。後來我盡量去接孩子,真的“剝奪”了先生接孩子的權利,主要是我不想讓圓圓再見到她爸爸單位那兩個人,不想喚起她的不快。她爸爸也真正注意這個問題了,偶爾因為我實在忙顧不上接孩子,他把孩子接回單位,也絕不允許同事再捉弄孩子。我和先生達成一個共識,就是寧得罪同事,絕不“得罪”孩子。當然,單位同事捉弄孩子並沒有惡意,看家長不願意,以後就不那樣做了,所以也不存在“得罪”的問題。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經常是成長把自己降低到兒童的情趣中,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件,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 我看到一位媽媽洗完一塊床單晾起後,順便和她兩歲的小兒子玩一種叫“眊兒”的遊戲。她和孩子分別站在床單兩邊,互相看不見,然後喊一聲“眊兒”,兩人就同時從床單左邊或右邊探頭去看對方。孩子的目的是每次探頭能和媽媽碰面,而媽媽的目的是每次探頭都不讓孩子看到。這樣,媽媽有可能這一次剛剛從左邊探了一次頭,接下來的“眊兒”還是從左邊探頭;以孩子的判斷,媽媽剛從左邊出來,這下該到右邊了,就跑到右邊,結果撲個空。這樣可能來回撲幾次空,到終於和媽媽碰上面了,孩子就會樂得大笑起來。尤其是媽媽使了小計策,剛從左邊出來,又從左邊出來,而孩子已學會判斷,通過猜測,兩次從同一邊出來,連著臉對臉地和媽媽 “眊兒”上了,孩子為自己的成就感興奮不已。 捉弄孩子,則是成長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例如大人手裡拿著一個準備給孩子的東西,卻不痛快地給他,而是提條件,讓孩子說一句甜言蜜語,如果孩子不說,就做出要把東西拿走不給的樣子,直到孩子說了,這才滿意地把東西遞給孩子。還有的大人以嚇唬孩子取樂,看到小男孩,就做出要把刀子割男孩的小雞雞之類的動作。或者看到一個小女孩極喜歡的布娃娃,就把布娃娃藏起來,說丟了或者被別人拿走了,急得小女孩大哭,大人才拿出來。 成人覺得這很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傷害。它對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這類事情,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這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堅決反對捉弄孩子,他認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例如大人經常用欺騙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著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會慢慢養成不信任他人和說謊的毛病。 現在的都市生活中,上面那些捉弄孩子的具體做法可能不大用了,但人們捉弄孩子的思維方式還很普遍,孩子在很多場合下仍然是被捉弄的對象。這些捉弄行為表面上看已不那麼粗俗,但它們與上面那些捉弄行為的野蠻性是相似的,都包含了對孩子的不尊重,和對兒童心理的不體諒。 2008年1月2日晚上我看到北京電視台有一個節目,邀請了來自河北的五胞胎,四女一男。這五名年齡只有四歲多的小傢伙健康可愛,齊齊站在演播室中間,一點也不怯場,都是滿臉興奮的樣子,他們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饒有興味地坐下看節目。 主持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中誰最愛告狀”。五個小孩子聽了這個問題一臉迷惑,開始都不確定地亂指,後來有的人看別人指誰他也指誰,最後就統一到一個孩子身上,那個被確定為最愛告狀的孩子一下顯得無所適從,她肯定感覺到了自己不是個好角色,樣子有些委屈,甚至害怕。 主持人第二個問題是“誰最愛打別人”。孩子們開始又是亂指,中間還有互相揭發,最後又統一到一個人身上,那個“最愛打人”的孩子一下子顯得很難為情。 主持人第三個問題是“誰挨爸爸打最多”。孩子們仍是猶猶豫豫的亂指,到最後統一在一個孩子身上,被指到的孩子立即變得不知如何是好,臉上是說不出的尷尬。 主持人和觀眾都被孩子們的樣子逗樂了,沒笑的只有這幾個孩子。他們的關係已被挑撥,大庭廣眾下被貼上某個標籤,他們都不像剛上場那樣輕鬆,變得緊張起來,有些不知所措了。 接下來,主持人拿上來一個非常漂亮的書包,說只有這一個書包,問孩子們給誰。孩子們明明都被這個書包吸引,他們看這書包的眼神充滿了渴望,小小的心一定都很想得到這個書包。但是,他們剛才已有被貼上壞標籤的經歷,他們都想表現得好,就開始互相推讓,都說給別人,沒有一個人敢說給自己。指來指去,最後決定給老大,老大拿到書包很高興,其他幾個孩子的失望是顯而易見的;老大也許在一瞬間感到不妥,咬咬牙讓給了老五,這倒有些出人意料。正當主持人誇獎她時,小姑娘一下哭了,萬分失落和委屈。主持人故作驚訝地問她為什麼要哭,孩子哭得說不出話來。 這時,那個愛說話的伶俐的老三打圓場說“她是覺得老五好,才哭了”。觀眾又一次被老三的“解釋”逗笑了。 節目就這樣一直弄到孩子們哭也哭了,虛假的話也說了,個個心裡七上八下,主持人才拿上另外四個書包,孩子也終於破涕為笑。 這個節目的目的是什麼,他們設計這些問題和環節的用意何在?實在搞不明白。我沒再往下看,離開電視幹別的去了。否則我鬱悶得也想哭了。 寫到這裡,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詩,這首詩寫得太好了,所有的成人在面對孩子時都應該牢記: 人人都說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為小孩小, 你比小孩還要小。 特別提示: 成人覺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心裡上造成傷害。它對於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操作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這類事情,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這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 好文轉載~不要常灌輸孩子負面的評價
「我」的形成是很有意思的,當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記錄下來、儲存到腦子裡,歸納起來,那個觀念就是「我」。 有個孩子坐在公園,看他非常沮喪的樣子,我就問說:「今天你快樂嗎?」,但這個孩子搖搖頭不發一語,我說:「你說說看,從早上起床到現在,為什麼不快樂。」 ⋯⋯ 這個孩子才從口中喃喃道出︰「我吃早飯時聲音很大,爸爸說我像豬一樣,都小三了連基本的飲食習慣都沒有養好,說得一無是處,所以我很難過,沒吃完就走了。然後又忘了拿餐袋,媽媽追出來說我沒頭沒腦,腦袋是因為脖子連著,要不然連腦袋瓜子也飛了。到了學校,第一堂課要考試,我昏頭轉向隨便寫寫。接著,老師說要檢查聯絡簿,天啊!忘了帶,又被老師訓了一頓。……真是倒楣的一天。」 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很少有成功的經驗,常常受到批評,沒有得到讚美,他的父母、老師、周邊的人,長期認為他不好,這樣的印象統合起來,就會歸納出一個不好的我。我是做不好、沒人緣的,我是沒有能力、沒有信心的。這樣就會認同了不好的我、不好的自己。 人不可能全然都是不好的,只不過不幸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給予他太多不好的、負面的回應。幸運的孩子,父母和週遭的人,給他的評語和看法,都是比較正面的。 國外心理學家曾經給一個班級的孩子做測驗,做完後沒有改就直接鎖在箱子裡,然後隨便抽出五個孩子,說這五位是潛能最好的人。有趣的是,這五個孩子一年後,在成績和智力上都有明顯的進步。可見,一個人若得到他是有能力的、能幹的暗示,就會發展出一條很好的路來。 所以,我們不能常常給孩子負面的評價。你可以糾正孩子的錯誤,但不要批評孩子。不要損壞孩子的自信和自尊,這是一定要避免的事。因為將來他要統合自己時,會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就會形成自我統合不完整的現象。 人的統整發生問題,就會轉變成邊緣人格,邊緣人格的青少年,生活可能很正常,精神也沒問題,可是他會比較不清楚自己的立場,較不能拒絕自己不喜歡的事物或人,比較沒有辦法維護自己的立場,以及拒絕不利於自己的誘惑,這是自我認同不完整的現象。 可是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雖然要多鼓勵、讚美孩子,不過要有原則,千萬不要用灌迷湯的方式。例如:「我的孩子天賦很好,一向都很優秀」,這就叫灌迷湯。 要真正讚美孩子,就要懂得欣賞他:「你寫字真工整」、「這幅畫畫得很生動」等等。這種讚美方式,才是建構好的自己、自信、自尊的有益素材。 抓握是一項重要的寶寶發育里程碑,只有學會抓握,他才能開始玩耍。 抓握也是寶寶自己吃飯、看書、寫字、畫畫和照顧自己的第一步。
雖然寶寶在剛出生時就知道本能地抓握東西,但至少要到1歲時,他才具有用手撿起東西並牢牢抓住的協調能力。 寶寶從3個月起,就開始集中精力學習抓握,並且每個月都會有進步。 出生~2個月 小寶寶天生具有抓握反射能力,你用手指碰觸寶寶的小手掌,他就會蜷起自己的小手指去握住你的手指。 但在寶寶8周大之前,這些動作都只是出於本能,是不自主的行為。 ⋯⋯ 在這段時間裡,寶寶的小手大部分時間會保持握拳狀態,但他很快會開始有意識地練習開合,並研究自己的小手。 他甚至可能會試著抓一些軟的東西,比如絨毛玩具。 3個月 這個階段,儘管寶寶仍然不能準確地抓住他想要的東西,但他可以一遍一遍地拍打玩具。 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也在提高,他會盯著自己想拿的東西,並且試著去夠它。 你可以在地板上放上游戲墊,這樣寶寶就可以躺在柔軟的墊子上,去擊打掛在他面前的玩具了。 4~8個月 4個月大時,寶寶可以抓起大的物品,比如積木。 他這時還不能抓住豌豆類的小東西,那還需要等到他的手指發育得更靈活才能辦到。 寶寶在快長出第一顆牙(通常在3~12個月)時,就會開始到處抓東西往嘴裡塞了。 如果你的寶寶開始吃輔食了,雖然還不能很穩地抓住勺子,但他會努力嘗試。 寶寶能把東西往自己的方向划拉,還會開始把東西從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 從這時候起,你最好把貴重物品都收放在寶寶夠不到的地方,並且確保有一個安全的家庭環境:以防止寶寶把小東西塞到嘴裡,造成窒息。 9~12個月 現在,寶寶輕易就能把東西揀起來了。 這時候,寶寶已經顯現出對左手或右手的偏好,但直到兩三歲時,你才能確定他是不是左撇子。 寶寶還在不斷完善捏取物品的動作,即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小東西捏起來。 隨著寶寶協調能力的提高,很快他就能相當熟練地使用勺子和其他餐具吃飯了,不過,他可能更喜歡用一隻手握著勺子,而用另一隻手的手指來抓東西吃。 寶寶能很好地抓握之後,很快就會開始扔東西了,所以你要小心哦,很多寶寶喜歡使勁扔他們的玩具。 當寶寶1歲時,他會喜歡玩球、套塔或敲打東西。 到寶寶2歲時,他的藝術天分就會顯露出來了,他會迷上蠟筆,琢磨怎麼用來寫寫畫畫。 到了3歲時,寶寶的協調能力已經能夠嘗試寫字,甚至還可能會寫自己的名字了。 0-6歲寶寶觸覺發育的指標
1個月:寶寶出生一周,觸覺敏感性已經得到很大的發展,寶寶對身體接觸,特別是對手心和腳心的接觸非常敏感。大人用手輕觸寶寶的手心和腳心,寶寶會有反應。一周後,寶寶對觸摸和包裹的方法也十分敏感,喜歡柔軟而不是粗糙的感覺,不喜歡被粗魯的摸抱。舒適的尿布和柔軟的衣物布料會比粗糙的衣服更讓寶寶安靜。 2個月 :由於先天反射還沒消失,會經常賺著拳頭。 3個月 :寶寶伸出大拇指或食指,寶寶會抓握。大人將手指或能發出聲響的帶有柄的物體放入寶寶手中,看寶寶是否抓⋯⋯ 握。同時會主動伸出小手拍打玩具,玩具在手中停留的時間延長。給寶寶提供玩具,但以質地柔軟的布玩具為佳。
4個月 :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逐漸完善,條件反射性反應逐漸消失,會主動伸手抓住逗引他的東西。多和寶寶玩耍,拿東西逗寶寶抓握,他會主動伸手抓握。 5- 6個月 :觸覺越來越敏銳,對人的撫摸和抱抱很敏感。抱寶寶的時候宜輕柔,力度大或者用力不當時寶寶感覺不舒服時會有排斥等表現。喜歡和爸爸媽媽和看護他的親人的接觸。陌生人和寶寶互動,寶寶明顯不喜歡,而爸爸媽媽的擁抱會讓寶寶感覺安全舒服。 7-8個月:看到東西伸手就去抓,不管什麼都會往口裡放;手的動作從被動到主動,由不準確到準確。給寶寶準備一些能拿著、搖著、轉著玩的玩具,如皮球、不倒翁、塑膠娃娃、喇叭、鈴鐺等等,觀察寶寶是否流暢地抓握玩耍。手眼協調能力增強,能將眼睛看到的和自身的身體動作建立聯結反應,寶寶清醒時經常在玩自己的雙手,兩手在眼前握著,手指亂動狀。向寶寶做鬼臉,觀察寶寶會試圖模仿與否;和寶寶對坐,問寶寶五官位置,讓寶寶指五官;剛開始可能會知錯,但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寶寶可以準確指出五官。 9- 10個月 :孩子9個月時,能用眼睛去找從手中掉下的東西;手上拿著一根小棒去敲打另一個物品,尤其喜歡敲打能發出聲音的玩具。10個月時,寶寶的的手指會更加靈活,如果玩具掉到桌下面,還會知道去尋找丟掉的玩具。在碗裡放一些小珠子,引導寶寶抓起,觀察寶寶能否順利抓握。 1歲左右:這時寶寶常常是小手高高舉起,過一段時間小手才會慢慢放下來,最後才能“甩開膀子”行走自如。 這是寶寶在依靠小手尋找平衡。 2-3歲:寶寶開始對自己排泄器官的觸覺資訊開始敏感,會有意識地用手觸摸排泄器官,解便的過程會讓寶寶感到快意。 3-6歲:逐步走向規範的活動。這個時期,在人類對觸覺刺激的兩大反應中,當識別系統的發展終於超越了防禦系統時,學習能力將有突破性的進展。這時,媽媽所要做的就是為寶寶提供各種安全玩具讓他把玩,以促進手的辨識能力的發展,同時輔助視知覺,從而進一步推進手眼協調能力的提高。此外,父母還要經常與寶寶一起遊戲,開展有意義的對話和互動,這對於寶寶觸覺的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俗話說:「七坐八爬」,寶寶7~9個月,不僅正是學會坐、爬、站,發育成長大躍進的時期,而且還是記憶力、思考力的啟蒙期喔!本期特別提供10大生活啟蒙遊戲,快樂的親子互動中還能讓寶寶玩出大能力!
7~9個月寶寶的視覺 ★ 能夠分辨人物的細微差别,因此可以將爸爸、媽媽,生人、熟人分得很清楚,也因此開始懂得認生。 ★ 視力逐漸達到正常人的視野範圍,並且可以辨認比以前更多的顔色,包括紅、黃、藍、綠等(不過一般來說仍比較偏愛紅色),同時開始能夠辨認一些玩具和日用品,例如奶瓶、小勺、玩具。⋯⋯ ★ 開始會坐、會爬甚至會站,所以視線更廣、世界更大了!爸媽這時可以經常給寶寶新的視覺刺激,帶寶寶認識、觀看周圍環境,既可激發寶寶的好奇心,也能發展他的觀察力。 7~9個月寶寶的聽覺 ★ 由於聽覺神經和語言發音器官的共同作用,寶寶不僅能分辨出自己的聲音,還能變換聲調呢! ★ 聽覺與動作也具有了連貫性。比方說,7個月前的寶寶聽到左上方有聲音,通常會先將頭轉向左側然後再抬頭;而7~9個月的寶寶,轉頭、抬頭的動作是連續的,也就是可以直接轉往左上方尋找音源。 7~9個月寶寶的觸覺 ★ 觸覺發展已日趨成熟,並會透過自己的動作(例如吸手指)來感受觸覺。 ★ 開始區位化發展,例如碰觸他的手,他會知道是「手」被碰到。 7~9個月寶寶的肢體 ★ 可以坐得很穩,並且能輕易翻身;然後逐漸學會爬與扶著東西站立。爬行對寶寶來說是一個重要階段,有助延腦平衡功能及肌肉神經協調的發育,所以一定要提供寶寶良好的爬行環境喔! 7~9個月寶寶的社交&情緒 ★ 情緒多變,而且喜、怒、哀、樂很明顯,例如高興時會手舞足蹈,生氣時會哇哇大哭。 ★ 記憶力有進一步發展,對於經常照顧自己的人,即使隔1周不見面仍然認得。正因為對人的分辨能力變好,可以認出照顧自己的人,所以開始會認生。此時如果寶寶特別認生,建議可以暫避生人,先訓練寶寶多與熟人交往。 ★ 雖然會認生,但對不認識的小朋友卻不會有這種情況,因此爸媽可努力創造環境,讓寶寶多與小夥伴們接觸,從而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 已經具有初步的思考力,並懂得用方法來表達自己的需要,例如:當他想拿床邊放的玩具卻拿不到時,會用哭鬧來尋求大人的幫忙。 7~9個月寶寶的語言發展 ★ 語言發展預備期。除了善用肢體語言(如:要人抱會主動展開雙臂),更會嘗試用尖叫或改變聲調來表示意見。此時寶寶會模仿大人的嘴形,例如模仿大人嘴型發出「爸爸、媽媽」的聲音,並對重複的內容頗有感覺。 7~9個月寶寶的睡眠習慣 ★ 此階段是培養寶寶獨自入睡習慣的最好時期!在此階段,如果寶貝半夜驚醒,爸媽可以過去安撫讓他再度入睡,但記得不要將寶寶抱回自己房間一起睡,一旦養成習慣,以後要再調整就難了。 ★ 因為寶寶可以開始自己玩,所以爸媽不妨將鬧鐘設在寶寶醒來時間的五分鐘後,隔兩天再推遲五分鐘,以此類推,以培養寶寶自己獨立玩。如果寶寶醒來後哭,也不必急於去照料,因為他很可能會自己安靜下來,爸媽可以先在旁觀察一陣子。 ★ 7~9個月寶寶白天的睡眠次數,一般約2~3次,每次約2~2.5小時。 7~9個月寶寶的飲食習慣 ★ 每天喝ㄋㄟㄋㄟ的次數開始減少,大約一天5次,每次間隔約4小時。 ★ 建議夜間可以停餵一次,以延長寶寶夜間睡眠時間。 ★ 可開始訓練寶寶用杯喝水、用手拿東西吃,發展寶寶手眼動作的協調,並同時培養未來生活自理能力。 7~9個月寶寶的嗯嗯習慣 ★ 副食品增加,所以大便的次數會開始減少,每日約1~2次。 採訪/黃麗煌 諮詢/台安醫院心智發展中心治療師 許恩盈 《MamiHome媽咪窩》.2010/9月號 10~12個月的寶貝就像急於奔馳的馬兒,人小膽子大、對什麼都躍躍欲試。這段時期,由於感官、認知、動作等各項能力提升,因此好奇心特別強,偏好富有變化的活動,此時若能多和孩子進行自主性的遊戲練習,就能有效為寶貝的成長加分!
啟蒙必須適齡適性,過與不及都不好。因此在遊戲之前,請爸媽跟著我們一起來了解,10~12個月寶寶的各項能力發展概況: 【視、聽感官】 這個階段的寶寶在視力發展上,已可以做很多清楚的辨識,不僅可以跟得上快速移動的物體,視覺也變得更為敏銳,能辨認人的五官和物體形⋯⋯ 象,所以正是透過視覺和聽覺進行認知訓練的最佳良機。
在聽覺發展方面,由於認知和語言能力持續提升,所以當孩子聽到熟悉的語彙和音樂,已經開始會出現有意義的反應,例如跟著咿呀學語、或是跟著手舞足蹈等;這時正是孩子累積語彙、建立認知的關鍵期,爸媽應盡量給孩子很豐富的聽覺刺激,在與寶寶相處時要盡量和寶寶說話,避免無聲世界。 此外,和孩子說話要具體、精簡並重複(例:這是蘋果、蘋果),以幫助孩子的語彙學習;雖然孩子只能跟著咿咿呀呀,仍然主要還是用動作表達需求、會說的語彙不多,但實際上他們已經在默默累積語彙,等他再大一點就可以看到效果。 同時,在這個階段,孩子已經可以開始接觸第二甚至第三種語言,不過注意不要混雜著用,也就是一句話裡不要同時出現兩種語言。建議爸媽不妨以「物件」區分,例如水果類都使用英文,家人稱謂則使用台語等,等每個物件的主系統穩定後再學第二種,也就是當寶寶看到蘋果時已經會用國語指出時,再讓他學習用第二種語言說,如此才不會使孩子的學習連結變得混亂。 【觸覺刺激和肢體動作】 10~12個月的寶寶處於移動技巧的轉換期,也就是從坐到爬、從爬到站、並從站到走,甚至懂得併用不同的方法四處移動。其中,如果爬行經驗太少、觸覺刺激不夠,將會影響孩子將來的反射動作與學習力、專注力的發展,因此,這時爸媽應盡力提供孩子安全爬行的環境,讓孩子盡情爬行;等到了11個月大左右,寶寶不僅可以隨意轉換坐和爬的動作,也能扶著支撐物站起來,並沿著支撐物開始移動(剛開始大多是橫著走),而在接近1歲時,有些寶寶甚至已經可以在沒有扶持的情況下走動了。 【手眼協調與精細動作】 寶寶觸覺發展在9~10個月時已經發展的很精細,10個月起,手部操作技巧更是愈來愈純熟,可以開始使用手指拿取較小的東西,這時他會將逐漸捨棄以往用嘴巴探索的方式,而改用手的動作去探索周遭環境,像是拉開、撥弄或放掉東西等,這個階段若能提供足夠的觸覺刺激,就能培養孩子的生活操作能力;這時寶寶開始懂得雙向互動,因而喜歡模仿別人的動作,建議爸媽不妨利用寶寶喜歡仿做的過程,開始引導他們學習各種生活技能。 【情緒與社會性】 10~12個月大的寶寶會的語彙雖然不多,但很懂得運用各種動作來表達情緒,甚至發展出自己獨有的肢體語言,家長只要多觀察,就能了解寶寶每個動作所代表的意義。在社會互動方面,也已懂得「察顏觀色」,甚至取悅對方;同時,因為這時寶寶開始會認人,容易顯得怕生,但若能多帶孩子出門,增加孩子和其他同齡孩子互動機會,就能讓孩子逐漸了解「世界不是只有『我』」的概念,從而累積人際互動經驗,培養基礎社交能力。 【飲食與睡眠習慣】 飲食習慣方面,10~12個月大的寶寶每日副食品已增加到2~3餐,亦可以嚐試蜂蜜以外的所有食物(蜂蜜必須2歲以後才能吃),所以應該讓孩子多一點的味、嗅覺嘗試。 這個階段的食物選擇重點在於「質地」,只要打成泥都可以讓孩子嘗試;有些食物的味道特別,孩子容易產生排拒(例如青椒),但也請爸媽不要放棄,可以少量少量的給,才能避免孩子養成偏食習慣。 至於睡眠,10~12個月大的寶寶因為開始有移動能力、視野也更清楚了,所以好奇心強、容易玩到不想睡覺,因此要避免孩子在睡覺前看電視或玩得太瘋,睡床旁也應該避免擺放玩具,同時建議爸媽與孩子一起建立睡眠儀式(例如睡前刷牙或洗澡);習慣的建立需要時間,爸媽一定要有耐心才行。 《MamiHome媽咪窩》.2010/11月號 諮詢/台安醫院心智發展中心治療師林珊貝 【我愛讀】寶寶閱讀Q&A
當你為孩子唸書、和孩子共讀,因為有你的溫暖陪伴,你的孩子順利地、愉快地踏出閱讀的第一步。只不過隨著孩子年齡與周遭環境的變化,和孩子一起看書時,難免還是會有些疑惑產生。因此,我們挑選了五個爸媽最常提出的問題,在這裡一一為你解答。 Q1:寶寶喜歡啃書、丟書、撕書 小寶寶啃書、丟書、撕書時,是不是對書的內容沒興趣,我該怎麼處理呢? 寶寶喜歡啃書或丟書,這表示他對「書」是感興趣的,所以會好奇的把玩,想一探究竟,這樣的玩書行為就是嬰兒探索學習的特有模式⋯⋯ ,父母可以提供容易操作、耐於探索的感官操作玩具書,例如:運用不同材質、巧妙設計的塑膠書、布書和硬頁書等,這些適齡而多樣化的圖書,可以充分滿足嬰兒以眼、耳、口、鼻,以及雙手去探索新事物的需求和喜好。
如果寶寶熱中於玩書的行為,就讓他玩個盡興吧!先讓寶寶自由的探索把玩、熟悉書的形式和結構,再逐步引導孩子翻開書頁,認識書中的內容,發掘畫面的樂趣。父母也可以嘗試著以寶寶的玩具、固齒器、被巾等物品,替代圖書,滿足寶寶想要啃咬、抓握和把玩的欲望。 撕書其實是寶寶在探索過程中,無意間造成的結果,可能是翻書時力氣過大或操作不當所致,如果寶寶不小心撕了書,父母應及時制止撕書的行為,可以用言語、表情或肢體動作傳達「不可以」的訊息,避免他一再嘗試,並轉移其注意力,耐心的示範正確的翻書動作,讓他明白書的真正用途與閱讀方式。 Q2:寶寶總是自己翻、自己看 每次要帶孩子一起看書時,他會把書搶走不讓我講,然後自己翻啊翻,該怎麼辦? 嬰兒的閱讀行為發展,多半是藉由注視、抓握、觸摸、啃咬、敲打、聆聽等動作,展開一連串探索圖書的行為,等手部的操作能力慢慢精進了,他會嘗試著合併手指翻拍書頁,再逐漸發展出以手指流暢的翻書。 對孩子而言,學會翻書,而且是自由自主的翻書,不但可以滿足他喜歡動手操作的學習模式,也展現孩子的自主性與成就感,這宣示著他是獨立而有能力的,可以自己翻閱圖書,掌控翻書的步調,這也是孩子模仿和參與閱讀的行為表現。 當孩子表現出想要自己翻書的行為時,父母可抱持著尊重和接納的態度說:「你會翻書了!你好棒喔!」等認同的話語,再提醒孩子留意書中的畫面,並引導孩子:「好有趣喔!媽媽說給你聽。」以激發孩子的共讀意願,只要耐心的引導,應該會逐漸改變孩子只喜歡自己翻書的行為。 Q3:唸書的聲音要很誇張嗎? 和小小孩共讀時,聲音一定要很誇張嗎?要一個一個字指嗎? 親子共讀就是藉著圖書與孩子展開親密的對話,對孩子而言,父母親的聲音永遠是最親切、也最自然的溝通媒介,在與孩子共讀時,保持原來的音色即可,並不需要刻意的誇張或改變。 為了增加共讀時的感受性,父母可以在共讀時,適切的變化聲調和音色,隨著故事的情節略為提高或壓低聲調,賦予角色不同的音色,也可以調整朗讀的速度快慢,在緊張或期待之處稍作停頓,或自然的加入手勢、表情或肢體動作,都會讓閱讀變得生動,引發孩子的閱讀熱忱與興趣。 小小孩是透過圖像閱讀,書中豐富多變的圖像對孩子的吸引力,遠勝於抽象的文字符號,父母可以運用指圖認物、看圖說話的方式,引導孩子聆聽故事並欣賞圖像,幫助孩子解讀圖書的內容。 如果孩子對文字感興趣,指著文字朗讀故事,也會增進對語言和文字的理解。 Q4:寶寶老是讀同一本書 我訂了月刊型的圖畫書給孩子看,他特別喜歡某幾本,每次都要我重複唸那幾本,我該怎麼引導他對其他主題也有興趣呢? 孩子想要重複閱讀某幾本書,那正意味著那些書是真的吸引他,可能是故事的主題、內容、角色或視覺畫面投其所好,也可能是透過反覆閱讀之後,能充分掌握故事的情節發展,讓孩子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因而想一讀再讀。重複閱讀不但能滿足孩子對書的喜好,也帶來閱讀的自主性與成就感。 若從孩子的成長學習觀點而言,重複閱讀是有其必要性。當父母一再的為孩子重複閱讀,就如同為孩子搭起學習的鷹架,孩子會在每一次的共讀中自我吸收,不斷的整合概念,精進對圖書內容的理解,掌握閱讀的過程,而逐漸成為閱讀的主角。 父母應先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與主導權,耐心陪他重複閱讀,再適時帶入其他主題的好書,變化共讀的方式,吸引他的興趣,拓展閱讀的多元性。 Q5:孩子沒有耐心聽故事 找孩子一起看書時,他就會不耐煩跑開,似乎不太喜歡閱讀,我該怎麼讓他專心看書呢? 嬰幼兒的專注力短暫,對外界的事物更是充滿好奇,如何吸引他安靜坐下來、專注的閱讀,並建立閱讀的好習慣,是需要同時考量共讀的時間、閱讀的氛圍、圖書的選材、以及共讀方式等因素。 一般而言,只要孩子有意願、也有興趣,任何時間都可以展開閱讀,但如果能配合孩子的作息及活動力,在睡前或活動力降低時陪他共讀,選擇安靜、不受干擾的閱讀空間,營造溫馨自在的閱讀氛圍,建立專屬於你們的親子共讀模式,都有助於孩子靜下心來閱讀。 在不同時間,閱讀不同類型的圖書,也會提高閱讀的興趣,例如:在睡前安排溫馨的床邊故事,在洗澡時玩洗澡書,而在精力充沛的時候,共讀具有操作探索或趣味參與的圖書,將閱讀融入孩子的生活經驗與作息之中,也會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與孩子共讀時,還要兼顧圖書的適齡性與多元性,選擇符合孩子的成長特質,貼近生活經驗,富操作趣味的圖書,巧妙變化共讀的方式,都會讓孩子覺得閱讀是件有趣而快樂的事,自然樂於參與,也會專注的閱讀。 好文轉載~
小嬰兒需要睡枕頭嗎?
採訪/陳雯琪 諮詢/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小兒外科主任 張北葉 HOMY和家床店副總經理 藍淑敏 ⋯⋯ 成人睡眠時要枕頭,那麼需不需要替小嬰兒量身打造”小枕頭”呢?其實這個舉動是不必要的,因為小嬰兒在任何姿勢下都可以進入睡眠狀態,因此,替寶寶選用專用枕,是多此一舉的動作,建議待孩子大一些,可以維持固定睡姿時再給予,才不會白費功夫!
枕頭是決定孩子頭型的關鍵嗎?答案可能不如家長的預期。專家強調,只要家長每二個小時替孩子翻動一次睡姿,避免維持同一姿勢過久,就可有效雕塑孩子的頭型。 慎選枕頭 避免窒息危機 別小看枕頭的功用喔!HOMY和家床店副總經理藍淑敏表示,枕頭最主要的功用是支撐頸椎,少了“它”睡眠品質就會大打折扣了呢! 那麼剛出生的嬰兒需不需要枕頭呢?其實是不用的!藍淑敏解釋,新生兒的頸椎是直的,所以當其平躺時,頸椎會自然呈現垂直狀,所以不用特別靠枕頭來支撐,而且如果在六個月大前使用太過柔軟的枕頭,還可能還會有窒息的危險。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小兒外科主任張北葉則強調,對嬰幼兒而言,枕頭並不是絕對需要的必需品,尤其是過於柔軟的枕頭,並不足以支撐嬰幼兒躺上去時頭部的壓力。而且小嬰兒在媽媽的肚子裡時多半呈現捲曲狀,因此,小嬰兒在任何姿勢下都可以睡眠,所以並不需要額外的助眠工具。 此外,滿月過後,寶寶就有足夠的力量移動頭部,所以如果仔細觀察嬰幼兒會發現,通常在其進入睡眠狀態後一個小時左右,頭就會離開枕頭,所以,對寶寶而言,枕頭顯然是沒有作用的。 那麼什麼時候才需要使用枕頭呢?張北葉認為,等小朋友大一些,會固定姿勢睡覺時,才需要枕頭。 依需求 挑選合適枕頭 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小寶貝,挑選貼身商品時更是馬虎不得。藍淑敏建議,替幼兒挑選枕頭時,應依孩子的身長及高度來著手,才能挑選到合適的枕頭。 如果挑選太硬的枕頭(如:綠豆枕)則無法貼合孩子的頭形,太軟的(如:羽絨枕)又無法給頸椎足夠的支持力,且還有窒息的危險,因此,軟硬度合適,才是最適合孩子的產品。 至於表布的材質也應選擇透氣性佳的材質,以免太悶、不透氣使寶寶過敏。此外,由於寶寶十分會流口水,選擇一個易清洗的枕頭,也可替媽媽省去不少清潔上的困擾。 市售枕頭比一比 市面上的枕頭種類繁多,家長該怎麼挑呢?藍淑敏強調,挑選產品時千萬不可貪便宜,最好選擇專業,且具有信譽、標誌完整的廠家,品質才有保障。此外,仔細比對表布及裡布的材質,感受產品的密度及重量,並檢視外觀是否完整,有無破損,這些都是必做的審查項目,千萬不可馬虎唷! 此外,選購時也不應貪便宜,一般市面上標榜NT$99、NT$199的產品多屬便宜的矽膠枕,為化學發泡物,可能會散發有毒物質,選購時宜當心,嗅一嗅、聞一聞都是不可少的動作。 一般市售產品依照產品的材質及組成,約可分為下列幾種: * 造型枕:即傳統的枕頭,材質多半為毛巾布,觸感較溫柔,且有可愛的圖案,可直接清洗,造形多半為甜甜圈狀。 * 抗菌枕:強調表層抗菌材質,對於會過敏的寶寶而言,是不錯的選擇。 * 乳膠枕:乳膠枕多半較輕薄,且可按體型改變彎度,為天然材質,且具有不易變形的特點,對於過敏、會打呼的寶寶而言,是另一種選擇。 * 矽膠枕:波浪式的矽膠枕,由於中間有凹槽,具有固定的效果,可以完全吻合寶寶的頭形。不過,矽膠為化學發泡物,家長選購時應注意聞味道,以免購買到含毒的產品。 出生六個月內 頭型最佳雕塑期 嬰兒的頭型是可以塑造的嗎?張北葉說明,答案是可以的,不過成功的關鍵不在於選對枕頭,而是在於不斷變換的睡姿。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人的臉型多半較?大,而西方人多半為窄型臉的原因,因為中國人習慣讓嬰兒仰睡,而西方人則多半會讓孩子趴睡或側睡。 這是為什麼呢?張北葉進一步解釋,嬰兒在出生時為了順利通過狹小的產道,因此頭骨是柔軟的,同時也是可以塑造的。但由於出生後,頭骨會迅速鈣化,以便保護頭部,因此,如果在這段期間內,都讓寶寶仰睡,那麼後頭部在鈣化的過程中就會較為扁平。 那麼該如何塑造完美的頭型呢?張北葉說,頭部的可塑性大部份就只在出生後的六個月內,且愈早愈有機會改變頭型,所以如果能在小嬰兒出生後的四至六個星期間,不要刻意固定孩子的睡姿,讓其隨意翻滾、隨意睡,那麼孩子的頭型多半不會太差。 如果家長更功夫一些,也可以每二個小時替寶寶翻動一次睡姿,只要在一天當中隨時變換寶寶的睡姿,時而左側,時而右側,時而仰睡,時而趴睡,變換的姿勢愈多,寶寶的頭型就會愈圓滑,臉部也能避免過於寬大且也較易左右對稱。不過,缺點是容易打擾寶寶的睡眠。 但張北葉也提醒家長,近幾年受西方審美觀念的影響,家長多半會選擇讓孩子趴睡或側睡,以期能塑造出如西方俊男美女般的長型臉,但其實臉型與頭型的塑造有絕對的相關性,如果一味地讓孩子趴睡,可能會使孩子的臉型過於狹長,反而無法擁有完美的臉型,此外,一不小心還會有嬰兒猝死的危險。 選對枕頭 有效雕塑孩子頭型? 枕頭為什麼無法改變孩子的頭型呢?原因在於市售的枕頭都過於柔軟,無法呈受頭部的重量,所以就算睡枕頭,孩子還是會擁有較扁平的臉。 想讓孩子擁有理想的頭型,枕頭就要有型。張北葉強調,由於出生後的嬰兒通常是仰睡,所以為了將寶寶的頭型保持合理、完美的圓形,就必需給予一個理想的球型枕頭,才具有雕塑頭型的功效。 (取材自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剛出生的寶寶一般不需要使用枕頭,因為新生兒頭部大小幾乎與肩同寬。平躺時,背部和后腦勺在同一平面上;側臥時,頭和身體也在同一平面上。但是如果床墊比較軟、天冷時穿著厚厚的衣服睡覺,或者發生溢奶情況時,媽媽可以將成人洗臉用的毛巾對折2次,墊在寶寶的頭下方。或者讓寶寶右側臥,并將上半身用折過的毛巾稍微墊高一些。 小寶寶的頭部較往后突,當仰臥平躺時,由于后頭部突出及兩肩平坦,將使得前頸部的脖子處彎曲打折,而呼吸道的咽喉及氣管正好位于前頸部,過度的彎曲就橡皮水管一樣,會使此處的呼吸道內徑變得狹窄,增加呼吸時氣流阻力,使得呼吸較費力。所以,小寶寶的枕頭應該橫墊于下頸上肩部。這樣一來,可使避免嬰兒呼吸道受壓迫。 ~轉貼分享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