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20 08:08:58瀏覽2218|回應6|推薦29 | |
對斯洛伐克最早的印象來自小時候的新聞報導,她的名字總是和捷克連在一起. 後來在米蘭昆德拉的書裡讀到絲絨革命和其後的絲絨分裂(Velvet Divorce),知道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後,變成了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 因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和觀光業的興盛,大部份人對布拉格的春天(或僅僅是布拉格)多少有些印象. 但是斯洛伐克呢?她似乎在分裂後,就逐漸淡出了世人的記憶. 飛往斯洛伐克首都Bratislava(台灣應該是譯作"布拉提斯拉瓦")之前,我幾乎沒有概念,也不記得聽過關於這個國家的什麼新聞,她處在波蘭,捷克,奧地利和匈牙利之間,像歐洲其他小國,例如盧森堡,列支敦士登一樣,在地圖上既不佔什麼空間,也不怎麼搶眼,只是安靜而低調的存在著. 如果沒有特殊理由,一般觀光客很少專程來到斯洛伐克,如果不是Bratislava接近維也納,Ryanair用Bratislava機場當做維也納的第二機場,飛往這個國家的旅客可能還會減少三分之二. 我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飛Bratislava,心想難得來到斯洛伐克,於是決定去維也納之前,在這裡停留兩天. 抵達Bratislava機場,才發現這個首都機場和公車總站差不多大: 兩個海關人員負責一班飛機的旅客(班機實在不多),入境大廳只有兩個小型行李轉盤. 出關以後進市區,搭的是當地公車,車程大約20分鐘,車資22 SKK(1 SKK=1.55 TWD). 炎熱的六月午後,老舊沒有空調的公車上,沿路上下車的都是本地人,機場上車的旅客很快的被淹沒在擁擠的人群裡. 從機場到市區火車站的路上,大多數的建築都是灰暗的鋼筋水泥,顯然是共產時期留下來的風格,許多房子外牆已經剝落,看起來有些蕭條. 在歐洲旅行以來,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想像中鐵幕國家的樣子. 儘管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這一部份的Bratislava好像還凝結在那個時空裡. 非常七零年代的公車. 對Bratislava的第一印象讓我對這個陌生的國家有了莫名的好感. 第一晚住的青年旅館在舊城區外圍,所在的街道不知怎麼讓我想到"戰地琴人"(The Pianist)的場景(雖然那部片背景其實是在波蘭),好像隨時都會有德軍巡邏,或是拉上封鎖線...... 行駛舊城區外圍的電車. 進了市中心的舊城區,整個感覺就不一樣了. 舊城保有古老的石頭路,典雅的建築,曲折的巷道,和氣派的廣場,完全是歐洲歷史城市會有的樣子. 唯一不同的是,儘管Bratislava身為一國首都,舊城的規模實在不大,不要一小時就可以走完一遍,還看得到許多在一般首都會有的官方機構或跨國企業分公司,例如各國大使館,British Insitute,KPMG等等,全部擠在幾條熱鬧的街上. (在其他首都,要在散步間就看到這麼高密度的分布大概很難吧?!) 進入舊城的Michael's Gate. 舊城的街道和露天餐廳. 主廣場上的Roland's Fountain. 市政廳裡的噴水池. 市區看似古老,市政廳外卻有不少無線上網的市民,總算有點都會生活的樣子. 走到多瑙河邊,就會看見著名的新橋 - 也被叫做UFO橋,原因很明顯. (根據Lonely Planet, UFO內部現在是非常時髦的餐廳加夜店.) 不小心就路過咱們的代表處,真是意外的驚喜. 要不是已經過了上班時間,還蠻想上樓打個招呼什麼的...... 雖然比不上少林寺十八銅人,Bratislava的四大銅人:The Watcher (如上圖),The Frenchman, The Photographer, Schoner Naci也是小有名氣的喔! 這四個銅像分散在舊城的四個角落,很容易就會發現他們的身影,只有The Photographer大概是做狗仔隊的,我們努力的找了一陣才找到.(見下圖) 剛到Bratislava不久,因為一次口誤,不經意把ㄙ發成ㄕ,我們於是開玩笑的把斯洛伐克改叫"失落伐克". 在Bratislava待了兩天,稍微瞭解這個國家的歷史和現況之後,"失落"這兩個字似乎多少描述了斯洛伐克的處境. 這部份會在下篇寫到,這裡先解釋一下標題的由來,賣個關子囉!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