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29 13:30:52瀏覽4197|回應0|推薦6 | |
※※《幸福安樂與解脫自在的人生》這本書是由果儒法師所編纂的,並由中平精舍印行。在書中,法師說:「這本小冊子原擬作為講稿之用,因為參考的書籍越來越多,且頗有價值,因此予以摘錄,彙集成書。此書雖不足以震聾發瞶,或可破迷起悟,只要讀了此書,必能受益;如果能身體力行,必能獲得現世安樂,這是吾人所衷心企盼的。」 前言 幸福安樂與解脫自在的人生可從個人與家庭兩方面來探討。個人的幸福安樂除了要有穩定的收入和量入為出的理財方式,還必須具備幾個條件,第一是少欲知足、感恩惜福,第二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第三要離三心、具四相,第四要奉行四正勤、八正道,第五是考終命;而幸福安樂的家庭則必須有良好的婚姻品質,以及和諧的親子關係。 有一篇研究報告調查兩千多位比利時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問他們一生中感到後悔的事有哪些,統計的結果是:第一、沒有善待自己的配偶(另一半已經往生了),第二、沒有把孩子教好,第三、年輕時不顧身體拼命賺錢,而今老了,卻願意以金錢去換取健康。 幸福安樂的人生沒有這些缺憾,所以要未雨綢繆,防患未然,趁著自己還很年輕,還不是很老,要用心經營自己的家庭、婚姻,就像經營自己的事業一樣,要用智慧、時間來經營。以下先探討個人的幸福安樂與解脫之道。
一、少欲知足 一個幸福快樂、解脫自在的人,一定是個少欲知足的人。前年,網路上流傳一個故事: 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笑不出來,是非常嚴重的煩惱。為什麼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笑不出來」原因有很多,其實,只要人的生活越簡樸,痛苦煩惱就越少,所以要盡可能過簡樸的生活。事實上,我們的生活必需品只有四樣:飲食、衣物、住處、醫藥。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和許多乞丐是三餐不繼,衣不蔽體,沒有地方住(流浪街頭),生病了也沒錢看醫生,對他們而言,生活所需,真的就只有這四樣。而現代人為了工作或溝通的需要,擁有許多東西,而有些是無關緊要的,沒有它們,我們還是可以活得好好的。例如,一百年前的人沒有電視、報紙可看,也沒有手機、照相機,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為慾望少,所以痛苦煩惱也少。現代人正相反,欲望無窮,想買這個,買那個,想吃好的,穿好的,想穿名牌服飾,開名牌轎車,慾望無法滿足便心生煩惱。 所以《精勤經》說:「無欲則無憂」,我沒有慾望就沒有煩惱,而佛陀也一再的說:「多欲為苦。」知足的人因為慾望少,煩惱也少,不會疲於奔命的去追求一些身外之物,也不會總是期待外境改變與人事異動,不會因為得不到想要的東西而痛苦煩惱,所以能夠身輕安(輕鬆、安樂)、心輕安的過日子。想要幸福快樂的過生活,少欲知足是必要條件。 有人說:「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翻開報紙,看看社會新聞,一些凶殺案不是為財就是為色(情殺);而一些貪贓枉法的人也不外為了名利二字。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看到車水馬龍,好不熱鬧,就問宦官和珅說:「這些人在忙什麼?」和珅回答:「世之熙熙,皆為名來;世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勞碌奔波為的只是名利二字。不好名,不好利的人不會被名繮利索所纏縛,當然就解脫自在多了。 「人到無求品自高」,做人要不亢不卑,不攀緣,不逢迎,多欲多求的人喜歡到處攀緣,喜歡攀龍附鳳,喜歡攀附有權有勢的人,所以經常患得患失,不得安寧,煩惱也因此增加不少,所以佛陀說:「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1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人的慾望是無止盡的,能滿足慾望的人非常少,在追求慾望的過程中,總會帶來許多煩惱。佛陀說人生有許多苦,其中一種就是「所求不得苦」,就算得到了你想要的財富、愛情、名位、權勢,也可能失去,所以想保有所得到的東西也是苦,因為怕被偷,被搶,被騙。 大四那年,教我《詩經》的黃永武教授說:「許多人喜歡收集、穿戴珠寶,而事實上,擁有這些珠寶只有幾十年,一旦人死了,這些首飾、珠寶立刻換主人。」我聽了以後,決定不穿戴任何飾物,所以這輩子沒帶過任何首飾,連手錶也很少帶,只有出門時,因為要搭車,要看時間,這時我才會戴手錶。 2008年,住在我家對面的太太,大白天,家裡遭小偷,被偷走價值一百多萬的珠寶和首飾,平常捨不得穿戴,穿戴的機會非常少,放了一、二十年,結果被偷了,所以說:「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我們的東西愈多,煩惱也愈多,擔心會被小偷偷走,心有罣礙,當然就無法解脫自在的過生活。佛陀說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沒有任何事業、財富、權勢可以永遠擁有而不會改變,所以要少欲知足,才不會自尋煩惱。 佛陀說:「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2所牽,為知足者所憐憫。」(《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不知足的人,常為五欲所牽引,因此痛苦煩惱不斷增加;少欲知足的人,煩惱少多了,所以佛陀說:「知足第一富」,知足的人內心是很富有的。 二、感恩惜福 一個知道感恩的人,必定會「知恩圖報」,甚至會「滴水之恩,湧泉以報」。感恩的人活在感恩的世界裡,當然比忘恩負義的人來得快樂,人際關係也比較好;而惜福的人常常會想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所以不敢暴殄天物,不會糟蹋食物,不會輕易丟棄有用的東西,因為感恩惜福,所以不會折損福報,也比較幸福、快樂,所以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說:「享福了福(折福),福盡悲來;吃苦了苦,苦盡甘來。」 能海法師也說:「享受厚福,容易使人墮入慾望的深淵,敗壞德行;而名譽光榮也會使人心生驕慢。」所以有智慧的人會惜福,會保護自己,不會墮落。 達摩難陀3(Dhammananda)法師在《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一書中提到:「要惜福,不要怨天尤人。請記得這句話:『我總是在抱怨自己沒有鞋子穿,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一個沒有腳的人。』想到有許多比我們更悲慘的人,我們的問題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所以要感恩惜福,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不要輕易蹧蹋任何東西。一個懂得感恩惜福的人當然比較幸福快樂,解脫自在。 註解: 1 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2 五欲指五種感官的欲求,即眼、耳、鼻、舌、身(五根)對色(物質)、聲、香、味、觸(五種外境)的愛染、執著。 3 達摩難陀(Dhammananda)法師是馬來西亞佛教界的大長老,於2008年往生。他的著作有:How to Live Without Fear and Worry(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What Buddhists Believe(佛教徒的信仰是什麼)、The Dhammapada(法句經故事集)和You and Your Problems(你和你的問題)等書。 本書目錄 前言 流通處:中平精舍 地址:324桃園縣平鎮市新榮路71號(新勢國小旁) 郵政劃撥:31509529 戶名:許果儒(釋果儒) ◎本部落格相關文章: 幸福安樂與解脫自在的人生—離三心、具四相 |
|
( 心情隨筆|心靈 ) |